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是继发于骨质疏松症疾病基础上出现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其常见于绝经后的老年女性及高龄男性,主要表现为胸腰背部疼痛、脊柱后弯畸形、活动受限等症状。目前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ns kyphoplasty, PKP)因其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等优点被广泛用于该病的治疗,但术后出现新发的椎体骨折发病率高,且相关原因仍争议不断。文章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OVCF经PVP或PKP治疗后出现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B型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在C型臂监视引导下,对69例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行PKP治疗:其中A型骨折56例(A组),B型骨折13例(B组)。术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椎体高度百分比对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腰背部疼痛、日常生活状况及椎体高度的恢复进行评价。结果 B组(B型)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VAS及椎体高度百分比总体疗效与A组(A型)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后3个月患者ODI评分优于A组(P<0.05)。结论 PKP是治疗B型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一种有效可行的微创手术,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加味八珍汤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加味八珍汤+常规西药治疗)和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各49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1个月,两组PRI、VAS、PPI评分及总分、OD...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PKP联合益肾健骨膏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4月~2013年12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30例骨质疏松性肾虚血瘀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而治疗组则加用益肾健骨膏治疗。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3天、第3个月、第6个月计算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与中部高度丢失百分数和VAS程度评分,综合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百分数均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结合益肾健骨膏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与单纯运用PKP技术方法相比,具有更加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2011年1~12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30例,根据治疗采取的术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15例。观察组采取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椎体高度变化、骨水泥渗漏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腰背疼痛的症状基本消失,术后的24 h 能够离床活动,经6~12个月的随访,无腰背疼痛的症状复发。两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和椎体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视觉模拟评分、椎体高度变化、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发性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多发性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75例,均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功能障碍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析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多发性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51.7±12.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43.7±10.3) ml,每个患者椎骨水泥注入量平均为(5.0±1.7)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3.4±3.9)d,总有效率为98.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治疗后,多发性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前缘高度、中线高度、后缘高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显著提升,而Cobb角、ODI评分、VAS评分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832、4.918、5.907、11.289、124.038、11.572、28.796,P均<0.05).结论 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多发性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有效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临床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汤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PKP术后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选用PKP治疗后的8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为术后基础治疗再添加补肾活血方内服,对照组为术后基础治疗。两组分别于术前、治疗后1个月与6个月观察并收集VAS评分、ODI评分及骨密度(BMD)。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期间未见明显病椎再次塌陷,术前与治疗1个月和6个月后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明显(P<0.05),且组间差异明显(P<0.05)。同组比较术前与治疗1个月和6个月后,BMD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两组比较治疗一个月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差异明显(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PKP术后患者配合补肾活血汤治疗,可改善术后疼痛与功能恢复,亦可有助于提高骨密度。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比较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间治疗的53例病患资料,分为PKP(32例)及PVP(21例)两种治疗组。比较两组单椎体手术操作时间、X线暴露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渗漏情况、椎体压缩率、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5~26个月,平均18.2个月。PKP组较PVP组单椎体手术操作时间、X线暴露时间和骨水泥注射量显著提高。PKP组术后和随访时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无统计学差异,但较术前明显改善。PVP组术前、术后和随访时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无明显变化。术后PKP组压缩率及Cobb角的改善效果优于PVP组。PKP组发生2例骨水泥渗漏,PVP组发生3例骨水泥渗漏,两组发生渗漏的患者均无神经症状。PKP与PVP组患者术后及随访时的VAS、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PKP及PVP均是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手段,两者均能改善临床症状,而PKP在恢复椎体高度、后凸畸形及减少骨水泥外渗方面较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发生伤椎相邻椎体骨折的临床因素.方法:对212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仅5个指标影响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根据标准化回归系数,影响力大小依次是术后Cobb角(b’=-1.255)、术后椎体高度(b’=1.089)、性别(b’=1.018)、骨水泥注射量(b’=-0.908)、抗骨质疏松治疗(b’=0.688).结论:术后Cobb角、术后椎体高度、性别、骨水泥注射量、抗骨质疏松治疗显著影响术后伤椎相邻椎体骨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椎体后凸成形术(B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s)伴或不伴裂隙征(IV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行BKP治疗的OVCFs患者,按术前是否存在IVC分成两组,测量其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X线片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部高度及伤椎局部后凸角,观测骨水泥在伤椎内的分布形态及渗漏情况;采用VAS及ODI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IVC组与非IVC组术后及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部高度及伤椎局部后凸角均优于术前,IVC组伤椎前缘高度纠正、伤椎中部高度纠正及伤椎局部后凸角纠正均优于非IVC组。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而术后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水泥分布形态IVC组团块型占65.0%,非IVC组团块型占13.3%。IVC组椎间盘内渗漏3例,椎前渗漏1例;非IVC组椎前渗漏1例。结论 BKP对伴或不伴IVC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均安全有效;伤椎椎体高度恢复及局部后凸角纠正,IVC组优于非IVC组;IVC组骨水泥分布以团块型为主,骨水泥渗漏以椎间盘内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收治的77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39例与对照组38例,观察组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对两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及骨水泥注射量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Cobb角及椎体压缩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两组ODI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上述指标与术前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均未对周围神经产生压迫症状。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基本一致,但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及骨水泥注入量方面高于经皮椎体成形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护理特点。方法对28例接受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重点进行术前心理护理,术后进行并发症护理及康复锻炼护理。并比较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的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活动能力评分。结果本组28例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手术前后心理稳定,未出现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患者术后3d及3个月的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和活动能力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术前良好的心理护理及体位训练,术后生命征的监测,并发症的观察,以及良好的康复锻炼是取得满意疗效的保证,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为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方法。PVP对脊柱后凸畸形作用差,PKP对严重后凸畸形椎体前中柱重建效果不理想且操作复杂,价格昂贵。作者2006年3月~2008年5月用球囊扩张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35例(39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对患者椎体高度、 Cobb 角及术后
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选取 2017 年 9 月 ~2019 年 9 月收治的 68 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A 组
和 B 组,各 34 例。 A 组予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 B 组予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 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椎体高度、 Cobb 角以及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相较于 B 组, A 组手术用时较短,术中透视次数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两组术后下床时
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两组术前椎体高度、 Cobb 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术后 3 个月两组椎体高度
上升、 Cobb 角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但术后 3 个月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相比于 B 组, A 组并发症
发生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治疗效果均显著,但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术时间较短且术中透视次数较少,应依据患者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辅助椎体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疗效。方法 :符合条件的KP术后患者,随机分为A组42例(应用唑来膦酸,同时口服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和B组40例(仅给予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前和治疗后3、12个月行VAS评分、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测定、并发症观察。结果 :治疗后2组VAS评分显著下降,治疗12个月后A组进一步下降,B组有所上升,与3个月时比较有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后BAP及25-羟基维生素D明显升高,TRACP-5b在A组明显升高,B组变化不明显。治疗后A组骨密度显著增加,B组显著降低。A组25例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未发生新骨折,但B组发生新骨质疏松骨折2例。结论 :唑来膦酸辅助KP治疗OVCF可进一步缓解疼痛,抑制骨量丢失,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对患者椎体高度、Cobb角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6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4例.A组予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B组予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及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发生再骨折的影响。方法选取273例行椎体强化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再发椎体骨折39例,未再发椎体骨折234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病史以及骨折情况(是否再次骨折、再次骨折与首次手术间隔时间、再次骨折节段、有无规律抗骨质疏松治疗、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透、Cobb角的改变情况)。结果 273例患者中,行PKP 134例,行PVP 139例,行PKP术后再骨折患者占比为30.77%(12/134),低于行PVP术后再骨折患者的69.23%(27/139)。行PKP椎体强化术的骨水泥渗漏率为11.19%(15/134),低于行PVP椎体强化术的22.30%(31/139)。行PKP椎体强化术患者术前、术后Cobb角变化值大于行PVP椎体强化术患者。结论 PKP对患者的术后康复和预防再次骨折效果均优于PVP。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过伸复位与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治疗骨质疏松性急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患者俯卧位于能透视X线的手术床上,头胸部及髂嵴下肢垫高,使腹部悬空,在C臂机透视下进行过伸复位,然后联合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并在术前、术后3d及术后3个月对椎体压缩率、矢状面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对比。结果:26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5~7h疼痛显著缓解.术后1-2d均能坐起、下床活动,摄片提示椎体高度由术前(7.7±0.15)cm提高至术后第3天(14_3±O.25)cm,Cobb角由术前(27.00±2.8)°矫正至术后(21.20±2.6)°,WLS评分由术前(8.0±1.28)分降至术后3d的(1.2±0.98)分。术后3个月患者的病椎高度及后凸成角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过伸复位法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急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有效并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