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0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大球囊扩张术(EPLBD)联合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大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胆总管大结石病人109例随机分为EPLBD+EST组(58例)和EST组(51例),比较两组结石取净率、一次取净率、机械碎石使用率、操作时间、X线照射时间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EPLBD+EST组结石取净率、一次取净率、各并发症发生率与EST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EPLBD+EST组机械碎石使用率低于EST组,差异有显著性(χ2=3.976,P<0.05);EPLBD+EST组平均操作时间、术中X线照射时间均短于EST组,差异有显著意义(t=2.704、2.582,P<0.05)。结论 EPLBD联合EST是治疗胆总管大结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EPLBD)联合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SEST)治疗直径≥10 mm的胆总管结石近期疗效及其对胆道括约肌功能的影响。方法以结石直径≥10 mm的胆总管结石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SEST,联合治疗组患者采取EPLBD联合SES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碎石器使用率和术后括约肌基础压、收缩压高峰值、收缩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一次结石取净率、术后躯体疼痛、社会功能、心理健康以及总体健康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术中出血量、胆总管直径、术后住院时间、胆总管压力和并发症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LBD联合SEST治疗直径≥10 mm胆总管结石疗效良好,胆道括约肌功能显著改善,生存质量有所提高,优于单一的SEST治疗。  相似文献   

3.
魏文俊  潘宏年  汤海涛  郑传敏  李婷 《安徽医学》2012,33(12):1657-1659
目的比较应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球囊扩张(SEST+EPBD)与常规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对胆总管结石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间7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球囊扩张,45例行常规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比较2种术式的取石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SEST+EPBD组与常规EST组一次性取净结石成功率分别为93.10%和93.33%(P>0.05);SEST+EPBD组与常规EST组术后并发症中,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和6.67%(P>0.05),胰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45%和4.44%(P>0.05)。2组均无穿孔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SEST+EPBD术取石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常规EST相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内镜下小气囊乳头扩张联合网篮碎石取石术(EPBD)治疗的临床研究。方法 随机抽取2019年1月~2021年7月本院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72例纳入研究对象,将所有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6)、实验组(n=36),对照组患者开展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实验组开展EPBD治疗,比较两组取石成功率、近期及远期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取石成功率近似,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期并发症中,高淀粉酶血症、乳头出血、十二指肠穿孔、PEP发生率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胆道感染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石复发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总管结石采用EPBD治疗可有效降低胆道感染,针结石复发具有较大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sEST+EPBD)与常规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憩室内乳头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103例憩室内乳头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sEST+EPBD组(n=47)和EST组(n=56)。比较两组患者取石效果:一次性取石成功率、结石完全清除率、机械碎石率、平均取石次数、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出血、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发生率等。结果:sEST+EPBD组一次取石成功率高于EST组(89.36%vs.71.43%,χ^(2)=5.063,P<0.05),sEST+EPBD组平均取石次数低于EST组[(1.11±0.31)vs.(1.39±0.68)次,χ^(2)=2.823,P<0.05],sEST+EPBD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高于EST组(14.89%vs.1.79%,χ^(2)=4.436,P<0.05),EST组术后出血率高于sEST+EP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71%vs.0,P<0.05)。结论:sEST+EPBD与EST均是治疗憩室内乳头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有效方式。sEST+EPBD一次性取石效果优于EST,但要警惕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limited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with balloon dilation,ESBD)与经典的乳头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取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ESBD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300 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ESBD组(n=150)和EST组(n=150)?ESBD组先行乳头1/3~1/2小切开,然后行球囊扩张至造影所示胆总管最大直径,扩张最大直径不超过15 mm?EST组行乳头全切开术,两组均按常规方法取石?比较两组结石取出率?操作时间?结石取出采用的方法?结石取出所需的次数?术后胰腺炎及其他并发症?结果:两组在结石取出率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首次取石成功率EST组90.0%,ESBD组94.7%(P ≥ 0.05),二次取石成功率两组均达到100%?对结石≥15 mm者,首次完整取石EST组75.9%,ESBD组90.4%,对大结石的取出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 < 0.05),且ESBD组取石时间较EST组短?取石方法EST组较ESBD组更多使用到了碎石器(38.0% vs. 23.3%,P < 0.05),尤其在结石≥15 mm者,EST组较ESBD组更多使用到了碎石器(87.0% vs. 57.7%,P < 0.05)?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ESBD取石有与EST取石相近的成功率,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升高,但对较大胆总管结石,ESBD组在首次完全取石率?取石时间及碎石网篮使用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创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下单纯柱状球囊扩张取石治疗十二指肠憩室旁乳头中等大小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十二指肠憩室旁乳头中等大小胆总管结石行ERCP取石的患者185例,分为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治疗组(简称乳头切开组,n=90)和十二指肠乳头单纯球囊扩张治疗组(简称乳头扩张组,n=95),比较两组的手术操作时间、一次取石成功率、术中碎石网篮使用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临床指标。 结果乳头切开组的手术操作时间(55.21±9.51) min、碎石网篮使用率(46.67%),乳头扩张组的手术操作时间(48.16±7.09) min、碎石网篮使用率(31.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头切开组的一次性取石成功率(92.22%)、并发症发生率(21.11%)、术后住院时间(4.11±1.05) d,乳头扩张组的一次性取石成功率(96.84%)、并发症发生率(22.11%)、术后住院时间(4.00±0.88)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十二指肠憩室旁乳头中等大小胆总管结石,行ERCP下单纯柱状球囊扩张取石安全有效,操作更为简单,术者更易掌握。在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情况下,能够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碎石网篮使用率,一定程度上减少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小切开联合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sEST+EPBD)治疗老年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3例65岁以上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sEST+EPBD组(61例)与EST组(41例),比较两组的结石一次取净率、碎石器使用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sEST+EPBD组与EST组相比结石一次取净率更高(91.93% vs 78.04%,P=0.044),碎石器使用率更低(8.060% vs 21.95%,P=0.044)。结论 对于PDD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治疗合并PDD的胆总管结石,可提高一次性取石成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PD)对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插管成功率的影响及其对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胆总管取石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择282例ERCP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合并憩室患者与未合并憩室患者ERCP插管成功率、EST胆总管取石成功率以及发生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有憩室组患者ERCP插管成功率与无憩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胆总管结石合并憩室组取石成功率明显高于胆总管结石未合并憩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胆总管结石合并憩室组并发症的发生与胆总管结石未合并憩室组比较,EST创口出血者增多,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间其它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管结石经内镜下取石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2012年6月.2014年3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拟行内镜下胆总管取石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组及内镜下乳头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ESBD)组。ESBD组在先行乳头小切开后行球囊扩张;EST组按常规操作。观察两组病例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平均取石时间、碎石器使用率及早期并发症情况。结果EST组和ESBD组分别有46例(92%)及48例(96%)一次性取净结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机械碎石分别有8例(16%)和2例(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T组发生高淀粉酶血症4例,急性胰腺炎2例,出血1例;ESBD组发生高淀粉酶血症2例,急性胰腺炎1例,早期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4%和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操作时间分别为(45.3±13.0)min和(30.5±9.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取石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括约肌切开术相当,但平均操作时间及使用机械碎石的机率与EST相比较低,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吴明浩 《当代医师》2014,(5):627-630
目的 观察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安全性,探讨如何减少近期、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将本院确诊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分别采用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A组)40例、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B组]40例、经内镜乳头扩约肌气囊扩张术[(EPBD)C组]40例,观察三组的手术疗效及术后近期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1)三组患者总取石率无差异;A组与B组一次取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C组(P<0.05);而C组碎石率高于A组及B组(P<0.05).(2)A组和C组术后出血的发生率低于B组,A组和B组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低于C组.(3)在远期并发症中,A组未发生反流性胆管炎和结石复发,A组术后结石复发率低于B组及C组(P<0.05),A组和C组胆道积气征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 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在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面与EST相当,优于EPBD组,其术后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ST组及EPBD组.  相似文献   

12.
    
孙弟 《安徽医学》2012,33(11):1495-1497
目的探讨内镜下括约肌切开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分析其主要适用群体。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胆总管结石患者126例,其中74例给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治疗(A组),52例给予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治疗(B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残石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等。结果 2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残石率为16.2%,B组术后胆囊病变及肝内外胆管结石残留率为40.4%,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1%)明显低于B组(2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平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括约肌切开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成功率均较高,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其中腹腔镜探查适用于括约肌功能完好,胆总管结石,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内镜下括约肌切开适用于括约肌功能减退,单纯胆总管结石或伴炎症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柱状球囊扩张术治疗巨大型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于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收治的167例最大直径≥15 mm的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EST组和sEST+EPBD组,比较两组取石成功率、术中X线透射时间、术后近、远期并发症,采用Logstic回归分析影响取石成功率和术后胰腺炎发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EST组和sEST+EPBD组取石成功率分别为91.5%和92.7%(P =0.076);EST组X线透射时间长于sEST+EPBD组(P < 0.01);术后两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16.9%和10.4%(P =0.221),EST组术后乳头出血发生率高于sEST+EPBD组(P =0.018);EST和sEST+EPBD两组术后远期并发症分别出现12例(16.9%)和6例(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8),两组术后急性胆管炎分别出现5例和1例(P =0.039);Logstic回归分析提示,胆总管结石大小是影响取石成功率、内镜后胰腺炎发生的因素。结论  EST和sEST+EPBD方法治疗巨大型胆总管结石的取石成功率较高,两组术中X暴露时间、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有差异,应该权衡利弊综合考虑选择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 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因胆总管结石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 的≥60岁患者资料240例。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EST组和改良sEST+EPBD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取石情 况、不同时间点血淀粉酶水平、术后并发症。结果 选择性胆管插管成功、顺利完成ERCP手术患者230例,手 术成功率为95.83%(230/240)。其中sEST+EPBD组插管成功83例,EST组插管成功147例。EST组12例因结石 过大、过多一次取净困难行胆总管塑料支架置入,sEST+EPBD组25例因结石过大、过多一次取净困难行胆总管 塑料支架置入。sEST+EPBD组手术时间、机械碎石率、术中出血率较EST组低(P <0.05)。sEST+EPBD组术后 6 h血淀粉酶水平较EST组高(P <0.05),而术后24 h较EST组低(P <0.05)。sEST+EPBD组术后并发症总数较 EST组少(P <0.05)。结论 对于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而言,sEST+EPBD术式可以更好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机 械碎石使用率、术中出血率、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EST术)联合球囊扩张术(EPBD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舟山医院行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患者160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EST组(n=80)与EST+EPBD组(n=80),EST组实施EST术,EST+EPBD组实施EST术联合EPBD术。比较2组患者术中操作时间与出血量、取石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 与EST组相比,EST+EPBD组术后出血、急性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胆道感染、术后腹痛及总并发症显著降低(P=0.043;P=0.030;P=0.009;P=0.030;P=0.016;P<0.001);EST+EPBD组残余结石、机械碎石、结石复发、结石复发及取石时间缩短或减少(P=0.086;P=0.035;P=0.001;P=0.739;P=0.283),EST+EPBD组一次取石成功率增高(P=0.029);EST+EPBD组术中操作时间与出血量、住院与术后排便天数缩短或减少(P=0.029;P<0.001;P=0.013;P=0.002),但EST+EPBD组住院费用略增高(P=0.323)。 结论 EST联合EPBD术在术后并发症及取石方面均优于单纯EST术,且在术中操作时间、术后排便时间等方面也优于EST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王峰  孟庆斌  王顺利  刁守志 《吉林医学》2013,(20):3976-3978
目的:探讨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在三镜联合模式(EST加LC/L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中的作用。方法:将93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接受常规留置ENBD的EST加LC/LCBDE模式治疗,对照组接受不留置ENBD的EST加LC模式治疗。结果: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3 h、12 h、24 h和48 h血清淀粉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中结石及时发现率高于对照组(5.88%vs 0%,P<0.05)。试验组治疗后结石残留率低于对照组(0%vs 9.52%,P<0.05),两组均无胆漏发生。结论:常规留置ENBD提高了EST加LC/LCBDE模式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术(LC+LCBDE)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1年2月-2016年2月间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300例,根据对患者采取手术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LC+LCBDE组与ERCP/EST+LC组,每组150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肝功能等相关指标情况。 结果 2组患者在手术成功率、中转开腹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LC+LCBDE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费用等方面明显低于ERCP/EST+LC组(均P<0.05)。2组患者术后1 d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升高,术后3 d各指标均恢复至正常。术后并发症发生率LC+LCBDE组6.67%,ERCP/EST+LC组为8.67%,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出院后短期随访结石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C+LCBDE与ERCP/EST+LC均为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术式,其中LC+LCBDE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费用等方面更具优势,但临床工作中仍需遵循个性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与医院条件灵活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与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在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方面的异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间277例肝外胆管结石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EST的168例,行EPBD的109例,分别对EST组和EPBD组病例的基本情况、结石直径、取石方法、手术时间、结石一次取净率、术后住院天数、近期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比、合并十二指肠憩室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ST组结石直径为(11.3±6.2)mm,EPBD组结石直径为(10.1±5.7)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 6);EST组和EPBD组不同取石方法构成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EST组手术操作时间平均为(21.2±3.1)min,EPBD组为(20.7±2.5)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9 1);EST组结石一次取净率为95.2%,与EPBD组的9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2 8);术后住院天数EST组为(4.1±1.9)d,EPBD组为(4.1±2.0)d,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0);EST组近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1%,EPBD组为1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2 2);EST组中出血的发生率为3.6%,EPBD组为0%,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PBD组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为8.3%,EST组为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T和EPBD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各有利弊,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无须局限于结石的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