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证候特征。方法:在病证结合的思想指导下,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以证候要素为基本研究单位,以《神经病学》第6版《肝豆状核变性诊断标准》为诊断标准,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348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及组合规律、中医证候分型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肝豆状核变性常见证候要素为肝、脑髓、脾、肾、痰浊、血瘀、血虚、湿热。中医证候分型出现频次前5位的依次为痰瘀互结、湿热内蕴、肝气郁结、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覆盖全部病例的94.5%。肝豆状核变性证素组合形式7种,单证形式前3位的为肝、脑髓、痰浊,两证组合形态前3位的为肝、脑髓,痰浊、瘀血和瘀血、肝;三证组合形态前3位的为痰浊、肝、脑髓,痰浊、瘀血、肝和痰浊、瘀血、脑髓;而四证组合以痰浊、瘀血、脑髓、肝和内湿、内热、脑髓、肝最多见。结论:肝豆状核变性的核心病位为肝、脑髓,与脾、肾、胆关系密切,而痰浊、瘀血是该病的基本病因病机,与内湿、内热关系密切,血虚、气郁等因素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2.
肝豆状核变性(WD)的中医病因病机有先天禀赋不足、铜毒内聚,伏毒阻络,或其他病因病机。WD的辨证分型方法有基于文献回顾性研究、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WD中医临床路径、自拟WD中医辨证量表等;辨证分型结果最多有13型,最少有3型。因此,中医对WD病因病机的认识纷繁复杂,对WD证候分型标准认识存在较大偏差,故加大WD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的规范化、客观化、可视化研究是解决临床问题的关键。收集近10年公开发表的关于WD的中医文献资料,归纳总结中医对WD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认识,并针对其局限性进行思考和下一步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女性肝豆状核变性合并生殖系统异常的临床症状与常见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科学前瞻、横断面在线观察临床研究分析方法,将218例女性肝豆状核变性合并生殖系统异常的患者,应用SPSS23.0软件对研究所得到的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18例患者中,痰瘀互结证是...  相似文献   

4.
温晓妮  鲍远程 《陕西中医》2009,30(9):1166-1167
目的:研究肝豆状核变性(WD)中医证候的客观化指标,统一规范其辨证分型。方法:将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辨证分型,探讨各项指标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结果:肝肾阴虚型16例,湿热内蕴11例,肝郁脾虚8例,脾肾阳虚6例。其中脾肾阳虚型与肝肾阴虚型的AST、TBIL、ALB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脾肾阳虚型与湿热内蕴型的TBIL、ALB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脾肾阳虚型与肝肾阴虚型的ALB、BUN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郁脾虚型与湿热内蕴型的TBIL、DBI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脾肾阳虚型与其他3型的病程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WD患者的中医证候与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病程有较明显的相关性,可将各型间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的指标经临床验证后作为WD中医证候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D)中医不同证型血浆脑肠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WD患者37例为WD组,根据中医辨证分为痰湿阻络型18名、肝肾阴虚型10例、湿热内蕴型9例.另选择健康志愿者18例作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比较两组血浆胆囊收缩素(CCK)、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及胃动素(MTL)水平. 结果 WD组痰湿阻络型患者血浆CCK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D组肝肾阴虚型、湿热内蕴型患者血浆VIP、SS水平与对照组和痰湿阻络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WD组肝肾阴虚型、痰湿阻络型患者血浆MTL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WD组湿热内蕴型与痰湿阻络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WD患者脑肠肽水平高于正常人,且中医不同证型WD患者血浆脑肠肽有变化,其中SS、MTL变化有证型特异性,而CCK、VIP无证候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LD)ATPTB基因高频突变位点Arg778Leu、Thr935Met、Pr0992Leu点突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142例无血缘关系的HLD确诊患者,采用TouchdownPCR(TD—PCR)扩增ATP7B基因的第8、12、13号外显子,并对PCR扩增产物予以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检测第778、935、992密码子的基因突变,对检测的阳性结果进行DNA测序验证。同时对以上142例HLD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基因突变类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42例ttLD患者中48.59Y0(69/142)的患者在第8外显子检出hrg778Leu突变,5.63%(8/142)的患者在第12外显子检出Thr935Met杂合突变,24.65%(35/142)的患者在第13外显子检出Pro992Leu突变。发生hrg778Leu突变的患者中,肝肾阴虚型32例,气血两虚型13例,湿热内蕴型21例:发生Pr0992Leu突变的患者中,肝肾阴虚型12例,气血两虚型9例,湿热内蕴型11例。结论:hrg778Leu突变类型与肝肾阴虚型存在相关性(P=-0.03)。Pro992Leu突变类型与各中医证型无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7.
肝豆状核变性病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亭  傅新利 《中医杂志》2000,41(7):420-421
1 病历摘要王某,女,18岁,学生。因两手不自主震颤1年,加重3个月,于1998年5月16日入院。患者3年前曾有发热、黄疸、恶心、呕吐,肝功能不正常,经中西药治疗3月后痊愈。1年前又出现两手不自主颤动、不能持物、不能书写而休学。近3月症状加重,且有两下肢扭转性痉挛,走路不稳,呈醉酒状;五心烦热,急躁多动,睡眠不宁,易惊醒;语言及吞咽无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 W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血尿酸水平、Goldstein分级及其两者的关系。 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6例WD患者根据不同中医证候分为痰蒙心窍组(26例)、痰火扰心组(90例)、湿热内蕴组(113例)、气血两虚组(168例)、肝肾阴虚组(327例)、肝肾亏虚组(182例)。以同期年龄相仿、饮食结构大致相同的1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清晨空腹采肘正中静脉血检测各组血尿酸水平。 结果 WD各中医证型组血尿酸水平[痰蒙心窍组为(146.08±67.24) μmol/L、痰火扰心组为(157.08±69.77)μmol/L、湿热内蕴组为(162.58±97.72)μmol/L、气血两虚组为(156.20±62.63)μmol/L、肝肾阴虚组为(161.83±111.23)μmol/L、肝肾亏虚组为(194.41±90.01)μmol/L]均较正常对照组[(242.39±87.55)μmol/L]明显降低 ( P <0.01)。各中医证型组间比较发现,肝肾亏虚组血尿酸较痰蒙心窃组、痰火扰心组、湿热内蕴组、气血两虚组、肝肾阴虚组升高 ( P <0.01)。Goldstein分级结合血尿酸分析发现,随着Goldstein分级的增加(即病情的加重),患者血尿酸水平下降( P<0.01)。 结论 WD患者血尿酸水平较减健康人降低,不同中医辨证分型血尿酸水平及Goldstein评分不同;且血尿酸具有评定患者病情轻重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不仅有锥体外系的首发症状,往往又以精神症状、肝脏症状、骨关节-肌症状、皮肤-粘膜出血、皮肤变黑、月经失调、或夜盲等为首见。列举了不适于青霉胺等驱铜治疗者,予辨证施治而获良效,并探索了清痰祛湿、温阳利湿、活血化瘀、滋阴补肾、疏肝解郁等治则,突破了从肝风论治震颤的约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D)]患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WD患者356例作为WD组,同时纳入100例正常人作为健康对照,所有入选的对象均行血清Hcy水平测定及性别、年龄分析。此外,所有WD组患者均采用总体评定量表(GAS)与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进行评定,并分析GAS评分及BI评分与WD组患者血清Hcy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WD组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证型之间差异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证候顺位依次为湿热内蕴组、痰瘀互结组、肝肾阴亏组。相关性分析发现WD患者血清Hcy水平与GAS评分呈正相关(P<0.01),与BI评分呈负相关(P<0.01)。差异性分析显示WD组的性别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的总体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女性(P<0.01);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Hcy水平与WD关系密切,在WD不同中医证型间有显著差别,其水平变化可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中医证候和临床病情情况。因此,检测Hcy水平可作为辨别WD中医证型类型、评估病情及预后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总结韩辉主任医师运用肝豆补肾汤辨治男性肝豆状核变性合并生殖系统损害经验。韩辉主任认为,肾气亏损、铜浊毒邪是男性肝豆状核变性合并生殖系统损害发病的关键病机,二者又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先天禀赋不足,肾精素亏,导致铜毒内聚,痰瘀互结;同时,铜浊毒邪蓄积于肾则肾愈虚。治疗上宜补肾化痰,祛瘀通络,标本兼治,拟肝豆补肾汤,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D),是铜代谢障碍导致脑基底节变性和肝功能损害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世界人群患病率约0.3/10万~3/10万。临床表现复杂,本文将就WD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治疗,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疗能力。  相似文献   

13.
1.疾病诊断: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骨代谢指标变化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对45例wD患者行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P)、I型胶原末端肽(NTx)检测。并和25名健康对照者比较,进行中医证型组间对比分析。结果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痰瘀互结组BG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d0.05或P〈0.01),痰湿中阻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互结组、痰湿中阻组与脾肾阳虚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d0.05或P〈0.01)。中医证型各组BA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dO.05或Pd0.01)。痰湿中阻组与脾肾阳虚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NTX水平中医证型各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dO.0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骨代谢指标存在明显差异。w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骨代谢指标的差异可以作为指导wD中医治疗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阐述肝豆状核变性(HLD)在药物、饮食、外科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治疗进展,介绍了HLD的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和分子生物学治疗中的新方法或新技术:以DMPS等为主的药物治疗仍是治疗HLD的主体方法,肝移植等是治疗HLD中的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首选方法,基因等治疗为HLD的彻底治疗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6.
肝豆状核变性导致肝脏肝纤维化普遍发生,且纤维化程度严重,易发展成为肝硬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本文浅析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中医治疗,以期进一步深化该病的中医药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61例HLD患者,湿热内蕴型18例,肝肾阴虚型29例,痰湿阻络型14例,分别应用多普勒彩超测定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门静脉内径(PVD)、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PVX)、脾静脉内径(SVD)、脾静脉最大血流速度(SVX),并计算门静脉血流量(PVFV)、脾静脉血流量(SVFV),与20例健康志愿者组成的对照组比较。结果:不同证型HLD患者PVD、SVD与对照组比较均增宽,其中以湿热内蕴型、肝肾阴虚型增宽明显(P<0.01);湿热内蕴型与痰湿阻络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证型PVX、SVX与对照组比较均减慢(P<0.05,P<0.01);不同证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证型PVFV、SVF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湿热内蕴型与痰湿阻络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LD患者存在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门静脉血管内径扩张、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增加。不同证型的HLD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存在中医证候学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临床主要特点是流涎、言语障碍、肝脾肿大、精神症状及出现K-F氏环和血清铜氧化酶活力降低。国内外治疗本病主要采用二疏基丙醇及青霉胺等,但其副作用大疗效不理想。国内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工作者,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结合辨证施治,创立了治疗本病较为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兹综述如下。一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其病机特点为肝失条达,肝风内动。冯彦臣认为,肝为风木之脏,易亢易动,肝失疏泄,一则郁而化火生风,一则影响脾之运化,致使水津不布,聚湿生痰,流窜经络,扰动筋脉而成本病;风动过盛,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精神症状与中医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在156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收集存在精神症状的病人74例,运用中医八纲及脏腑辨证理论进行辨证分型,进而与其精神症状类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有精神症状和没有精神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其中医分型不一样,有精神症状的患者以痰瘀互结型、肝肾阴亏型和痰火扰心型为主,而精神障碍的类型与以上3种中医分型之间不相关。结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精神症状类型与中医辨证分型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由Wilson于1912年首先描述,是一种由铜代谢障碍引起的少数可治疗的遗传性疾病之一。本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首发症状多样,临床治疗主要以排铜为主,常用西药有D-青霉胺、三乙基四胺、二巯基丙醇、硫酸锌等,但这些药物长期应用会产生很多不良反应,而中医中药相对来说不良作用小,可弥补西药的这一缺陷。从中医的角度讨论Wilson病的治疗,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