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 研究泪囊窝与毗邻结构的解剖学关系。方法 收集79例泪道阻塞患者的鼻窦CT,在中鼻甲前端鼻腔外侧壁附着处最低点水平位,测量泪囊窝泪前后嵴的距离,测量泪囊窝内侧壁上颌骨额突的厚度,观察泪囊窝上颌骨额突的走形。在中鼻甲前端鼻腔外侧壁附着处以下平面,观察钩突与泪囊窝鼻腔外侧壁投影的关系。结果 发现泪囊窝泪前后脊距离为3.5~13.1 mm[(7.84±1.78)mm],泪囊窝内侧壁上颌骨额突厚度为0.4~8.8 mm[(2.57±1.30)mm],上颌骨额突向内型占49.48%,向外型占0.52%。中鼻甲前端鼻腔外侧壁附着以下平面,钩突附着处位于泪囊窝鼻腔外侧壁投影后方者占6.98%;位于泪囊窝鼻腔外侧壁投影之中者占89.53%;前方者3例占3.49%。结论 术前通过鼻窦CT可以准确定位泪囊在鼻腔的投影,选择合适的鼻黏膜切口位置,判断手术难易,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的泪囊鼻内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鼻内表面的解剖对于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操作来说十分重要。本文作者通过测量研究发现泪囊顶的高度明显高于一般文献记载。一般文献中记载泪囊位于中鼻甲前极的前方 ,其长轴只有 0 %~ 2 0 %高出中鼻甲在鼻外侧壁的附着部 (该部又名中鼻甲腋 ) ;通常描画的鼻外侧壁上泪囊顶的表面投影亦是齐平于中鼻甲附着部。为了探讨这种结论的准确性 ,作者用高分辨CT加或不加对照剂扫描以了解中鼻甲腋、总泪小管入口分别与泪囊顶、底的关系。 76侧 CT测量泪囊与中鼻甲腋的关系 ;4 7侧造影 CT测量泪囊与总泪小点入口的关系。测量结果为 :泪囊顶高于…  相似文献   

3.
鼻腔泪囊造口术的泪囊鼻内解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鼻腔泪囊的解剖结构及其与毗邻的关系,为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提供解剖学指导。方法:对15具(30侧)成人尸头的泪囊投影在鼻腔外侧壁上的解剖特点进行研究,同时观察了内眦韧带与泪囊的解剖关系。结果:泪囊在鼻腔外侧壁上的解剖位置投影大部(2/3)位于中鼻甲附着处(中鼻甲腋)前端上方,小部位于其下方;泪囊小部分(1/3)位于泪总管开口上方水平,大部位于该口下方;内眦韧带几乎横压于泪囊中部。中鼻甲腋可越过泪囊后界(11侧)或中线(1侧)。使用以内眦韧带为基准点的泪囊鼻外定位法,30侧标本全部定位于泪囊投影区较中心的位置。结论:建议术前行泪囊碘油造影CT检查,手术造口中心位置约为中鼻甲附着处以上1.5~2.0mm处稍前方。泪总管开口与泪囊的解剖关系恒定,术中使用激光光纤行泪道探查,并以透过鼻腔外侧壁上的光斑为定位标志相对精确,以内眦韧带为基准点的泪囊鼻外定位法准确度亦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泪囊鼻腔造口术中泪囊在鼻腔外侧壁的解剖学定位.方法 对12具(24侧)成人尸头的泪囊在鼻腔外侧壁上的投影位置进行解剖学测量,为62例(85侧)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患者行经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口术.结果 解剖学测量结果提示,15侧(62.5%)泪囊上界位于中鼻甲腋上方,9侧(37.5%)泪囊上界位于中鼻甲腋下方.临床结果:62例(85侧)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治愈50例(70侧,82.3% ),好转8例(9侧,10.6%),无效4例(6侧,7.1%),总有效率为92.9%.结论 以中鼻甲腋前上0.7 cm为上界,腋前下0.3 cm为下界,钩突前缘向上延线为泪囊后界定位泪囊进行鼻腔泪囊造口为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泪囊炎指由外伤引起的鼻泪管阻塞伴局部解剖结构改变,组织层次不清和瘢痕形成,致溢泪、流脓。由于组织粘连泪囊往往移位,术中寻找泪囊困难且易出血。传统的泪囊吻合术疗效不佳,复发率高。我们采用鼻内镜鼻腔泪囊吻合术加低温等离子治疗,术中泪道置管,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05-03-2012-05期间因外伤导致的泪囊炎首次手术失败、第2次在我科接受治疗的11例(11眼)泪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男8例(8眼),女3例(3眼);年龄6~51岁,平均25岁。  相似文献   

6.
鼻内鼻窦手术损伤泪道的解剖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减少或避免易内鼻窦手术损伤泥道,在20具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泪道与鼻腔外侧壁的毗邻关系。发现前筛气房与泪囊窝关系密切,气房侵及泪骨占87.5%;鼻泪管与钩突上端游离线之间距离为6.74±1.72mm,距离筛漏斗前界3.44±0.75mm,距上颌窦鼻内开口为5.50±3.73mm。鼻泪管开四位于下鼻道前端鼻甲附着处。研究表明,前筛房、钩突切除和上颌窦鼻内开窗手术范围,如果过于向前,容易损伤泪道。  相似文献   

7.
泪囊鼻内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的泪囊鼻内表面定位。方法对15具(30侧)成人尸头的泪囊在鼻腔外侧壁上的投影位置进行解剖学测量;并指导临床应用于32例(39侧)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患者的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结果解剖学测量泪囊大部分(2/3)位于中鼻甲腋上方,小部分(1/3)位于中鼻甲腋下方;泪囊大部分(2/3)位于总泪小管口下方,小部分(1/3)位于总泪小管口上方;内眦韧带横压于泪囊的中部,几乎与总泪小管平行。施行手术的32例(39侧),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治愈28例(35侧,89.8%),好转2例(2侧,5.1%),无效2例(2侧,5.1%),总有效率94.9%。结论以中鼻甲腋前上0.2 cm为手术造口中心点,中鼻甲腋前上0.8 cm为上界,腋前下0.4 cm为下界,作弧形黏膜切口及1.2 cm×1.0 cm骨孔,此为鼻腔泪囊造口的最佳位置;利用枪状镊依据鼻外内眦韧带定位泪囊造口的中心点亦不失为一简易可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鼻内境泪囊鼻腔造孔术远期疗效随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分析慢性泪囊病变患者鼻内镜下经鼻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的临床远期随访观察结果,探讨影响手术远期疗效的因素。方法对275例(310眼)慢性泪囊病变患者采用鼻内镜下经鼻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术前行泪囊碘油造影,手术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根据泪囊大小或病变情况决定术终泪道放置泪道硅胶扩张管。术后随访包括鼻内镜检查处理、泪道冲洗及鼻腔局部糖皮质激素应用。结果随访3~60个月,随访超过1年(远期)者211例(230眼),治愈率75.3%,好转率11.7%,无效13.0%,总有效率87.0%。9眼术后1年发现自然泪道复通,但泪囊鼻腔造孔瘢痕闭锁。无手术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远期效果较好。扩大造孔骨窗,减少黏膜损伤和手术创面,以及随访清创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鼻泪管黏膜在手术造孔引流后,有可能发生可逆性转变,重新发挥泪道的泪液排泄作用。  相似文献   

9.
鼻内窥镜下激光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泪道阻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鼻内窥镜下以激光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25例(28眼)泪道阻塞患者。资料显示,该手术操作简单,可在门诊进行;术中出血甚少反应轻;避免面部切口,不损伤内眦韧带;术后可保留泪囊的唧筒排泪作用;治愈率高,表明该术式治疗慢性泪囊炎较之泪囊鼻腔吻合术更具优越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的有关前组筛窦应用解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为鼻内窥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提供解剖学指导。方法:对16具(32侧)成人尸头的前组筛窦解剖进行研究,同时观察了钩突与眶内仙壁的毗邻结构关系。结果:根据前组筛窦与泪囊窝的解剖关系将前组筛窦分为三种类型:Ⅰ型为前组筛房前界达泪囊窝的后泪嵴;Ⅱ型为前组筛房前界达泪窝的泪颌缝;Ⅲ型为前组筛前界超过泪凳缝达前泪嵴。其中Ⅰ型占31.2%,Ⅱ型占50.%,Ⅲ型占18.8%,结论:对不同类型的鼻泪管阻塞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经鼻内镜翼腭窝、颞下窝恒定的解剖标志,为手术处理该区域病变奠定基础。方法对11例尸头行鼻内镜侧颅底解剖学研究。经鼻内镜经中鼻道、蝶腭孔、上颌窦后壁入路,暴露翼腭窝及颞下窝的重要血管、神经及骨性解剖标志,并测量各解剖标志间的距离。结果经鼻内镜可恒定暴露蝶腭孔、翼管、圆孔、蝶腭神经节、眶下神经、卵圆孔、棘孔等重要侧颅底标志。鼻小柱基底到蝶腭孔、翼管、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的距离分别为(69±3)、(73±3)、(75±3)、(90±5)、(96±4)、(88±3)mm。结论经鼻内镜可显露翼腭窝及颞下窝重要解剖结构,且各解剖结构可通过相互之间的距离及位置在鼻内镜二维平面上互相定位,以更直观、安全的处理该区域的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图像在面中部复杂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面中部复杂骨折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容积数据传送到工作站进行MPR和VR三维成像。结果:46例面中部366处骨折,MPR图像对面中部各部位骨折的显示率为100%;VR图像对颧骨、颧弓、下颌骨骨折的显示率为100%,对上颌骨骨折的显示率为94.3%、眼眶骨折为93.2%、筛骨骨折为13.0%、蝶骨骨折为55.6%,平均显示率为86.3%。VR图像能够通过图像旋转、切割等功能从不同方向观察骨折的位置、范围、骨碎块的移位,了解骨折线的走行及外伤所致的畸形情况。结论:MPR结合VR成像对面中部骨折的诊断治疗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64排螺旋CT图像能提高对深部纲微骨折的显示.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颅骨标本颈静脉孔及周围重要结构和在尸头标本上模拟颞下窝A型入路,获得相关的国人解剖学数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0例颅骨标本测量颈静脉孔大小及与周围重要结构间距离;应用10例尸头标本对颞下窝A型入路的相关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研究和测量。结果 1颈静脉孔外口距茎突根(4.17±1.99)mm、距茎乳孔(6.06±1.71)mm、距舌下神经管(2.41±1.23)mm;2面神经鼓室段长度(9.66±1.41)mm、乳突段长度(16.08±2.15)mm、面神经锥段距外半规管(1.08±0.41)mm;3颈静脉球距面神经乳突段(6.56±1.81)mm、距后半规管弓峰下缘(3.67±1.27)mm;4岩骨内颈内动脉垂直段长度(10.36±2.31)mm、水平段长度(19.41±2.02)mm;5后半规管弓峰下缘距寰椎横突(31.22±1.93)mm、乙状窦垂直臂距下颌关节(19.17±1.51)mm、乳突尖距岩尖(53.91±4.82)mm。结论颞下窝A型入路可充分暴露颞下窝后部及迷路下区特别是颈静脉孔区,适用于切除迷路下区及颈静脉孔周围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蝶窦壁相关解剖结构的分区及空间定位,为经鼻内镜蝶鞍区手术提供立体解剖学依据。方法10具去脑颅底骨按九分区法划分蝶窦壁区域,测量蝶窦各壁之间相关的角度和距离参数;在1具新鲜完整尸头上模拟内镜下手术观察。结果视交叉平面-球形鞍底隆起角度为(121±8.52)°,海绵窦平面一鞍底平面角度为(129±9.35)°,斜坡凹陷平面-鞍底平面角度(124±7.54)°,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至鞍底移行处距离为(5.54±1.86)mm,至斜坡后缘的距离为(22.43±1.96)mm,至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后曲部的距离为(15.86±2.13)mm;根据测量结果可建立起蝶窦壁九分区法的立体模型。结论蝶窦壁九分区法的立体模型,丰富了鼻内镜下蝶窦壁九分区法的内容,使其更加方便应用于手术。  相似文献   

15.
泪囊CT造影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泪囊鼻内造口术前泪囊CT造影的意义。方法:10例(20侧)健康志愿者、12例(24侧)慢性泪囊炎患者术前均进行了泪囊CT轴位及冠状位造影检查。结果:根据筛窦气化程度不同,将泪囊与筛窦的解剖关系分三种类型:Ⅰ型为前组筛窦前界位于泪后嵴之后,Ⅱ型为前组筛窦气化达泪颌缝,Ⅲ型为前组筛窦前端超过泪颌缝达泪前嵴,在轴位层面观察结果为Ⅰ型12侧(27.3%)、Ⅱ型18侧(40.9%)、Ⅲ型14侧(31.8%);12例患者冠状层面观察泪道阻塞部位均为泪囊与鼻泪管的移行处,11例泪囊形态正常或扩大,1例双侧泪囊瘢痕挛缩。结论:术前泪囊CT造影检查对鼻内窥镜下泪囊鼻内造口术中选择适当造口位置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颞骨高分辨率CT(HRCT)多平面重组(MPR)技术测量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耳蜗形态,探讨其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80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资料,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有无内耳畸形进行分组;对患者术前颞骨CT进行MPR,在标准方位图像下分别测量耳蜗长径A、宽径B及底转角度7,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可重复性评价及对不同组间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各组测量参数值在测量者自身和测量者之间的一致性较好;内耳正常组男性耳蜗长径A[(8.79士0.34)mm]及宽径B[(6.58士0.28)mm]均大于女性耳蜗长径A[(8.534士0.47)mm]和宽径B[(6.22±0.4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但底转角度7无性别差异(P〉0.05);耳蜗长径A及宽径B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P〉O.05),但底转角度7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减小趋势(r=-0.25,P〈0.05);内耳畸形组患者耳蜗宽径B较耳蜗正常组小(P〈0.01),但两组的耳蜗长径A及底转角度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术前应用HRCTMPR技术测量耳蜗形态方法简单可行、重复性好,可用于指导手术及为设计个性化电极提供客观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腺样体肥大所致鼻呼吸阻塞对儿童颅面发育的影响。方法对30例腺样体肥大儿童(腺样体肥大组)和27例正常儿童(正常儿童组)分别进行声反射鼻测量和X线头颅测量。结果腺样体肥大组鼻咽腔容积为(15.49±6.59)cm3,较正常儿童组(20.78±4.91)cm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腺样体肥大组鼻气道阻力为(5.58±3.28)cmH2O/Lmin,较正常儿童组(2.28±1.30)cmH2O/Lmin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X线头颅测量显示腺样体肥大组儿童面部形态呈明显的垂直向生长,下颌后缩,下颌角变大,其中前下面高为(68.32±6.66)mm,较正常儿童组(62.09±6.30)mm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面高比例为0.7±0.08,较正常儿童组0.77±0.11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样体肥大可致鼻阻力增大和鼻咽腔容积减小;鼻气道阻塞可明显影响儿童颅面发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鼻内镜经鼻腔入路对颌内动脉翼腭段及其周围区域的解剖学研究,为临床鼻内镜下颌内动脉翼腭段区域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0具(20侧)新鲜尸头经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对侧颅底翼腭窝区域进行解剖学观测,正中矢状锯开标本观测内镜下解剖标志及颌内动脉翼腭段分支变异及邻近血管神经结构。结果①颌内动脉翼腭窝段变异较大,颌内动脉翼腭段按顺序发出分支占25%(5/20),眶下动脉和上牙槽后动脉共干发出占50%(10/20),分别由颌内动脉发出占40%(8/20);颌内动脉同时发出眶下动脉、腭降动脉、蝶腭动脉占10%(2/20);眶下动脉和腭降动脉共干发出占10%(2/20);翼管动脉和圆孔动脉分别由颌内动脉发出及共干发出各占50%(10/20);②鼻内镜下能够较好的控制颌内动脉及其分支,对周围结构触动少。结论掌握颌内动脉翼腭段及其周围区域的解剖可降低鼻内镜下该区域手术的并发症,对于翼腭窝手术及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局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头颈修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解剖国人新鲜成人尸体5具,观察并测量腹壁下深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 perforator,DIEAP)皮瓣供血穿支的数目、类型、管径、蒂长、走行、出筋膜后轴向及源血管外径并对其定位。结果腹壁下动脉穿支数目(〉0.5mm)为124支,平均每侧(12.4±3.01)支,均为肌皮支。优势穿支的平均蒂长(14.5±3.13)cm,位置位于脐外6cm,脐上、下3cm之内。腹壁下动、静脉外径为(2.77±0.31)mm~(3.0±0.26)mm、(2.58±0.4)mm~(3.1±0.42)mm。结论DIEAP皮瓣穿支血管解剖位置较为恒定,其管径及蒂长均适宜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