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周围神经定位是其成功关键,但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是盲探性操作.  相似文献   

2.
陈利新 《安徽医药》2013,17(11):1917-1918
目的探讨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该院收治的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6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对照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麻醉起效时间及阻滞操作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实验组麻醉成功率达93.3%,而对照组麻醉成功率71.1%,实验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定位准确率高、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法臂丛阻滞对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60例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30例,超声引导下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B组30例,肌间沟法臂丛阻滞(对照组),均采用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合剂。结果 A组与B组差异明显,(1)痛觉阻滞起效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2)麻醉效果A组优良事100%大于B组优良率87%;(3)局麻药用量A组在10-15ml之间,明显少于B组25ml;(4)A组未发生并发症及不良反应,B组3例。结论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能明显提高麻醉效果及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对患者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情况。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60例,在本院进行上肢外伤治疗且需要进行下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盐酸罗哌卡因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术;对照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术。结果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阻滞完善时间以及整个麻醉操作时间均较短。此外,观察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正中神经的阻滞率为96.67%(29/30);尺神经的阻滞率为93.33%(28/30);桡神经的阻滞率为100.00%(30/30)。对照组采用常规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正中神经的阻滞率为80.00%(24/30);尺神经的阻滞率为83.33%(25/30);桡神经的阻滞率为83.33%(25/30)。而观察组患者在注药治疗后,患者的肌力恢复时间较快。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时间段,麻醉效果起效快且有效阻滞率高,麻醉治疗后患者的肌力恢复时间短。  相似文献   

5.
6.
神经刺激仪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肌间沟异感法和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60例ASA Ⅰ或Ⅱ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Ⅰ组应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进行定位操作;Ⅱ组按常规找异感方法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对比观察两组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结果 Ⅰ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Ⅱ组,并发症也显著低于Ⅱ组.结论 运用神经刺激仪行肌间沟臂丛神经定位,可显著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麻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04~2022-04本院收治50例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患者阻滞方式将接受超声引导下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将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分别纳入超声组(n=28)与盲探组(n=22)。比较两组患者阻滞效果,术后镇痛效果以及自控镇痛按压有效次数,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超声组患者阻滞优良率明显高于盲探组(96.43%vs68.18%,P<0.05);超声组患者术后3、6、12、24、48h NRS评分以及自控镇痛按压有效次数均显著低于盲探组(P<0.05);超声组患者阻滞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盲探组(7.14%vs 36.36%,P<0.05)。结论:上肢骨折采用超声引导下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阻滞效果以及术后镇痛效果优异,有助于减少患者阻滞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9.
王仁美  蔡志俊 《淮海医药》2012,30(6):501-502
目的 探讨超声定位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临床应用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5 ~ 68岁上肢(上臂、前臂、肘部及手)外伤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2组:超声定位组(T组),使用便携式B超仪在颈部以二维超声图像确定肌间沟位置进行穿刺;对照组(C组)以传统的体表解剖标志进行穿刺.记录首次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辅助用药例数,并发症发生率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2组局麻药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组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C组(P<0.05),辅助用药例数,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C组(P<0.05),C组2例患者改全麻.结论 超声引导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对患者影响小,是安全、可靠、可行的一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不同模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90例拟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30例,分别采用B超可视下臂丛上支、中支、下支周围注药阻滞,三组均采用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合剂。结果 A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86.67%,B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100.00%,C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83.33%,B组高于A、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A、C组出现了止血带引起的肿胀不适感及尺、桡侧阴滞不全。结论 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中支神经阻滞操作,增加了麻醉效果的优良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麻志敏 《安徽医药》2016,20(3):578-579
目的 探究罗哌卡因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该院接收的上肢手术患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A组实施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B组应用超声,C组应用神经刺激仪;观察对比三组患儿臂丛神经的阻滞麻醉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醉药物用量以及术后麻醉苏醒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麻醉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醉药物用量以及术后麻醉苏醒时间,与B、C组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A组成功率为96.67%,与B组的80.00%以及C组的76.67%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中喉返神经阻滞1例,霍纳氏综合征2例,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B组的30.00%与C组的33.33%,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单用超声引导与单用神经刺激仪,两者联合应用可减少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麻醉的成功率,缩短麻醉起效时间与麻醉完成时间、延长镇痛时间、且麻醉的用药剂量较小,对患儿术后麻醉苏醒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2.
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复杂上肢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祯庆 《江苏医药》2005,31(9):708-708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麻醉方法。但在病情复杂的上肢手术中,因臂丛神经的解剖及所支配的区域不同,单一臂丛阻滞导致阻滞不全。本旨在探讨肌间沟和腋路联合臂丛阻滞的麻醉效果,改善单一臂丛阻滞路径的固有缺陷。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技术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上肢骨折,手外伤患者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20例。A组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法,B组常规臂丛神经阻滞法,两组均为肌间沟臂丛阻滞,局麻药均使用0.397%甲磺酸罗派卡因+1.0%盐酸鲁普鲁卡因合剂,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麻醉效果,麻醉成功率,辅助用药情况,麻醉并发症。结果 A组的麻醉效果,麻醉成功率,辅助用药情况,麻醉并发症与B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效果A组优于B组,麻醉成功率A组优于B组,辅助用药情况A组明显少于B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A显著少于B组。结论超声引导技术在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效果确切,加快起效速度,安全有效,减少麻醉辅助用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改善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不全的现象.方法 80例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组)及联合臂丛神经阻滞(B组)的方法,记录观察麻醉效果.结果 A组,B组臂丛阻滞的完善率分别为82.5%和97.5%.结论 肌间沟与肘部尺神经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完善了麻醉效果,提高了麻醉质量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医药科学》2016,(14):111-114
目的研究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超声解剖学特点及超声引导在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行上肢手术的患儿84例,根据不同麻醉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在解剖标志引导下进行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儿各时间点OAA/S镇静评分、氯胺酮用量、术后初醒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麻醉前、清醒时间OAA/S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皮、缝皮时OAA/S镇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氯胺酮用量、初醒时间、术后镇痛时间分别为(74.26±24.29)mg、(123.23±35.12)min、(30.82±19.12)min,均明显少(短)于对照组的(163.43±34.22)mg、(225.65±36.41)min、(52.23±20.4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进行氯胺酮基础麻醉下的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初醒时间及术后镇痛时间,减少术中氯胺酮用量、降低苏醒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疗效可靠,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105例需在超声引导下完成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根据手术时间先后分为A组、B组及C组,每组35例。A组患者采用0.5%罗哌卡因, B组患者采用0.4%罗哌卡因, C组患者采用0.3%罗哌卡因。对比三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用药后不同时间不同部位神经痛觉完全阻滞率;用药后不同时间运动阻滞程度;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B组、C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分别为(11.94±1.20)、(12.63±1.31)、(17.02±1.56)min,镇痛持续时间分别为(8.85±1.59)、(8.57±1.48)、(7.13±1.60)h,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分别为(8.97±1.56)、(8.70±1.47)、(7.04±1.61)h;A组和B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短于C组,镇痛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均长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15 min, A组患者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的痛觉完全阻滞率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15 min, A组患者运动阻滞3级占比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30 min, A组和B组患者运动阻滞4级占比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麻醉后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均较好,随着浓度增高,镇痛持续时间更长,起效时间更快。  相似文献   

17.
<正>小儿上肢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时间大约2h;患儿年龄小,解剖、生理、药理特点与成人不同,这样在实施麻醉与成人有区  相似文献   

18.
崔靖 《中国医药指南》2010,8(30):143-144
<正>上肢手术目前我国仍多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臂丛神经干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适用于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和传统解剖定位法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60例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均分成A、B两组,A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传统解剖定位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局麻醉药均使用2%利多卡因和0.75%左布比卡因混合液(1∶1) 20 mL.记录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尺神经阻滞完善情况、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短于B组,麻醉维持时间长于B组;A组患者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无麻醉并发症,而且尺神经阻滞较完全.结论 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维持时间长,麻醉效果佳,并发症少,操作成功率高,尺神经阻滞更完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声+神经刺激仪(PNS)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病人血清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阳江市阳东区人民医院拟实施手术治疗的锁骨骨折病人100例(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引导组和常规组各50例,引导组采用超声+PNS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