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行制定的自编问卷收集江苏省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治疗的215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 19.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找出骨质疏松性骨折再骨折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年龄大(OR=5.365,P=0.000)、体重指数大(OR=8.637,P=0.000)、抑郁情绪(OR=6.842,P=0.000)、血糖控制欠佳(OR=11.296,P=0.000)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对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的充分了解(OR=0.098,P=0.000)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再次骨折保护因素.结论 骨质疏松性骨折再次骨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应该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来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再次骨折的发生,尤其是高危人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骨折是骨质疏松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性骨折增多,对个人以及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常见骨质疏松性骨折为髋部骨折、椎体压缩性骨折和桡骨远端骨折。据统计,在绝经妇女中,预期有1/4的人将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60岁以后,年龄每增加5岁,骨折发生率将增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后再次骨折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证实骨质疏松性骨折后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对预防再次骨折的关键性 ,以及男女骨质疏松性骨折部位的差异性。方法 随访 4 16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 ,分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组与非治疗组 ,对发生再次骨折率进行对比。年龄均在 5 0~ 85岁之间 ,其中男性 78例 ,女性 338例 ,均为非暴力性骨折。结果 骨质疏松性骨折 ,男性多发生于髋部 ,女性多发生于腰椎。在 10年间 ,骨质疏松性骨折单纯进行内外固定治疗者 ,再次骨折 ,发生率是 2 7.15 % ,而骨质疏松性骨折采用骨质疏松症综合治疗的患者再次骨折 ,发生率是 8.72 %。再次骨折率明显下降达 18.4 3%。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骨质疏松性骨折当中,PYD/DPD、IGF-1、sclerostin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择取4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试验组,择取同期的41例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尿液PYD/DPD、血清IGF-1及sclerostin水平,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尿液PYD/DPD、血清IGF-1及sclerostin在不同骨折周期的水平.结果 骨折1周时,两组患者的尿液PYD/DPD、血清IGF-1及sclerostin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折6周和12周时,试验组患者的尿液PYD/DPD、血清sclerosti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清IGF-1水平均要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液PYD/DPD、血清IGF-1及sclerostin水平与骨质疏松性骨折有着紧密的关系.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尿液PYD/DPD改变明显,可作为骨质疏松症诊断和骨折愈合过程中的重要参数,血清sclerostin指标在骨质疏松患者外周血清中表达水平较高,可通过干扰Sclerostin的表达促进成骨,成为治疗骨质疏松并促进骨折愈合的新方法.老年性骨质疏松的发生同IGF-1的减少有关,对治疗骨质疏松及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提供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对9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根据年龄、骨折发生时的状态及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女性骨折占63.27%,男性占36.73%,股骨颈、椎体、前臂远端为发生骨折频率高的部位。意外跌倒是造成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由于骨骼脆性增加,当受到轻微的外力撞击或震动时,即可发生骨折。因此,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内固定术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一种重要方法,股骨颈骨折发生基础是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的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能导致骨的脆性和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疾病.骨质疏松降低了骨密度和弹性,同时也改变了骨的微细结构,使之易发生骨折.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症状最重、治疗最棘手、预后最差的骨折.股骨颈骨折早期治疗,有利于尽快恢复骨折后血管扭曲、受压或痉挛,消除疼痛,早期活动,减少卧床所致的各种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川北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本院从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26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骨折部位以前臂远端骨折最多,占35.7%,跌倒和交通意外是主要致病原因。影响因素中,体质指数、既往骨折史、烟酒嗜好、饮食与锻炼等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有关。结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女性、体质指数偏低、吸烟、缺乏锻炼、有既往骨折史的老年患者较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骨折。  相似文献   

8.
妇女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而绝经后随年龄增加,骨密度将渐进性减少,并使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及骨折的危险度剧增.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骨折发生率为40%~50%,男性发生率为13%~22%.骨质疏松性骨折中椎体压缩性骨折占50%,而危害最大为髋部骨折.目前对可耐受手术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首选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年龄相关性疾病,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患病人数越多.>50岁人群中骨质疏松性骨折总患病率为26.6%.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属于骨脆性骨折增加导致的骨折,也称脆性骨折.所谓脆性骨折是指在无外伤或轻微外伤情况下引起的骨折.所谓轻微外伤一般是指在人体站立高度下活动过程中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骨折部位为椎体、髋部和腕部.2009年6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股骨骨折老年病人50例,经积极治疗并通过进行康复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不同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社区老年人的健康行为.方法 采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FRAX),以分层抽样方法,对石河子市3个社区450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人户一对一问卷调查.结果 骨折高低风险人群健康行为得分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社区高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人行为平均得分为(30.59 ±4.67)分,得分率为56.6%;得分33分及以上者86人,及格率仅为37.2%.低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人健康行为平均得分为(32.01 ±4.49)分,得分率为59.3%;得分33分及以上者102人,及格率为46.6%.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是影响低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人健康行为的主要因素;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及月收入是影响高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人健康行为的主要因素.结论重点加强高风险骨折群体中低收入者、男性群体及低风险骨折群体中教育程度低的老年人健康行为干预力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分析诱发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和提出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本院于2014年1月~2015年8月收治181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骨折分为骨折组和非骨折组。使用骨密度测定仪测定患者正腰椎L1~L4椎体和左侧股骨近端骨密度(BMD),制定问卷调查收集老年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影响因素,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骨密度作为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保护因素,性别、年龄、低钙饮食、意外跌倒、既往脆性骨折及骨折家族史均为诱发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影响因素,制定有效护理措施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监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健侧髋部骨密度变化情况,并通过FRAX系统预测对应时间点健侧髋部及骨质疏松性再骨折风险,以指导临床积极干预.方法 2009年3月~ 2012年2月共收治13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实验组,术后患者拒绝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术后5天、2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分别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健侧髋部骨密度,再通过FRAX系统预测健侧髋部及全身再骨折风险,同时设未骨折老年群体81例行骨密度检查作为对照组.结果 实验组健侧髋部骨折风险、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风险于术后9个月最高,相对于其他时间点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健侧髋、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风险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患者术后健侧髋部骨折风险及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风险均高于未骨折老年群体,健侧髋部骨折及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风险于术后9个月最高,患者术后应当及时预防骨折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不同阶段中骨保护素(OPG)的表达,探讨OPG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方法8月龄雌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卵巢切除组和假切组,相同条件喂养3个月后造骨折模型,分别于术后第10d、第20d、第30d、第40d取骨痂,通过RT-PCR及ELISA检测骨质疏松性骨折及正常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OPG表达.结果OPG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表达较其在正常组表达明显减弱(P<0.05).结论OPG是影响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4.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它的最大危害在于骨折,20%的骨质疏松症患者有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能[1].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逐年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临床常见的损伤性疾病.我院骨科从2009年1月-2010年1月用鹿瓜多肽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5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分析老年人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18例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采用手术与非手术、中西药物结合治疗方法,随访0.5年~1年.结果共90例患者获得随访.骨折愈合率达94.1%,骨折愈合时间为8周~16周,平均12周±3周.髋关节功能评价优66例,良14例,可8例,差2例.结论采用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相结合、中西医并用的治疗方案对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应用解剖型髋动力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的21例股骨粗隆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1例骨折均愈合,优良率为90.47%,无继发严重髋内翻.结论 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固定可靠,疗效满意的优点,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对113例老年骨折患者,根据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度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跌倒是导致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女性骨折占69.1%,男性占30.9%。结论 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患者受轻微的外力撞击或震动即可发生骨折,护理人员应针对骨折的危险因素帮助老年人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老年髋部骨折是最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给患者及家属带来较高的 经济负担和生活负担。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其治疗基本原则为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及抗骨质疏松治疗。 临床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认识度不够、治疗不规范,笔者通过总结相关抗骨质疏松药物 的治疗进展,希望将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与骨折复位、固定及功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借以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9.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1346例统计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江峰  覃芙  吴恒煊  邹国耀 《广西医学》2002,24(6):779-783
目的:通过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性别、年龄分布,职业及致伤原因的影响,手术及非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了解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一般规律,为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本院1990-2000年急诊和住院所收集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部位(椎体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共1346例进行分析。结果: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性别、年龄、职业及致伤原因分布有显性差别;椎体骨折及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及非手术治疗疗效无统计学上的显性差异,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及非手术治疗疗效差别有显意义;椎体骨折、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的并发症较非手术治疗明显降低,而桡骨远端骨折的两种治疗方式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中以60-69岁年龄组最多见,50-79岁以女性多见,80岁以后两性无差别。职业分布以案坐方式工作最多见,致伤原因以跌伤多见。髋部骨折以手术治疗为佳,椎体骨折及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疗效差别不大。椎体骨折、髋部骨折非手术治疗并发症明显高于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老年骨质疏松症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点[1].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是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危害极大,髋部骨折后一年内死亡率高达20%[2].文献报道,CYP11A1基因rs900798位点与芳香酶抑制剂治疗的绝经女性骨量丢失相关,表明该位点影响骨代谢过程[3].而目前国内外少有关于该位点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关系的相关报道.本研究探讨CYP11A1基因的rs900798位点与我国北京地区汉族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密度的关系,以期从基因水平阐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机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