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致病因素,并观察其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4年4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5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这50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患儿治愈39例(78%),放弃治疗6例(12%),好转4例(8%),死亡1例(2%)。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与胎龄、体重及喂养方式相关,早产儿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足月儿(P<0.05),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中出生时体重<1 500 g患儿所占的比例大于出生时体重≥1 500 g的患儿(P<0.05),非母乳喂养的患儿所占的比例大于母乳喂养所占的比例(P<0.05)。结论:合理控制新生儿的出生体重,提倡母乳喂养,早发现、早治疗并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才能有效提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早产儿与足月儿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0年12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49例NEC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儿组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致NEC发病显著高于足月儿组(P<0.05),足月儿组围生期窒息缺氧、喂养不当致NEC发病显著高于早产儿组(P<0.05)。临床症状中,早产儿组胃潴留、肌张力减低、体温不稳定者较足月儿组显著增加,足月儿组有便血症状者较早产儿组显著增加。发病时间与胎龄有关,7天内发病足月儿组较早产儿组显著增加。结论:早产儿、足月儿发生NEC的临床症状各有特点,不同胎龄及发病时间,危险因素各有侧重,注意防治各胎龄段新生儿高危因素,关注其临床特征、好发时间有助于减少NEC的发病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强化母乳喂养在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8月本院新生儿科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 000 g≤出生体重<1 500 g)80例根据入选标准纳入研究,根据喂养方式不同分为强化母乳实验组40例[住院期间母乳量占喂养总量的75%以上,母乳均来自患儿自己的母亲,母乳喂养量达80 ml/(kg·d)时,添加母乳强化剂(母乳不足部分由早产配方奶补充)],早产配方奶对照组40例(住院期间全部早产配方奶喂养)。比较两组患儿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喂养不耐受情况、院内感染以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早产儿在胎龄、性别、体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为(15.22±4.37) d,对照组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为(17.38±5.44) d,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喂养不耐受发生例数为7例,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例数为15例,实验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院内感染2例,对照组院内感染7例,实验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对照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实行强化母乳喂养可缩短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同时不增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病因,以制定科学的预防对策。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收治住院的2 763例患儿包括85例NEC患儿和2 678例非NEC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的呼吸衰竭发生率、感染性休克发生率、胎膜早破发生率、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NEC组患儿的胎龄与出生时体重,以及母乳喂养率、口服益生菌率明显低于非NEC组,新生儿产时窒息发生率、肺炎感染发生率、败血症发生率及母亲剖宫产分娩率、宫内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NE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7周、出生时体重≤2.5 kg、产时窒息、肺炎感染、败血症、剖宫产是NEC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母乳喂养、口服益生菌是预防NEC发生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早产儿、低体重儿及产时窒息、肺炎感染、败血症、剖宫产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主要病因。应当加强对早产儿与低体重儿的护理,提倡自然分娩、母乳喂养、适量口服益生菌,及时治疗控制肺炎等感染症状,尽量维持新生儿肠道内环境稳定,从而降低NEC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早产儿母乳喂养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收集中山市博爱医院胎龄≤36周、出生体重≤1800 g、符合入选条件的早产儿138例,根据喂养方式不同分为母乳喂养组63例,配方奶喂养组7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儿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情况,以及患儿的身高、体重发育情况。结果母乳喂养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率、感染性疾病发生率(1.37%、2.74%)与配方奶喂养组(20.00%、23.08%)相比明显较低,母乳喂养组患儿3个月、6个月胎龄时身高(59.88±8.69)cm、(67.65±6.84)cm与配方奶喂养组患儿身高(49.54±9.54)cm、(55.55±5.46)cm相比明显较高,母乳喂养组患儿3个月、6个月胎龄时体重(6.98±1.19)kg、(8.15±1.56)kg与配方奶喂养组患儿体重(5.12±0.78)kg、(6.97±1.38)kg相比明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母乳喂养可有效预防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能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洪梅  甄宏  李柳青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4):5359-5360
目的: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2月337例早产小于胎龄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胃肠功能障碍发病情况,并与早产适于胎龄儿比较,分析二者的易感性。方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监护室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337例早产儿,根据小于胎龄儿及适于胎龄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5例,对照组292例,比较两组患儿NEC及胃肠功能障碍发病率。结果:观察组发生NEC 3例,发病率为6.67%;胃肠功能障碍15例,发病率为33.33%。对照组发生NEC 1例,发病率为0.34%;胃肠功能障碍42例,发病率为14.38%。观察组胃肠功能障碍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9.963 2,P=0.001 6),NEC发病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χ2=8.4509,P=0.003 6)。结论:早产小于胎龄儿是胃肠功能障碍及NEC的高危因素,对于出生体重低于1 500 g的早产小于胎龄儿应严密观察,一旦发生胃肠功能障碍应注意其发展为NEC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临床对照研究探讨小于胎龄儿不同营养方式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临床对照研究方法,分别选取入住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小于胎龄儿60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一致。分为早产小于胎龄儿组(其中低体重儿奶粉喂养组18例;母乳喂养组15例作为对照组)及足月小样儿组(其中低体重儿奶粉喂养组15例;母乳喂养组1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儿住院后第7 d空腹血中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对比研究各组患儿住院期间:达足量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追赶性生长情况、喂养不耐受及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和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结果】各组患儿均未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吸入性肺炎等严重的喂养并发症。低体重儿奶粉喂养组在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方面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在日龄满28 d、3月龄时完成追赶性生长的例数以及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方面改善显著;而在血清白蛋白水平、喂养不耐受及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体重儿奶粉喂养对小于胎龄儿短期营养及中期营养效果较好,且并不增加喂养不耐受及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但由于随访时间较短其对小于胎龄儿远期生长发育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损伤患儿的围产期危险因素。方法将2016年1月1日-12月30日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及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纳入研究队列,记录患儿的基本临床资料,在校正胎龄36~42周或出院前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分析早产儿脑损伤的围产期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并完成随访共232例;其中男148例,女84例;平均胎龄为(31. 02±2. 96)周;平均出生体重(1710. 09±545. 23) g;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121例,超低出生体重儿92例;发生脑损伤32例(13. 7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分钟和5分钟Apgar评分、需要治疗的动脉导管未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败血症、肠外营养 14天均与早产儿脑损伤相关(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分钟Apgar评分、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早产儿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影响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主要为缺氧及感染,加强产前保健、预防早产及积极预防早产儿感染及缺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足月小于胎龄儿(SGA)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为NEC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6年4月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14例NEC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分为SGA组(SGA组)和足月适于胎龄儿(AGA)组(AGA组),每组各57例,收集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并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哺乳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儿体重、发病时间和Bell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新生儿贫血、败血症、动脉导管未闭、低血糖症、呼吸窘迫和颅内出血等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GA组患儿总治愈好转率显著低于AGA组(P0.05),而SGA组患儿死亡率显著高于AGA组(P0.05)。SGA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AGA组(P0.05)。结论 SGA患儿较AGA患儿并发NEC病情更加严重,且常伴有多种疾病,其Bell分期越差,并发症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实施不同喂养方法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出生体重≤1 500 g的66例早产儿根据其父母是否接受给孩子鼻胃管喂养母乳而分为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5例)。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生后12 h内予鼻胃管喂养母乳,同时辅以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生后2天给予滴管滴入母乳或用棉签蘸母乳让患儿吸吮。观察两组患儿的吸吮吞咽功能建立时间、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指经口完成120 ml/kg.d)、达出生体重时间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吸入性肺炎、呼吸暂停、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的人次数。结果:两组患儿吸吮吞咽功能建立时间、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吸入性肺炎、呼吸暂停例数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达出生体重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而发生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的人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01、P<0.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实施鼻胃管喂养母乳同时辅以非营养性吸吮,较滴管滴入母乳或用棉签蘸母乳让患儿吸吮容易达足量肠内营养与恢复出生体重,且较少发生低血糖和高胆红素血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SIMV)治疗与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道的影响。方法 52例需要使用气管插管、SIMV通气的早产儿,出生体重<1 500 g,孕周<34周,当呼吸机参数降至FiO2<0.4,频率<20次/分,给予氨茶碱负荷量后拔除气管插管。患儿随机分为nSIMV组和nCPAP组。观察记录两组患儿开奶日龄、胃肠外营养的时间、喂养不耐受例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穿孔、出院时体重情况。结果两组比较nSIMV组患儿胃肠外营养的时间较nCPAP组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SIMV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穿孔发生率较nCPAP组降低,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出院时体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nSIMV可以减少胃肠外营养的时间、能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但尚不能证实nSIMV通气能够减少早产低体重儿NEC、肠穿孔的发生,且两组患儿出院时体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王妮  李彤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329-330
目的:观察妊娠晚期巨细胞(CMV)对低出生体重儿的垂直传播及先天性感染率。方法:观察组为出生体重<2500g早产儿和足月小于胎龄儿(SGA),对照组为同期出生单胎足月正常新生儿,两组均与生母配对分别于分娩后48h采血,进行CMV病原体血清学检测(间接ELISA法)。结果:产妇CMV病毒活动性感染率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CMV感染率早产儿组均明显高于足月儿组(P<0.01)。结论:妊娠晚期孕母病毒感染的早产儿先天性感染率高于足月儿,小胎龄早产儿的胎盘屏障发育不完善,这可能与病毒容易通过胎盘屏障传播给胎儿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和低出生体重儿(LBWI)的相关围产因素、临床特点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70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主要围产因素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多胎妊娠、流产史(≥3次);体重<1500g的早产儿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比体重1500g~2000g早产儿明显升高,而循环系统疾病、高胆红素血症,硬肿症,低钙血症、酸中毒、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别。体重<1500g早产儿的死亡率、窒息率明显高于体重1500g~2000g的早产儿。结论:提高产科技术水平和加强产科儿科的协作,对降低早产儿并发症,提高其存活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研究液态奶与配方奶粉在临床应用中对早产儿营养及生长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2周以上的体重低于2 000g的早产儿89例,对比观察患儿体重增加情况;静脉营养应用时间;达到口服喂养足量时间;住院时间;小于胎龄儿纠正情况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在住院时间、出院时小于胎龄儿比例,体重下降最低百分比、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百分比、平均每日体重增加量及两组的贫血、低血糖、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胆汁淤积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应用静脉营养时间(t=2.345)、达到足量喂养时间(t=2.742)、疾病治愈比例(t=3.919)、出院体重(t=2.192)、最低体重(t=2.798)方面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液态奶优于常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配方奶粉.  相似文献   

15.
早产小于胎龄儿发育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早产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生长发育特征,为今后对早产儿进行有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胎龄在206-258 d的早产儿按体重进行胎龄评估,分为SGA组(出生体重小于同胎龄出生体重P10)45例,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组76例,对照组200例(正常足月儿)。三组均于出生后定期接受体格发育监测和52项神经运动检查,并进行相应干预指导。在1-2岁间做智力(CDCC)检查。【结果】早产SGA儿体重在3-6月时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9-12个月与早产AGA儿体重差异缩小,但仍与足月儿有差异。早产SGA儿52项神经运动检查部分指标异常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早产儿智能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MDI)与足月儿差异有显著性,早产儿两组之间差异不大。早产儿贫血发生率高。【结论】早产SGA儿1岁以内的体格生长发育具有快速追赶特征,6个月后仍能保持较快的追赶速度。但1岁以内体重落后危险仍较大,神经运动发育也落后。早产儿2岁以内MDI较低,应该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听力损伤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52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根据胎龄分为4组,即<30、30~31+6、32~33+6、34~36+6周组,对每组患儿进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检测,异常者于3个月后随访。结果:各组ABR反应阈增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χ2分割后A组与C组、A组与D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平均听反应阈、ABR全波缺失、重度异常耳发生率及听力损伤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听力损伤与母妊娠期有病毒感染史、出生体重低于1500g及Apgar评分1min<3分或5min<6分者有相关性(P<0.05);ABR异常的恢复率A组与C组、A组与D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龄越小ABR发生异常的程度越重。母妊娠期有病毒感染史、出生体重低于1500g和重度窒息(Apgar评分1min<3分或5min<6分者)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听力受损的高危因素。ABR异常的小早产儿(胎龄<30周者)有着较高的恢复率。有必要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进行早期的听力检测以及跟踪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肠道外静脉高营养对早产低体重儿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4例孕28~32周的早产低体重儿分为治疗组44例,采用肠道外静脉高营养,并及早给予鼻饲配方奶。对照组尽早给予鼻饲配方奶。观察两组患儿体重增长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早产儿体重增长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产低体重儿早期肠道外静脉高营养,能明显增加早产低体重儿的体重,从而减少合并症,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在纠正胎龄3月、6月、9月、12月时体格和神经发育的研究,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NEC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4月—2021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门诊随访的极低出生体重NEC患儿及非NEC(无NEC)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NEC分期组患儿围生期的体格特点,比较各组患儿在纠正胎龄3月、6月、9月、12月时体格及神经发育研究。结果 1)总病例数122例,无NEC组51例,NEC组71例,参考修正版Bell分期,分为NEC-Ⅱ期39例,NEC-Ⅲ期32例,三组间出生体重、胎龄、头围、身长及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无NEC组、NEC-Ⅱ期、NEC-Ⅲ期组三组间在纠正胎龄3月、6月、9月、12月时体重(F值分别为13.31、11.16、10.28、8.56)、身长(F值分别为11.14、7.32、4.72、8.18)、头围(F值分别为9.69、6.88、10.42、7.7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无NEC组、NEC-Ⅱ期、NEC-Ⅲ期组三组间在纠正胎龄...  相似文献   

19.
王隆  刘静  叶章宇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9):4576-4578
目的:探讨患有严重Rh或ABO血型不合溶血性黄疸的晚期早产儿或者足月儿静脉输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是否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04年1月~2010年6月十堰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34周,患有同种免疫溶血性黄疸并接受光疗的婴儿265例,其中126例给予静脉输注IVIG(6~12 h内500~1 000 mg/kg),为IVIG治疗组;未使用IVIG的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NEC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NEC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罹患严重同种免疫溶血性黄疸的晚期早产儿或足月儿接受大剂量IVIG治疗可能与NEC的发病率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20.
宋兵 《现代保健》2011,(13):34-35
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期认识,及时治疗,提高患儿生存率.方法 对2009年9月~2010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10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进行病因及症状分析,找出高危因素及早期征兆.结果 体重越低的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临床症状越不明显,开始表现为纳差、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胃潴留,继而出现便血,腹壁发亮.主要高危因素为感染、喂养高渗奶液、宫内缺氧等;足月儿腹胀、肠鸣音减弱为早期症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与感染、窒息、红细胞增多因素有关.结论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发生在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以及有宫内缺氧、感染病史的足月儿,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临床医生应仔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儿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