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以及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响。方法收集100例颈动脉斑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低剂量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所有患者服药6个月,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TC、TG、LDL及HDL,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6个月后,发现两组患者均有所好转,同时观察组患者的ESR值为(18.32±4.05)mm/h,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ESR值(22.44±3.89)mm/h。观察组患者的Fb值为(320.56±20.74)g/L,对照组患者的Fb值为(382.62±35.51)g/L,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nbl值为(7.64±1.03)m Pa·s,对照组患者的nbl值为(10.85±2.68)m Pa·s,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nbh值为(5.04±0.74)m Pa·s,对照组患者的nbh值为(6.89±1.32)m Pa·s,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np值为(1.42±0.06)m Pa·s,对照组患者的np值为(2.54±0.32)m Pa·s,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动脉斑块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高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的提升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高剂量的阿托伐他汀会改变患者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及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和血管内膜厚度,并检测血脂、血小板、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变化,观察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颈动脉斑块有所缩小,且中内膜厚度变薄,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CRP、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小板治疗前后对照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斑块与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血小板的水平相关;阿托伐他汀治疗能稳定、逆转斑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的降脂疗效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存在颈动脉斑块及高脂血症的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62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20mg/d,总疗程6周到6个月,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的血脂,肝,肾功能及行颈动脉多普勒检查,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6周到6个月后,TC,LDL-C,TG降低(TG,P<0.01,TG,LDL-C,P<0.05),HDL-C升高(P<0.05),颈动脉内径有所扩大(P<0.05),颈动脉斑块缩小(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确切,并有减少,颈动脉斑块的作用,从而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疗效。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10mg组(A组)和20mg组(B组),共12个月,监测治疗前、治疗后2、6及12个月时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后,两组的TC、TG、LDL-C均明显降低,HDL-C均明显升高(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也明显减低(P<0.05);且在20mg组效果更明显优于10mg组。但在应用12个月时,10mg组和20mg组阿托伐他汀钙降低血脂效果、升高HDL-C无明显差别(P>0.05)。且20mg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个月后明显高于10mg组。结论: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钙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有效,对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建议20mg应用6个月后改为10mg持续服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心绞痛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2015年12月—2016年5月间在我院治疗的65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自愿原则进行分组并采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并在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其颈动脉斑块进行评估,主要血脂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心绞痛时采用阶梯给药方式可获得更为理想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并可显著缩小颈动脉斑块,具有极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无症状颈动脉斑块消退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玲  薛世荣 《广东医学》2008,29(6):1041-1043
目的采用颈动脉超声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参加健康体检时经彩超检查发现有颈动脉斑块的观察病例64例,分为低剂量组(阿托伐他汀10mg/d),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40mg/d),共服药6个月,观察用药前、3个月和6个月时血脂变化情况、内-中膜厚度(IMT)及药物的副作用。结果与治疗前比较,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LDL-C呈显著性下降(P<0·05),而TC,IMT无明显变化;6个月后TC,LDL-C下降呈显著性差异(P<0·05),且LDL-C水平比3个月时也呈显著性下降,而IMT下降没有显著性差异;服用40mg阿托伐他汀3个月,TC,LDL-C即呈显著性下降(P<0·05),IMT下降虽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呈下降趋势;6个月后,TC,LDL-C及IMT下降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之间比较,3个月时高剂量治疗组LDL-C,IMT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6个月时TC,LDL-C,IMT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剂量治疗组中有1例观察者于6个月后出现肝脏转氨酶轻度增高,但未达两倍。结论低剂量阿托伐他汀的治疗强度是不够的,坚持服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可以在降脂的同时,达到稳定与消退斑块的作用,同时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强化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颈动脉斑块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98例冠心病患者资料,按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行常规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行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颈动脉指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均较对照组低,高密度脂蛋白(HDL-C)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PA)值均较对照组小,颈动脉内径(CAD)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阿托伐他汀对缩小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效果优于常规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8.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住院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研究组(n=52)。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d,睡前口服,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口服,6个月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计算斑块面积和数目。结果:两组治疗前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数、不稳定斑块和稳定斑块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颈动IMT、斑块面积减小(P〈0.05),而研究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显著减小(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对照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数量基本不变;研究组的不稳定斑块数减少29处、稳定斑块数增加22处、斑块数减少7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IMT和面积,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采用颈动脉超声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无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参加我院健康体检时经彩超检查发现有颈动脉斑块的观察病例64 例,分为低剂量组(阿托伐他汀10mg/d),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40mg/d),共服药6个月,观察用药前、3个月和6个月时血脂变化情况、内-中膜厚度(IMT)及药物的副作用。结果 两组观察者一般临床情况无显著性差异。与治疗前比较,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LDL-C呈显著性下降(P<0.05),而TC、IMT 无明显变化;6个月后TC、LDL-C下降呈显著性差异(P<0.05),且LDL-C水平比3个月时也呈显著性下降差异,而IMT下降没有显著性差异;服用40mg阿托伐他汀3个月,TC、LDL-C即呈显著性下降(P<0.05),IMT下降虽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呈下降趋势;6个月后,TC、LDL-C及IMT下降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之间比较,3个月时高剂量治疗组LDL-C、IMT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6个月时TC、LDL-C、IMT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剂量治疗组中有1例观察者于6个月后出现肝脏转氨酶轻度增高,但未达两倍。结论 低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的治疗强度是不够的,只有坚持服用高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以在降脂的同时,达到稳定与消退斑块的作用,同时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脑心通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干预的作用。方法:将130例门诊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脑心通组(4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脑心通1.6g,3次/d;阿伐他汀组(4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口服阿伐他汀20mg,1次/晚;联合治疗组(44例)应用脑心通1.6g,3次/d,阿伐他汀20mg,1次/晚,均连用6个月。所有患者均于服药前和服药后6个月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各组患者用药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者用药前后自身对照,颈动脉粥样斑块明显减轻(P<0.05);用药前后单一用药组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较单一用药组明显减轻(P<0.05);各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脑心通和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两药联合效果更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纳入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例112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d,连续服用8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及微循环指标变化差异,同时对所有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MDA)、过氧化脂质(LPO)、一氧化氮(NO)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输入支管径、流速和输出支流速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微循环形态积分、流态积分、管周状态积分及总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除了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组患者略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心输出量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加载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氧化应激状态及微循环,提高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对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以及其降脂作用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逆转疗效。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内科90例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B、C组在接受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基础上再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0、10、20mg/d治疗,观察并对比3组患者血脂、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结果:B、C组治疗后血脂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C组低于B组,B、C组治疗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面积均低于治疗前及A组治疗后,C组治疗后的IMT和斑块面积均低于B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抑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降低血脂,并可有效逆转颈动脉粥硬化,且以20mg/d剂量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吴婷  竹龚金龙  洪莉 《安徽医学》2011,32(8):1118-1120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脂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1例合并颈动脉硬化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试验组37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总疗程20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动脉IMT、TG、TC、LDL-C、HDL-C、LP(a)和hs-CRP的变化。结果治疗20周后,两组IMT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而试验组IMT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试验组中TG、TC、LDL-C、LP(a)和hs-CRP明显下降,而HDL-C显著增高,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汀联合氯吡格雷可以有效调脂、减轻炎症反应,能有效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2例,对照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变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厚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C、TG、LDL、HDL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3个月治疗后,两组TC、TG、LDL水平均降低,HDL水平升高,且实验组TC、TG、LDL低于对照组,HDL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斑块面积及斑块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斑块面积及斑块厚度均降低,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梗死患者,能有效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态,增强斑块稳定性,能有效控制病情,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慕鹏莺  牛向宏 《安徽医学》2016,37(9):1124-1127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指标以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榆林市星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1、治疗组2及对照组,每组各33例。3组均常规行活血化淤等基础治疗,使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分别观察3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积分、血清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血小板糖蛋白复合物(PAC-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血脂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1及治疗组2患者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改善(P<0.05)。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1及治疗组2患者CD62p、PAC-1及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1及治疗组2患者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使用10 mg/d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炎性反应,同时具有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昭华  钟远伦 《西部医学》2009,21(7):1180-118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4例,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每日晚1次;对照组51例,服用肠溶阿司匹林75mg,每日1次,疗程3个月。于治疗前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结果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治疗后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作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超声波治疗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血脂、颈动脉斑块形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125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2)和观察组(n=63)。对照组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超声波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斑块状态、斑块性质及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比较治疗后1年内脑血管病发生率。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C、TG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血清HDL-C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斑块面积、斑块积分及IMT均减小,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均增加,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稳定斑块比例增加,不稳定斑块比例下降,且观察组消失斑块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年内观察组脑血管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超声...  相似文献   

19.
氟伐他汀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芳  王春梅 《疑难病杂志》2004,3(3):140-141
目的 观察氟伐他汀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 对 5 5例颈动脉斑块的老年患者给予氟伐他汀 (来适可 ) 2 0mg,每日 1次 ,治疗 6个月 ,观察其对患者血脂各项指标 (TC、TG、LDL C、HDL C)的影响 ,并通过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内径、血流阻力、血流速度及动脉斑块积分的变化。结果 氟伐他汀治疗 6个月后 ,TC、LDL C均下降 ,HDL C升高 (P <0 .0 5 ) ,而TG无明显变化。颈动脉斑块积分明显减小 ,颈动脉内径增加 ,阻力指数减小 ,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或P <0 .0 1) ,而血流速度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氟伐他汀对老年人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有稳定和消退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2):30-3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自我院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MT以及血脂各项指标TC、TG、HDL-C、LDL-C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MT水平为(1.22±0.56)mm,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TC、TG、HDL-C、LDL-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C为(4.15±1.17)mmol/L、TG为(1.43±0.49)mmol/L、HDL-C为(1.33±0.47)mmol/L、LDL-C水平为(2.39±0.56)mmol/L,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TC、TG、HDL-C、LDL-C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不仅可以降低血脂水平,还可以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