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材细辛的毒性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辛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具有卓越的药效,但对其毒性及安全性一直有所争议。本文从细辛毒性的古今述要、实验研究、影响因素及定级对其进行评述,着重介绍了细辛品种、药用部位、采集时间及剂量剂型与毒性的关系,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从细辛剂量、用法、采制、品种等方面 ,对细辛用量之争渊源与沿革作了考辨。指出 ,应用细辛既要遵循古训 ,又不能墨守陈规 ,要在明确细辛有小毒的基础上 ,对不同品种、不同剂型、不同药用部位的用量予以规定 ,以便临床有所遵循  相似文献   

3.
细辛用量之争渊源与沿革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祯祥  陈泽斌等 《中医药学刊》2002,20(4):422-423,427
从细辛剂量、用法、采制、品种等方面,对细辛用量之争渊源与沿革作了考辨。指出,应用细辛既要遵循古训,又不能墨守陈规,要在明确细辛有小毒的基础上,对不同品种、不同剂型、不同药用部位的用量予以规定,以便临床有所遵循。  相似文献   

4.
细辛的临床应用及其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娟 《新疆中医药》2005,23(4):44-46
本文从细辛的品种、药用部位、采集时间及用法四个方面论述影响其毒性大小的因素,为临床应用细辛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5.
从细辛入药部位、产地、品种及药物的剂型等总结得出"细辛不过钱"这一说是有局限性的。现代研究表明,通过掌握临床应用指征、应用不同炮制方法及剂量、煎服法等可起到减少毒性反应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李照福  苏颖 《北京中医》2009,(4):297-299
细辛做为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多年来受到中医药专家的重视。针对如何合理、安全使用细辛存在的误区,作者结合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并参考有关药学著作,对细辛的品种、加工、毒性、用量、不良反应、用药指导等进行探讨,提出在临床使用时尽量减少单方使用,剂量不宜过大,也不宜长期使用,剂量较大时应煎煮30min以上,其药用部位应以根及根茎为主等观点,以供临床医药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7.
细辛使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照福  苏颖 《北京中医药》2009,28(4):297-299
细辛做为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多年来受到中医药专家的重视.针对如何合理、安全使用细辛存在的误区,作者结合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并参考有关药学著作,对细辛的品种、加工、毒性、用量、不良反应、用药指导等进行探讨,提出在临床使用时尽量减少单方使用,剂量不宜过大,也不宜长期使用,剂量较大时应煎煮30 min以上,其药用部位应以根及根茎为主等观点,以供临床医药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8.
细辛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考证,认为历代本草记载的传统药用细辛是正品细辛,其主要品种应为细辛(Asarum sieboldii),药用部位应为根部;而中国药典1985年版记载的细辛全草并非传统药用细辛,其主要品种、药用部位、采集季节、加工方法等均与传统药用细辛不同,其用量标准亦与目前临床实际用量不符,建议将其另立一药,定名为细辛草。  相似文献   

9.
浅议中药毒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卿  李嫣 《中医药信息》2006,23(6):29-31
中医药古籍早已对中药毒性有了记载,其实中药有毒、无毒以及毒性强弱都是相对的,中药毒性受到品种因素、炮制因素、配合因素、剂量因素以及剂型煎服法等因素的影响,在工作和研究中正确对待、合理使用,有助于提高其疗效,减少其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关卿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3):86-87
中医药古籍早已对中药毒性有了记载,其实中药有毒无毒以及毒性强弱都是相对的,中药毒性受到品种因素、炮制因素、配合因素、剂量因素以及剂型煎服法等因素的影响.在工作和研究中正确对待、合理使用,有助于提高其疗效,减少其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细辛有毒,临床确有慎用之必要。但不可视限量为确保安全的唯一手段,细辛的毒性可以人为地控制和预防。方法从细辛的剂型、用量、配伍、禁忌症,服药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细辛的毒性可以从细辛的剂型、用量、配伍、禁忌症,服药方法等方面进行控制和预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方法运用中医方药的相关理论,对影响细辛功效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对研究影响细辛功效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结果:细辛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受到配伍、剂量、剂型、用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配伍对控制细辛功效发挥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3.
聂安政  赵雪睿  朱春胜  张冰 《中草药》2018,49(23):5719-5723
细辛至今已有2 000多年药用历史,且应用广泛。近年来临床上时有细辛中毒报道,细辛毒性成分黄樟醚和马兜铃酸的安全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结合古今文献追溯细辛的历史用药沿革,剖析细辛中毒反应特点,从化学成分的角度探讨影响细辛毒性的因素与合理应用注意事项,以期为细辛临床安全合理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马兜铃酸(AA)为硝基菲类有机酸类化合物,是马兜铃、关木通、细辛、广防己等植物的主要成分。马兜铃酸药理作用广泛,有抗感染、抗癌、增强细胞免疫及终止妊娠等功能。目前,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或中成药广泛应用于风湿及泌尿系统等多种疾病,由于服用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药而引起的肾脏损害报道日益增加,马兜铃酸。肾毒性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马兜铃酸化学结构、毒理作用基础及临床研究,并对其肾毒理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使其为临床合理应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或中成药制剂提供参考。通过设计安全有效的药用剂型,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时间,避免长期或大剂量服用,预防并减少毒性作用,将使该药在临床上得到更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徐茂林 《光明中医》2011,26(6):1270-1271
从细辛的功效、细辛的剂型、细辛的用量三方面论述《伤寒杂病论》应用细辛的特点。认为其功效为温肺化饮、散寒止痛、温通血脉、温里发表;其剂型多为汤剂,且应久煎;其用量在复方中与他药基本相同,证有化热者量宜相应减小,证属纯寒无热者,用量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古代资料,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对细辛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毒性与剂量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为包含该类药材的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宋代之前细辛主流基原为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因历代推崇华阴为道地而得名;自明代以来,产自辽东一带的辽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 Kitag.成为商品主流,被认为品质亦佳并延续至今,华细辛产量则逐渐下降,目前已无商品。宋代之前文献记载细辛无毒,南宋陈承提出细辛有麻痹呼吸的作用,因而规定单用粉末服用时剂量不可超过半钱匕,后在此基础上演变成"细辛不过钱"的说法。经考证认为,细辛单用粉末时需严格控制剂量,入汤剂则剂量限制放宽,但需久煎保证其安全性。结合当代生产实际,建议经典名方中细辛药材选用辽细辛A.heterotropoides var.mandshuricum为基原,加工与炮制可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相关规定,其剂型与剂量当遵循原著。  相似文献   

17.
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药用历史悠久、使用广、用量大,具有抗炎、抗病毒、保护神经、降糖、调血脂、保肝利胆等药理活性,是药食同源中药。但关于其肝毒性的报道却限制了栀子的进一步应用。通过查阅有关栀子肝毒性的文献,从使用剂量、剂型及给药途径、配伍、炮制和受试对象等方面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栀子肝毒性的防治及新药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细辛的相关文献,对影响细辛毒性的关键信息进行梳理,为经典名方中细辛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式,搜集细辛的古今相关文献,分析细辛毒性与药物基原、用药部位、炮制方式、药物剂型、方药配伍、服药方法及患者体质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在经典名方的研发过程中,细辛在当归四逆汤、厚朴麻黄汤中的用量分别为9、6 g,煎煮时间应>120 min;细辛在辛夷散、三痹汤、大秦艽汤、清上蠲痛汤种的单次用量分别为0.8、1.2、0.9、1.1 g;当归四逆汤、厚朴麻黄汤、清上蠲痛汤等应选用辽细辛的根茎,辛夷散可选择汉城细辛的根茎。在药物的炮制上,当归四逆汤、厚朴麻黄汤、三痹汤、大秦艽汤四方中的细辛可选用酒制;辛夷散、清上蠲痛汤中的细辛可选用炒制;另外,细辛的毒性与药物的配伍和患者的体质等因素均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该研究通过梳理有关细辛毒性的文献资料,得出了影响细辛毒性的关键信息,探析了细辛毒性的有效避减方式,为包含细辛的经典名方的合理开发和安全应用提供了更为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细辛不过钱”的说法由来已久,然而仍存在争议,致使临床细辛用量受到一定的制约。文章从文献源流、细辛用量、剂型及给药方式4个方面再谈“细辛不过钱”,得到结论:“细辛不过钱”的确切说法为《本草别说》之“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钱匕”是量药器,“钱”是质量单位,“半钱匕”约合0.3 g,而“一钱”约合3 g;《本草别说》中的“细辛末”可能是一种粒度较为细小的散剂,而非“粗末”;给药方式很可能是外用鼻吹法,而非内服。综合分析可知单用细辛末可因剂量较大、粉末剂型及外用鼻吹法等多重因素,导致“气闷塞,不通者死”的症状,非后世“细辛不过钱”这一片面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古籍早已对中药毒性有了记载,其中中药有毒、无毒以及毒性强弱都是相对的。中药毒性受到品种因素、炮制因素、配伍因素、产地来源、剂型等因素的影响,在工作和研究中正确对待、合理使用药物,有助于提高其疗效,减少其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