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脑电图(EEG)在判定脑死亡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浙江省各大医院临床诊断为脑死亡患者88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34例,年龄16~82岁,平均(43.6±18.5)岁。采用意大利EB Neuro公司Belight便携式脑电图仪,按国际10/20标准,用针电极进行描记,对88例临床诊断脑死亡患者相隔12 h行2次EEG检测。结果以脑电静息,即不出现>2μV的脑波活动作为脑死亡的EEG诊断标准。88例中有81例(92.04%)患者在相隔12 h行2次EEG检查,其结果均呈脑电静息表现。其中6例(6.82%)患者EEG检查存在低幅脑波活动。另1例(1.14%)首次EEG检查干扰太大影响结果判断,间隔12 h检查即显示脑电静息。结论EEG用于评估脑死亡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在严格控制仪器参数及检测条件和动态观察的情况下,可将其作为判断脑死亡的一项重要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脑电图三种诱发试验在癫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脑电图(EEG)3种诱发试验在癫痫诊断中的价值,为探讨癫痫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对我院1997年3月以来收治的156例拟诊为癫痫的患者行EEG常规及3种诱发试验检查。结果 清醒状态下,33%的患者常规EEG出现癫痫样放电,过度换气(HV)时43%的患者出现癫放电,闪光刺激时36%出现癫痫样放电,自然睡眠时89%出现癫痫样放电。结论3种诱发试验,特别是睡眠中的EEG〉对提高癫痫样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长程视频脑电图对癫癇和非癫癇发作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因发作性事件就诊并拟诊为癫癇或可疑癫癇的279例患者的长程视频脑电图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79例患者中122例(43.73%)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到临床发作,其中84例可见发作期同步样放电而确诊为癫癇发作,38例发作期无同步样放电而确诊为非癫癇发作;157例(56.27%)未监测到临床发作,其中102例可见发作间期样放电。监测到发作期或发作间期样放电的188例患者中97例明确癫癇发作类型,其中75例进一步确定为癫癇综合征。结论长程视频脑电图在癫癇的诊断、分型及其与非癫癇发作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垂体腺瘤的脑电图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24小时脑电图记录对可疑癫痫的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6.
偏头痛患者的定量脑电图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研究偏头痛患者脑电波的变化,采用脑电地形图仪及其软件,对100例偏头痛患者、100名正常人和100例伴有一般头痛的(对照组)神经症患者的脑电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比较。结果显示,偏头痛患者的平均功率值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对照组。偏头痛组与正常组及对照组各频带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尤其是δ频带(P≤0.05和θ频带P≤0.01)。提示偏头痛患者确实存在着脑机能的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央区纵裂癫痫患者症状学表现及视频脑电图、加密电极脑电图、颅内电极脑电图的特征.方法 对2007年6月至2009年8月确诊为中央区纵裂癫痫并经手术治疗的9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病历采集、视频录像及各种脑电图检查记录,汇总分析各例患者的癫痫发作症状和脑电图特点.结果 中央区纵裂癫痫患者病史长,癫痫发作持续时间短,发作频繁而智力受损不明显,多伴有下肢过度运动发作.头皮脑电图显示中线区域放电,波幅低平.纵裂内皮质脑电显示超高波幅节律规整的慢尖波.全部患者术后均达Engel Ⅰ级.结论 中央区纵裂癫痫患者癫痫发作症状特异,各种脑电图在不同时相、波幅、节律、导联配置等多方面具有独特表现.  相似文献   

8.
癫癎持续状态(SE)是神经科常见急症之一,若不能尽早终止发作,可导致神经元永久性损害和患者死亡。除基础病因、年龄等因素外,癫癎持续状态持续时间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根据癫癎持续状态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发现,癫癎发作持续时间〉30min,即会演变得难以控制。  相似文献   

9.
额叶癫痫发作的临床与脑电图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额叶癫痫发作的临床及EEG特征。方法L经同步录像脑电图(Video-EEG)监测,对40例癫痫病人181次额叶发作的临床表现及EEG进行同步分析。结果:额叶发作频繁而短暂,以睡眠中发作为主。常见的临床表现依次为过度运动、扭转性强直、姿势性强直、发声、假性失神等。发作新时期额区棘、尖波稀少且波形不典型,发作期额 叶限局性或弥漫性的改变与背景活动的差别不明显。结论:临床和EEG不典型是导致额叶发作临床诊断困难或误诊的主要原因。认识额叶发作的临床特点,延长EEG记录时间及发作期临床-EE现步分析有助于对额叶发作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海洛因依赖者戒断期的脑电图异常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深入了解海洛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以及戒断期的脑功能状态,探索戒断症状与脑电图异常的关系,随机选择43例强制戒毒者,排除客观影响因素,在戒断期描记停用毒品后3天、10天和30天的脑电图。同时设35名同龄正常人(描记1次脑电图)作为对照。结果显示,停用毒品后在72小时内,异常率达74.4%,以后随时间的转移依次递减。异常率与停药时间及用药量有一定关系(P<0.01),但与间断用毒品史似无对应关系,却可能与末次复用毒品持续时间有关。提示对海洛因依赖者进行戒断期的脑电图检查可以是一个有益的参考指标,海洛因造成的脑损害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逆性的  相似文献   

11.
12.
普拉克索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金森病为一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进展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由于黑质致密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导致黑质一纹状体通路多巴胺神经递质明显减少而发病。左旋多巴替代疗法虽然在帕金森病初期能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但长期应用后疗效衰退并引起症状波动、运动障碍和精神症状等并发症。多巴胺受体激动药具有克服上述左旋多巴的不足,延缓左旋多巴治疗的开始时间并加强其治疗效果。根据多巴胺受体激动药的化学性质可将其分为麦角碱类和非麦角碱类,前临床常用药物有溴隐亭、培高利特、卡麦角林、麦角乙脲等,后包括阿朴吗啡、吡贝地尔、罗匹尼罗和普拉克索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14.
帕金森病分子生物学和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帕金森病 (Parkinsondisease ,PD)是一种缓慢发生的选择性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和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的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症状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 ,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和生活能力 ,并导致残障。其发病率为 (4 5~ 2 1 0 ) / 10万人 ,患病率在欧美为 (6 5 6~ 187 0 ) / 10万人 ,国内报道 (15 0~ 119 0 ) / 10万人 ,位居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第 2位 ,6 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 2 0 %以上 ,保守估计我国现有PD患者已数百万。一、家族性遗传性…  相似文献   

15.
16.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帕金森病较为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其发生率会随着帕金森病情的进展而升高.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常累及心脏,导致心血管调节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现就心脏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常见症状、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18.
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手术方法和脉冲发生器的程控调节。方法行STN DBS治疗PD61例,其中单侧30例,双侧31例。采用磁共振扫描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术后用UPDRS运动评分评价刺激效果。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1.3个月。脉冲发生器开启时,在“关”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5.2%;在“开”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20.7%,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STN DBS能有效控制PD症状,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可调节参数,已成为治疗PD的重要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和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VP)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对PD和VP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择16例原发性PD、18例VP患者和15名健康对照,应用固相酶联免疫法检测其血浆IL-6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患者Webster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原发性PD患者和VP患者血浆IL-6水平〔分别为(3.6±1.9)、(6.1±2.6)pg/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2.5±1.8)pg/mL,P<0.01〕,且VP患者高于原发性PD患者(P<0.01)。原发性PD患者血浆IL-6水平与Webster评分无相关性,与多巴制剂的使用亦无相关性。结论 IL-6可能作为鉴别PD和VP的血浆标志物,但对病情的评估无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