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认为张璐论治脾胃重視脾胃阴阳相依,又重视脾胃对其他脏腑的生理作用和病理影响,立法强调脾胃阴阳互济,升降互用,扶脾以保肺,补脾以益肝。  相似文献   

2.
从生理、病理、治疗上论证中医脾肾互济是客观存在的。结合临床提出了脾肾互济法的治疗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贺季衡医案》的研读,从秉承经旨、注重脾胃,博览深学、注重实效,用药精妙、照顾脾胃,气阴论治、调理脾胃,温补脾肾、得阳始运,气香宣透、醒脾运湿,药疗食疗、启发胃气七方面介绍了孟河医派马氏流派丹阳支干创始人贺季衡的脾胃学术思想,冀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在师从学习过程中,受陈家礼老师脾胃学术思想影响,对"脾统四脏"学说的理论渊源、学术思想进行初步探讨,认为"脾统四脏"理论含义有三:脾胃为气血精微生化之源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精气源于脾胃;脾胃是人体精气、气机升降出入枢组,脾胃通过调节气机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任何疾病的成因均因脾胃而起。因此在临证中强调脾胃作用,治病崇脾,处处顾护脾胃中气,燮理中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颜德馨教授的脾胃学说思想。[方法]从学术源流、学术思想的实际应用等方面,论述颜教授对于脾胃学说的学术观点和临床应用经验,对其脾胃学说思想特色予以总结,并举案例予以佐证。[结果]颜教授脾胃学说主要学术思想包括:师承孟河,多有发挥;重视脾升胃降,善调脾胃气机;重视胃阳脾阴;主张"脾统四脏",善于从脾论治;善用苍白二术、枳术丸等。所举案例,取得良好疗效。[结论]颜教授在继承历代医家脾胃理论的基础上,对脾胃学说有着独到的见解,对后世医家有一定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试论明代医家注重脾肾相关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肾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生理方面,在“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认识的基础上先天肾与后天脾互济资生,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得气血旺盛,元气充沛,诸病不染;病理方面,若脾肾互济失调,即脾肾失济时,两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导致一系列疾病;治疗方面,治  相似文献   

7.
“中年振基”是张景岳最具代表性、指导性的思想之一,体现了中医学治未病学术思想,并贯穿于张景岳学术理论体系;“肾精为本、阴阳互济”“温补脾肾、培本固元”“滋补精血、乙癸同源”等理论,亦备受后世学者的推崇。在男性不育的防治中,张景岳从养生学角度倡导养性节欲以保精,治疗方面强调辨证论治,认为男性不育其本在于肾,与脾、肝密切相关;确立了“扶阳不忘补阴、补阴不离扶阳”“补后天以养先天”“气血双补、肝肾共养”等治则。从“中年振基”思想着手,从理论内涵、治则治法、遣方用药等方面,进一步对张景岳所提出的阴阳互济、先后天同补、乙癸同源等理论在中医药防治男性不育症应用上予以探究,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8.
脾为土脏,气血生化之源;肾为水脏,封藏之处,精之处.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须肾中阳气的温煦;肾主水藏精,为阴阳之室,是人体一身阴阳的根本,而肾精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与化生.脾与肾,相互资生,互相促进,息息相关.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共同致病,甚至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中医对于脾肾互济这一理论历来重视,而金元四大医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理论.笔者现对金元四大医家脾肾互济思想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清代孟河名医费伯雄命肾学说学术思想。[方法]采用医史文献学研究方法,通过研读费伯雄的医学著作,并结合中医各家学说,总结、概括费氏"命肾学说"学术思想。[结果]费伯雄命肾学说学术思想可概括为在命肾与其余脏腑的关系上,费氏认为命肾与心,则君相之火相通;与肺,则根气归肾;与脾,则命火温煦脾土;与肝,则肝肾同源。临床实践中费氏主张阴阳调和,次则取阳;两肾实火可泻,阴火归海;处方用药上贵用参芪地冬,慎用升柴知柏。[结论]费伯雄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总结其命肾学说,其学术思想是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的一部分,开启了后世孟河医家对命肾理论的研究。孟河医派传承有序,推陈出新,由命肾理论研究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脾胃学说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中医学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学说[1]。张仲景并未专论脾胃,但其脾胃学说理论贯穿于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杂病辨证论治体系过程中。仲景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不仅将《内经》确立的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而且开后世李东垣的温阳升脾说、叶天士的滋阴降胃说和李中梓的脾为后天之本说等先河,对中医脾胃学说形成和完善起到了承前启后作用。近十几年来,不少学者对仲景的脾胃学术思想进行了研究,在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1理论研究近十几年来,一些学者专门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经验。[方法]从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总结用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并附验案佐证。[结果]小儿脾胃具有生理上"脾常不足",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脾胃疾病多由饮食喂养不当、先天不足或久病重病损伤等所致,脾失健运、脾气困惫、脾湿胃燥、脾升胃降、脾化胃纳等功能失调是其主要病机,若脾胃受损,可衍生多种相关疾病。在临床中将此治疗大法归纳为运脾和胃调肝,并可进一步细分为运脾、健脾、补脾、疏肝、柔肝、泻肝、和胃、清胃、降逆等诸多治法,可应用于小儿厌食症、再发性腹痛、泄泻、便秘等疾病的治疗中,并获得验证。[结论]运脾和胃调肝法是治疗小儿时期脾胃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从脾胃论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衰老、女性生理特点、病因及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等方面探讨了脾胃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根据以上理论,采用补脾健胃、健脾补肾法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在临床上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遗尿是小儿时期以夜间尿床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历代多数医家认为主要病机为膀胱虚冷,不能约束,然大量临床病例及文献提示心肾失交证为其主要病机之一。文章基于“心肾相交”理论,探讨小儿遗尿心肾失交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其主要病机为心肾失交致遗尿频作,并与脾胃受损、肝肺气机升降失调密切相关。治疗上以交通心肾、水火既济之法为重,方选交泰丸加减清补并用,标本兼施;脾胃失和者,予保和丸加减以健运脾胃;脾气不足者,予补中益气汤加减以补气健脾;肝经湿热者,予龙胆泻肝汤加减以清肝泻火;肺气不宣者,予甘草干姜汤加减以益气温阳。  相似文献   

15.
汪机的“营卫虚实论”与“参芪双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著名医家汪机,一生勤于著述,所著著作达14部之多。其创立的“营卫虚实论”和“参芪双补说”的学术思想,对纠正明季一派苦寒滋阴而导致损伤脾胃之气的时弊,以及“固本培元”流派的形成,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当时社会崇尚滋阴,过分使用苦寒之剂,从而损伤脾胃阳气,带来较多医源性疾患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学术思想主要来源于《内经》“营卫理论”以及李东垣的“脾胃论”和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论”,同时代的医家思想也对其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脾胃湿热理论在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肾脏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与湿热有着密切的关系。湿热的产生是以水湿为基础的。水湿可以自外而入,亦可以由内伤而生;水湿蕴蓄不化,日久化热,热与湿合,而成湿热之证。脾胃功能在三焦水液代谢中所起的作用最为明显。从肾脏病形成来看,由内伤脾胃而致脾胃湿热者为多,大多数慢性肾病患者多见有中焦湿热之象;在肾功能损害以至肾衰竭的发展过程中,多因湿热之邪留于三焦,影响脾胃的运化、腐熟功能,而逐渐产生以脾胃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症状。调理脾胃是肾病非常重要的治疗法则之一。  相似文献   

17.
孙建羽  陆为民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11):1255-1257, 1283
[目的]探析陆为民教授治疗口疮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门诊随师学习,整理陆为民教授相关医案,从病因病机、辨证思路及处方用药等方面分析总结陆为民教授治疗口疮病的临证经验,并附验案四则加以佐证。[结果]陆为民教授认为,口疮病之病标在口,本在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升降功能失常,邪气侵犯口腔,气血壅滞,不得宣泄,发为口疮。脾胃不能升清降浊,是为本病的根本病机,或兼肝胆郁热、脾肾不足等。治疗上以运脾通降为基础,辅以协同治疗心肝肾,共同发挥功效。所举验案分别为外感风热、胆胃郁热、脾胃气虚、阴虚湿热四个证型,外感风热者治以疏风清热、运脾通降,胆胃郁热者治以清泄胆热、运脾通降,脾胃气虚者治以健脾升阳、运脾通降,阴虚湿热者则治以健脾化湿、滋阴降火、运脾通降,均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结论]陆为民教授从脾胃升降的角度治疗口疮病,颇具特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全国名中医范永升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病学术经验。[方法]通过整理医案,从中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论治、治疗要领等方面,全面总结范永升教授诊治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病的学术经验,并列举医案1例予以佐证。[结果]范永升教授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和肝肾;正气虚弱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风寒湿热等病邪是疾病发生的外在因素,痰瘀为病理产物;间质性肺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少阳三焦衰弱,因此临证必须紧抓少阳三焦衰弱这个根本病机。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扶正祛邪。扶正主要从益气健脾和补益肝肾入手;祛邪则根据风寒湿热以及痰瘀等的夹杂灵活运用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以及通络等治法。范教授临证重视扶助正气、强调适时祛邪以及不忘宣利肺气,所列举医案充分佐证了范教授临床灵活应用扶正祛邪的这一治疗原则。[结论]范永升教授运用中医审因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有益参考,其学术经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周郁鸿教授从脾肾论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辨证诊疗思维和临证拟方用药经验。[方法]通过概述ITP的现代医学认识、历代中医沿革,收集、整理、归纳周郁鸿教授治疗ITP的典型医案,从脾肾论治ITP的理论渊源、加味黄芪建中汤组方阐释及其药理学剖析等方面论述周教授从脾肾论治ITP的学术观点及临证诊疗思维,并举验案一则以佐证。[结果]现代医学认为,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而历代中医则认为ITP是一种血证。周郁鸿教授认为ITP患者常属"脾胃亏虚、肾精不足"之证,应以脾肾为着眼点辨证论治ITP,以"健脾补肾"为基本治则,以温中补虚立法。加味黄芪建中汤健脾补肾,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可能通过调节Th17/Treg细胞而有效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ITP。所举验案属脾肾阳虚型血证,方用加味黄芪建中汤,温补脾肾、养血止血,取得较好疗效,展示了该病的辨证诊疗思路。[结论]周郁鸿教授从脾肾论治临床上部分难治ITP患者,中医理论依据充分,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潘立群教授以升阳举陷法治疗食管癌术后腹泻并发症,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为手术所伤,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患病日久,命门火衰,脾肾阳虚;虚实夹杂之证亦常见,以脾胃虚弱为本,外感六淫、饮食情志所伤为标.脾虚气陷、脾失健运是致病关键,治疗以升阳举陷为立法之本,以升陷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从而升发脾阳,使脾胃升降协调,脾运得复,腹泻即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