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13例(15个)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入院。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病例采用GDC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9例于1天内、4例于2天内治疗。动脉瘤位置:前交通动脉7例(1例为2个)。后交通动脉3例。大脑前动脉1例,大脑中动脉1例,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多发(2个)1例;按HESS—HUNT分级:Ⅰ级2例。Ⅱ级7例,Ⅲ级3例,Ⅳ级1例;首次破裂10例,2次破裂3例。结果:随访3月-1年,13例15个动脉瘤。恢复良好11例。中等1例,差1例,无发生再出血病例。结论:采用GDC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是一个有效治疗颅内破裂性动脉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陈东亮  刘建民  许奕 《广西医学》2003,25(3):492-493
颅内假性动脉瘤临床上较少见 ,我们于 2 0 0 1年10月收治 1例 ,结合病史、头颅MRA和全脑DSA证实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 ,经电解可脱卸铂金微弹簧圈 (GDC)栓塞术后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 ,男 ,32岁 ,主诉“车祸致伤头额部伴反复鼻出血 2 0天”。当时双鼻腔少量出血持续 3天停止 ,以左侧鼻腔为主 ,但入院前 2天连续 2次出现喷射状鼻腔大出血 ,鲜红色 ,每次量约 2 5 0ml,每次出血后自行止血 ,未出现休克。查体 :生命征正常 ,神志清 ,左额部皮肤裂伤口已愈 ,双眼眶瘀血 ,右侧球结膜下出血斑 ,双眼眶及左…  相似文献   

4.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报告电解脱弹簧圈(Guglielim detachable coils,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体会。方法 采用神经介入GDC系统栓塞29例颅内动脉瘤。结果 100%闭塞15例、90%闭塞12例、80%闭塞2例。术后并发头痛3例、微弹簧圈部分脱出并悬挂于载瘤动脉内1例、动脉瘤破裂、严重消化道出血死亡各1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腔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治疗动脉瘤的方法。GDC系统是一个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手术并发症少的栓塞系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5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GDC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DSA监视下,经股动脉,采用GDC栓塞治疗。观察两组病例的死亡率及治疗期间的并发症。结果治疗组术后死亡2例,术后随访1—2年,无再发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例,病死率6.7%;对照组病程中死亡5例,随访1—2年再发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4例,病死率32.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GDC早期栓塞能显著降低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7.
我院 1994年 1月至 1999年 6月收治 2 8例破裂动脉瘤病人 ,均采取手术治疗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2 8例中男 15例 ,女 13例 ,年龄 2 8~ 6 7岁 ,平均 53岁。Hunt Hess分级 :Ⅰ级 1例 ,Ⅱ级 3例 ,Ⅲ级 14例 ,Ⅳ级 8例 ,Ⅴ级 2例。首发症状为意识障碍 8例 ,突发头痛 17例。其他症状有动眼神经麻痹 5例 ,偏瘫 9例 ,失语 2例 ,癫痫大发作4例。术前出现颞叶沟回疝 2例。动脉瘤破裂出血次数 :1次 17例 ,2次 8例 ,3次 3例。以上病例中2 6例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 ,2例CT检查表现为颅内血肿 ,因病情严重未行脑血管造影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应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近期资料齐全的62例颅内动脉瘤病人,临床资料观察可能与治疗结果有关的26个指标,采用多因素分析。结果:Hunt-Hess分级、截瘤动脉是否闭塞、高血压或糖尿病病史、昏迷史、是否出现血管痉挛5个临床指标被多因素法筛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病人既往有无高血压或糖尿病病史、有无昏迷病史,治疗前Hunt-Hess分级、有无血管痉挛以及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载瘤动脉闭塞和血管痉挛是应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破裂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时机,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96例脑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随机分为早期介入组和晚期介入组,早期介入组患者选择在发病3天内行介入栓塞治疗,晚期介入组患者选择在发病3天后介入栓塞治疗,并对比其临床疗效。结果:早期介入组完全栓塞率为81.25%,晚期介入组完全栓塞率为52.08%,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介入组的良好率为83.33%,晚期介入组的良好率为62.50%,两组患者mRS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介入组的并发症发生较少。结论:对于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应该选在早期进行介入治疗,其临床疗效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4例脑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14例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6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大脑中动脉瘤4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24 h内行DSA检查,48 h内进行显微手术,直视下夹闭动脉瘤.结果 术后1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1例植物生存,2例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其余恢复良好.结论 脑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手术效果明显,可有效防止再出血,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治疗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采用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16例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给予腰穿、抗血管痉挛治疗。结果:100%栓塞11例,95%栓塞2例,90%栓塞3例。术后随访无死亡病例,患者功能进一步恢复,所有患者均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对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采取电解可脱微弹簧圈治疗及综合治疗措施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明显降低了患者死亡率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12.
邓其峻  梁泉 《黑龙江医学》2004,28(12):911-912
目的 总结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选自 2 0 0 1- 0 1~2 0 0 4 - 0 1间 ,应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30例患者 ,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急性期 14例。术前Hunt分级 :Ⅳ级 2例 ,Ⅲ级 10例 ,Ⅰ~Ⅱ级 18例。结果  18例完全栓塞 ,12例部分栓塞。无手术死亡 ,2例前交通动脉瘤术后左侧下肢轻偏瘫 ,3周后恢复正常。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总结电解可脱弹簧圈(GDC360)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采用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2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给予腰穿、抗血管痉挛治疗。结果100%栓塞11例,95%栓塞10例,90%栓塞4例。术后随访无死亡病例,患者功能进一步恢复,所有患者均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对颅内动脉瘤采取电解可脱微弹簧圈治疗及综合治疗措施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愈后,明显降低了患者死亡率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经验,探讨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技巧、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31例,32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用弹簧圈栓塞25例,宽颈动脉瘤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1例,载瘤动脉闭塞1例。结果栓塞程度:致密栓塞27例,疏松栓塞3例,闭塞载瘤动脉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术后完全康复22例,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8例,死亡1例。结论电解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等优点。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方法,对提高栓塞率,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与其破裂风险的相关性,初步预测后交通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连续收治的单发后交通动脉瘤病例193例,按破裂情况分为破裂组80例和未破裂组113例,根据三维CTA模型,记录并比较两组间其瘤体平均大小,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 R值),不同瘤顶指向,有无子囊,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破裂组的瘤体平均大小为(6.55±2.85)mm,未破裂组的瘤体平均大小为(6.38±3.71)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有子囊(OR=12.895,P=0.001);A R值(OR=4.899,P=0.001);瘤顶指向后下外(OR=7.498,P=0.029)。结论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中的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 R值)、有无子瘤、瘤顶指向后下外可以作为后交通动脉破裂风险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破裂组和未破裂组的动脉瘤特征(是否多发、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做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偏最大似然估计的后退法(LR),入选标准取0.05,排除标准取0.10,以筛选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瘤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患者动脉瘤位置分布(主要为前交通动脉瘤、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及动脉瘤大小(瘤径≥7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位置〔前交通动脉瘤,P=0.027,OR=0.096,95%CI(0.012,0.770)〕及动脉瘤大小〔瘤径≥7 mm,P=0.001,OR=0.055,95%CI(0.011,0.285)〕与颅内动脉瘤破裂相关。结论位于前交通动脉及瘤径≥7 mm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数字血管造影三维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三维数字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确诊或疑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DSA检查,利用3D工作软件行三维重建后做出诊断,并根据处理后的图像拟定栓塞治疗方案。结果:34例患者行2D—DSA确诊动脉瘤31例,共检查出32个动脉瘤;3D—DSA确诊34例,共检查出36个动脉瘤。34例动脉瘤患者,28例行GDC栓塞治疗,20例完全致密栓塞,占71.4%。栓塞90%以上8例,占总数的28.5%。结论:3D—DSA可清楚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三维形态和空间结构,对诊断和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袁中顺 《中外医疗》2011,30(28):7-8
目的探讨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9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介入组105例,保守治疗组92例。结果介入治疗组存活率为67.6%,死亡率为5.7%,保守治疗组存活率为46.7%,死亡率为26.1%,介入组明显存活率明显高于保守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介入组再出血率7.6%,保守组再出血率36.9%;介入组患者均一次性栓塞成功,栓塞后立即行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腔填塞满意,栓塞率达100%。术后随访3~8个月,除6例患者死亡外,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疗程短等优点,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和致残、致死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