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通过分析临床不合理用药案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对2021至2022年消化科、呼吸科、神经内科等临床各科室的不合理医嘱进行点评并记录,统计分析不合理医嘱类型及数量。结果 2022年不合理医嘱共103例,不合理率为14.31%,2021年不合理医嘱共189例,不合理率为2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用法用量不适宜由54例(占28.57%)降低至16例(占1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适应证不适宜由31例(占16.40%)降低至21例(占20.39%),遴选药物不适宜由18例(占9.52%)降低至16例(占15.53%),联合用药不适宜由18例(9.52%)降低至13例(12.62%),重复用药由24例(占12.70%)降低至11例(占10.68%),给药途径不适宜13例(占6.88%)降低至8例(占7.77%),溶媒不适宜由9例(占4.76%)降低至4例(占3.88%),其他用药不适宜情况由15例(7.94%)降低至4例(3.88%),上述指标虽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临床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住院医嘱不合理用药情况,探讨干预措施,促进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方法 临床药师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对住院医嘱进行人工审核,统计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处方点评827例,其中198例不合理用药医嘱的科室分布、不合理用药类型、药物分类.结果 不合理用药的前十位科室中,前五位为骨科、肝胆胃肠外科、五官科、普通胸外科、感染科,外科科室所占的比例较内科科室的比例更多;在不合理用药医嘱的类型中,超疗程用药所占比例超过1/4(26.8%),重复用药所占的比例也较高,为21.2%;而超适应证用药的比例为11.6%.不合理用药的药品分类中,改善血液循环类药物(主要为中药注射剂和中成药)为57次,所占比例最高(占28.8%).抗感染药物次之,为30次(占15.2%).结论 临床药师需要提高与重点科室及医师在药学用药方面的交流学习,对重点药物应加强监管.以事前防控纠错为主、事后点评分析为辅,把技术和行政结合起来进行干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水平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对不合理用药医嘱的审核干预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方法:通过医院"病案质控系统"提取我院2012-2014年临床药师对不合理用药医嘱的干预数据,对不合理用药干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药师干预不合理用药医嘱1 860例,干预次数排名前3位的科室依次是神经外科(40.43%)、神经内科(11.24%)和骨科(8.17%);干预类型前3位分别为超疗程用药(25.65%)、超适应证用药(20.54%)和重复用药(16.67%).结论:临床药师应不断提升与重点科室及重点医师的药学交流效率,加强对重点药物的不合理用药监测,应以事前防控纠错为主,事后点评分析为辅,技术干预结合行政干预,促进合理用药水平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开展医嘱审核,促进合理用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方法 对医院2020年1-12月份所有住院患者实施医嘱审核与干预,分析2020年4个季度用药医嘱合理性情况与干预效果,以及对相关药学指标的影响与变化,逐步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结果 第4季度不合理医嘱率与第1季度相比较显著下降(P <0.05),第3、4季度干预成功率与第1季度相比较得到了显著提升(P <0.05)。不合理医嘱主要表现在重复给药、联合用药不适宜、用药疗程不适宜三大类别。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总费用比例、辅助药品费用占药费、抗菌药物使用率、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比例、静脉输液患者平均用药疗程均显著下降,与第1季度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通过执行严格的医嘱审核与干预措施,可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院临床药师对不合理用药医嘱的干预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6年8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126例临床病例,涉及不合理用药医嘱临床药师干预记录126条.统计、分析126条不合理用药医嘱中辅助治疗药物、抗菌药物、专科用药、其他干预药物种类,疗程、用法用量、适应症、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处理等干预涉及药学问题及干预成功率.结果:干预药物类别主要为专科用药,约占84.13%(106/126);干预药物类别成功率为50.00%~83.33%,辅助治疗药物及专科用药干预成功频率较高,总干预成功率为80.16%(101/126);干预涉及药学问题包括疗程、用法用量、适应症、联合用药及不良反应处理,主要为联合用药26.98%(34/126)及不良反应处理57.14%(72/126).不良反应处理93.06%(67/72)干预成功率最高,适应症37.50%(3/8)最低.结论:药学干预应用于不合理用药医嘱,临床药师可及时发现不合理用药医嘱,并予以适当干预,有助于有效减少不合理用药现象. 相似文献
6.
对呼吸科2012年1月~2013年4月临床药师对医嘱审核、干预的病例162例次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医嘱干预中患者好转的有114例(占70.37%),涉及的医嘱干预方式有药物用法用量、药物选择、药物溶媒、配伍禁忌、药物不良反应、给药时间等,体现了临床药师的专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全面了解肿瘤内科医嘱情况,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安全。方法 临床药师对肿瘤内科实行全医嘱审核,并将2017年的审核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017年全年,临床药师共审核肿瘤内科医嘱16 754条,其中不合理医嘱201条,总不合理率为1.20%。第1季度、第2季度、第3季度和第4季度不合理率分别为1.62%,1.42%,0.95%和0.77%。不合理医嘱包括化疗药物预处理不适宜、给药频次不适宜、溶媒使用不适宜、给药时间不适宜、适应证不适宜、给药剂量不适宜、给药途径不适宜、重复用药及遴选药品不适宜等9种类型,占不合理医嘱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7.4%,15.9%,15.4%,13.4%,11.9%,10.9%,9.0%,4.0%和2.0%。结论 2017年肿瘤内科医嘱不合理率按季度呈下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临床药师全医嘱审核和及时干预沟通对合理用药具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药师参与病区医嘱审核是提高医院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手段,有利于加强药师与医护人员的联系,提高药学人员的业务水平,以便更好地开展临床药学工作,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师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不合理医嘱进行干预,减少用药错误的作用.方法:对我院PIVAS 2019年3~12月所有静脉用药医嘱进行审核,并对其中不合理医嘱进行统计、分析和干预.结果:共审核198 611组医嘱,发现不合理医嘱1 020组,其中配伍禁忌类错误45组(4.41%),药品用量错误425组(...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初步小范围了解儿科护士用药错误现况,为今后扩大研究,规范儿科护士用药,减少用药错误,保证患儿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2018年6月,选择哈尔滨市2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儿科护士160名,采用自制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对象独立完成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在近6个月内是否发生过用药错误、用药错误发生的类型(12个条目)、用药错误发生的原因(20个条目)。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近6个月内共有67名(41.88%)儿科护士至少发生过1起用药错误,用药错误的发生在不同性别、职业性质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显著相关(P<0.05)。本次调研共发现82例次用药错误,主要包括剂量错误(23.17%)、给药时间错误(19.51%)、输液速度错误(17.07%);用药错误主要原因为用药知识缺乏(86.88%)、护士短缺(83.75%)、大量病人的多项药物(81.88%)、运算能力差(76.25%)、护士疲劳(61.25%)等。结论:目前我国儿科护士用药错误状况不容乐观,用药错误最常见的类型和原因分别是剂量错误和用药知识缺乏,建立切实可行的儿科护士用药错误防范机制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我院临床药师参与临床会诊的特点及效果,为儿科临床药师选择开展药学实践的模式和方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查阅2013-2016年我院临床药师参与的508例临床会诊记录,从申请会诊的科室、会诊原因、会诊意见及采纳情况、患儿预后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申请会诊的科室主要为新生儿医疗中心(322例,63.39%),会诊原因主要为预防真菌感染(324例,63.78%),会诊意见主要为制定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225例,44.29%)。会诊意见被临床全部采纳386例(75.98%),部分被采纳92例(18.11%),未被采纳30例(5.91%)。采纳会诊意见的病例治疗有效率88.91%(425/478),未采纳会诊意见的病例治疗有效率26.67%(8/30)。结论:儿科临床药师通过参与临床会诊,在优化药物治疗方案、保障儿童用药安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 减少住院药房用药差错,提高药品调配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住院药房2013-01~2013-12收集的91例用药差错,归纳分析差错类型和原因,找出容易出错的环节和药品,并制定防范措施。结果与结论 常见的用药差错分成五大类,如:药品发错(45.05%)、数量发错(24.18%)、混淆病区(16.48%)、遗漏差错(13.19%)、质量差错(1.10%),其中药品发错主要表现为发错药品品种(通常为外观或发音相似的药品);发错名称相同药品的不同规格、不同厂家、不同剂型等。造成用药差错的主要原因有药品因素、药师因素、流程因素、配送工人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可通过科学合理地摆放药品、设计醒目标识、标准化工作流程、改进工作模式、合理调整药房区间布局、加强业务学习、合理排班等措施进行防范,以减少用药差错。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1例因输注高浓度氯化钾的用药错误案例进行全程描述,探讨用药错误的应对和防范措施。方法:通过调查事件的起因、经过、处置、病例回查以及事后处理,提出有效的救治以及用药错误防范措施。结果:该不良事件属于用药错误第三层级的F级至H级。该不良事件救治及时到位,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用药错误的伤害。结论:通过完善并落实相关制度、加强安全用药教育、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以及合理的岗位配置可以有效防范用药错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抗感染治疗存在的问题并总结临床药师参与新生儿抗感染会诊的经验和效果。方法:对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临床药师参与的310例次新生儿科抗感染会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临床药师共参与新生儿科抗感染会诊310例次。排名前三的会诊目的依次为初始治疗疗效不佳需调整方案174例次(54.89%),协助区分污染、定植或致病菌(是否需要抗感染治疗)37例次(11.67%)及抗真菌药物选用36例次(11.36%)。临床药师给出会诊意见排名前三依次为调整抗菌药物给药方案183例次(57.73%)、续用或优化原药物治疗方案71例次(22.40%)、结合临床综合评价是否使用抗菌药物37例次(11.67%)。会诊意见被临床全部采纳273例次(88.06%)。疾病转归为有效237例次,有效率86.81%(237/273)。结论:我院医师在新生儿抗感染治疗方面存在一定困惑,临床药师通过参与临床会诊,为医师及患儿提供药学服务对促进患儿疾病诊治和合理用药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临床药师在血液透析患者药物治疗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对照研究方法,研究临床药师参与58名血液透析患者的药物治疗管理半年前后血压、血糖、血脂、肾性贫血和钙磷代谢的达标率变化情况。结果临床药师参与血液透析患者的用药管理后,血压达标率由32.76%上升至39.65%。血糖达标率由64.91%上升至71.92%。血红蛋白达标率由15.22%上升至30.43%。全段甲状旁腺素达标率由22.22%上升至26.67%。血磷达标率由24.56%上升至28.07%。但血钙达标率由52.63%下降至45.61%,钙磷乘积达标率由49.12%下降至40.35%。干预前后患者的血压、血糖、血红蛋白、钙磷代谢达标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胆固醇、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达标率持平。结论临床药师参与血液透析患者的用药管理能促进患者对血压、血糖、血脂、肾性贫血和钙磷代谢的控制,同时能有效延缓并发症的发展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Recent years have seen a formalization of medication review by pharmacists in all settings of car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different types of medication review provided in primary care in the UK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 summarizes the evidence of effectiveness and considers how such reviews might develop in the future. Medication review is, at heart, a diagnostic intervention which aims to identify problems for action by the prescriber, the clinican conducting the review, the patient or all three but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an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to support patient knowledge and adherence. There is good evidence that medication review improves process outcomes of prescribing including reduced polypharmacy, use of more appropriate medicines formulation and more appropriate choice of medicine. When 'harder' outcome measures have been included, such as hospitalizations or mortality in elderly patients, available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whilst interventions could improve knowledge and adherence they did not reduce mortality or hospital admissions with one study showing an increase in hospital admissions. Robust health economic studies of medication reviews remain rare. However a review of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es of medication reviews found no studies in which the cost of the intervention was greater than the benefit. The value of medication reviews is now generally accepted despite lack of robust research evidence consistently demonstrating cost or clinical effectivenes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care. Medication reviews can be more effectively deployed in the future by targeting, multi-professional involvement and paying greater attention to medicines which could be safely stopp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