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泼尼松联合长春新碱治疗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中山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136例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两组,分别予以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中男33例,女35例,年龄(11.13±2.83)岁,采取泼尼松治疗;研究组中男34例,女34例,年龄(11.12±2.28)岁,在泼尼松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长春新碱治疗。持续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情况以及不同疗法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采用t、χ2检验。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的CD3+、CD4+、CD4+/CD8+分别为(54.87±4.59)%、(33.97±3.85)%、(1.85±0.36),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2.35±5.24)%、(31.03±3.70)%、(1.72±0.21)],研究组CD8+为(23.78±2.38)%,低于对照组的(25.32±2.4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83、4.720、2.572、3.733,均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12%(64/68),高于对照组的79.41%(54/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3,P=0.01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9,P=0.730)。结论 泼尼松联合长春新碱治疗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具有较好的效果,并且对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具有积极影响,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3.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获得性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性疾病,其患者外周血小板计数<100×10^9/L,但没有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明显诱因或基础疾病。近年来,随着对此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逐渐深入,在其治疗方面也有了很多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剂量泼尼松联合艾曲泊帕在成人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7月至2023年1月阳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成人慢性ITP患者62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给予小剂量泼尼松联合艾曲泊帕治疗,n=31)与对照组(给予艾曲泊帕治疗,n=31)。记录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小板计数(PLT)、治疗起效时间、临床出血情况、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PLT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PLT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组间(F=61.453,P <0.001)、不同时间点(F=49.978,P <0.001)、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F=16.162,P <0.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4、8、12周试验组PL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治疗起效时间(6.42±1.13)d明显短于对照组(8.95±1.56)d,试验组治疗后出血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0例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皮下注射rhTPO 300U.kg-1.d-1,疗程≤14 d,至血小板计数升至≥100×109个/L。治疗期间注意动态监测用药后的血小板计数、肝肾功能及凝血时间。结果:30例患者用药前血小板计数为(14.17±6.74)×109个/L,用药后第14天为(132.03±70.37)×109个/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30例患者中完全反应23例,有效6例。仅2例患者出现轻度嗜睡及头晕,但均能耐受,且停药后消失;其余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rhTPO治疗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7例难治性IT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7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先予甲基强的松龙每天1g及免疫球蛋白每天0.4g.kg-1.d-1静脉滴注,3~5d血小板上升后接受强的松1mg.kg-1.d-1口服,2周后逐渐减量至维持治疗;治疗组联合2~3种静脉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每天0.4g.kg-1.d-1,长春新碱每天2mg,甲基强的松龙1g)治疗3~5d,血小板迅速上升后给予联合2~3种口服免疫抑制剂(包括达那唑200mg每天2次,环孢素50mg每天2次,吗替麦考酚酯1g每天2次)。维持治疗3~6个月。治疗结束后随访1~3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高于对照组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血小板计数平均99.8×109/L,高于对照组的22.4×109/L;治疗组血小板稳定时间平均19.1个月,高于对照组的1.5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体耐受性良好,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难治性ITP安全有效,且可长期维持血小板值稳定于安全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85例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3例采用中药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对照组42例仅给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分别于治疗开始起1个月、6个月、1年三个时间点观察疗效。结果自治疗开始起1个月,试验组总有效率86.0%,对照组为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治疗开始起6个月和1年,试验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2.1%和55.8%,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2.9%和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以降低糖皮质激素耐药及依赖,维持治疗的长期疗效,且能减少糖皮质激素的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9.
10.
摘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由于血小板破坏增加或生成减少导致外周血血小板的减少,引起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等临床表现为特点的常见出血性疾病。ITP的发病机制迄今为止尚未得到完全阐明,积极探索本病的发病机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可能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19~22个核苷酸的小分子非编码RNA,通过调控其靶基因,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目前miRNA在ITP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本文就近年来针对miRNA在ITP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求难治或复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症(ITP)高效、低毒、经济实用的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治疗28例难治性或复发性ITP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显效,6例良效,2例进步,2例无效。随访3~38个月,均无活性出血发生。结论甲氨蝶呤治疗难治性或复发性ITP疗效满意,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在小儿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兴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止血、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在常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泼尼松治疗,观察组采用丙种球蛋白+泼尼松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血小板恢复时间、出血停止时间、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74%,高于对照组的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时间为(3.35±1.24)d,出血停止时间为(2.08±0.84)d,均短于对照组的(4.78±1.74)d、(3.78±1.6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复发率为2.56%,均低于对照组的20.51%、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可缓解患儿临床症状,降低疾病复发率,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小剂量关罗华联合冰冻血浆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与作用及其护理.方法 选择2009年6月至11月我院诊断ITP住院患者8例,给予美罗华100 mg.iv.qw×4次,使用前给予冰冻血浆200mL榆注,同服美卓乐24 mg/d,治疗前后检测CD20表达、血小板数及网织血小板变化.结果 3例患者获... 相似文献
15.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随着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ITP临床治疗在原有基础上近年又有了新的进展。本文综述ITP临床药物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海曲泊帕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对既往治疗无效/复发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1年7月—2022年8月甘肃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对既往治疗无效/复发的ITP患者40例,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观察组应用海曲泊帕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对照组应用小剂量泼尼松单药治疗,比较2组疗效、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第6周,观察组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50×109·L-1、PLT≥30×109·L-1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90%(18/20) vs50%(10/20),P=0.006;90%(18/20) vs 65%(13/20),P=0.130]。观察组6周治疗期内至少1次PLT≥50×109·L-1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90%(18/20) vs 55%(11/20),P=0.14... 相似文献
17.
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血小板(Plt)被自己的免疫系统破坏,过去曾认为此病为Plt破坏所致,最近的研究资料显示:体内的自然Plt生成过程不能补偿血液中Plt的低水平,增加Plt的生成速率可提高ITP患者的Ph计数。Plt是血液中防止出血所需的血细胞,Plt计数低使ITP患者易出现严重的出血事件,且不易止血。Plt计数低于30×10^9·L^-1严重出血的几率增加。罗米司汀(mmiplostim)是美国FDA批准的新药,为Fc融合蛋白,可升高Ph计数,降低ITP患者出血的风险,本文对其作用机制、药效学、药动学、不良反应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既往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约占出血疾病的30%。目前随着现代医学对ITP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认为其病理机制除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之外,另存在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异常,血小板生成不足[1],而治疗上采取了单克隆抗体、血小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大剂量地塞米松(Dex)冲击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ITP)的近期疗效.方法 人选PITP患者81例.其中的初治PITP患者69例分为两组:A组,36例,用Dex40 mg/d静滴,连用4d为一疗程;B组33例,以泼尼松1 mg·kg1·d1,口服,连用4周作为对照.A组Dex一个疗程后,治疗有效的32例分为两个亚组:A1组,17例,再以小剂量泼尼松维持治疗;A2组,15例,不用泼尼松治疗.12例PITP复治者为脾脏切除组(C组),术前给予Dex 40 mg/d静滴,连用4d.结果 治疗后第5天,A组总有效率达88.9%,血小板数(中位数)显著高于B组(79×109/L vs.47×109/L) (P<0.01).治疗后第14天,A1组血小板数上升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A2组(58.8% vs.33.3%)(P<0.05).C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脾脏切除术.结论 对PITP患者,大剂量Dex短期冲击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随着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进展。本文从临床试验、专家共识角度对ITP的发病机制、治疗现状及展望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