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出血性脑梗死的CT、MRI影像学表现,对比不同检查方法,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评估治疗及预后,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27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螺旋CT及3.0T-MRI扫描,比较两者不同时间段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CT典型表现为梗死区内出现斑片状高密度影,密度常较一般脑内出血浅淡,边缘较模糊,可多发,增强扫描在梗死区内可出现脑回状、斑片状或团块状强化。根据CT表现可分为3型:(1)中心型:在低密度梗死灶中心可见片状高密度出血灶;(2)边缘型:高密度出血灶位于梗死边缘;(3)混合型:中心和边缘均有斑片状出血灶。27例病例中,中心型占8例,边缘型占10例,混合型占9例。 MRI影像学表现:比CT敏感,出血灶的信号特征与脑内血肿MRI信号演变的一般规律一致,SWI显示出血灶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在梗死区内可出现脑回状、斑片状或团块状强化。结论两种检查方法在不同时间段对出血性脑梗死的显示各有利弊,总结CT、MRI影像学表现,对指导临床治疗、评估治疗及预后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CT和低场MRI表现.方法 本组24例,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43岁~87岁,平均68.5岁.CT为常规横断位扫描,MRI扫描包括矢状位T1WI,横断位T1WI,T2WI,FLAIR.结果 梗死区呈三角形、扇形、片状、脑回状及不规则形,CT表现为低密度灶,MRI T1WI呈低信号,T2WI,FLAIR呈高信号.出血灶14例累及皮层下,MRI检出12例,以TIWI观察最佳,表现为脑回状、斑点状高信号.CT检出10例,表现为低密度中出现高、略高密度影;10例累及皮层下和白质区,MRI中T1WI呈斑片状高信号,CT则表现为斑片状高密度影.结论 CT是检查急性期出血性脑梗死的最佳方法,MRI对亚急性期出血性脑梗死的检出更佳.  相似文献   

3.
出血性脑梗塞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讨论出血性脑梗塞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1例经CT、MRI检查,分析并总结.结果:出血性脑梗塞CT表现为扇行或不规则形大片低密度灶,边缘清晰.密度不均匀,其内见点状或小斑片状散在高密度灶,边缘不甚清晰.有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MRI见大片脑梗塞内散在斑片状混杂信号,T1WI常可见小片状高信号灶,T2WI多表现为等或高信号灶.结论:CT、MRI对于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脑梗塞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但出血性脑梗塞较为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诊断较为困难,随着CT,MRI在临床上应用以来,其诊断率逐渐提高.现将我院收集经头CT,MRI证实的21例出血性脑梗塞病例作一总结,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CT、MRI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脑梗死出血性患者临床资料,均行CT及MRI检查,总结病例患者影像学特点。结果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CT影像学特点:(1)梗死区域有明显斑片状高密度影,病灶影边缘模糊;(2)出血量较大病灶表现为团块状(不规则型,有典型占位表现);(3)出血量较小病灶经CT检查时常被掩盖;(4)CT增强扫描病灶梗死区域内可见脑回状、斑片状亦或团块状强化,而病灶分为中心型(9例)、边缘型(11例)及混合型(12例)三类。MRI影像学特点:(1)出血后急性期出血灶T2像上呈低信号,稍高于脑内血肿患者的信号;(2)亚急性期出血灶影像学信号以短T1及长T2信号为主;(3)慢性期血灶信号以T2像亦或梯度回波图像上清晰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着形成的特征性的低信号为主;(4)MRI增强扫描可见病灶梗死区内有明显脑回状、斑片状亦或团块状强化信号影。结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患者CT及MRI影像特点各具特异性,总结2种影像学表现特点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分析CT、MRI对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H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住院并接受了CT、MRI检查的70例HI患者,结合CT、MRI表现,按欧洲急性中风合作研究分型进行CT分型,并以此分型为依据,结合本组病例情况进行HI的MRI分型,比较分析HI的CT、MRI特点。结果依据CT分型发现HI18例(25.71%),而依据MRI分型发现HI70例(100%),可见MRI对HI的敏感性明显大于CT(P0.05)。HI的CT表现:脑梗死区为低密度影,岀血灶为高密度影。梗死区MRI表现:梗死区T1WI呈较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出血灶MRI表现:T1WI上超急性期、急性期、慢性期以等或低信号为主,亚急性期以高信号为主;T2WI及FLAIR上病灶在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早期以低信号为主,亚急性晚期、慢性期以高信号为主。出血形态:CT表现为点状、线状、不规则斑片状;MRI表现为"脑回状"、线状、不规则斑片状。出血范围:相同患者同一时期,CT显示的出血灶范围明显小于MRI。结论 MRI能很好的显示不同时期的HI,对HI的诊治及预后意义重大,诊断HI较CT更为敏感,依据MRI分型的HI对临床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现T1WI高信号时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方法选择自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的脑梗死行头部MRI检查的患者40例,内有T1WI高信号出现,均在完成MRI检查后1d开展CT检查,且15d内行MRI复查。通过自旋回波-单次激发e PI序列行DWI扫描。结果在原脑梗死内,检出T1WI高信号部位,有脑回状、斑片状、线状含铁血黄素沉积的T2WI低信号25例;CT示,脑沟回状更高密度影4例,基底节区以斑片状更高密度影显示2例。随访DWI(b=0)序列,同部位为稍高信号3例,低信号1例,等信号1例。相较T2WI序列,DWI对低信号显示的范围呈更大显示,且边缘更为清晰。结论针对临床病发脑梗死的患者,仅部分T1WI高信号为梗死后出现,相较CT,MR对梗死后出血显示更为敏感,与DWI(b=0)图像结合,基本可对梗死后出血做出科学、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3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将骨梗死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骨梗死急性期X线、CT表现为干骺端骨质疏松,MRT1WI骨梗死灶中央部分呈等至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T1WI骨梗死灶边缘呈环形低信号,T2WI呈环形高信号;亚急性期X线、CT表现为小的虫噬样改变,伴有斑点状钙化,MRT1WI骨梗死灶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T1WI骨梗死灶边缘呈环形低信号,T2WI呈环形高信号;慢性期X线、CT表现为不规则状、蜿蜒状骨质硬化,MR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MRI是诊断骨梗死急性期的最有效方法,在急性和亚急性期,MRI优于X线和CT,在慢性期,X线、CT和MRI均具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8.
骨梗死影像学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其MRI特点。方法 对8例累及22个骨骼的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和MRI检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病变主要累及股骨下段及胫骨上段,多双侧发病,可以累及其他骨骼。(2)X线片及CT表现为骨质疏松或环形、斑片状高密度影。(3)MRI表现为病变中心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内信号不均;病灶边缘呈地图样改变,T2WI上分2层,内层为高信号带,外层为低信号带。结论 骨梗死急性期、亚急性期MRI明显具有特征性,优于其他影像检查。  相似文献   

9.
骨梗死的X线、CT和MRI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12例累及20个骨骼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将骨梗死分为早、中、晚期,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早期骨梗死x线、CT表现为干骺端骨质疏松,MRI 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骨梗死中期X线、CT扫描为斑点状硬化,MRI表现为病灶中心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内信号不均,病灶边缘呈地图样改变;骨梗死晚期X线、CT呈不规则、蜿蜒状硬化斑块,MRI 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骨梗死的各期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在早期和中期MRI特征性表现优于平片,在晚期X线平片、CT及MRI均具有特征性表现,三者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16例H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及MRI检查。结果 HT发生于梗死后9 h~15 d,平均(8.26±0.35)d,14例发生于溶栓治疗后。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10例,脑实质内血肿(parenchyma haematoma,PH)6例。出血位于脑叶8例,基底节区6例,中线额叶-胼胝体区域1例,小脑1例。HI表现为梗死区域内点状、斑片状、条索状、脑回状出血灶;PH表现为梗死区域血肿形成,伴占位效应,主要发生于较大面积梗死灶中。结合影像学复查,本组CT及MRI均能对HT作出诊断,以MRI的DWI序列显示最佳,T2WI序列其次。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脑叶部位的梗死溶栓治疗2周内更易并发HT;CT及MRI随访尤其是MRI DWI序列可明确HT。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长管状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10例经手术、活检及临床随访证实的长管状骨骨梗死的X线平片、CT和MRI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进行比较。结果病变均发生在股骨下端、胫腓骨上端等长管状骨。早期X线片多为阴性,CT表现为骨质疏松或小的虫蚀状改变,MRI表现为T1WI等或等低信号,RWI呈等或略高信号,边缘围以低信号环,再外缘见等T1、长T2信号环。中晚期X线片上可见斑点状、争状钙化,排列成串或蜿蜒走行;CT断面图像主要表现为圆形或斑片状高密度钙化。MRI上成典型地图样改变,即病变中心等或稍长T1、T2信号改变,均匀或不均匀,边缘T1WI呈花边状低信号带,T2WI呈内层为高信号,外层为低信号的双层轨道样改变。结论:MRI发现早期骨梗死比X线片及CT要敏感,中晚期三者均有典型表现,MRI检查优于X线片、CT。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磁共振成像(MRI)在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65例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头CT、MRI检查,且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作为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金标准,将CT和MRI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灵敏度。结果 65例患者经超声血管造影检查分期结果为:急性期18例,亚急性期34例,慢性期13例,CT检查共诊断出58例出血性脑梗死,3例误诊为其他疾病,诊断灵敏度为89.2%;MRI检查共诊断出61例出血性脑梗死,2例误诊为其他疾病,诊断灵敏度为93.8%。MRI检查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灵敏度显著高于CT检查。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CT主要表现为在原来低密度灶内出现点状、条索状或斑片状混合密度影,MRI主要表现为T1WI可见小片状高信号病灶,而T2WI可见等、高信号病灶。经过治疗后,9例(13.8%)基本痊愈,49例(75.4%)患者好转,2例(3.1%)患者因病情加重而处于昏迷状态,5例(7.7%)患者死亡。结论头颅CT与MRI检查是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对于不同时期的出血性脑梗死两种检查方法各有优势。及早诊断出血性脑梗死并予以对症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杜先红 《四川医学》2006,27(8):804-805
目的 探讨小脑出血的CT及MRI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符合率。方法 总结2002—2005年小脑出血病例8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及CT及MRI表现特点。结果 7例患者CT均表现为小脑半球斑片状密度增高影,随病程而逐渐变为低密度影;MRI表现复杂,病灶中心区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短T2WI低信号影,T1WI常为等或略低信号,病灶边缘为短T1WI高信号和短T2WI极低信号影。结论 急性小脑出血CT多可作出诊断,亚急性小脑出血常需要结合MRI检查才能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骨梗死的CT、MRI表现,评价这两种影像技术在骨梗死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12例骨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CT表现为骨内高密度圈状或斑片状影,呈地图状,MRI示病灶中心T1WI呈等骨髓脂肪信号,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病灶边缘T1WI呈纡曲的低信号带,T2WI上该带可分为2层,整个病灶呈地图样改变.结论骨梗死有多种表现形式,其诊断需结合临床病史及流行病史,并除外其他疾病.地图样改变为其显著性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和病理证实的8例骨梗死患者的DR、CT及MRI影像学资料,将骨梗死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并与病理相对照。结果骨梗死急性期DR、CT扫描仅表现为局部的骨质疏松,MR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STIR呈不均匀斑片高信号;亚急性期骨梗死DR及CT表现为虫噬样骨质破坏及斑点状硬化,MR T1WI中央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中央为等或高信号,边缘呈典型的地图样改变;慢性期DR及CT表现为髄腔内不规则蜿蜒状硬化斑块,伴结节状低密度区。结论 MRI是诊断急性期骨梗死最有价值检查方法,能够发现早期病变,DR、CT对亚急性期和慢性期骨梗死病变有帮助,并可见特征性的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像学在外伤性脑梗死诊断中的表现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分析了36例外伤性脑梗死病人的CT及MRI表现特征。结果:36例外伤性脑梗死病人中,CT平扫即发现基底节区和/或脑叶低密度梗死灶者29例;7例CT平扫未发现外伤性脑梗死,临床高度怀疑,随后MRI检查显示与相应血管供血区的梗死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①CT对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有确定性意义;②MRI对外伤性脑梗死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骨梗死的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35例累及75处骨骼的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将骨梗死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病变主要累及股骨下段和胫骨上段,多双侧发病。骨梗死急件期、亚急性期x线、CT表现为阴性和局部的骨质疏松及斑点状钙化,MRI表现为病变中心T1WI呈等或稍高、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边缘呈典型的地图样改变;慢性期x线及CT呈不规则状、蜿蜒状骨质硬化,MRI 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MRI检查是诊断早期骨梗死最为有效的方法,X线平片对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病变有帮助,CT较平片敏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10例累及25个骨骼的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骨梗死病变急性期X线、CT扫描表现为干骺端骨质疏松,MRT1W1呈等或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示梗死灶内出血肿胀,周围见规则低信号环,与正常骨髓间有线状T1低信号、T2高信号;亚急性期X线、CT扫描表现为小的虫噬样改变,伴有斑点状硬化,MR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周围见低信号带,与正常骨髓间有线状T1低信号、T2高信号;慢性期X线、CT扫描呈不规则状、蜿蜒状硬化斑块,MR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骨梗死的各期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在急性和亚急性期,MRI优于平片和CT,在慢性期,平片、CT和MRI均具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RI联合CT检查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治疗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时均先接受CT检查,后进行MRI检查。统计梗死部位,CT和MRI影像学表现,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结果额叶10例,颞叶13例,基底节25例,枕叶14例,小脑10例,脑干8例。单纯CT检查诊断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检出率为67.50%(54/80),梗死病灶主要呈圆形、斑点或小片状,直径4~18 mm,低密度改变。MRI联合CT检查结果显示,检出率为92.50%(74/80),病灶呈圆形、小圆形、长圆形、斑点或小片状,边缘欠清晰,直径2~22 mm,部分患者病灶周围脑白质轻度水肿,T_1WI呈低信号,T_2WI、DWI呈高信号。MRI联合CT诊断准确率高于单纯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联合CT检查可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检出率,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形态及大小,有利于早期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DAI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5脑DAI的CT与MRI的表现。结果:CT表现为弥漫性脑肿,含液腔隙的变窄及塞,脑内小点片状出血灶,合并其他颅脑外伤的表现。MRI表现为脑深处散在卵圆形或片索状异常信号,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灶性出血急性期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亚急性期T1WI为高信号。结论:DAI是严重的脑外伤早诊断早治疗对其预后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