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分析90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特征、影响因素、疾病分期,旨在为NEC患儿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6年1月—2020年6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0例资料齐全的NEC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出生情况、临床分期、临床特征、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为NEC患儿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改善患儿预后寻找理论依据。结果 90例NEC患儿中男性54例占60.0%,女性36例占40.0%;平均出生胎龄(31.5±3.7)周,平均出生体质量(1 625.5±655.6)g;发病时间3~28 d,平均(10.5±7.3)d;临床表现腹胀90例占100%,便血51例占56.7%,呼吸暂停41例占45.6%,休克16例占17.8%,呕吐14例占15.7%,发热12例占13.3%,肠鸣音减弱及消失12例占13.3%;腹部X线检查:气腹4例占4.4%,肠管僵硬79例占87.8%,肠梗阻10例占11.1%,肠壁积气12例占13.3%。90例中Ⅱ期患儿38例占42.2%,Ⅲ期患儿52例占57.8%;接受手术治疗50例占55.6%,非手术者40例占44.4%;死亡患儿28例占31.1%,其中Ⅱ期患儿死亡4例,Ⅲ期患儿死亡24例。结论 NEC患儿的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出生后10 d左右,早期临床表现主要以腹胀、便血及呼吸暂停为主,但不具有特异性。建议早期手术治疗,以出现气腹、肠壁积气作为NEC的绝对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学工程》2018,(3):259-260
目的观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腹部X线与MRI征象,并探讨新生儿的预后转归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144例NEC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行腹部X线与MRI检查,观察影像学特征,并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NEC患儿的X线与MRI影像主要以肠壁增厚、PI及PVG为主,MRI对PI的阳性检出率为61.11%,明显高于X线的41.67%(P<0.05)。144例NEC患儿中,66例患儿经内科保守治疗全部治愈,78例在保守治疗1~2 d内治疗无效,改行手术治疗:治愈72例(92.31%),患儿预后良好;其余6例患儿在治疗中因全肠坏死或术后严重腹膜炎死亡。结论与X线相比,腹部MRI可提供更准确的影像学信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NEC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改善NEC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现将我院儿科新生儿病区1993年至1997年收治的42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病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2例中,男29例,女13例,胎龄<37周14例,37周~40周28例。入院时体重<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发病、预后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月舟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0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资料。结果NEC好发于胎龄〈34周者,胎龄、体重、感染、喂养是NEC发病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减少早产儿尤其是胎龄〈34周的早产儿发生率、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适当延迟小胎龄儿喂乳时间及提倡母乳喂养是降低NEC发病率和改善预后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5.
李保堂 《现代保健》2011,(21):158-159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相关危险因素,加深医护人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V设计胎龄、出生体重、围生期窒息等观察指标,通过调阅病历对26例确诊为本病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NEC患儿中,早产儿21例(80.8%)、低出生体重儿18例(69.2%)、围生期窒息23例(88.5%)、延迟或人工喂养19例(73.1%)。结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感染,等因素与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报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死亡病例。回顾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死亡病例延误诊治原因有以下两方面:①对该病的认识不足;②患儿出现不明原因的腹胀、呕吐、便血未及时与儿科沟通。认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是目前NEC防治过程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的小肠结肠炎 (NeonatelNecrotizingEnterocolitis,NNE)当作新生儿的一种独立疾病被认识以来 ,国外已有大量报告 ,国内尸体解剖报告较少。本文收集自 196 8年至1990年经尸检证实的NNE 12例。现对该病的病理特点、临床和病因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急性起病 ,往往是以吸奶能力差、哭声低或不哭不动开始 ,逐渐症状明显。 8例曾做血培养 ,培养得白色葡萄球菌、腐败假单胞菌、铜绿色单胞菌各 1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 2例 ,大肠杆菌 3例 ;详见表 1。表 1  12例NNE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治疗与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方法,以减少NEC造成的病死率。方法运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在选择治疗药物之前,应先进行药敏测试,以确保合理用药。在治疗的过程中,采用静脉输入的方式为患儿提供营养。结果92例得以治愈,4例放弃治疗,4例治疗无效死亡,住院的平均时间为24d。结论NEC发病时,往往病情较为严重,导致死亡的概率较高,所以应重视NEC的预防。  相似文献   

9.
文佑姣 《中国保健》2010,(3):117-118
目的 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病因、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5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胎龄、围产期高危因素、感染、喂养是NEC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做好围产期保健、减少早产儿、防止窒息的发生、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合理喂养是预防和降低NEC发病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宋兵 《现代保健》2011,(13):34-35
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期认识,及时治疗,提高患儿生存率.方法 对2009年9月~2010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10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进行病因及症状分析,找出高危因素及早期征兆.结果 体重越低的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临床症状越不明显,开始表现为纳差、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胃潴留,继而出现便血,腹壁发亮.主要高危因素为感染、喂养高渗奶液、宫内缺氧等;足月儿腹胀、肠鸣音减弱为早期症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与感染、窒息、红细胞增多因素有关.结论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发生在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以及有宫内缺氧、感染病史的足月儿,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临床医生应仔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儿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致病因素,并观察其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4年4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5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这50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患儿治愈39例(78%),放弃治疗6例(12%),好转4例(8%),死亡1例(2%)。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与胎龄、体重及喂养方式相关,早产儿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足月儿(P<0.05),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中出生时体重<1 500 g患儿所占的比例大于出生时体重≥1 500 g的患儿(P<0.05),非母乳喂养的患儿所占的比例大于母乳喂养所占的比例(P<0.05)。结论:合理控制新生儿的出生体重,提倡母乳喂养,早发现、早治疗并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才能有效提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方法以及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探究。方法对本院2009年5月-2012年5月这三年内收治的45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对其接受的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有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病情得到治愈出院的患儿有30例,12例经过治疗后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其余3例经过治疗后病情好转的程度不是十分明显,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11%;研究中还发现,早产儿、非母乳喂养的新生儿的发病率要明显地高于足月、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差异极其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期确诊和及时治疗十分的重要尤其是对早产儿而言,同时提倡母乳喂养是降低该病发生率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及护理。方法回顾分析2009~2011年诊治的18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其中手术6例,保守治疗1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经治疗和护理17例治愈,1例因有合并症家属放弃治疗。结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误诊率高、死亡率高,临床诊断及护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主要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病情观察、贴敷疗法、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从而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不同胎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数据,探讨超早产儿NEC的临床特点,为超早产儿NEC的诊断提供帮助.方法 收集2016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深圳市妇幼保健院NICU中诊断为NEC的病例129例,根据出生胎龄分为<28周组(超早产儿组)和≥28周组(非超早产儿组,对照组),对其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临床特征与治疗的认识。[方法]对1997年1月至2003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55例早产儿NEC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儿NEC主要表现为腹胀、胃潴留和粪隐血试验阳性,起病以隐匿型多见,多伴有感染和围产期缺氧等合并症。[结论]早产儿NEC多见于有高危因素和人工喂养史的早产儿.临床上若出现喂养不耐受,需高度警惕NEC可能,尽早作有关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足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990年4月~2007年12月收治足月新生儿NEC 115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51例(44.35%),死亡25例(21.74%)。单因素分析发现足月NEC患儿病死组较治愈组合并或并发硬肿症、呼吸衰竭、全腹膜炎、代谢性酸中毒、低钠血症、肺出血、全心衰竭、肾功能衰竭、休克、中毒性脑病之合并率高,P0.05。治愈组腹部X线Ⅱ或Ⅲ期表现发生率为31.37%,病死组为60.00%,χ2=5.69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影响足月新生儿NEC预后的危险因素主要是新生儿硬肿症、低钠血症,回归方程为Logistic(NEC)=β0(-2.065)+1.854X1+1.87X2(χ2=11.460 1,P0.001),模型预测正确率为80.30%。结论:新生儿硬肿症、低钠血症为影响足月新生儿NEC预后的危险因素,积极防治NEC各种合并症及并发症,有助于降低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19.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 尽管新生儿的临床诊疗和护理等措施有所进步,但其未完全明确的发病机制仍是限制该疾病预后的主要原因。近几年,对该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调节,Toll 样受体的信号转导,通过代谢组学发现NEC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探索NEC的遗传易感性,明确贫血和肠道菌群失调与NEC之间的关系。通过对NEC发病机理的深入了解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疗。本文将对这些新的观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徐晓霏 《工企医刊》2013,26(4):309-310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X线表现,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从而降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死亡率、减少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08年-2012年我院26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者X线表现。结果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X线表现主要有:肠曲充气不良,肠曲内小液平,肠曲扩张,肠壁增厚、内壁模糊,肠壁积气。结论 X线表现有助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明确诊断及分期,对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