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仔兔血清抗体动态变化,探讨家兔日本血吸虫病先天性传播的免疫学规律。方法 5只怀孕晚期母兔分别人工感染50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只,仔兔出生后43天起每2周采血收集血清,至仔兔发育成熟(约出生后113天)。分别运用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AWA)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ELISA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G、IgM抗体,观察动态变化。结果 仔兔先天性感染率为60%(12/20),其中5只双性感染,7只单性感染。20只仔兔,抗AWA-IgG、抗AWA-IgM抗体检测始终呈阴性;抗SEA-IgG检测,5只双性感染仔兔有4只于出生后57天起陆续呈阳性,其余16只始终为阴性;20只仔兔抗SEA-IgM也始终呈阴性。结论 先天性感染日本血吸虫病的仔兔呈低免疫应答状态,可能存在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日本血吸虫病经胎盘传播的途径及机体免疫保护性。方法 以家兔为动物模型,在母兔怀孕中期(器官发生期)和晚期(胎儿发育期),人工感染不同强度日本血吸虫尾蚴,观察仔兔日本血吸虫感染情况,同时对仔兔断奶后进行攻击性感染。结果 母兔怀孕中期和晚期人工感染300条尾蚴,母兔经胎传播率分别为75%和100%,仔兔经胎感染率分别为13.5%和46.7%。母兔怀孕晚期分别人工感染300条、500条、700条尾蚴,母兔经胎传播率均为100%,仔兔感染率分别为46.7%、61.9%、79.0%。仔兔感染强度为1-3,1-3及2-14条血吸虫,新产仔兔断奶后攻击性感染20条尾蚴,实验组和对照组仔兔虫体回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仔兔日本血吸虫经胎盘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母兔怀孕不同时期、胚胎发育不同程度、尾蚴感染剂量等众多因素有关;仔兔经胎感染后,机体无保护性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3.
将感染日本血吸虫或曼氏血吸虫尾蚴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SP2/0细胞融合,制备了30余株分泌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其靶抗原分别为血吸虫成虫表面膜、肠道、体细胞和虫卵。预试验结果表明,抗血吸虫成虫肠道多糖抗原McAb活性最强,将其用于夹心ELISA检测血吸虫成虫三氯醋酸可溶性抗原,敏感度达1ng/ml。用夹心ELISA测定正常兔血清呈阴性反应;测定感染兔血清呈阳性反应,且抗原水平与感染度呈正相关;8只感染兔治疗后3个月,除2份兔血清外,其余血清均转为阴性。提示本方法优于一般抗体测定法,是一种有潜力的免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自产碱性磷酸酶(自产AKP)ELisA间接法对日本血吸虫病兔的早期诊断。采用日本血吸虫卵粗抗原4μg/ml,每孔滴入0.2ml,4℃包板过夜,并以正常兔血清1:200,日本血吸虫病兔血清1:400,自产AKP——羊抗兔IgG工作稀释度1:200,为适宜条件。受试家兔中5只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50条,另5只感染1200条。感染后,每隔三天,进行ELisA检测。结果:受试家兔血清于感染后第12天全部出现阳性;同时,采用上述适宜条件,进行ELisA检测5只肝吸虫病兔血清,结果全为阴性。显示自产AKP—ELisA间接法检测日本血吸虫病兔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并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动物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肺组织病理改变,以及应用抗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单克隆抗体进行感染鼠肺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方法20只大鼠实验室人工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组织学方法观察肺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应用实验室制备的抗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单克隆抗体IgG和IgM进行肺组织切片的免疫反应性研究。结果受感染的大鼠肺组织肿胀实变,表面及切面质硬粗糙,有灰白色虫卵结节,病变范围广泛。HE染色镜下观察可见肺组织中有多个圆形、椭圆形的虫卵结节,结节周围组织细胞反应及纤维化,肺泡隔增厚,肺泡轮廓消失。结节内虫卵发育形成桑葚期、仔虫期及一期幼虫。用抗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单克隆抗体IgG和IgM分别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桑葚期虫卵表达IgG,而IgM则在桑葚期、仔虫期及一期幼虫等部位均有显著阳性表达。结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所致大鼠肺脏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在肺内形成多个虫卵结节,并可致肺呈纤维化改变;抗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单克隆抗体IgG和IgM在肺组织虫卵结节内的阳性表达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童虫活细胞诱导小鼠产生的保护性免疫效果.方法采用日本血吸虫肝期童虫的活细胞和虫体组织碎片,在未加佐剂条件下分别接种昆明小鼠,每组10只,每2周接种1次,共4次,末次接种后第7天攻击感染血吸虫尾蚴30条/鼠,感染后第42天解剖小鼠,与对照组比较检测和分析虫体发育数、虫体大小、鼠肝病变及其组织内虫卵肉芽肿大小、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和IgG2a/IgG1亚类比值.结果细胞接种组和虫体碎片接种组分别与PBS注射组比,虫体发育数分别下降67.6%%和46.3%;肝组织中虫卵数(LEPG)在细胞接种组和虫体碎片接种组中分别减少95.4%和64.8%;在细胞接种鼠组肝表面卵结节和虫卵肉芽肿及雄虫长度均显著小于其他两组者;特异性IgG2a/IgG1比值≥2,但总抗体水平低于虫体接种组.结论该研究首次建立了一种血吸虫细胞型疫苗研究模型,初步结果表明,在不加佐剂条件用血吸虫童虫活细胞可诱导小鼠产生显著的抗攻击感染免疫力,其机制可能主要为Th1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感染者尿液中特异性的诊断抗原,以尿液为样本诊断日本血吸虫病。方法用IgG的亲和层析柱分离和纯化抗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抗体并用生物素标记分离纯化的IgG抗体;Western blot检测日本血吸虫虫卵可溶性抗原和日本血吸虫感染者尿液中存在的日本血吸虫主要的循环抗原分子。结果日本血吸虫患者尿液中存在日本血吸虫的特异性循环抗原,Western blot显示其尿液中主要循环抗原分子与虫卵可溶性32kD抗原分子相同。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者尿液中的32kD循环抗原分子可能来自日本血吸虫虫卵可溶性抗原,可作为血吸虫感染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构建经门静脉直接注射日本血吸虫虫卵诱导血吸虫肝病小鼠模型并评价其效果,为血吸虫肝病研究提供新的动物模型。方法 将15只8周龄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注射虫卵组,其中对照组5只,注射虫卵组10只。第-14天将5 000个活虫卵注射至小鼠腹腔,第0天麻醉小鼠后剖开腹腔,经门静脉注入5 000个虫卵,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盐溶液(PBS)。分别于第10天、第30天处死虫卵组小鼠各5只,第10天处死对照组小鼠,收集小鼠血清和肝组织,通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马松染色(Masson染色),微孔板分光光度计法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门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肝脏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 HYP)含量,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肝纤维化相关基因、Th1和Th2型免疫反应相关基因,分析肝损伤、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以及适应性免疫反应等指标,评价经门静脉注射虫卵诱导血吸虫肝病小鼠模型的效果。结果 经门静脉注射虫卵10 d和30 ...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Sjp40在感染新西兰白兔肝脏沉积虫卵及其肉芽肿病变形成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免疫定位。方法日本血吸
虫尾蚴感染新西兰白兔,收集未感染组、29 dpi组和45 dpi组肝脏,Trizol法提取各组肝脏总RNA,以日本血吸虫甘油醛-3-磷酸
脱氢酶(GAPDH)为内参,Taqman探针qRT-PCR检测Sjp40 mRNA的表达;提取各组肝脏总蛋白,以硫酸铵盐析法和Protein G
免疫亲和柱层析法纯化的抗Sjp40-McAb 9G7和抗弓形虫tSAG1-McAb Y3A8(对照抗体),western blot检测Sjp40蛋白的表达;
制备肝脏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肝脏虫卵肉芽肿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以免疫荧光技术进行Sjp40在肝脏沉积虫卵及其肉芽肿
组织中的定位。结果日本血吸虫感染兔呈急性肝肉芽肿病变期的45 dpi肝脏沉积虫卵中Sjp40 mRNA水平显著高于29 dpi 尚
未形成虫卵肉芽肿结节的肝脏沉积的未成熟虫卵(P<0.05),westernb blot 证实了Sjp40 蛋白在29 dpi 和45 dpi 兔肝脏中的表
达。免疫荧光显示:Sjp40在29 dpi兔肝脏中定位于未成熟虫卵内,而45 dpi可见感染兔肝脏中沉积大量成簇内含毛蚴的成熟虫
卵及其周围肉芽肿组织均有明显荧光。结论Sjp40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兔肝脏沉积虫卵中的转录水平随虫卵发育成熟而显著增
加,在感染兔急性肉芽肿病变期(45dpi)呈现由虫卵向其周围肉芽肿组织扩散现象,提示该分子在血吸虫肉芽肿形成与发展过
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唾液作为日本血吸虫病诊断与筛查标本的可行性。方法 建立日本血吸虫兔感染模型 ,收集兔和慢性血吸虫病人成对的唾液与血清标本 ,以间接ELISA检测唾液、血清标本中的抗血吸虫特异性抗体。结果 ①兔唾液与血清样本抗体检测的特异性分别为 93 3 3 % ( 2 8/ 3 0 )和 96 67% ( 2 9/ 3 0 ) ,感染兔血清与唾液样本的抗体检测敏感性分别为 1 0 0 % ( 2 4/ 2 4)和 87 5% ( 2 1 / 2 4)。血清与唾液中的抗SEA (可溶性虫卵抗原 )IgG水平具显著相关性 (r=0 53 0 7,P =0 0 0 3 8<0 0 5) ,与血清标本相同 ,唾液中抗SEAIgG水平可反映兔感染和治疗状况。②病人唾液抗体检测的敏感性为 90 62 % ( 2 9/ 3 2 ) ,血清抗体检测的敏感性为 1 0 0 % ( 3 2 / 3 2 )。正常人唾液1 4 0份 ,阳性 8份 (即假阳性率 5 75% ) ,正常人血清 1 56份 ,阳性 6份 (假阳性率 3 84% )。病人唾液与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含量具显著相关性 (r=0 42 2 7,P =0 0 0 8<0 0 5)。结论 唾液中的抗日本血吸虫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可作为非损伤性的血吸虫病免疫诊断和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树突状细胞抗日本血吸虫感染保护性免疫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致敏树突状细胞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力。方法 利用SEA分别致敏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将致敏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分别免疫BALB/C小鼠3次,攻击感染6周后计数成虫和肝脏虫卵。结果 SEA致敏树突状细胞免疫小鼠诱导27.3%的减虫率和41.5%的减卵率,明显高于SEA致敏巨噬细胞组(22.0%和30.7%)和未致敏树突状细胞及巨噬细胞组(16.3%,27.3%和11.7%,17.0%),血清抗体水平于第6周达高峰。结论 SEA致敏树突状细胞具有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肝毛细线虫(Capillaria hepatica)是野生鼠类及许多哺乳动物的常见奇生虫,实验动物中并不多见。本实验室一批日本大耳白兔18只,体重2.13~2.69kg。剖检发现57%感染了肝毛细线虫。本文简略报导感染兔肝脏的病理学改变及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T)活性的变化。结果病理学改变: 感染兔肝脏表面可见1至数个黄豆大小的白色结节,质硬。镜下,结节内充满大量虫卵,形似鞭虫卵,但较大,平均大小为31×54μ,膜双层。虫卵的一端有嗜碱性染色的塞状物,为肝毛细线虫虫卵的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C57BL/6小鼠肝脏Th17细胞因子及其相关炎症趋化因子动态变化和肝脏虫卵肉芽肿病变,探讨其在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病变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C57BL/6小鼠模型,感染后2、4、6、8、10和12周剖杀小鼠,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肝脏白介素17(IL-17)、IL-6、...  相似文献   

14.
人工合成的10个不同血吸虫多肽片段对小鼠进行免疫保护实验,采用200μg/只皮下注射,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1周,末次免疫后2周,以(40±2)条日本血吸虫正常尾蚴攻击感染。另设不免疫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小鼠为对照组。实验组小鼠分别获得10.7%~73.6%的减虫率、23.0%~75.9%的减卵率和-11.22%~66.78%的虫卵结节减小率。各实验组血清抗体均为阳性,随时间的延长有增高趋势。实验提示,以寡赖氨酸为母校,连接4个或8个抗原肽的多肽抗原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金标免疫渗滤法(DIGFA)快速检测日本血吸虫特异性IgM抗体的诊断价值。方法以可溶性虫卵抗原(SEA)为检测抗原,胶体标记羊抗人IgM为检测抗体,建立IgM金标免疫渗滤法(IgM—DIGFA),快速检测不同病期血吸虫病人血清,并以IgG金标免疫渗滤法fig—DIGFA)检测作平行对照。结果IgM—DIGFA和IgG—DIGFA检测25例急性血吸虫病敏感性均为100%;检测72例慢性血吸虫病的敏感性分别为95.8%(69/72)和97.2%(70/72)。检测健康人血清100人份,特异性分别为99%和97%;IgM—DIGFA检测135例其它蠕虫病人血清,除1例出现阳性反应外,其余均为阴性。检测治后6个月病人血清23例,IgM—DIGFA检出8例阳性,抗体阴转率为65.2%(15/23),IgG—DIGFA检出18例阳性,抗体的阴转率为21.7%(5/2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法检测治后12个月病人血清25例,阴转率分别为88%(22/25)和64%(16/2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IgM—DIGFA不仅简易快速、不需特殊仪器设备,对急性、慢性血吸虫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IgG-DIGFA相近,且有更好的疗效考核价值,非常适合当前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需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实验兔的免疫球蛋白液相芯片,建立液相芯片技术(xMAP)检测方法。方法分别将兔IgG、IgM和IgA亲和纯化的捕获抗体耦联至荧光编码微球,对蛋白耦联量进行优化,制备兔IgG、IgM和IgA液相芯片,同步检测白毛黑眼兔(WHBE兔)和日本大耳白兔(JW兔)血清中IgG、IgM和IgA相对含量,建立可应用于实验兔免疫球蛋白半定量检测的xMAP方法,并对其结果用ELISA方法进行验证。结果(1)IgG、IgM和IgA的最佳蛋白耦联量分别为10、20和15№。(2)xMAP检测结果显示,WHBE兔血清中IgG、IgM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删兔(P〈0.05),IgA蛋白含量显著高于Jw兔(P〈O.01);ELISA检测结果表明,WHBE兔血清中IgG、IgM蛋白含量显著低于Jw兔(P〈0.05,P〈0.01),其中IgM蛋白含量变化达到极显著水平,IgA蛋白含量显著高于Jw兔(P〈0.01)。结论应用制备的兔IgG、IgM和IgA液相芯片建立的xMAP方法,对实验兔血清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与ELISA结果一致,提示该方法可应用于实验兔血清的IgG、IgM和IgA半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云南品系SIEA(未成熟卵可溶性抗原)免疫小鼠后产生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ICR小鼠经日本血吸虫云南品系SIEA免疫后攻击感染血吸虫尾蚴,感染后46 d剖杀,观察减虫率、粪卵减少率、雌虫子宫内虫卵数、肝表面虫卵结节数、肝脏各期虫卵数及各期虫卵构成比.结果经SIEA免疫后感染血吸虫尾蚴的小鼠粪卵及雌虫子宫内虫卵减少率分别为33.25%,34.75%(P<50.05);肝表面虫卵结节密度下降47.76%(P<0.05);肝组织内虫卵总数下降,每雌肝卵减少率为41.83%(P<0.05);每雌成熟虫卵减少率为54.37%(P<0.05);肝组织内成熟虫卵比例下降,未成熟卵比例增加(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云南品系未成熟卵可溶性抗原(SIEA)的抗原性较强,诱导小鼠产生了抗卵胚发育及抗雌虫生殖免疫力,可望作为血吸虫抗病疫苗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BALB/c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6~8周后脾脏细胞学的改变情况。方法用日本血吸虫尾蚴腹贴法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小鼠模型。6~8周后观察肝脏、脾脏大小,称重;做脾脏淋巴细胞计数;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淋巴细胞的大小、密度和T、B细胞分类以及Th细胞亚群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所诱导的特异性抗体IgG的产生情况。结果日本血吸虫感染BALB/c小鼠6~8周后,脾脏体积明显增大,重量增加,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脾脏中出现一群体积明显增大的细胞群,该群细胞表达少量的CD4、CD8、CD19和DX-5分子;Th1/Th2轴发生偏移,Th17细胞数量增多;ELISA结果表明血清中SEA特异性抗体IgG水平明显升高。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的BALB/c小鼠脾脏出现明显的细胞学改变,尤其是Th1细胞数目下降,浆细胞、Th2细胞及Th17细胞数目增多,为研究日本血吸虫感染后期虫卵肉芽肿形成的免疫病理机制奠定了基...  相似文献   

19.
日本血吸虫病发病过程中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是两种最主要的病理改变 ,肝纤维化是导致日本血吸虫病合并严重并发症与死亡的最根本原因。我们动态观察了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的新西兰兔虫卵肉芽肿、肝纤维化的形成过程 ,以形态学为基础 ,观察肝脏干扰素γ(IFN 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及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 β1 )的表达的动态变化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 动物 :健康新西兰兔 (下简称兔 )由杭州市药物检验所提供 ,体重 2 .5~ 3.0kg ,共 70只 ,雌雄各半。其中 1 0只为正常对照组 ,余 6 0只均感染日本血吸虫…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临床诊断及排除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提供依据和对留观及密切接触医护人员有无感染作初步调查。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53例临床诊断病例、29例疑似病例、63例留观及114例密切接触医护人员的血清中SARS冠状病毒IgG、IgM抗体。结果:SARS临床诊断病例IgG抗体阳性21例,IgM抗体阳性18例,其中有17例IgG、IgM抗体均为阳性,总阳性率为41.5%;留观人员IgG抗体阳性1例;其他均为阴性。结论:ELISA测定血清抗SARS冠状病毒抗体阳性病例可确诊感染病毒,对于观察期后(一般为21d)人员,阴性结果可以排除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