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薯蓣丸出自《金匮要略》,是沿用至今的金匮名方之一。是方主治虚劳病,虚劳病病程较长、缓慢、渐进,终至气血阴阳俱虚,且虚实夹杂,病机复杂,缠绵难愈。仲景以薯蓣丸治疗虚劳病,以薯蓣(即山药)为名又重用薯蓣,提示了虚劳病的用药思路,及山药在虚劳病用药中的重要地位。山药是肺脾肾同补,阴阳同调,气血并补的补虚要药。其在培补中焦,补肾强阴,平补气血阴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山药又以味甘性平无毒的优势,成为补益药中的上乘之选,缓补要药。研究经方不仅要研究它的功效主证,其配伍及用药特点更应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以期为后人拓宽临床用药思路。  相似文献   

2.
程国彭与费伯雄均为清代著名医家,对虚劳的证治俱有特色,本文试从二者的学术思想中的虚劳观加以分析并比较,程国彭认为气血相较重在血,阴阳相较重在阴;虚劳之治止嗽为先,重清滋亦重温补;精损可成劳,经闭亦可成劳;五脏劳损当补先天之本;治虚劳重在养生调摄.费伯雄则认为虚劳之损需分阴阳;五脏之劳不可专归于肾;七情之伤必归本于心;虚...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理虚元鉴》治疗虚劳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理虚元鉴》中所载的22首方剂为依据,通过频数表对其用药频次、药物功效及药物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治疗虚劳的用药规律。结果:药物应用频次显示,应用最多的是补虚药,以补气药,养阴药为主;化痰药,以清热化痰为主;清热药,以清热凉血为主。在药物归经上入脾胃经的药物最多,其次是入肺大肠经的药物。在药性上使用最多的是性寒之品,其次是性平、温的药物。结论:汪绮石认为虚劳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药物选择以补气养阴、清金化痰、清热凉血为主。养阴清热常选用甘寒清润入肺肾经之药,健脾益气常用甘温甘平入脾胃经之品,扶正祛邪,燮理阴阳。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的中药运用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德泉 《光明中医》1999,14(4):14-16
从传统中医辨证用药和现代药理研究两方面,对用药规律进行总结。提出治标止痛,重用芳香温通之品;治本补虚,常服益气养阴之药;扶正与祛邪,分阶段应用,辨证定主次;辨证与分型结合,治疗及予防并重,汤药和成药兼施的用药心得。  相似文献   

5.
袁秋全  代喜平  李琤  梁冰  李达 《中医药导报》2019,25(20):137-138,141
总结梁冰治疗儿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梁冰认为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系因外感邪毒、喂养不当、先天禀赋不足等导致脏腑阴阳受损之虚劳病,以虚劳血虚概括诊断,并从肾之阴阳辨证,以补肾固本为则,同时注意儿童特殊性,临床上以参芪仙补汤加减治疗儿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取得较佳疗效。  相似文献   

6.
通过4则验案探讨王自立主任医师运脾思想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健脾先运脾,运脾必调气"为王自立主任医师临床治疗脾虚不运的主导思想,用药贵在切病,辨证准确,则药精方简而效佳,而且在药物用量上以轻为上,小剂量施治,处处保护脾胃的生发之气;药性则不可过于苦寒以免伤脾败胃,不可香燥太过而耗胃阴,不可滋腻大补以碍脾运,需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理气而不破气;运脾汤中枳壳为运脾调气之关键,寓理气于补益之中,寓调气于健胃之间,共奏健脾促运,调气和胃之效。  相似文献   

7.
小儿咳嗽,病情复杂,治法多变,如辨证不清、遣方用药不当则取效甚微,用药稍误则反遗后患;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太过则不能耐受;肺合皮毛,外邪易伤,外感咳嗽不解则咳嗽不止,如发散太过又可损伤肺气导致病久不愈之虞;表邪不解,不得妄补,妄补则有邪气留恋之虞.因此,治疗咳嗽必须辨证明确,审因求治.然小儿病变化多端,生理功能不同成人,在治疗上应灵活多变方能取效.  相似文献   

8.
《扁鹊心书·虚劳篇》是窦材医案中较能体现其辨证思想和特色的一篇,其中“须识扶阳”“当明经络”“大病宜灸”等学术思想对指导虚劳的治疗大有裨益。窦材按虚损程度不同将其分为虚劳与痨瘵,并提出了相应治疗方案,强调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治疗原则,防止虚劳病情进一步发展。窦材标新立异,在“阴虚成劳”论风靡之际,明确提出虚劳病机为脾肾阳虚,虚劳之演变乃自上而下,由肺及脾,由脾及肾。窦材认为虚劳之脉象为弦脉,强调脉象在诊断虚劳的作用,但其临证注重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辨证。治疗上,他承袭了《黄帝内经》重阳思想,认为阳气是人体生命之源。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因此五脏辨证中窦材尤为重视脾肾,扶持脾肾之阳对现代人治病养生仍有重要意义。窦材用药奉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窦材认为“大病宜灸”,虚劳此病病程日久,迁延难愈,容易反复,因此其用灸为先灸、多灸、重灸,补火助阳,使劫得病回。此外,窦材认为还应远离温平药、寒凉转下之品,并注重虚劳之人日常调摄,在日常生活中务必规律饮食、清淡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切勿吸烟饮酒,调畅情志,保持心情愉悦。窦材论治虚劳思想应用于现代临床仍效果显著,值得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9.
“肝常有余”之说,源于北宋医家钱乙,钱氏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辨证篇》中,针对肝气有余,易生实变,不宜妄用温补的发病、用药特点,创立泻清丸等泻肝之方,而未出补肝之剂。故明·宋濂谓其“建为五脏之方,各随其宜。肝有相火,则有泻无补;肾为真水,则有补无泻”(见俞景茂《小儿药证直诀类证释义》)。迄至元代,朱丹溪更明确提出了“肝只是有余”的论断。但丹溪之“肝只是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清代名医张玉书膏方组方与用药规律。方法收集筛选张氏第8代传人张玉书膏方100张,运用频数统计法,对其用药频次、功效进行分类统计,依次排序,总结其膏方用药规律和组方思路。结果在100张膏方的3 718味药中,补虚药出现2 280频次,其中黑穞豆为其主要特色;安神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等用药频次依次递减,其余各类药物则根据具体辨证加减。结论张玉书膏方以补虚药为主,注重补益脾肾,兼顾安神、理气、化瘀;用药和缓,补消兼施,多脏并调;体现了精、气、神三位一体的中医整体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