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317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细菌学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 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脓性分泌物的细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鼓室内脓液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取得细菌分离率的排序,致病菌的药物敏感度及耐药率。结果 317耳中培养有微生物生长301耳,其中细菌293耳,真菌8耳;无细菌生长16耳。细菌检出率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9耳(占28.1%),金黄色葡萄球菌83耳(占26.2%),铜绿假单胞菌46耳(占14.5%),奇异变形杆菌24耳(占7.6%);敏感药物因菌种而异。结论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活动期患耳脓性分泌物的细菌分布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奇异变形杆菌为主。药敏试验对指导临床用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重庆地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外耳道脓性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前后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以2020年1月-2021年5月收集的106例慢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取患耳脓性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106例患者中85例检测出病原菌,检出率80.19%,共检出病原菌10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1株(47.6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19株,17.76%);革兰阴性菌27株(25.23%),以铜绿假单胞杆菌为主(8株,7.48%);真菌29株(27.10%),以酵母样真菌为主(12株,11.2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喹奴普丁/达福普汀、利福平及万古霉素敏感性较高,达到100%;对红霉素、青霉素、克林霉素耐药性高。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头孢他定、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敏感性较高,达到100%;对氨苄西林、头孢唑琳、复方新诺明耐药性高。结论 重庆地区慢性中耳炎的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及酵母样真菌。重庆地区气候潮湿,真菌阳性率较高,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中,应重视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原菌临床分布特征。方法纳入自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我院确诊并收治住院的304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外耳道和鼓室的脓性分泌物进行药敏试验、细菌培养及真菌培养。结果304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288例患者培养出病原菌(344株),真菌60例(19.7%)、细菌172例(56.6%),细菌与真菌共存56例(18.4%);无菌生长16例(5.3%)。344株培养出的病原菌中,革兰氏阳性菌有158株(45.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培育出的真菌116株(33.7%),主要为黄曲霉菌;培育出的革兰氏阴性菌70株(20.3%),其中铜绿假单胞杆菌居多。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感染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菌)、黄曲霉菌(真菌)、铜绿假单胞杆菌(革兰氏阴性菌)多见,临床可以根据药敏结果针对性给与抗菌药物治疗,能有效提高疾病治愈率,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53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分泌物细菌分布及药敏学的数据结果, 探讨此类患者的临床用药方案。方法 采用VITEK-2 COMPACT微生物分析系统对近3年住院的53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进行总结统计。结果 53份分泌物培养出微生物的有45份, 检出率为84.9%, 共培养出微生物49株, 其中革兰阳性球菌21株, 占42.9%;革兰阴性杆菌 21株, 占42.9%;真菌7株, 占14.2%。检出主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 占22.4%, 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分别占16.3%、14.3%。常见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对临床常用药物左氧氟沙星均有较高敏感性(分别为81.0%、90.9%)。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感染细菌, 对临床常用药物(如左氧氟沙星)有较高敏感性。而对常用药物治疗不敏感的病例要警惕细菌耐药可能, 及时行细菌培养, 真菌感染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复方环丙沙星滴耳液对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我院研制的复方环丙沙星滴耳液,治疗急、慢性单纯型化脓性中耳炎,危险型化脓性中耳炎,乳突术后不干耳,共计62耳,总干耳率为85.5%,细菌清除率为92.5%,并对患耳细菌培养及环丙沙星的药敏情况进行了初步观察,认为环丙沙星滴耳剂对化脓性中耳炎疗效显著,但对危险型化脓性中耳炎无效。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究耳内镜下I型鼓室成形术在干湿耳状态下手术的疗效差异。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7月~2017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静止期患者,术前由2名耳内镜医师和1名临床医师独立判断鼓膜及鼓室黏膜情况,将45例患者分为干耳组和湿耳组。其中干耳患者29例,湿耳患者16例。I型鼓室成形术后3个月时的鼓膜愈合率和听力改善率。结果术后3个月时干耳患者中26例(89.6%)的患者鼓膜完全愈合,湿耳患者中14例(87.5%)鼓膜完全愈合,两组气骨导差均明显下降,干耳组气骨导差由术前(23.5±7.3)dB HL下降至(8.6±6.2)dB HL,湿耳组气骨导差由术前(25.1±7.6)dB HL下降至(10.5±8.0)dB HL。两组在鼓膜愈合率和听力改善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伴有听骨链病变的静止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术前湿耳状态并非手术禁忌证,其术后鼓膜愈合率以及听力改善率与干耳手术一致,且可以降低患者术前等待时间,减少抗生素使用和并发症发生,但这一结论仍需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儿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401例(418耳)为研究对象,男163例,女238例,年龄2月21天~15岁,平均2.41±2.31岁。取中耳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418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共391耳检出病原菌,排除取材时污染的7耳,共384耳,病原菌检出率为91.87%(384/418),其中细菌感染372耳,真菌感染12耳,革兰阳性菌检出率较高,为329株(85.68%);主要检出菌株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68(43.75%)、肺炎链球菌106(27.60%)、表皮葡萄球菌26(6.77%)、铜绿假单胞菌19(4.95%)、嗜血杆菌13(3.39%)、真菌12(3.13%)株。常见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因菌种而异,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红霉素耐药率均>85%,肺炎链球菌对克林霉素、红霉素耐药率达100%,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较高的依次为氨曲南和头孢吡肟。结论本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的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上应根据致病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确保患儿用药合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高原地区中耳炎患者患耳分泌物病原微生物分布及主要致病菌的药物敏感性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2016年12月~2018年1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18例(220耳)甘肃周边各地县区(包括甘南地区)居住十年以上患者,化脓耳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①病原菌检出率69.1%,其中细菌感染125例,真菌感染8例。②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革兰阳性菌检出率较高(68.8%),金黄色葡萄球菌最高。中耳胆脂瘤革兰阴性菌比例较高(30.2%),铜绿假单胞菌最常见。③常见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因菌种而异。结论 致病菌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常见致病菌对青霉素、左氧氟沙星等临床常用药物耐药性较高,故条件允许时应行细菌培养,指导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为规范应用抗生素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对术前处于静止期的160例手术治疗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根据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的时间随机分为预防用药组(术前30 min及术后第1天应用抗生素)及治疗用药组(术后7 d应用抗生素)。记录其围手术期中耳或外耳分泌物微生物培养、药敏情况、白细胞计数和降钙素原数值。分别于术后1周复查,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感染率。结果  预防用药组者术后感染率为1.25%,治疗用药组感染率为2.50%。两组细菌、真菌的检出率分布以及白细胞计数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于中耳分泌物培养提示无菌生长、单纯真菌生长或对头孢唑啉敏感菌种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选择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 d可以有效地控制手术部位的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慢性化脓中耳炎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对162例慢性化脓 性中耳炎患者的耳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离出病原菌183株,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63株)和铜绿假单胞菌(57株)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性率分别 为100%和71.4%,对氨基糖甙类、氟喹诺酮类和头孢类抗生素敏感性较高;铜绿假单胞茵对氨苄西林、头孢 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对氟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敏感。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济 南地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致病菌,二者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率。临床医师不能仅凭经验, 而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用药,以防耐药菌株产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筋膜外植法在鼓室成形术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筋膜外植法鼓室成形术63耳,随访观察患者的外耳道宽敞度、鼓膜形态及听力恢复情况.结果 本组病例包括中耳胆脂瘤25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38耳.手术方式分别为筋膜外植法鼓室成形术、筋膜外植法鼓窜成形术+完肇式乳突根治术和筋膜外植法鼓室成形术+开放式乳突根治术三种类型,中耳胆脂瘤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实施三种手术的数最分别为4、17、4耳和19、18、1耳.术后切口全部Ⅰ期愈合.随访0.5~3.5年,外耳道宽敞,鼓膜形态良好,听力提高或维持术前水平,未有听力下降者.按时随访者未发现有明显并发症.结论 筋膜外植法鼓室成形术具有操作流程规范、术野暴露充分、病变清除彻底等优点,在慢性中耳炎的外科治疗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原菌种类及对抗生寨的耐药情况。方法对132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脓性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并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离出病原菌152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49株)和铜绿假单胞菌(25株)为主,真菌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喹诺酮类敏感,敏感率为79.6%。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和喹诺酮类敏感,敏感率分别为84%和64%。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聊城地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致病菌,二者均对喹诺酮类敏感,铜绿假单胞菌亦对三代头孢类的头孢他啶敏感。临床医师在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治疗时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用药,准确有效的治疗,以防耐药菌株的发生。真菌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致病菌中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中耳炎细菌生物膜形成与细菌培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32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中耳胆脂瘤患者术中取得的样本进行扫描电镜检查,并对中耳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分析慢性中耳炎细菌生物膜形成与细菌培养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活动期)与中耳胆脂瘤细菌生物膜形成率分别为87.5%、81.3%(P〉0.05)。慢性中耳炎扫描电镜细菌生物膜结果与细菌培养结果之间比较,灵敏度为70.37%,特异度为60.00%,误诊率为40.00%,漏诊率为29.63%,阳性预测值为90.46%,阴性预测值为27.27%,正确率为68.75%,约登指数为30.37%,Pearson相关系数为0.232(P〉0.05)。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活动期)与中耳胆脂瘤均有较高的生物膜形成率,但中耳分泌物常规细菌培养结果不能反应慢性中耳炎患者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情况,需要探索更为可靠的细菌学实验方法来准确反映慢性中耳炎的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局限于上鼓室区病变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行上鼓室径路保留乳突的改良完壁式鼓室成形术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 诊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47例(47耳)患者,结合患者专科检查,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A、B两组,A组行上鼓室径路保留乳突的改良完壁式鼓室成形术,B组行完壁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术后随访5~7...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采用Ⅰ型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CSO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咽鼓管功能及其评估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分析64例(64耳)采用I型鼓室成形术治疗CSOM的患者资料,根据咽鼓管功能检测(ETS)结果分为咽鼓管功能障碍组及咽鼓管功能正常组。观察声导抗正-负压平衡法与ETS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率及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气导听阈值变化、气骨导差值变化、鼓膜愈合、听力改善、干耳时间和并发症等指标情况。结果声导抗正-负平衡法与ETS两种检测方法一致率为76.56%,咽鼓管功能正常组和咽鼓管功能障碍组患者术后的气导听阈值和气骨导差均低于术前(P<0.05),两组在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的气导听阈值、气骨导差及其差值变化,听力改善率、干耳时间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的鼓膜愈合率、术后干耳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声导抗正负压平衡法结合ETS检测法对鼓膜穿孔患者进行主客观咽鼓管功能检测,可提高咽鼓管功能检测的准确率,可作为咽鼓管功能检测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Tos改良联合进路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28耳)施行改良联合进路鼓室成形术病例,总结技术特点,观察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听力。结果:26耳(92.86%)干耳;3耳术后鼓膜再穿孔(10.71%),其中2耳微小穿孔经处理后愈合。24耳术后3-6个月鼓膜恢复光锥,其中22耳保持鼓膜前倾角,1耳鼓膜-外耳道前壁夹角变钝,1耳鼓膜外移愈合。1耳再发性上鼓室内陷囊袋形成,1耳胆脂瘤复发。无听力下降、面瘫病例。手术前后纯音测听结果比较示:术后听阈[(42.80±17.97)dB]优于术前[(47.49±18.01)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气骨导差[(19.76±7.49)dB]较术前[(30.65±10.02)dB]显著缩小(P〈0.01)。结论:改良联合进路鼓室成形术能有效清除鼓室及乳突病灶,并形成稳定的中耳含气腔和传声结构,适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尤其是气化不良乳突的完壁式乳突切除鼓室成形术。  相似文献   

17.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了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CSOM )患耳脓性分泌物的细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 ,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采集 92例武汉地区CSOM患者手术中的中耳炎性分泌物 ,分别进行需氧菌、厌氧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需氧菌培养阳性者 75例 ,阳性率 81.5 % ,主要致病菌为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变形杆菌。 3种致病菌均对环丙沙星敏感 (敏感率为 89.0 %、88.2 %和 85 .0 % )。厌氧菌培养阳性者 10例 ,阳性率 10 .9%。结论 :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变形杆菌是武汉地区CSOM的主要致病菌 ,三者对环丙沙星类抗生素的敏感率均较高。厌氧菌在CSOM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