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目的采用不同锉臼方法重建髋臼,比较髋臼假体试模植入后的稳定性,得出何种方法重建后植入的髋臼假体试模更稳定,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采集皖西卫生职业学院解剖教研室完整防腐骨盆标本10具。使用同心圆形顺序和非顺序锉臼、非同心圆形顺序和非顺序锉臼,4种锉臼方式。同一骨盆的两侧髋臼设置成一区组。一侧使用同心圆形锉臼重建髋臼,两种方式先顺序锉臼,压配假体试模、测量;在此基础上非顺序锉臼重建髋臼再次测量;另一侧使用非同心圆形锉臼重建髋臼,使用相同方式顺序和非顺序锉臼,压配假体试模。测量髋臼假体试模的抗旋转扭矩和抗拔出力。4种处理手段分别为4个处理组,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行SNK-q检验。 结果同心圆形顺序锉臼重建后髋臼假体试模的抗拔出力(83.8±3.3)N,抗旋转扭矩(26.5±2.6)Nm;与同心圆形非顺序锉臼重建抗拔出力(93.6±2.2)N,抗旋转扭矩(34.8±2.2)Nm。非同心圆形顺序锉臼重建抗拔出力(69.2±2.9)N,抗旋转扭矩(12.1±2.6)Nm,与非同心圆形非顺序锉臼重建抗拔出力(75.3±2.2)N,抗旋转扭矩(16.8±1.9)Nm。经过统计学分析,在抗旋转扭矩实验中,各处理组间扭矩有差异(F=443.8,P<0.05),每区组间扭矩有差异(F =6.2,P <0.05)。为进一步了解处理组间均数两两比较情况,SNK-q检验显示各处理组间抗旋转扭矩均值完全不相等。在轴向抗拔出力实验中,各处理组间抗拔出力有差异(F =187.2,P <0.05),每区组间抗拔出力无差异(F=1.9,P>0.05)。组间均数两两比较显示各处理组间抗拔出力均值完全不相等。抗拔出力和抗旋转扭矩呈现出同心圆形非顺序锉臼>同心圆形顺序锉臼>非同心圆形非顺序锉臼>非同心圆形顺序锉臼的结果。 结论在尸体骨盆标本实验中得出同心圆形重建髋臼后半球形髋臼假体试模更稳定;在非顺序锉臼重建的髋臼窝中,假体试模植入后稳定性更强。同心圆形和非顺序两种锉臼重建方式重建髋臼操作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2.
3.
4.
股骨质量对人工髋关节置换之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股骨质量对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稳定性及应力变化的影响 ,论证三维有限元分析作为个体化假体选择临床前评价手段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 ,对骨质正常骨与骨质疏松骨进行股骨应力、界面位移的计算 ,并与实验值比较。结果 正常骨的股骨应力比疏松骨的股骨应力大 ,非骨水泥有肩托假体 (NCC)能增加股骨矩处压应力 ,但同时大粗隆处应力减少。骨质量不同对应力改变的趋势没有影响。骨质量差者 ,界面位移大。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与生物力学实验结果比较接近。结论 三维有限元分析是目前被认为可以根据病人的股骨质量进行个体化假体选择的有前途的研究方法。骨质量是影响假体的初始稳定性及应力变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28例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2 8例 ,30髋。结果 Harris评分 ,术前平均 44分 ,术后平均 93分 ,优良率 94%。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部疾患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48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术前资料的系统回顾性研究,评价采取不同固定方法的假体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对行髋关节置换的48例实行了全髋翻修术,并对全部病例进行了术前X线评价及术中假体松动情况调查,并做χ2检验,判断不同假体固定方式对假体寿命的影响。结果早、中期假体松动主要为非骨水泥型假体。骨水泥固定的假体与非骨水泥固定的假体远期均存在很高的松动下沉率,以骨水泥臼的松动为多数。髋臼侧骨溶解发生率以Ⅰ区为高,股骨柄侧骨溶解发生率以股骨近端为最高。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生物性固定初期并不十分牢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固定假体松动主要发生在远期,并且以髋臼侧骨水泥松动为主。 相似文献
7.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66,自引:0,他引:66
目的了解、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价值和选择。方法从1990年1月~1996年12月住院治疗的股骨颈骨折病例中,选择年龄、性别、随访时间均相仿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54例,全髋置换术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两种术式的住院时间相仿,早期并发症均较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的中、远期并发症、再手术率较高,全髋置换组手术创伤。假体费用较大,随访功能优良率较高。结论全髋置换术适合于55岁以上、有移位的头下型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适合高龄或全身情况较差者。 相似文献
8.
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和评价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22例,其中头下型3例,经颈型16例,基底型3例。应用全髋置换1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7例。结果22例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平均18个月.无关节感染,无严重疼痛、功能障碍,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无脱位,无假体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Harris评分平均由术前的28.7分恢复到术后的86.2分。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应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宏杰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9,26(1):34-36
人工髋假体包括骨水泥固定假体和生物性固定假体,本文就各种假体的制作,固定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等长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如何准确达到下肢等长。方法:1996年5月-2001年7月有88例(92侧)髋关节置换术,男52例。女36例。年龄40-96岁。平均62.5岁。其中有76例下肢术前不等长。下肢长短状态分为可变下肢长度与不可变下肢长度。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X线片模板测试及下肢长度测量。不可变下肢长度(即患肢长短固定。不发生变化)术中采用克氏针标记骨盆。股骨之间距离,置入假体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长度;可变下肢长度(即术前患肢长短随时可发生变化)靠“三要素”来衡量,结果:术前患肢缩短1-4cm的76例患者中,术后仅有6例患肢延长0.5-2cm。2例患肢缩短1cm和2cm;术前12例下肢等长患者中有2例患肢延长1.5cm和2cm。结论:术前模板测试及下肢长短准确测量,术中通过克氏针标记骨盆与股骨技术及“三要素”衡量。能准确达到下肢等长。可以预防下肢不等长。 相似文献
12.
非骨水泥假体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探讨非骨水泥假体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36例42侧髋关节。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35-78岁。平均50岁。人工关节置换术后3个月-16年,平均6年3个月。翻修的原因;髋关节疼痛不伴假体明显松动11例11髋,感染2髋,无菌性松动27髋,假体柄位置异常2例。42个髋臼中无髋臼骨缺损者10髋,GustilloⅠ,Ⅱ型髋臼松动14髋,Ⅲ型髋臼松动10髋,对上述患者直接用纯钛螺旋臼成型或髋臼底加用颗粒植骨,Ⅳ型松动骨缺损8髋。采用颗粒植骨,钛网重建髋臼,骨水泥髋臼假体成型。40侧股骨进行了翻修术。其中假体无松动12髋。GustilloⅠ型,Ⅱ型,Ⅲ型及Ⅳ型假体柄松动分别为6,8,13和1个髋关节,取出假体柄后视情况植入非骨水泥普通假体柄或加长柄,视骨缺损情况进行假体周围植骨,必要时捆绑带固定。结果:髋臼侧进行了钛网重建植骨的8例患者术后3d可以下地非负重柱拐行走,其余患翥 均可于术后3d下地负重行功能练习,术后随访6-66(平均22)个月。无假体自欺欺人多位下沉等不稳迹象,无需要再重新翻修的病例。Harris评分由翻修前的5-54分(平均32.6分)增加到术后的56-98分(平均88.1分)。随访X线片显示部分患者骨质改建,密度增加,未发现假体周围有新出现透亮带的患者。结论:最常见翻修的原因为无菌性松动。其次为股骨头或双动头置换术后金属与髋臼之间摩擦产生的疼痛,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对髋关节进行翻修术后中,近期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远期效果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13.
难治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探讨难治性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8月~2006年4月行难治性人工髋关节翻修术25例(25髋),其中伴有窦道感染6例,严重髋臼骨缺损12例,严重股骨骨质缺损及骨折7例。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其特点。结果本组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无感染、假体脱位及松动等并发症发生。随访4个月~4年,平均27个月。1例死亡,14例对手术结果满意。依据Harris评价标准结果平均得分为95.2分。结论①感染的髋关节手术不宜单纯清创,应取出原关节行一期或二期翻修术,万古霉素骨水泥在翻修术中有利于感染的控制;②植骨以自体颗粒骨植骨较好,建议大块植骨时应辅以颗粒骨,并尽量选用钉板系统固定;③手术难度大,术前准备要求细心、全面,以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制定多个预案,手术中及时发现并纠正各种意外。 相似文献
14.
国产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了解国产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远期疗效。方法 作者对1981年3月~1991年3月期间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2例(52髋)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0年(7~16年)。结果 Harris评分优良以上20髋(38.5%),中等15髋(28.8%),较差17髋(32.7%)。随访10年以内患者Harris评分平均为68.4分,10年以上平均为74.6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检验,P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112例髋假体柄五种不同固定方法的临床及X线系统观察、分析,以假体柄松动、下沉常见的X线征象为依据,探讨各种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变化。指出了非骨水泥假体柄松动、下沉及并发症的力学原因和解剖基础。同时对骨水泥或复合骨水泥取得满意疗效的生物力学基础进行了全面的讨论,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要点和术后疗效。方法25例(28髋)根据CroweX线分型,Ⅰ型14例,Ⅱ型7例,Ⅲ型和Ⅳ型各2例。髋臼旋转中心的重建方法包括标准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构性自体植骨和髋臼旋转中心内移。恢复下肢长度的方法包括术中彻底切除挛缩的关节囊和纤维瘢痕组织并酌情进行软组织松解。随访内容包括:①Harris评分;②X线测量双下肢长度差和髋臼旋转中心位置。结果所有病例平均随访28.5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3分(18~72分)升高至91分(79~100分)。所有病例髋臼旋转中心都恢复正常。术前双下肢长度差为0.5~5.5cm,术后双下肢长度差为-0.4~0.9cm。结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除了标准的髋臼重建方法之外,结构性植骨和髋臼旋转中心内移可有效恢复髋臼旋转中心的高度。术前详细的计划,术中彻底切除挛缩的关节囊和纤维瘢痕组织并酌情进行软组织松解有助于恢复下肢长度。 相似文献
17.
Jung-Wee Park Young-Kyun Lee Hong-Seok Kim Jung-Taek Kim Yong-Chan Ha Kyung-Hoi Koo 《Clinics in Orthopedic Surgery》2023,15(1):37
BackgroundPreoperative concern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 and their complaints during the initial postoperative period are not well investigated. We evaluated preoperative concerns of patients and patient-perceived problems during the operation and initial 5 days after the operation.MethodsOne hundred and thirty-two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rimary THA at a tertiary referral hospital, were surveyed using a questionnaire and a face-to-face interview 1 day before the operation, operation day, and postoperative days 1, 2, 3, and 4. The severity of pain was assessed daily using a visual analog scale.ResultsThe most common preoperative concern was the severity of pain after the surgery (65.2%), followed by the need of transfusion (34.8%) and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32.6%). Among 29 patients who could recall the experience during the operation, 12 (41.4%) suffered from shoulder pain on the contralateral side, and 6 (20.7%) answered that hammering sound had been annoying. After returning to the ward, 29 patients (22.0%) suffered from nausea, 8 (6.1%) complained of back pain, and 7 (5.3%) had ipsilateral knee pain. On postoperative day 1, 7 patients (5.3%) had persistent back pain, 8 (6.1%) had headache, and 5 (3.8%) suffered from nausea. On postoperative day 2, nine patients (6.8%) complained of radiating pain due to aggravation of pre-existing spinal stenosis, 7 (5.3%) complained of weakness of the hip flexor due to periarticular injection of ropivacaine during the operation, and 5 (3.8%) had dressing-related skin problem at the wound. On postoperative days 3 and 4, patients had no problem other than hip pain. The mean pain score was the highest (3.1 ± 1.0) on postoperative day 1.Conclusions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might provide information needed to solve problems and improv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undergoing THA. 相似文献
18.
股骨骨质疏松对骨水泥非骨水泥髋假体置换近期疗效之影响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股骨骨质疏松对骨水泥、非骨水泥髋假体置换近期疗效的影响,以期对其影响作出临床评价。方法对99例(99髋)术前有股骨干骺段骨密度测定值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了平均30个月的随访调查,回顾性分析骨水泥假体和非骨水泥假体在治疗正常骨密度患者和骨质疏松患者上的近期疗效的差别,采用Harris评分、大腿处疼痛、患者满意度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股骨骨质疏松患者,如选用非骨水泥假体置换,Harris评分及患者满意度均比骨水泥组低(P〈0.05),而大腿处疼痛率却比骨水泥组高(P〈0.05);与其在股骨正常骨密度患者上的治疗效果比较,Harris评分及患者满意度也较低(P〈0.05),大腿处疼痛率较高(P〈0.05)。结论在治疗有股骨骨质疏松的患者时,采用非骨水泥假体置换的近期疗效降低,较骨水泥型假体置换组差,大腿处疼痛率也明显增高。所以,对骨质疏松的患者,以选用骨水泥假体为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