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了解合肥市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依据地理分布、办学性质、经济情况,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合肥市11所托幼机构的儿童共2 768名,通过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自编的《学龄前儿童健康发育调查》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分析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可能影响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儿童超重和肥胖的风险因素。结果 在2 755份有效问卷中,儿童超重发生率为9.22%,肥胖为4.94%,超重和肥胖发生率为14.2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童、剖宫产、父母体型偏胖和饮食口味偏油腻、偏荤菜是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家庭经济状况较差、饮食行为中有时或需要喂养、不能愉快进餐、一般挑食、吃饭速度较慢是儿童超重和肥胖的保护因素。结论 合肥市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较高,男童、剖宫产、父母体型偏胖及部分不良的饮食行为是引起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我国农村地区看护人营养知识与儿童饮食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询问调查方法, 对随机选择的3361名看护人及其所照看儿童(2~7岁)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看护人营养知识与儿童饮食行为的关系。结果:看护人营养知识知晓率为57.9%;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发生率:不喝牛奶79.6%, 偏食挑食66.0%, 吃零食84.1%, 不吃早餐24.4%, 不按时就餐13.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看护人营养知识水平低是其所照看儿童不饮食行为(吃零食除外), 如不喝牛奶(OR=1.665)、偏食挑食(OR=1.338)、不吃早餐(OR=1.330)和不按时就餐(OR=1.582)等的危险因素。结论:看护人营养知识与儿童不良饮食行为有关, 应大力开展看护人营养知识健康教育, 以促进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3.
长沙市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及肥胖发生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乐山  何国平  彭月娥 《广东医学》2008,29(11):1890-1891
目的 了解长沙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及肥胖发生情况,为加强社区儿童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长沙市10所幼儿园。对10所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用统一的仪器和方法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Z评分方法对研究对象的生长发育和营养不良发生率进行评价和判断;肥胖的确定采用WHO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法,体重超过身高标准体重中位数的10%为超体重,超过20%为肥胖,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结果 2 530名学龄前儿童的低体重检出率为0.24%,生长迟缓检出率为率为0.83%,消瘦检出率为0.28%;发现超重儿童208人,超重发生率为8.22%,发现肥胖儿童共190人,肥胖发生率为7.51%;轻度肥胖134人,中重度肥胖56人。男孩肥胖发生率高于女孩,女孩中则以4~5岁肥胖发生率最高。结论 ①长沙市城区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较好,低体重率、生长发育迟缓率、消瘦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长沙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率高于全国水平,男孩肥胖发生率高于女孩,4~5岁儿童肥胖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儿童。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营养不良 肥胖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西6~13岁儿童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超重肥胖的发病机制及有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分层整群随机的方法,于2010年抽取广西6 370名6~13岁儿童,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及问卷调查,以《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超重和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试用)为判断标准,对检出的超重肥胖儿童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6370名儿童超重肥胖率为9.9%,其中男童超重肥胖率为12.2%、女童7.5%;城市儿童超重肥胖率14.6%、农村儿童4.8%。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城乡、父母亲文化程度、出生体重、饮食开支、偏食、吃饭速度、户外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与儿童超重肥胖有统计学关联(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城乡、吃油炸食品、喝碳酸饮料、偏食是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父母亲文化程度、睡眠时间是儿童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结论广西6~13岁儿童超重肥胖率低于全国水平,生活环境、饮食行为及运动是儿童超重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健康教育、饮食调整及运动锻炼是减少儿童超重肥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1~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为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干预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儿童饮食行为干预问卷(IMFeD)评估2014年2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1 720名1~6岁具有饮食行为问题儿童的社会人口学资料、饮食行为资料。结果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率由高到低顺位排序依次为进食少为53.90%,进食不专心看电视、玩玩具、讲故事为50.00%,进食时间长(>30min)为48.66%,食欲差对食物不感兴趣为44.07%,进餐地点不固定大人追逐进食为41.11%,挑食对某种食物偏好为40.70%,父母过度关心为39.36%,拒绝尝试新食物为32.91%。男女童饮食行为问题比较发现,男童比女童更容易出现进食不专心的现象。大部分饮食问题的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结论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在儿保门诊较常见,应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加强健康教育,使家长及社会高度重视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对饮食行为问题应尽早给予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6.
城市儿童饮食行为与其营养状况的多重对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深入了解城市儿童饮食行为与他们营养状况之间的关系,为改善儿童的饮食行为和促进健康提出科学的应对策略与措施。方法选择福州和莆田2个城市4所小学的1~6年级小学生做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调查表进行调查,并使用多重对应分析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儿童的各种不良饮食行为中,最常见的分别为挑食偏食(19.2%)、常喝含糖饮料(15.5%)和常吃甜食(11.7%)。有21.3%的儿童营养不良,23.3%的儿童超重或肥胖,只有55.4%的儿童营养状况正常。儿童消瘦与挑食偏食严重和不吃早餐有关;儿童超重或肥胖与不挑食偏食和有时吃西式快餐有关;儿童营养状况正常与常吃早餐、不挑食偏食,以及不吃腌制食品和西式快餐有关。结论福建省2城市4所小学学生的不良饮食行为及营养状况欠佳的发生率均较高,要重点改善早餐行为、挑食偏食行为和进食西式快餐行为,促进儿童的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研究学龄前儿童在外就餐摄食量与体重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本地区在园3-6岁儿童1248名,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入选儿童4个月内在外就餐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与儿童肥胖、超重发生的相关关系。结果:本组儿童在外就餐频次多为1-2次,占58.01%,其中选择西餐人数占29.49%,选择中式快餐占19.55%;本组3-4岁儿童正常体质量、肥胖、超重所占比例为90.37%、4.04%、5.59%;4-5岁儿童正常体质量、肥胖、超重所占比例为81.72%、11.67%、6.61%;5-6岁儿童正常体质量、肥胖、超重所占比例为79.45%、13.98%、6.57%;儿童蛋白质摄入量与BMI呈负相关(P0.05),而油脂摄入、碳水化合物产热比、脂肪产热比与BMI呈正相关(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在外就餐摄入量与儿童肥胖、超重发生密切相关,通过正确指导学龄前儿童饮食,对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如皋市如城街道3-6岁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与发展趋势,从而为生命早期肥胖监控、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集如皋市如城街道2014-2016年3-6岁学龄前儿童健康监测和"六一"体检资料,对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城街道3-6岁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为超重(11.79%,其中男12.62%、女10.93%)、肥胖(6.91%,其中男7.48%、女6.32%)。结论 3年来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现状不容乐观,应予以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济南市中青年人群肥胖发生现状及饮食行为,为在饮食干预上控制超重肥胖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济南市18~59周岁居民,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值;询问调查饮食行为.采用SPSS11.5软件对中青年肥胖现状和相关行为进行分析.结果 青年组、中年组超重肥胖现患率分别为21.56%和33.46%,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青年组的超重肥胖现患率男女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超重肥胖者的不良饮食行为发生率高于体重正常者(P<0.01),女性比男性更注意食物合理搭配、进食速度等.结论 济南市中青年人群的超重肥胖问题比较严重;超重肥胖与不良的饮食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和探讨姚安县0-1岁儿童营养状况,为有效干预该年龄段儿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填写调查表及现场测量的方法,对该县0-6岁儿童本身及其监护人(主要为儿童父母)进行调查。对不同性别及各年龄段儿童营养状况和导致营养不良发生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男童低体重92(8.29%)例,消瘦61(5.50%)例、生长迟缓74(6.67%)例、超重32(2.89%)例、肥胖17(1.53%)例。女童低体重88(10.81%)例,消瘦49(6.02%)例、生长迟缓68(8.11%)例、超重24(2.94%)例、肥胖13(1.59%)例。两组在各项营养不良状态下儿童构成比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各营养不良状态儿童数量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各年龄段儿童龋齿、超重、肥胖发生率构成比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4、4-5岁及5-6岁儿童龋齿患病率高于0-3岁儿童(p0.05);5-6岁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高于其他三组(p0.05);父母文化程度及对喂养知识的了解程度是儿童出现营养不良状况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重视学龄前各阶段儿童进行科学喂养,加强对父母科学喂养及健康育儿知识健康教育,积极提倡科学饮食,同时通过适量的有氧运动是日后干预儿童营养健康状况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6岁“喂养问题”儿童不同饮食行为问题与养育人情况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昆明市儿童医院儿保科因“喂养问题”就诊儿童700名作为调查对象,向家长发放调查,回收625份有效问卷,调查昆明市1~6岁儿童出现胃口差、食物偏好、不良习惯、过度关心、害怕进食、潜在疾病等问题与养育人情况的相关性。  结果  625名儿童中,78.1%的儿童存在2项及以上的饮食问题,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率最高为胃口差(占52.0%)和食物偏好(占46.7%)。影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因素主要为父母文化程度(P < 0.01)、父亲职业(P < 0.01)、家庭平均月收入(P < 0.01)、主要养育人(P < 0.01)、家庭成员饮食行为问题(P < 0.01)、共同进餐人数(P < 0.01)及是否学过育儿知识(P < 0.01)。  结论  建议昆明市儿童的家中应增加食物多样性,增加父亲在儿童饮食行为的参与,主要领养人增加育儿知识的积累,在教育儿童饮食习惯时,家庭成员应以身作则,积极引导儿童。  相似文献   

12.
合肥市856名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合肥市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为改善儿童睡眠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合肥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于2018年4~6月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对合肥市瑶海区、新站区856名3~6岁儿童家长进行调查,观察比较学龄前儿童就寝时间及夜间睡眠时间,分析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合肥市学龄前儿童平均每日就寝时间为21:39,夜间睡眠时间为(9.72±0.62)h。23.01%儿童就寝时间晚于22:00,61.45%儿童夜间睡眠时间<10 h。总体睡眠问题发生率为790名(92.29%),以睡眠焦虑774名(90.42%)、就寝习惯不良757名(88.43%)、睡眠持续时间不规律580名(67.76%)、白天嗜睡576名(67.29%)最常见,儿童与家人同床睡眠率高达667名(77.92%)。同床睡眠是儿童睡眠质量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288,P<0.001)。结论 合肥市学龄前儿童睡眠习惯不良较为普遍,应引起家长和社会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性别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为促进儿童行为健康发展提供指导依据。方法以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学龄儿童200名,男童110例,女童90例,平均年龄为(7±15)a为调查对象,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检测所有调查对象的行为问题。由男/女童父母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问卷调查,对收集的数据使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结果本次调查中男、女童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童在检出儿童行为问题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男童在强迫性、违纪方面明显高于女童,女童在抑郁、社交退缩、体诉方面高于男童。结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应根据男童和女童的不同行为特点,给予有效的干预让孩子的身心发展更趋稳定和健康,从而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Tell-Show-Do行为管理法对儿童龋齿充填治疗配合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 1月至 2021年 1月间就诊于杭州市中医院丁桥院区口腔科的3-5岁学龄前浅龋儿童患者200例,随机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患儿。实验组儿童采用Tell-Show-Do行为管理法,对照组儿童采用常规法。 结果?干预后实验组牙科畏惧量表、面部图像量表得均分低于对照组(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实验组生理应激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性(P <0.05)。在满意度的对比中,两组的总满意度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实验组的总满意度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儿童牙科焦虑症是牙科诊所常见的症状 ,Tell-Show-Do行为管理可以缓解儿童牙科焦虑,对提高儿童龋齿充填治疗配合度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应在学龄前儿童的龋齿充填过程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四川省多民族农村地区儿童膳食多样性及生长发育现状,探究膳食多样性与生长发育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四川省汉族、藏族和彝族农村地区18~36月龄儿童及其主要看护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收集儿童及其看护人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家庭基本情况。按照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衡量家庭和个人膳食多样性的准则》计算儿童膳食多样性得分(DDS)。采用标准的人体学测量设备测量儿童的身高(长)和体重,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计算儿童的年龄别身高Z评分(HAZ)、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身高别体重Z评分(WHZ)。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儿童膳食多样性与生长发育指标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1092名儿童,DDS为(4.8±1.7)分,低膳食多样性(DDS≤4)的儿童所占比例为45.3%。汉族儿童的DDS[(5.8±1.4)分]均高于藏族儿童[(4.9±1.6)分]和彝族儿童[(3.9±1.6)分](P均<0.001)。儿童生长迟缓(HAZ<-2)率、低体重(WAZ<-2)率以及消瘦(WHZ<-2)率分别为21.1%、4.9%、2.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儿童性别、月龄、出生体重、是否早产、父母身高因素后,DDS与HAZ呈正相关(β=0.206,95%CI=0.158~0.254,P<0.001),进一步调整家庭固定资产、民族、看护人类型、看护人文化程度因素后,DDS与HAZ仍呈正相关(β=0.077,95%CI=0.026~0.128, P=0.003)。结论 四川省多民族农村地区儿童的膳食多样性情况较差,且存在明显的民族差异,其中彝族农村地区问题尤为突出。儿童DDS与HAZ呈正相关。建议针对四川省多民族农村地区的儿童膳食特征,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指导,从而改善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宁海地区学龄儿童营养性贫血的相关因素,为儿童保健提供参考。方法对本地区学龄儿童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学龄儿童营养性贫血的发病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及风险因素。结果宁海地区学龄儿童营养性贫血的发病率为15.6%,相关因素为年龄、学校寄宿、厌食、偏食、进食不规律、家长文化水平,危险因素为厌食、偏食及进食不规律。结论宁海地区学龄儿童营养不良性贫血发病率较高,应改善学龄儿童的不良饮食习惯,降低营养性贫血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Many eating behaviors form in childhood, and some unhealthy behaviors may persist into adulthood and have potential impacts on people’s health.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in reducing consumption of Western fast food, sweetened beverages, fried food in preschool children, and changing parents’ rewarding behaviors that encourage the consumption of the unhealthy foods. The research was a cluster randomized trial of seven kindergartens, involving 1138 children aged 3–6 years and their parents in Beijing, China. Parents and children allocated 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two lectures and printed resources, including behavior cards, educational sheets. Children’s behavior cards, applied with behavior-changing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intervene, and monitor behavior changes over time. Children in the control group just followed their usu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kindergartens. Intervention effects on food consumption behaviors were assessed by examining pre- and post-questionnaires. Of the 1138 children screened at baseline, 880 (77.3%) were measured at the end of the intervention period. The intervention lasted from March to June in 201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nsumption of Western fast food, sweetened beverages, and fried food was decreased among the intervention group (P<0.001). Proportions of parents using Western fast food as rewards for their children were decreased (P=0.002). From March to June 2010, the frequency of each target behavior in children tended to decrease over the intervention period (P<0.001). Most parents favored regularly-delivered behavior cards or materials for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In conclusion, th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encourages the healthier eating behaviors of children and reduces the parents’ practice of using unhealthy foods as reward.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8):164-167
目的 探讨体感游戏在学龄前期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5月在我院小儿骨科病房行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的90例学龄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实验组实施与患儿围手术期治疗、护理相匹配的体感游戏干预,而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焦虑程度、康复治疗依从性、肘关节功能评分及患儿家长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儿焦虑程度、康复治疗依从性(91.11%)及患儿家长的满意度评分(92.15±0.39)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肘关节功能评分方面无明显差异(P=0.719)。结论 体感游戏干预可降低患儿的焦虑程度,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提升患儿家长的满意度,为患儿提供一种更适宜、更全面、更具趣味性的护理方案,为临床小儿骨科患儿的护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