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IL-1基因IL-1B-31/-511位点的多态性与胃癌发病风险、IL-1β分泌水平的关系。方法使用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对胃癌手术患者及消化科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全血标本结合PCR体外扩增方法,检测人IL-1B基因-31和-511位点的基因多态性(IL-1B-31C/T和IL-1B511C/T)。比较IL-1B基因-31和-511位基因多态性与各种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IL-1B-31及IL-1B-511位点的T携带子在胃癌组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比较,分别增高胃癌发病风险OR=3.675(95%CI:1.359-9.940)、OR=3.111(95%CI:1.163~8.322)。不论在胃癌组还是在十二指肠球都溃疡组IL-1B-31T携带子、-511T携带子基因型患者血清IL-1I]水平均高于IL-1B-3C/C、-511C/C基因型患者,且IL-1B-31T携带子、-511T携带子基因型在胃癌组患者的IL-1β水平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患者高。结论IL-1B-31T基因型和IL-1B-511T基因型增加胃癌发病风险,且与IL-1β分泌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IL-1B及IL-1ra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患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IL-1)B和IL-1受体拮抗剂(IL-1ra)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患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基因芯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65例胃癌患者和71例健康对照IL-1B-31和-511及IL-1ra基因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胃癌患者IL-1B-31T/T携带者、IL-1B-511C/C携带者显著增加(χ^2=6.014,P〈0.01;χ^2=9.533P〈0.001)。其他等位基因或基因型未见差异。结论:胃癌的易患性与IL-1B-31TT和IL-1B-511CC基因型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河南汉族胃癌患者白细胞介素(IL)-1B和IL-1RN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点.方法:以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法对河南汉族65例胃癌患者和130例非胃癌患者的IL-1B-31、IL-1B-511及IL-1RN基因位点的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胃癌患者IL-1B-31 C/C和IL-1B-511 T/T位点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人群(OR分别为6.6(95%CI=1.2~3.5)和3.3(95%CI=1.1~10.1));但IL-1RN各基因型频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B-31 C/C和IL-1B-511位点T/T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河南地区胃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L-10基因启动子SNP-1082G/A(rs1800896)、-819C/T(rs1800871)、-592C/A(rs1800872)位点与HCV慢性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入选云南地区汉族人群HCV慢性感染患者379例,健康对照364例.采用Taq Man探针基因分型方法对IL-10基因启动子SNP-1082G/A(rs1800896)、-819C/T(rs1800871)、-592C/A(rs1800872)的3个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构建单倍型,评估上述3个SNPs及单倍型与HCV慢性感染的相关性.结果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IL-10基因启动子SNP-1082G/A(rs1800896)、-819C/T(rs1800871)、-592C/A(rs1800872)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SNP-1082G/A(rs1800896)、-819C/T(rs1800871)和-592C/A(rs1800872)构建的单倍型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云南汉族群体中,IL-10基因启动子SNP-1082G/A(rs1800896)、-819C/T(rs1800871)、-592C/A(rs1800872)与HCV慢性感染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L-1B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法检测65例胃癌患者和130例非胃癌患者的IL-1B基因位点多态性。结果:IL-1B-31及IL-1B-511均有3种基因型,分别是C/C、C/T和T/T;病例组Hp阳性感染率(70.8%)高于对照组(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6,P0.05)。Hp感染时,IL-1B-511和IL-1B-31的T/T均能增加胃癌发病的风险,OR分别为8.1(95%CI:2.4-10.1)和11.5(95%CI:1.9-13.1)。结论:IL-lB-31和-511 TT基因多态性与河南地区胃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IL-1B-511基因多态性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胃癌患者与匹配人群的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率和IL-1B-511基因多态性,探讨IL-1B-511基因多态性是否增加Hp感染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法,检测84例胃癌患者以及与这些患者性别、年龄匹配的84例对照人群的IL-1B-511基因多态性,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上述人群中的Hp感染率。结果胃癌患者IL-1B-511 T/T基因频率及Hp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人群(P<0.05或P<0.01)。胃癌患者Hp阳性感染者IL-1B-511 T/T基因型个体显著多于对照人群。结论IL-1B-511 T/T基因型可能增加HP感染后汉族人群发生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与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候的关联。 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和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 PCR-LDR)相结合的测序方法,检测226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IL-10-592 A/C、-819 C/T和-1082 G/A位点的多态性,分析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以及这3个SNP位点与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 结果:IL-10-819位点C等位基因在脾虚湿盛证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非脾虚湿盛证(P<0.001),TT基因型在肝气郁结证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非肝气郁结证(P<0.05)。IL-10-592 A/C和-1082 G/A位点的多态性与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候之间未发现有显著的关联(P〉0.05)。 结论:IL-10-819位点C等位基因可能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形成脾虚湿盛证相关,而其TT基因型可能与肝硬化患者形成肝气郁结证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促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B基因启动子区-511位点基因(IL-1B-511)多态性与广东省客家人群胃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1:1病例-对照方法采集梅州客家人群52例胃癌患者及52例非肿瘤患者外周血样和临床资料,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平台及MassARRAY-IPLEX技术对IL-1B基因-511位点(-511C>T)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IL-1B基因-511位点在梅州客家人群中存在CT、CC、TT 3种基因型,CT、CC、TT基因型在胃癌组的分布频率为44.23%、36.46%和17.31%,在健康对照组分布频率为53.84%、21.15%和25.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C、T 频率在胃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0.58%、39.42%和48.08%、51.9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发现男性人群中携带-511C/T基因型患胃癌危险是-511C/C型的7.00倍(95%CI 1.29~37.91).结论 IL-1B-511位点多态性可能与该人群胃癌易感性无相关,但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IL-1B-511基因多态性对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后胃黏膜萎缩、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影响,探讨IL-1B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1)采用PCR-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RFLP)分析法检测胃癌低发区广东省普通人群192例的基因型;(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上述人群的Hp感染率、胃蛋白酶原I(PGl)、胃蛋白酶原Ⅱ(PGII)和胃泌素(Gastrin)的浓度。结果Hp阳性者PGI/PGII显著低于Hp阴性者(P<0.01),Hp阳性的IL-1B-511T/T基因型者PGI/PGII比值显著低于C/C和T/T基因型者(P均<0.05)。血清胃泌素浓度与IL-1B-511的基因型没有明确的关系(P>0.05)。结论在胃癌低发区,IL-1B-511基因型可能增加感染H.pylori后胃黏膜萎缩、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和发展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多种胃癌易感性相关细胞因子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y gastritis,CAG)患者中的分布特征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文献最新报道,选择胃癌易感性相关基因SNP位点:IL1-1B-311/-511、IFN-γ+874、IL-8-251、IL-10-1082/-819/-592、TNF-α-308/-857、MIF-173等6个基因上10个SNP位点。采用PCR扩增基因组DNA,直接测序法对30例CAG及30例健康对照的各SNP进行分析。结果IL-10-592位点三种基因型在CAG和健康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3,P=0.03。其余9个SNP基因型、所有等位基因型在CAG和健康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AG患者中携有多个胃癌易感性相关细胞因子基因SNP,但除IL-10-592CC基因型可能与CAG相关,其余SNP与CAG未见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胃癌(gastric cancer,GC)患者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启动子区域转录起始位点上游第1082位点?819位点及592位点多态性,探讨其与GC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GC组患者129例和正常对照组98例健康人的IL-10的基因多态性,免疫印迹法检测GC组与对照组的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感染情况,SPSS11.0软件包统计分析各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IL-10-1082位点的多态性在GC组(AA:57.36%?GA:40.31%?GG:2.32%)与对照组(AA:75.51%?GA:24.49%)的基因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GA基因型在GC组中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G等位基因在GC组中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7)?IL-10-819及IL-10-592的各基因型及其等位基因在GC组及对照组中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在H.pylori感染组中IL-10-1082GA基因型在GC组中的分布显著高于其在对照组中的分布(OR=2.65,95% CI 1.16,6.08;P=0.031)?结论:IL-10-1082 GA基因型携带者GC的发病风险增高,IL-10-1082位点的G等位基因发病风险增高,且IL-10-1082 GA基因型与H.pylori感染对于GC的发生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慢性胃炎证候与幽门螺杆菌及Bcl-2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慢性胃炎证候与幽门螺杆菌 ( HP)及胃粘膜 Bcl-2蛋白的相关性 ,探讨证候形成机理。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89例为对象 ,其中湿热蕴脾证 5 3例 ,脾胃气虚证 3 6例 ,1 0名健康人为对照。采用辨证、HP、胃粘膜 Bcl-2蛋白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 :1 HP感染率湿热蕴脾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脾胃气虚组 ;2湿热蕴脾组和脾胃气虚组 Bcl-2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 ,以脾胃气虚组为高 ,但与 HP感染率的相关性未能得到证实。结论 :脾胃虚实证候与 HP感染存在相关性 ,湿热是 HP生长、繁殖的病理基础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 Bcl-2与证候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胃黏膜胃镜表现与中医分型的关系。方法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2012年10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300例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通过观察、比较不同中医分型患者的胃黏膜胃镜表现,明确中医分型与胃黏膜胃镜表现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中,胃阴不足型占9.0%(27/300)、胃络瘀阻型占5.0%(15/300)、脾虚气滞型占26.0%(78/300)、脾胃湿热型占25.0%(75/300)、肝胃不和型占14.3%(43/300)、脾胃虚寒型占20.7%(62/300),中医证型分布频次从高到低为脾虚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不同证型患者在异型增生、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程度分布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胃黏膜异型增生的发生率为24.3%(73/300),明显高于中重度胃黏膜异型增生发生率[8.0%(24/300)、4.0%(12/3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阴不足、胃络瘀阻、脾虚气滞、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证型患者的胃黏膜异型增生程度分布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阴不足、胃络瘀阻型的重度腺体萎缩发生率较高,分别为55.6%(15/27)、40.0%(6/15);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脾虚气滞型者的重度肠上皮化生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8.5%(5/27)、12.9%(8/62)、12.8%(10/78);脾胃湿热和肝胃不和型者的轻度肠上皮化生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2.0%(54/75)、79.1%(34/43);肝胃不和和脾虚气滞型者的轻度腺体萎缩发生率较高,分别为60.5%(26/43)、59.0%(46/78)。结论不同中医证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的胃腺体萎缩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胃黏膜胃镜表现与中医分型有着密切关系,轻度胃腺体萎缩以实证型为主,中度胃腺体萎缩以虚实夹杂型为主,重度胃腺体萎缩以瘀证和虚证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检测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l atrophic gastritis,CAG)患者血、尿小分子蛋白组的变化,探讨CAG脾胃气虚诱导胃腺体细胞凋亡启动、黏膜萎缩的免疫学基础。 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8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三医院门诊患者筛选CAG相关蛋白,IL-2、IL-4、IL-6、IL-7、IL-8、IL-10、IL-12、IL-15、IL-17、IL-1β、IL-1Ra、MIF、IFN-γ、SCF。141例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30例,CAG组111例(脾胃气虚证32例,脾胃湿热证33例,肝胃不和证46例)。干预3个月,收集血、尿上清,液相蛋白芯片检测。 结果 干预前血液中IL-2、IL-12、IL-17在三个证型中表达降低;IL-4、IL-7、IL-8、IL-1β、IL-1Ra、MIF、IFN-γ,在各证型中升高,尿液中IL-2、IL-4表达升高,IL-6、IL-12、IL-15、IL-17表达降低。由于时间限制,干预后样本量较少,后续扩大干预后样本量收集,试验结果待发表。 结论 脾胃气虚时,免疫小分子蛋白已处于紊乱,致炎与抗炎因子失去平衡。细胞免疫功能下降,Th1/Th2平衡发生向Th2型细胞因子漂移现象。干预后,细胞免疫及分泌功能呈恢复状态、部分萎缩及未发生瘤变的黏膜发生逆转。脾胃气虚是诱导胃腺体细胞凋亡启动、黏膜萎缩的主要病理因素,具有免疫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胃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ncer,PLGC)患者体质与证候的关系。方法 运用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方法,对PLGC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212例PLGC患者的主要年龄段为34~69岁(占84.43%);偏颇体质依次为阳虚质59例、气虚质30例、气郁质23例、痰湿质11例、湿热质8例、阴虚质7例、血瘀质5例、特禀质2例,平和质67例;中医证型依次为脾胃虚弱证75例、肝气犯胃证56例、气滞痰阻证33例、湿热内蕴证23例、痰瘀互结证17例、胃阴亏耗证8例。湿热内蕴证与湿热质,气滞痰阻型与痰湿质,痰瘀互结证与血瘀质,脾胃虚弱证与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密切相关。结论 PLGC患者多为平和质和正虚体质,证型多为脾胃虚弱证和肝气犯胃证,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演变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胃癌术后患者实施FOLFOX方案化疗不同阶段证候演变规律。方法收集150例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并手术治疗后的患者,在对以上患者实施FOLFOX方案化疗的过程中,观察不同化疗阶段中医证型分布的情况。结果①150例胃癌患者性别统计结果显示,男性89例,女性61例;年龄统计结果,60-69岁患者比例最高,占38.67%,其次是50-59岁,占29.33%,30-49岁最少,仅占6%.②中医证候的出现频率南高到低依次为瘀阻胃络证(28.67%)、脾胃虚寒证(24.67%)、脾虚痰湿证(19.33%)、气m两虚证(12.66%)、肝胃不和汪(8.67%)、胃热阴虚证(6.00%)。③胃癌术后患者中医证型与术前相比,P〈0.05;化疗1次后与术后相比,P〉O.05;化疗3次后与化疗1次后相比,P〈O.05;化疗6次后与化疗3次后相比,P〉O.05。结论①胃癌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发病年龄以50-69岁居多;②胃癌患者术前中医证候的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瘀阻胃络证、脾胃虚寒证、脾虚痰湿证、气血两虚证、肝胃不和证、胃热阴虚证。③胃癌患者的中医证型瘀阻胃络证、脾虚痰湿证,在手术后明显减少,而胃热阴虚证、气血两虚证明显增多;实施FOLFOX方案化疗后,胃热阴虚、气血两虚证所占的比值呈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启动子区的多态性与神经梅毒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择2013年4月~2016年8月期间笔者医院收治的150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包括48例神经梅毒患者和102例非神经梅毒患者,另招募同期在笔者医院门诊处的健康体检者1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IL-10基因启动子中-592和-1082位点的SNP基因型,并分析-592和-1082位点的基因型与IL-10水平和神经梅毒发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神经梅毒患者的CSF中IL-10水平明显比非神经梅毒患者高(7.94pg/ml vs 0.7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IL-10启动子区-592位点各基因型各等位基因频率和-1082位点的G、A等位基因频率以及单倍体G/C和A/A频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梅毒组患者IL-10启动子区-592位点的CC基因型频率和-1082位点的GG基因型频率明显比非神经梅毒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82位点GG基因型携带者患有神经梅毒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携带者(OR=10.21,95% CI:1.94~53.04,P=0.001)。非神经梅毒组的患者中1082位点AA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梅毒患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92位点CC基因型的携带者患神经梅毒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携带者(OR=7.65,95% CI:1.38~42.55,P=0.004)。-1082/-592 G/C单倍体具有很高的神经梅毒患病风险(OR=45.14,95% CI:2.34~421.15,P=0.000)。-1082位点GG基因型的患者的CSF中IL-10水平明显比A等位基因携带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5pg/ml vs 0.81pg/ml,P=0.000)。-592位点CC基因型、CA基因型和AA基因型患者CSF中的IL-10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4pg/ml、1.00pg/ml和0.82pg/ml,P>0.05)。结论 IL-10基因启动子区的多态性与神经梅毒发病风险相关,携带-592C和-1082G等位基因的患神经梅毒的风险更高,脑脊液中IL-10水平也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证候肝硬化患者精神心理状态的差异,探讨肝硬化患者不同精神心理状态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他评量表的方式,对符合研究要求的肝硬化患者填写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并计算评分,进行精神心理状态的评估;同时采集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并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肝气郁结、脾虚湿盛、湿热蕴结、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6个证型),比较不同中医证候肝硬化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差异。结果:共有208例肝硬化患者纳入研究。结果显示,各证型HAMA评分依次为肝气郁结湿热蕴结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肝气郁结型最高,与脾虚湿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AMD评分依次为肝气郁结湿热蕴结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肝气郁结型最高,与其他5型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QI评分依次为:肝气郁结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湿热蕴结瘀血阻络脾虚湿盛,肝气郁结型最高,与湿热蕴结型、脾虚湿盛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Child-Pugh C级患者的HAMA、HAMD、PSQI评分均高于Child-Pugh A级患者(P0.05,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的焦虑、抑郁、睡眠障碍与中医肝气郁结的病机关系密切,且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而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