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捏脊联合腹部按摩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腹部按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儿捏脊法。比较两组的喂养不耐受症状持续时间、恢复完全胃肠喂养时间以及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喂养不耐受症状持续时间、恢复完全胃肠喂养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28%(P <0.05)。结论捏脊联合腹部按摩有助于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降低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早产儿早期胃肠母乳微量喂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胃肠母乳微量喂养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胃肠耐受的影响,为早产儿的早期胃肠喂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62例早产儿随机分成治疗组(早期胃肠母乳喂养组)32例及对照组(生后24h后开始喂养组)30例,对两组患儿的生长发育与胃肠耐受、并发症进行监测。结果:患儿体重开始恢复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生后15天体重、胆红素水平、对喂养耐受情况、并发症等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胃肠微量母乳喂养可促进胃肠和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并发症少,安全有效,适合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体重儿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治疗组患儿采用早期微量喂养,即乳量<20 m l/(kg.d),1周后逐渐增加奶量,观察两组患儿对喂养的耐受情况及胎便排出时间,同时观察两组患儿血清胃泌素动态变化。结果:①治疗组喂养耐受及胎便36 h内排出例数均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治疗组血清胃泌素水平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极低体重儿肠蠕动及胃肠激素的分泌,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成熟。  相似文献   

4.
韩芳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5):2290-2292
目的:探讨适合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方式及其对早产极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在NICU住院的6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胃管喂养法;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出生后24 h内开始微量喂养,每天的奶量用微量输液泵通过胃管持续间断注入,喂奶时间为2 h喂1次,滴入2h后暂停2 h,当VLBWI每次奶量增加至15~20 ml/kg体重时将2 h喂养1次改为3 h喂1次。两组喂养时间均直至患儿有吸吮和吞咽能力、能经口喂养后停止鼻饲。比较并记录两组:①每次喂奶量及发生喂养不耐受的例数。②生长发育指标。结果:给予早产极低体重儿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组的早产极低体重儿过渡到经口喂养时间快,胃肠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减少,促进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结论: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是VLBWI简便而有效的辅助喂养方法,对VLBWI的早期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喂养中的作用。方法:对2010年9月~2012年9月在遵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研究,将体重小于1 500 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分别随机分为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喂养组(观察组)及早产儿配方喂养组(对照组),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和出生后4天、10天血清胃动素水平。结果:1观察组胎便排净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13),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12),自主排便次数较对照组多(P=0.027),生后4天及10天胃动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早产儿配方喂养相比,早期给予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喂养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可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生长发育指标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杜萍 《工企医刊》2009,22(4):10-11
目的:研究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耐受性及体重增长情况,为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微量喂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出生体重〈1500g的70例早产儿进行随机分组,在常规静脉营养基础上治疗组(40例)于生后24h~72h内采用统一的早产儿配方奶粉经口或鼻饲喂养,对照组(30例)于生后1周内给予喂养。对照喂养中胃肠不耐受发生率及比较生后2周体重达到或超过出生体重(BW)的例数。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7.5%(7/40);对照组56.7%(17/30),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早期微量喂养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体重增长明显。  相似文献   

7.
张文祥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3):5441-5442
目的:观察腹部抚触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早期干预方法。方法:6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早产儿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均给予早期喂养,观察组于生后第2天开始进行腹部抚触,并联合应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连续治疗7天。比较两组早产儿进奶量、残奶量、恢复至出生时体重所需日龄及腹胀、呕吐、胎粪情况。结果:两组早产儿在出生2周内每日进奶量、残奶量、恢复至出生时体重所需日龄、达到全胃肠营养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8.8%)显著低于对照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抚触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能避免或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且能缩短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NNS)联合腹部抚触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新生儿病房收治的喂养不耐受VLBW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NNS联合腹部抚触。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消失明显早于对照组,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后7d平均每天增加的奶量较多,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非营养性吸吮(NNS)联合腹部抚触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喂养不耐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口腔按摩对非营养性吸吮和腹部按摩为干预基础的早期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6月义乌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4例早期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早产儿留置胃管接受胃肠内营养,同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和腹部按摩,干预组早产儿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口腔按摩,观察两组早期早产儿喂养进程、喂养效率、喂养不耐受、不良反应及康复时间。结果 干预组早产儿留置胃管时间、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过渡时间及完全经口喂养时间[(12.10±4.23)d、(10.04±3.58)d、(15.05±4.97)d及(21.50±4.75)d]均短于对照组[(15.32±5.10)d、(13.45±3.94)d、(18.32±5.05)d及(25.34±4.9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27、5.044、3.634及4.389,均P<0.05)。干预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和完全经口喂养时的摄入奶量和喂养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早产儿呕吐、胃潴留、腹胀及持续3 d实际摄入奶量不增加或减少等喂养不耐受发生率(9.68...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口腔运动联合腹部按摩干预在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10月我院NICU病房接收的62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口腔运动联合腹部按摩干预,比较两组早产儿恢复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完全停止静脉营养时间、恢复完全自主排便时间、恢复正常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胃潴留量及每日增加奶量。结果观察组早产儿恢复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全停止静脉营养时间、恢复完全自主排便时间、恢复正常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胃潴留量少于对照组,每日增加奶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口腔运动联合腹部按摩可缩短恢复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完全停止静脉营养时间、恢复完全自主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有效缓解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减少胃潴留,提高奶量,加快早产儿恢复正常体重,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彭冬梅 《智慧健康》2022,(34):259-262
目的 探讨腹部按摩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本院58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以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29例纳入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29例纳入干预组,接受常规护理+腹部按摩。对比两组患儿胎便排泄情况、相关指标、喂养不耐受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首次排胎便时间、胎便排尽时间、排便次数较参照组更短、更少(P<0.05);干预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全胃肠道喂养时间、住院时间较参照组更短(P<0.05);干预组喂养不耐受率为10.34%,参照组喂养不耐受率为34.48%,干预组较参照组更低(P<0.05);干预组满意度为96.55%,参照组满意度为68.96%,干预组较参照组更高(P<0.05)。结论 腹部按摩,可明显降低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提高患儿胃肠道功能加速排泄,提高护理质量及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早期肠内微量母乳与配方奶喂养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选取佛山市三水区妇幼保健院2016年1-12月新生儿科收治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7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单纯早期肠内微量配方奶喂养,研究组患儿给予早期肠内微量母乳喂养。比较两组患儿生长发育情况、肠胃喂养耐受性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喂养后,研究组患儿体重、头围及身长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呕吐、腹胀及奶汁潴留喂养耐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院内感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患儿给予早期肠内微量母乳喂养可明显促进患儿生长发育,提高喂养耐受性,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徐艳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9):4612-4613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早期持续胃管微量喂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89例VLBW患儿分为两组,43例为间歇胃管喂养组,46例为早期持续胃管微量喂养组,对两组体重开始增长时间、自行吸吮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喂养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持续胃管微量喂养组体重开始增长时间、自行吸吮时间、黄胆消退时间均比间歇胃管喂养组明显缩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均未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早期持续胃管微量喂养对VLBW减少喂养困难,提高存活率、存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安全有效的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1)及NEC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5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孕30~32周早产儿124例,随机分为早期微量喂养组(对照组)64例,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喂养组(干预组)60例。对照组于生后6~24 h给予早期微量喂养,干预组于生后6~24 h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观察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及NEC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及NEC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早产儿发生NEC的危险性降低。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有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喂养对早产低体重儿生长发育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早产低体重儿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常规处理、部分静脉营养及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喂养;而对照组先给予静脉营养,并禁食1~2天,待患儿出现吸吮反射后给予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结果 两组患儿在加奶速度、胎便排空时间、发生黄疸后光疗时间、平均体重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到达足量喂养时间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31、4.511、4.310、5.611、5.710、10.071,均P<0.05);低血糖、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120、4.671,均P<0.05).结论 早期喂养可以促进早产低体重儿胃肠功能成熟及发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钟燕 《中国保健》2008,16(9):342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胃肠功能及体重增长的影响.方法:将43例早产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采取经口饲管早期微量间断喂养,对照组给予经口饲管早期间断足量喂养,比较两组患儿喂养并发症及体重增长情况.结果:观察组喂养并发症较对照组减少,体重增长较对照组理想.结论:早期微量间断喂养能减少胃肠道喂养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早产儿体重增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方法:2003年1月-2006年12月出生〈12h,住院时间≥10d的早产儿观察组(52例),对照组(42例)。记录早期体重下降、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生理性黄疸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喂养不耐受情况、达全肠道喂养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微量喂养有助于胃肠道组织结构的完整扣消化功能的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减少生理性体重下降及光疗机会;减少低血糖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青萍  许卫东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0):4260-4261
为了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对48例早产儿中28例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另外20例给予单纯经胃肠内喂养。观察两组体重变化、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血生化的变化。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符合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诊断标准〔1〕,系我院2004年5月~2006年1月我科新生儿病房住院患儿。治疗组28例,男18例,女10例,胎龄(31.9±2.01)周,出生体重(1601.25±260.87)g;对照组20例,男9例,女11例,胎龄(32.4±1.93)周,出生体重(1580.32±280.27)g。除外消化道畸形,窒息及心肺疾患儿。治疗组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两种胃管喂养护理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耐受的影响,提高其喂养成功率。方法:对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A、B组。A组给予间歇胃管喂养护理,B组持续胃管喂养护理,对比两组喂养不耐受(FI)发生率、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A组中发生ARDS为A1组,B组中发生ARDS为B1组,比较A1、B1组FI发生率和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结果:A组患儿FI发生率小于B组(x2值4.943,P0.05),A组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5.019,P0.05)。B1组患儿FI发生率小于A1组(x2值5.247,P0.05),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短于A1组(t值5.316,P0.05)。结论:间歇胃管喂养可减少极低出生体重儿FI的发生率,缩短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ARDS患儿持续喂养则优于间歇喂养。结果为临床喂养护理提供参考,可缩短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的意义。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予以早期微量喂养,对照组早期单纯以静脉营养,待出现吸吮反射后再予人工喂养。结果观察组在胎便排出、喂养耐受、向肠道营养过渡及体重恢复增长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正确开展早期微量喂养有助于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