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常冠状动脉及主要分支血管行走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中或心外膜的深面。若某一血管段潜入表层心肌,行走于心肌组织中,被心肌覆盖的血管段临床上称为壁冠状动脉(parietal coronary artery),覆盖动脉表面的心肌纤维束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心肌桥的存在是一种先天畸形,目前主要依据冠状动脉造影和多层螺旋CT(MSCT)明确其诊断。  相似文献   

2.
壁冠状动脉(心肌桥)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壁冠状动脉(心肌桥)沈阳医学院姚万才,孙淑芬综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易承纯审校冠状动脉及其分支,一般位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中,但有的冠状动脉主干或其分支的一部分被浅层心肌纤维覆盖,这部分冠状动脉被称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壁冠状动脉内的血流——如桥下流水...  相似文献   

3.
壁冠状动脉心肌桥的造影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分析壁冠状动脉(冠脉)和心肌桥的临床特点与诊断、治疗方法。方法:观察、分析经冠脉造影确诊的96例109处心肌桥患者的心肌桥分布特点、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肌钙蛋白T、心脏超声,评价药物或支架治疗心肌桥的疗效。结果:心电图、临床症状、心肌酶谱、肌钙蛋白T和心脏超声对心肌桥的诊断均无特异性。造影发现93.7%的心肌桥发生于冠脉前降支(LAD)。心肌桥患者临床症状与收缩期狭窄程度有关。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均有一定疗效。结论:冠脉造影发现"收缩期狭窄"为目前确诊心肌桥的主要方法。心肌桥与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药物治疗可选用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剂和Ca2+拮抗剂。  相似文献   

4.
传统观念认为,心肌桥是一种正常解剖变异或良性异常,但近期研究表明,一部分心肌桥一壁冠脉狭窄可引起心肌缺血甚至猝死。双源螺旋CT(DSCT)以其高时间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广泛用于主动脉疾病的诊断,但心肌桥一壁冠状动脉DSCT特点国内鲜见报道。2008年3月-2009年1月,我们对107例主动脉疾病患者行DSCT检查,发现心肌桥一壁冠状动脉25例,现分析其特点。  相似文献   

5.
壁冠状动脉与心肌桥的诊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及其分支位于心外膜下,这一解剖特征很早已被人们所认识。而壁冠脉(mural/intramural coronary artery)和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被用来描述同一种现象:冠脉某一段或其分支的某一段有时行走于心肌纤维中,被形似桥的心肌纤维所覆盖,这部分冠脉称为壁冠脉,该心肌纤维称为心肌桥。很多作者认为这是一种良性变异。但大量研究表明它与临床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有密切的联系,应引起医生的高度重视。1心肌桥的发现心肌桥这种现象最早于1739年被人注意到,并于20世纪20年代初由Grainici…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64例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冠状动脉(冠脉)成像检查检出的MB-MC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孤立性MB-MCA29例,MB-MCA并冠脉硬化35例,孤立性MB-MCA在发病年龄、易患因素、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改变等方面与MB-MCA合并冠脉硬化患者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MSCT冠脉成像可用于MB-MCA的诊断。MB-MCA单独可引起心肌缺血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方法1422例患者均行64层CT扫描,所有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重建和后处理,观察有无心肌桥,测量心肌桥的长度、厚度、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等。所有肌桥病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与CT结果对比。结果共发现104例119段心肌桥,平均长度及厚度分别为5.0±2.7mm、2.0±1.6mm,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为31%±17%。104例肌桥患者数学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发现42例44段肌桥,其长度为5.1±3.6mm、狭窄程度为70.2%±28.4%,与CT结果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64层CT可清晰显示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对其诊断有着特殊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冠状动脉节段走行于浅层心肌纤维下,称为壁冠状动脉,表面心肌称为心肌桥。虽然壁冠状动脉是一种先天性的解剖变异,但由此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的临床报道有所增加。因此对其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资料与方法选择2009年1~10月在我院临床确诊为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患者900例,男610例,女290例,平均年龄59岁。患者就诊检查前的临床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64S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心肌桥及壁冠状动脉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S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230例,统计心肌桥的检出率、部位、厚度、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在230例进行64S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中,发现心肌桥53例(共60处),检出率为23.04%(53/230),与CAG的检出率(5.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4SCT中仅有13支与CAG发现的14支心肌桥一致。浅表型肌桥和深在型肌桥在厚度、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临床症状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64S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较为准确诊断心肌桥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壁冠状动脉心肌桥造影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择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行壁冠状动脉心肌桥造影的病例,总结造影前、中、后各时间段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患者造影配合度,图像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50例患者均顺利接受壁冠状动脉心肌桥造影检查,所有患者均积极配合完成造影,获取了高质量的造影图像。造影过程中1例患者出现头晕、1例患者出现心律不齐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4%。结论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促进壁冠状动脉心肌桥造影顺利进行,提高造影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A)分布及形态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6月行冠状动脉MSCTA检查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79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壁冠状动脉的分布、位置、长度及其埋藏深度等影像特征,并比较完全肌桥组与不完全肌桥组临床胸痛症状发生的概率。结果壁冠状动脉最常发生于左冠前降支中段,其MSCTA检出率为15.2%(79/520),其中62.2%为不完全肌桥,37.8%为完全肌桥。壁冠状动脉长度为(12.6±5.0)mm,埋藏深度为(2.8±1.2)mm,且二者之间呈正相关(r=0.69)。结论 MSCTA能够很好地显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分布及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与心肌缺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胸闷、胸痛就诊,经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诊断为MB-MCA,且经临床相关检查排除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高血压心脏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等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于1周内行负荷-静息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的82例(男45例,女37例)患者的影像资料,比较不完全MB组与完全MB组MCA收缩期狭窄率及MPI的差异,比较MPI正常组与异常组MB长度及MCA收缩期狭窄率的差异。结果:不完全MB组与完全MB组MCA收缩期狭窄率分别为(11.6±10.3)%与(30.5±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84,P=0.000);MPI异常分别为5例与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76,P=0.000)。MPI正常组与异常组MB长度分别为(14.4±3.8)mm与(15.1±4.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9,P=0.366);MCA收缩期狭窄率分别为(13.8±10.4)%与(36.7±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38,P=0.000)。结论:MB-MCA与心肌缺血存在相关性。相比不完全MB,完全MB患者MCA收缩期狭窄程度更严重,更易出现心肌缺血,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而MB长度对心肌供血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壁冠状动脉的心肌桥近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并确诊心肌桥的941例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共纳入541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组(心肌桥合并单纯壁冠状动脉的肌桥近端动脉粥样硬化) 262例,对照组(孤立心肌桥) 279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心肌桥相关的临床特征以及入院时的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心肌桥近端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动脉粥样硬化组的年龄、男性比例、糖尿病发生率、使用调脂药比例、C反应蛋白和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 07,95%CI:1. 05~1. 09)、男性(OR=1. 59,95%CI:1. 04~2. 41)、糖尿病(OR=2. 52,95%CI:1. 36~4. 69)和高C反应蛋白水平(OR=1. 04,95%CI:1. 01~1. 08)与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相关。结论高龄、男性、糖尿病和高C反应蛋白水平是心肌桥患者发生近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壁冠状动脉与心肌桥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于心肌内的壁冠状动脉易在心肌桥桥前段发生动脉粥样化,桥下段和桥后段未见硬化发生;心肌桥压迫壁冠状动脉而致动脉远端心肌缺血,临床对有心肌桥存在而有心房心室纤颤,心电图示有心肌缺血者作心肌桥切除会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艾司洛尔对心肌桥患者壁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对心肌桥患者的壁冠状动脉受压迫程度和血流速率的影响。方法 8例心肌桥患者在静脉滴注艾司洛尔前后观察壁冠状动脉受压程度的变化,并运用腔内多普勒技术观察壁冠状动脉的基础峰值血流速率 (bAPV)、最大峰值血流速率 (hAPV)、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的变化。结果 艾司洛尔使壁冠状动脉受压程度由用药前 ( 58 0±14 7 )%降低至(26 0±9 8)% (P<0 01);艾司洛尔使近段和远段bAPV分别由 ( 19 4±4 9 )cm/s和 ( 18 4±3 6)cm/s下降至(14 7±3 9)cm/s和(15 1±1 5)cm/s,用药前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分别为<0 01和<0 05);在充血状态下壁冠状动脉近段和远段的hAPV分别由 ( 54 1±14 9 )cm/s和(44 7±9 4)cm/s变为(49 7±16 4)cm/s和(48 9±10 1)cm/s; 远段和近段的CFR由 (2 8±0 3)和(2 5±0 5)分别上升为(3 4±0 5)和(3 2±0 6) (P均 <0 01)。结论 艾司洛尔可使壁冠状动脉受压程度减轻,CFR增加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心肌桥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中心肌桥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和结果  2 55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人群中 ,共检出心肌桥 1 7例 ,发生率为 0 665% ,均为左前降支心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 >50 %的有 1 4例 ,均有心绞痛症状 ,心电图提示有ST段移位、T波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 ;5例行心肌核素显像的病人提示有前壁心肌缺血。有 1例患者为陈旧前壁心肌梗塞 ,心肌桥于收缩期致 1 0 0 %血流阻断。 1 7例病人中有 3例左心室造影提示有室壁肥厚。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心肌桥现象并非罕见。心肌桥的存在可引起心肌缺血及相应的心电图、核素心肌显像缺血改变 ,严重的心肌桥压迫可引起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756例病人中检出的82例(10.8%)有心肌桥患者的资料。结果:82例心肌桥患者临床表现为稳定型心绞痛者10例(12.2%),不稳定型心绞痛者33例(40.2%),不明原因的胸痛者34例(41.5%),急性心肌梗塞者3例(3.7%),肥厚型心肌病者2例(2.4%);心肌桥近端存在冠状动脉狭窄者23例(28.0%),心肌桥远端存在冠状动脉狭窄者3例(3.7%),孤立性心肌桥(无冠脉狭窄)者46例(56.1%)。结论:心肌桥的发生率高,可导致心肌缺血,引起心绞痛;对临床疑诊心绞痛的病人应尽早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8.
<正>通常情况下人类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大部分走行于心外膜表面的脂肪中或心外膜深面。但有时冠状动脉主干或其分支会被浅层心肌即心肌桥(MB)所覆盖,其覆盖下的冠状动脉或其分支就叫做壁冠状动脉(MC)〔1〕。MB多被看成一种良性病变,但是有报道MB可以引起心肌缺血、急性冠脉综合征、室间隔破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猝死等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冠状动脉解剖异常,以往认为心肌桥是一种良性病变,随着检查手段的不断发展,心肌桥检出率逐渐增高,临床中逐渐发现,心肌桥不仅可导致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因此临床医生有必要提高对心肌桥的重视,从根本上理解心肌桥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以便正确掌握心肌桥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心肌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状动脉心肌桥是由于先天性冠状动脉解剖异常,可导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甚至猝死,了解心肌桥的解剖学、影像学特征、病理生理改变、临床意义对指导心肌桥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现就近几年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