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今中西方哲学逐渐会通与融合为世界哲学的大趋势下,创建中国哲学学科新范式需要实现哲学观、比较方法和回归路径三大突破。一是必须走出传统哲学观的藩篱,确立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的哲学理念,以主体、语言和存在关系问题为哲学的本质性的内在问题,为从根本上超越“合法性”质疑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二是必须摆脱“西方中心论”的羁绊,走出“中国中心论”的“自话自说”的思想误区,树立世界哲学的哲学理念,以哲学的本质性的内在问题为尺度,更加理性的重新审视中西哲学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为创建中国哲学学科新范式与新形态提供可资比较的理论背景;三是必须回归中国哲学原创性建构的学术语境,从哲学范式的整体上深刻揭示中国哲学原创性建构的主体、语言和存在关系问题上“言意之辨”的同一性理论和方法,为创建中国哲学新范式新形态开辟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建立了有别于以主客二元分立为思维特性的传统哲学的活动(实践)方法论,并初步构筑了与之相应的活动本体论、活动辩证论与活动目的论相统一的活动论哲学体系。这一哲学是以实践而非理论地解决主客对立为其使命。经由这一根本性的改造,哲学将告别形而上学的历史形态,成为一门“现实的科学”,成为“文明的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原罪说”是西方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千百年来阐释者不计其数.德国古典哲学家、辩证法大师黑格尔的解释尤为精彩.他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认为,所谓的“原罪”来自人自身的觉醒即知识的获得,人摆脱自然状态是必然的,并非受到外因的引诱.  相似文献   

4.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及异延策略在翻译理论的运用,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翻译理论的“原文中心论”。原文不是恒定不变的中心。原文既因为与其他文本(在空间上的)不同而得以出场,又因为(时间上的)延宕而无法充分在场。每次翻译都是译者对原文意义的暂时捕获。本文浅析解构主义对翻译“原文中心论”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曾经把世界的“本体”等同于旧唯物主义的“抽象物质”。肯定和否定“本体”概念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共同认为,这一判定未能充分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实质要义,因而要求改弦更张。卢卡奇、弗洛姆、施密特、葛兰西等沿着拒斥“抽象物质”的方向,竭力强调主体历史实践活动的本体意义,强调心/物二元模式框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无效性。尽管他们的理论主张存在着过分夸大实践作用的嫌疑。但其理论进路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对黑格尔的辩证生命哲学的述评及其发展邱鸿钟黑格尔哲学是近代西欧哲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是“辩证法的一首诗”[1]。这首诗的创作与黑格尔长期对历史发展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实证材料的关注是分不开的。因为在他看来,“哲学的发展实归功于经验科...  相似文献   

7.
走出中医学术的“百年困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造成中医学术“百年困惑”的根源是以还原性科学的观念、方法曲解和改造中医。当代医学科学工作者要摆脱“西方文化中心论”和“西医一元观”的困扰,在坚持中医自身规范的前提下,从系统科学方法论上求发展。40年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研究始终是以西医的观念和方法为依据的,它先把中医的“证候”曲解为“症候群”,再为“症候群”寻找西医意义上的客观指标,结果陷入不能自拔的困境之中。人类医学科学的发展为中医学术提供了又一次新的发展机遇,不可坐待,更不可一误再误。  相似文献   

8.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心主舌……在窍为舌。”《素问·金匮真言论》又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一脏竟有二窍,孰是孰非?历代《内经》注家于此或直曰错简,或避而不注,偶有注者,亦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心开窍于耳”既有其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9.
英国诗人、评论家威廉·燕卜荪曾于20世纪上半叶介入中国的现代主义新诗运动。在西南联大执教期间,燕卜荪将叶芝、艾略特、奥登等西方现代派诗人引介给学生,同时推行“细读”这一研究方法。燕卜荪强调思辨与矛盾的现代主义诗作,启蒙了穆旦等青年诗人运用相似的现代派技法描绘战时中国的现实。燕卜荪的朦胧诗学帮助确立了语言本体论这一新的批评风向,促使彼时国内的诗歌赏析从印象批评转为语义批评,诗歌创作从偏向感伤的浪漫主义走向强调智性的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医疗建筑仍普遍处于低水平建设阶段,绝大多数医院一旦遇到业务用房短缺,就急于申请划地盖楼或见缝插针地牵强改建。如此一点、一块的“摊大饼”或“叠罗汉”似的建筑格局客观造成了医院楼内外交通不畅,功能联系不便,患者就诊路线迂回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高等中医药教育面临的机遇、存在的问题及我们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等中医药教育步人中国教育序列已4O余年。新世纪即将到来,高等中医药教育面临的机遇、存在的问题及我们的对策是什么?1高等中医药教育面临的机遇1.121世纪将是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新时期,为中医药教育新模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现代西方医学的发展前景无可限量,但按照目前的西方思维继续发展将会出现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相反,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中医药学在哲学思维、理论与实践方面均有许多独到之处。如西方医学认为疾病的治疗原则是针对病因,而传统中医学更多强调“扶正祛邪”以恢复机体的平衡;西方医学强调…  相似文献   

12.
首批城市社区、农村基本用药在全国低价上市。首批18种常用药通过简化包装、定点生产、定点配送,直供基层医疗。这一试点一且彼看作药品医改的一次“牛刀小试”。本次新医改方案强调“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定点生产,集中采购”,肯定了“定点药”制度。“定点药”真的是降低药价的一剂良药吗?一些试点地区的“定点药”水土不服,基本用药需要定点生产,?“目前医院在使用的常用药有1000多种,要全部定点生产,国家能调控么?”福建医科大学教授郑振俭认为,一些便宜的常见药.国家就是应该贴钱。免费或低价提供。定点生产。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史上争论的热点问题。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教师中心论”,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强调教师的决定作用,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十世纪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学生中心论”,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学的一切措施必须服从于学生的兴趣和活动,学生是决定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两派观点各执一端,否定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统一和联系,其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应该如何看待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呢?  相似文献   

14.
“公”与“私”的论争是贯穿利益问题的主线。政治认同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考察其变迁历程,归根结底离不开“公”与“私”之变的历史探究。揆诸东西方的“公”与“私”之变,大致呈现“私益充公”→“公益化私”→“公私确证”的变迁历程。考量政治认同在自我特性认可、他者世界归属、权力权威遵从向度的表征,得出政治认同相应呈现附魅与蛰伏→祛魅与虚妄→理性与自觉的存续形态。从“谁之认同”的主体性哲学视界澄明,可以得出,“自在的群体形态”→“自为的个体形态”→“自由的类形态”是其认同表征下相应主体样态的呈现。  相似文献   

15.
作者理论是西方思想中最复杂的话题之一。“诗人们”在希腊文中就是“作者们”或“创造者们”,但是到了柏拉图时期,作者观念发生了转变,作者要想创作,就必须丧失理智,成为神意的代言人。文艺复兴之后作者中心论逐步确立,人取代了神成为创造性主体。十九世纪之后出现了许多“去作者”观念,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达最高峰,其最重要的代表是巴特、福柯和德里达,但这些观念的作者本身就有着鲜明的作者主体性。作者是创作活动中的一个环节,既不能夸大其作用,也不应完全将其抹杀。  相似文献   

16.
在充分肯定贾见文,田兰芝《病人中心论》一文的同时,提出“以病人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市场下医院发展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物质生活的生产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学界的共识,但“物质生活”的理论含义的晦暗与宽泛却遮蔽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应消除materiellen Lebens的含混,以“物质生命”为切入点理清《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与第四手稿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地基,以澄清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如何克服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形而上学性与神秘性,并从逻辑上扬弃黑格尔作为理念的“生命”。这是马克思主义颠倒黑格尔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康德关于形而上学的重建,包括“先验自我”的构建和哲学与宗教的划界两个主要部分;前者是整个康德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哲学与宗教的划界是“先验自我”原则的贯彻。这两个原则构成自康德之后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哲学,以及作为黑格尔哲学解体之必然结果的斯特劳斯的实体哲学、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甚至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逻辑出发点。  相似文献   

19.
从现代世界哲学的视阈来看,以人的生命活动为基点,主体、语言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的“言意之辨”,既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显学和中国哲学的中心论题,也是中西哲学的初始问题和哲学之所以可能的内在根据;既是哲学的本质性的内在问题,也是哲学作为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动力机制。语言既是广义的存在形态,又是把握存在的形式,它涉及到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及其事实与价值、科学与人文、现象性生活与超越性理想的关系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和回答,正形成了以主体、语言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西方哲学和以主体、语言和存在的“非同一性”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中国哲学,并决定了各自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和天命,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20.
现有关于“总体性思想”的研究大都停留在针对卢卡奇的分析与批评上,而没有深入去挖掘“总体性思想”的演进历程。事实上,“总体性”的概念和思想不仅仅只存在于卢卡奇的作品中,而是一直贯穿于包括马克思本人在内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著作中。本文将以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为出发点,依托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充分的文本分析,试图发掘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总体性”的思想脉略,从而论析“总体性思想”并不属于卢卡奇个人,而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方法论。“总体性思想”一方面指明了资本主义总体性是如何对无产阶级进行着“支配”,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无产阶级实现“自主”的总体性的可能与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