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产儿颅内出血相关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危住院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颅脑超声,对320例高危早产儿进行了颅内出血筛查,对颅内出血的可能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共检出颅内出血56例(17.50%),其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PIVH)50例(15.63%),PIVH中66%为Ⅰ度出血,20%为Ⅲ~Ⅳ度严重出血;②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胎龄、窒息和/或宫内窘迫、机械通气治疗、高浓度氧疗、代谢性酸中毒是颅内出血的高风险因素,而母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减少颅内出血的发生。将上述因素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胎龄、窒息和/或宫内窘迫对高危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预防早产,避免宫内缺氧和窒息是减少颅内出血发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PIVH)的高危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西安高新医院分娩后收住新生儿病区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早产儿126例,根据床旁颅脑B超、临床诊断结果分为脑室内出血组(72例)和无脑室内出血组(54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26例早产儿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为57.1%(72/126),其中重度PIVH发生率29.2%(21/72)。胎龄≤32周或体重≤1500g的早产儿PIVH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胎龄>32周或体重>1500g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81和9.78,均P<0.05)。与无PIVH组相比,PIVH组患儿在宫内窘迫(20例vs 1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8例vs 7例)、血小板减少(12例vs 4例)、生后感染(23例vs 11例)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10、5.62、11.23、13.40,均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32w、窒息、机械通气、血小板减少、生后感染是发生PIVH的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与胎龄、出生体重、窒息程度、机械通气、宫内窘迫、血小板减少和生后感染等因素相关;加强产前监护、提高产科技术,综合防治可减少PIVH发生,提高早产儿抢救成功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相关因素,为预防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IVH)、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4年3月住院的确诊ICH的早产儿为病例组,同期住院非ICH早产儿为对照组,对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研究。单因素分析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宫内窘迫、胎龄小于34周、机械通气、电解质紊乱为早产儿ICH独立危险因素,产前应用地塞米松是ICH的有利因素。结论加强对高危孕产妇孕期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妊娠合并症,产前适时应用地塞米松等可减少早产儿ICH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高危因素。方法:对146例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与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高危因素。结果:15个相关因素中,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周、出生体重、1分钟Apgar评分、胎盘因素、宫内窘迫、羊水因素、小于胎龄儿、代谢性酸中毒、辅助通气9个因素有显著差异(P<0.05),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有关;进一步行Logistic分析,出生体重、孕周、1分钟Apgar评分、宫内窘迫、代谢性酸中毒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出生体重、孕周、1分钟Apgar评分、宫内窘迫、代谢性酸中毒是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高危因素,在早产儿的诊治过程中应予足够重视,从而提高预见性并采取早期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高频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在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的价值。方法行回溯观察法分析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6月-2017年5月收治的277例早产儿,均采取高频超声辅助彩色多普勒进行颅脑检测,统计PIVH发病率,记录超声图像特征,观察PIVH患儿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动力缩期峰速(Vs)、舒张末期速度(Vd)、血流动力阻力指数(RI)指标变化。结果经检测,277例早产儿确诊,67例属PIVH,其中Ⅰ级PIVH 32例(47. 76%),Ⅱ级PIVH 15例(22. 39%),Ⅲ级PIVH 12例(17. 91%),Ⅳ级PIVH 8例(11. 94%),早产儿PIVH病发率为24. 19%(67/277),其中轻度PIVH占16. 97%(47/277),重度PIVH占7. 22%(20/277)。胎龄32周的早产儿PIVH发病率显著高于32~37周胎龄患儿(P0. 05);体质量1 500 g早产儿PIVH发病率显著高于体质量≥1 500 g患儿(P0. 05)。Ⅰ~Ⅳ级PIVH患儿在出生7d内Vd、Vs指标均明显增长,且同组早产儿出生24 h、出生3~4 d及出生7 d对比Vd、Vs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各组RI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PIVH早产患儿Vd、Vs与未检出PIVH早产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PIVH实施高频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诊断效果确切,诊断鉴别准确性较高,可预测评估患儿PIVH病情发展,为临床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颅脑超声,对260例早产儿进行脑损伤筛查,了解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并分析增加脑损伤发生率和加重脑损伤程度的高危因素。结果共检出脑损伤174例(66.9%),其中PIVH 138例(53.1%),重度PIVH 25例,重度PIVH发生率9.6%;PVL 39例,发生率15%。分析显示:胎龄小、围产期缺氧、酸中毒、高浓度吸氧、机械通气等均增加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胎龄、围产期缺氧史、酸中毒可影响颅内出血的程度;胎龄、体重越小,胎膜早破、感染、围产期缺氧、酸中毒、机械通气、低碳酸血症、颅内出血均增加白质软化的发生率;产前应用DXM可降低脑损伤的发生率。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预防早产,避免围产期缺氧、出生后并发症是减少脑损伤发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及新生儿重症医学的发展,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都显著提高,其远期的生存质量也备受关注,而早产儿颅内出血是严重影响该人群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IVH)是早产儿颅内出血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见于胎龄32周、体重低于1 500 g的早产儿,是引起早产儿死亡和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就国内外关于早产儿PIVH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发生的高危因素. [方法]对某院近两年576例早产儿诊疗过程中存在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576例早产儿确诊患早产儿脑周围白质软化139例,发生率为24.1%.与胎龄、体重、重度窒息、呼吸支持、围生期/出生早期感染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结论]PVL治病因素复杂,重度窒息、呼吸支持、围生期/出生早期感染、颅内出血是早产儿PVL发生的主要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晚期早产儿的健康与疾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我院全部新生儿5 238例,其中晚期早产儿110例为研究组,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出足月儿220例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儿健康状况及疾病,并对两组高危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研究组高胆红素血症、低体温、低血糖、呼吸窘迫、呼吸暂停、颅内出血、喂养不耐受、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颅内出血项P <0.05,其余均P<0.01);研究组治愈率低于对照组,病死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儿母亲孕期高危因素(高龄、妊高征、胎膜早破、双胎/多胎、羊水异常、胎盘异常、孕期宫内感染)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我院晚期早产儿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足月儿,高龄、妊高征、胎膜早破、双胎/多胎、羊水异常、胎盘异常、孕期宫内感染是导致晚期早产儿早产的高危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孙夫强  段洋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6):4312-4315
目的:探讨以MRI诊断的不同程度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IV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MRI(T1WI-T2WI)和弥散加权成像诊断PV-IVH,并根据损伤程度进行分级.详细统计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行PV-IVH的Logistic回归分析.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8年7月~ 2012年12月的PV-IVH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根据PV-IVH分级分为轻度和重度PV-IVH,并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男性、阴道分娩、产前母亲感染、高碳酸血症、低碳酸血症是早产儿PV-IVH的危险因素;男性、阴道分娩、双胎、高碳酸血症及循环功能障碍更易造成重度PV-IVH.结论:理解PV-IVH的危险因素有助于探索阻止发生早产儿神经系统异常的有效策略,围产期护理对提高早产儿质量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
围产期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颅内病变 ,包括脑室内出血、硬脑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实质出血。颅内出血为早产儿常见并发症之一 ,是导致早产儿死亡和存活者预后不良、发育迟缓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对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 ,本文对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生产方式、产时羊水情况及临床表现等高危因素应用评分法做发病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1 资料和方法1·1 诊断标准 凡出生时胎龄不足 37周 ,头颅B超和 /或头颅CT证实有颅内出血的病例 ,均为早产儿颅内出血。1·2 临床资料  1993年 11月至 2 0 0 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嘉定区双胎晚期早产儿的临床特点,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2010年~2013年嘉定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188例妊娠双胎晚期早产儿(双胎组)与同期875例单胎晚期早产儿(单胎组)的一般情况、围产高危因素、新生儿疾病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双胎组的平均体重[(2 341.2±374.7)g vs(2 682.9±447.5)g]低于单胎组(P<0.01);小于胎龄儿发生率(12.8%vs 4.0%)高于单胎组(P<0.01);剖宫产率(90.4%vs 44.1%)高于单胎组(P<0.01);双胎组母亲妊娠期合并症贫血(78.7%vs 19.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48.9%vs 9.0%)、胎膜早破(48.9%vs32.0%)、感染性疾病(23.4%vs 10.5%)、妊娠期糖尿病(17.0%vs 5.1%)、肝内胆汁瘀积症(12.8%vs 4.0%)、羊水过少(12.8%vs 5.5%)等发生率高于单胎组(P<0.01);双胎晚期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5.3%vs 1.7%)和颅内出血(5.3%vs1.9%)的发病率高于单胎组,高胆红素血症(3.7%vs 12.3%)的发生率低于单胎组(P<0.01)。结论:重视双胎妊娠,积极处理妊娠期高危因素,适当收紧剖宫产指征,以降低双胎晚期早产儿的近期新生儿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住院晚期早产儿发生的围产期相关因素、新生儿期并发症及死亡率的临床现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加强对晚期早产儿的管理。方法收集2009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间我院收治的826例(占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12.4%)晚期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对其围产期高危因素、出生情况、转运情况、住院期间并发症及临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产科因素中,以胎膜早破、双胎及多胎、羊水异常、脐带异常、母亲孕期感染、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胎盘异常、高危妊娠年龄、胎儿宫内窘迫、妊娠期糖尿病为主要高危因素,而严重心肺疾病及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相对发病率较少。晚期早产儿并发症中,以黄疸最为多见,其次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新生儿肺炎。死亡原因中以呼吸衰竭为首,导致呼吸衰竭的病因主要是肺出血及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期再入院的患儿仍以黄疸与新生儿肺炎为主。结论加强晚期早产儿的围产期监督,防治产科高危因素,完善晚期早产儿的管理,对剖宫产出生的晚期早产儿给予更多的关注,及早发现危重症患儿,尽量提高此类患儿的转运率,有利于提高基层医院出生的危重症晚期早产儿的存活率,是提高晚期早产儿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临床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1日~2007年7月1日入住我院新生儿一科确诊为PVL的早产儿42例(PVL组)和无PVL的早产儿40例(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VL组与对照组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表明:两组新生儿胎膜早破、窒息、感染、酸中毒、入院1 h动脉氧分压、入院3天内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机械通气时间有显著性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胎膜早破、窒息、感染、低氧血症和低碳酸血症是PVL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胎膜早破、窒息、感染、酸中毒、机械通气时间、低氧血症和低碳酸血症是早产儿PVL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性早产主要因素及对早产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胎膜早破性早产的主要高危因素,将其分为阴式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对不同分娩方式对早产儿的影响作比较分析。结果臀位、引流产史、双胎、阴道炎是引起胎膜早破性早产的主要因素,胎龄越小死亡率明显增高,特别是胎龄<32周者;剖宫产组和阴式分娩组中早产儿的发病率(尤其颅内出血等)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胎膜早破性早产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正确治疗和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是降低新生儿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方法 对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在汉中市3201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37例早产儿,于生后3~7天内进行头颅B超检查,分析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和与各高危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237例早产儿颅脑超声检出脑损伤109例,发生率46.0%,脑室内出血94例,发生率39.7%,脑室周围白质软化15例,发生率6.3%;胎龄越小,体重越低,脑室内出血发生率越高,但与其严重程度无关.不同胎龄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3,P<0.01);不同出生体重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0,P<0.01).围产期窒息、nCPAP/机械通气、胎膜早破、多胎妊娠、呼吸暂停是早产儿脑损伤的高危因素.结论 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是早产儿脑损伤的常见类型,其发生与多种高危因素有关,临床工作中应避免或减少引起脑损伤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7.
早产儿血糖及皮质醇水平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儿血糖紊乱的特点及影响血糖变化的高危因素。方法:108例早产儿行血糖及皮质醇监测,并以65例足月儿为对照组。分低血糖组和高血糖组进行比较分析。对早产儿日龄、胎龄、输糖、危重度、皮质醇水平等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早产儿发生血糖异常均高于对照组(P<0.05),一般早产儿组以低血糖为主,发生率35.4%,高危早产儿组以高血糖多见,发生率39.5%,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而高血糖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一般早产儿组早期皮质醇水平低于足月儿组,而高危早产儿组明显高于足月儿组,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胎龄、日龄、未静脉输糖是影响早产儿的血糖的高危因素,而危重度、静脉输糖、皮质醇水平是影响高血糖的高危因素。结论:早产儿血糖紊乱发生率高,危重疾病能激发早产儿应激反应,早产儿血糖紊乱有一定特点及高危因素。加强早产儿血糖监测,并予合理的输液、输糖管理可有效防治早产儿血糖紊乱。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血小板参数变化与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108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组)、111例无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和,或合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无合并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等其他并发症(无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组),以及51例健康足月新生儿(足月新生儿组)的血小板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血小板计数: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组(206.49±80.01)×109/L、无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组(246.85±107.19)×109/L.和足月新生儿组(239.94±93.77)×109/L,血小板比积分别为(0.19±0.09)%、(0.23±0.13)%和(0.23±0.13)%.提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患儿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比积显著降低(P<0.01).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组及无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组的血小板分布宽度与足月新生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血小板平均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的异常变化可能参与了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发病机制,要重视对早产儿血小板参数的监测,早期警惕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出现,并尽早预防及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小板参数变化与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108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组)、111例无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和/或合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无合并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等其他并发症(无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组),以及51例健康足月新生儿(足月新生儿组)的血小板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血小板计数: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组(206.49±80.01)×10^9/L、无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组(246.85±107.19)×10^9/L和足月新生儿组(239.94±93.77)×10^9/L,血小板比积分别为(0.19±0.09)%、(0.23±0.13)%和(0.23±0.13)%,提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患儿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比积显著降低(P〈O.01)。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组及无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组的血小板分布宽度与足月新生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血小板平均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异常变化可能参与了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发病机制,要重视对早产儿血小板参数的监测,早期警惕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出现,并尽早预防及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初乳口腔免疫治疗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预后的影响,以期为早产儿的救治提供依据。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5年1月-2016年12月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极低出生体重儿89例,分为口腔免疫治疗组(n=59)和对照组(n=30),分别予初乳或生理盐水进行鼻咽部滴注3 d。收集临床资料及转归并分析。结果 口腔免疫治疗组临床败血症的发生率为8.5%,低于对照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确诊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住院天数、出院体重及临床转归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初乳口腔免疫治疗可降低临床败血症的发生率,并不降低确诊败血症、NEC、ROP、PIVH、BP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