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4例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5g,1次/8h,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0.5g,1次/d,静脉滴注,连用5d后改为口服,同时给予头孢曲松3.0g,1次/d,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14d,以临床疗效及细菌学评价作为观察指标,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8%和81.3%,治疗组和对照组细菌总清除率分别为93.3%和71.4%,两组上述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1%和9.4%。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有效,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老年重症患者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延长输注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并计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药代/药效学参数.方法 收集在重症医学科住院且满足入组条件的老年重症患者5例,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q8h)3 h延长输注治疗,于注射开始的0h、0.25 h、0.5h、1h、2h、3h、4h、5h、6h、8h采静脉血2 ml,3 5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置于-23℃冰箱中保存备检.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串联质谱法测定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血药浓度,应用noncompartmental模型估计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药代学参数,利用蒙特卡洛模拟10 000例患者的治疗·比较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传统输注(0.5 h)与延长输注(3~4 h)下各MIC值(1~64 μg/ml)的达标概率(PTA),将%fT、MIC≥50%设置为有效药效学目标.结果 哌拉西林的血浆峰浓度、半衰期、分布容积、清除率分别为(97.64±27.16) mg/L、(2.32±0.81)h、(30.51±15.2)L、(9.27±2.69) L/h.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q8h.3h延长输注中,当MIC≤16 μg/ml时.PTA达到或接近100%;MIC=32 ug/ml时,PTA为42.54%.结论 本文描述了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老年重症患者的药代学参数,这与已发表文献的结果明显不同.蒙特卡洛模拟显示,老年重症患者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q8h.3h输注可以获得较佳的药效学目标,尤其在MIC≤16μg/ml时.  相似文献   

3.
<正>1病例简介患者男性,64岁,因"胸闷气急伴发热1个月"入院。1个月前患者务农后出现胸闷气急伴发热,体温最高达41℃,后出现腰痛症状,于当地医院就诊,监测尿量100 mL/d,平均每日血肌酐增加≥88.4μmol/L,考虑急性肾损伤,予以每日床旁透析,莫西沙星(0.4 g静脉滴注1次/d)联合美罗培南(1 g静脉滴注1次/8 h)抗感染治疗,体温逐渐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换第三代头孢菌素对肠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茵定植的影响。方法研究为期9个月,分替换前期(Ⅰ期,3个月)和替换期(Ⅱ期,6个月);Ⅱ期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换第三代头孢菌素;收集Ⅰ期和Ⅱb期(Ⅱ期后3个月)入选患者临床资料,入院24h采集第一份直肠拭子(基线筛查),并每7天或在出院前48h采集直肠拭子分离大肠埃希茵,双纸片法检测ESBLs;对至少进行过2次直肠拭子检查的患者(ES1人群)和ES1人群中在筛查或住院期间至少有1次未检出ESBLs的患者(ES2人群)分别分析产ESBLs大肠埃希茵获得率;采用非配对t检验、Pearson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进行比较。结果Ⅱb期抗生素总用量(除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Ⅰ期减少38.40%,第三代头孢菌素用量较Ⅰ期减少70.11%;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用量增加895.35%;Ⅱb期ES1和ES2人群产ESBLs大肠埃希茵获得率明显低于Ⅰ期(11.4%比24.0%;11.8%比27.9%)。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换第三代头孢菌素可降低肠道产ESBLs大肠埃希茵定植。  相似文献   

5.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71岁,2010年9月10日以“右上腹不适,全身皮肤黄染伴尿色加深1个月余,发热2 d”为主诉入院。入院前1个月余患者无诱因出现右上腹不适、恶心、全身皮肤黄染、尿色加深,无寒战、高热,无腹胀、腹泻等。经常食用海鲜,2010年7月23日至本院查肝功能:ALT 2260 U /L,AST 3328 U /L, TBil 131.4μmol/L,DBil 103.9μmol/L;HEV -IgM阳性,HEV-IgG 阴性,抗-HBs 阳性,余病毒学指标均阴性;确诊为“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戊型”,予保肝、降酶、退黄等治疗25 d后 ALT、AST 逐渐接近正常,但 TBil、DBil 进行性上升达410、333.5μmol/L。2010年8月19日开始予地塞米松10 mg 静脉滴注,1次/d,1周后复查肝功能示胆红素水平较前明显降低(TBil 256.3μmol/L,DBil 214.8μmol/L),2010年8月26日将地塞米松减量至7.5 mg 静脉滴注,1次/d,治疗1周后复查肝功能示 TBil、DBil 较前稍有升高(TBil 308.2μmol/L,DBil 257μmol/L),患者家属要求出院治疗。院外中医门诊就诊1周(期间不规律服用泼尼松片60~105 mg/d)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0℃,伴咳嗽、黄白色痰,量多。中医门诊查肝功能ALT 157 U /L,AST 128 U /L,TBil 476μmol/L,DBil 365μmol/L;血常规:白细胞16.8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6.9%;为进一步诊治,2010年9月10日再次来本院,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差,全身皮肤、巩膜重度黄染,无肝掌,双肺可闻及湿罗音,右下肺明显。送痰涂片及培养、血培养等病原学检查,给予头孢曲松1 g,1次/12 h 抗感染;保肝、降酶、退黄等治疗。2010年9月11日血常规白细胞9.6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7%;ALT 165 U /L,AST 141 U /L,TBil 511.2μmol/L, DBil 360.5μmol/L;胸部 CT 示“两肺纹理粗乱,两中下肺可见斑片状阴影,右中下肺可见大片实变影,部分可见透光区”,细菌感染可能大,结合病史真菌感染也有可能,结核待排。头孢曲松治疗后患者体温正常2 d,第3天再次发热,最高体温38.8℃,咳嗽、咳灰黄色痰,量多,2010年9月13日将头孢曲松调整为亚胺培南1 g 静脉滴注,1次/12 h +莫西沙星400 mg 口服,1次/d,同时予两性霉素 B 雾化吸入预防真菌感染,但患者仍反复发热,最高体温38.9℃,咳嗽、咳痰较前无改善;复查白细胞13.1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0.8%;ALT 190 U /L, AST 224 U /L,TBil 295μmol/L,DBil 231μmol/L;2010年9月16日胸部 CT 示:两肺炎症较2010年9月11日有进展,左肺上叶及下叶背段实变伴空洞形成,考虑细菌、真菌重叠感染可能大。此时痰培养回示: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曲霉菌;痰抗酸涂片阴性。遂予卡泊芬净首剂70 mg 后35 mg 静脉滴注,1次/12 h(Child 评分9分)+伏立康唑首剂400 mg,静脉滴注,1次/12 h 后130 mg 静脉滴注,1次/12 h (患者体质量65 kg,Child 评分9分)抢先治疗。复查痰培养,4次均培养出曲霉菌。在卡泊芬净+伏立康唑治疗第11天,亚胺培南+莫西沙星治疗第14天时患者咳嗽、咳痰好转,但仍反复发热,最高体温38.5℃,且复查 CT 示肺部病灶消退不明显,可能是重叠有革兰阳性菌感染,再送痰培养,并于2010年9月27日开始加用利奈唑胺覆盖革兰阳性菌。加用利奈唑胺第3天,患者体温恢复正常,1周后复查胸部 CT 示两肺部炎症病灶较前有所吸收;痰涂片可见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真菌菌丝;痰培养仍示: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曲霉菌,未培养出革兰阳性菌。后多次复查胸部 CT 示患者肺部多发炎症病灶较前逐渐吸收,限于患者经济原因,在卡泊芬净+伏立康唑治疗47 d 后予以停用,调整为为伊曲康唑200 mg,静脉滴注,1次/d(首剂200 mg 静脉滴注,1次/12 h)使用16 d,后调整为伊曲康唑200 mg 口服,1次/12 h 治疗。治疗期间患者多次痰培养示: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在亚胺培南+莫西沙星使用2周后根据药敏予抗生素降阶梯调整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随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体温恢复正常,肺部病灶吸收,在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使用3周时调整为阿奇霉素口服。患者入院时激素用量为泼尼松片20 mg,3次/d,入院开始即予激素缓慢减量至停药,患者 TBil、DBil 逐渐恢复。2010年12月8日患者血常规白细胞5.37×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53.7%;ALT 11 U /L,AST 31 U /L,TBil 47.7μmol/L,DBil 32.9μmol/L,肺 CT 示炎症病灶较前明显吸收。患者要求出院,予以办理,嘱院外继续口服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图1)。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24岁,因发热4d入院。患者于4d前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不伴寒战和腹痛。自认为上呼吸道感染,服用板蓝根等无效,次日在本院测体温38.9℃,血常规基本正常,予酚麻美敏、维c银翘片治疗,体温有所下降,第2天患者仍有发热,无畏寒,体温达39.2℃,服用退热药后体温可下降,1~2h后又升高,为进一步诊治而住院。患者于3个月前到非洲工作,发病前晚曾大量饮酒。既往身体健康,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体温39.4℃,脉搏102次/min,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FL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患者给予FLAG方案,即Flud 30 mg·m-2·d1(1~5 d),每天1次静脉滴注;Ara-C 1~2 g· m-2·d-1 (1~5d),Flud 4 h后静脉滴注,每12h1次静脉滴注;G-CSF 5μg·kg-1·...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63岁。因畏寒发热18天,加重14天,于1996年11月29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8天开始畏寒发热,轻微咳嗽,体温午后升高,半夜减退,4天后稽留高热达40℃。外院检查胸片及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均正常,予静脉滴注青霉素和头孢唑啉无效,转来我院。追...  相似文献   

9.
病历摘要患者男,34岁,因渐进性乏力伴皮肤变黑4个月,发热1个月入院。患者于2014年1月起出现渐进性乏力伴皮肤变黑。2014年4月18日晚餐饮约350 mL 白酒,次日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5℃。发热以傍晚为重,呈弛张热型。无咳嗽、咳痰、咯血,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第6天到当地医院就诊,血白细胞计数8.1×109/L,肿瘤标志物正常,未治疗。患者持续中、低热,伴乏力纳差和皮肤渐进性发黑,于2014年5月15日至当地医院住院诊治,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62 mm/1 h,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26.3 mg/L,血清铁蛋白433.4μg/L,血钾4.3 mmol/L,钠122 mmol/L,氯92 mmol/L;上午8点测皮质醇29.5μg/L,下午4点测皮质醇31.4μg/L;卧位测醛固酮64.58 ng/L,立位测醛固酮71.77 ng/L;上午8点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461.9 ng/L,下午4点测 ACTH 371.3 ng/L;CT 和 MRI 均提示双侧肾上腺肿大。予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次日体温即降至正常,症状好转后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莫西沙星治疗6 d后停药,患者因再次出现低热、乏力、纳差伴体质量进行性下降(50余天体质量减少13 kg)和皮肤进行性变黑就诊。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61岁。入院前2个月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发热,体温最高39.5℃,不伴有寒战、咳嗽、咳痰、盗汗、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尿路刺激等症状。当地医院胸部X线片提示支气管炎伴右下肺炎可能,先后予阿奇霉素、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帕珠沙星等治疗,效果不佳,血WBC 5.9×109/L,中性粒细胞0.676,血细胞沉降率(ESR)92 mm/1 h,C反应蛋白143.3 mg/L,肥达试验H 1∶40阳性,类风湿因子、抗O、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和糖抗原(CA)19-9、CA125均阴性,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后体温正常。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 50岁。以紫癜样皮疹起病, 继而出现发热、乏力、血尿, 血小板减少(96×109/L), 血肌酐83.7 μmol/L, 补体C3 0.593 g/L, 补体C4 0.072 g/L, 抗核抗体胞浆型1∶80,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类风湿因子阳性, 血培养阴性, 超声心动图未见赘生物, 胸部CT未见感染提示。病初诊断结缔组织病, 予泼尼松60 mg每日1次、环磷酰胺100 mg每日1次治疗, 最高体温降至38.5 ℃, 复查血肌酐升高至113 μmol/L, 予甲泼尼龙40 mg每12小时1次静脉输液、环磷酰胺0.6 g每周1次静脉输液强化治疗, 体温正常(37.3 ℃以下), 血肌酐降至73.7 μmol/L, 序贯口服甲泼尼龙并减量, 减至每日早16 mg晚8 mg后病情多次反复, 遂入北京协和医院进一步治疗。入院后完善病因筛查, 血培养多次回报微小单胞菌,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见瓣膜赘生物及瓣周漏, 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 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2.4 g每8小时1次静脉输液, 患者体温恢复正常(37.3 ℃以下), 出院观察, 后外院行瓣膜置换术后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12.
病历摘要 患者男,28岁,因发热、干咳、气短1月余入院.患者于2007年3月20日出现干咳、发热,最高体温39.3℃,午后为著,伴畏寒、寒战、活动后气短及乏力,无胸痛、盗汗、咯血.查血白细胞11.94×109/L,嗜中性粒细胞0.705.X线胸片示支气管炎,先后予头孢他啶(2 g,每8小时1次)、亚胺培南(0.5 g,每8小时1次)等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13.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作为对照药物 ,评价哌拉西林钠 /他唑巴坦钠治疗中、重度肺部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哌拉西林钠 /他唑巴坦钠 3.375 g静脉滴注 ,每 12 h一次 ,或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 0 .5 g静脉滴注 ,每 12 h一次 ,治疗中、重度肺部感染 ,疗程为 7- 14 d。结果 共治疗病人 90例 ,其中试验组 5 8例 ,对照组 32例。哌拉西林钠 /他唑巴坦钠试验组治疗中、重度肺部感染有效率 91.38% ,治愈率 81.0 4 % ,细菌清除率 89.4 6 % ,副作用发生率 3.4 5 % ;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对照组有效率 90 .6 3% ,治愈率 81.2 5 % ,细菌清除率 90 .0 0 % ,副作用发生率 3.13%。两组各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哌拉西林钠 /他唑巴坦钠是一高效、安全广谱抗菌药物 ,对中、重度肺部感染的疗效与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相似 ,两者副作用发生率相近  相似文献   

14.
恶性淋巴瘤伴骨髓培养柯氏气球菌败血症一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历简介患者,女,48岁,反复高热10余天。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发热,无畏寒、寒颤,最高体温39℃,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腰痛。当地医院予左氧氟沙星治疗后症状无缓解,转入我院予以头孢美唑抗感染,多次血培养阴性,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影像学无阳性发现,仍反复高热,外周血细胞三系减少,以白细胞为主,乳酸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70岁,无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心脏病、肿瘤及免疫系统等基础疾病,居住环境为村庄,卫生条件相对较差,有鼠类接触史。因发热5 d 于2014年5月15日入院。患者入院前5 d 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2℃,自行服用解热镇痛药物后降至正常,维持约4 d 后体温再次升高,伴畏寒、寒战,无咳嗽、咽痛、腹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无腰痛及眼眶疼痛。入院前1 d 当地医院肺部 CT 检查示,双肺纹理增多、紊乱,肺气肿继发右肺下叶炎性病变。血白细胞计数2.32×109/L,Hb 158 g/L,血小板计数125×109/L。C 反应蛋白(CRP)11.91 mg/L。应用利巴韦林、头孢西丁治疗1 d,患者仍发热。入院查血白细胞计数2.7×109/L,Hb 141.2 g/L,血小板计数57×109/L。凝血功能检查示,D-二聚体29.04 mg/L,PT 14.2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5.6 s,纤维蛋白原(Fib)2.68 g/L。红细胞沉降率6 mm/1 h。ALT 29 U/L,AST 48.4 U/L,γ-GT 87.2 U/L,白蛋白35.7 g/L。铁蛋白>2000μg/L。血培养结果为克氏库克菌,对青霉素、头孢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均敏感,红霉素耐药(最低抑菌浓度≥8 mg/L)。骨髓涂片示粒系核左移。骨髓病理示,增殖活跃骨髓象,各系各阶段造血细胞均见,巨核细胞4~7/高倍视野。尿、粪常规,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均正常。肥达试验、外斐反应均阴性。诊断:血流感染(克氏库克菌)。予头孢吡肟2.0 g每12 h一次抗感染。治疗3 d 后患者体温、血常规恢复正常。继续维持治疗至12 d,复查凝血功能、铁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等均正常,血培养阴性,于2014年5月28日出院。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头孢他啶及头孢吡肟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肺炎克雷伯菌大鼠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3种菌株,建立3组大鼠肺炎模型(kpn1、kpn2、kpn3组)。3种菌体外试验对头孢噻肟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为:1组均敏感;2组头孢他啶敏感,头孢吡肟耐药;3组头孢吡肟敏感,头孢他啶耐药。每组分5个治疗亚组(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噻肟、生理盐水对照亚组),治疗96h后进行评价。结果kpn1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组生存率(75.0%、76.9%、80.0%)明显高于头孢噻肟、生理盐水对照亚组(36.0%、32.0%),前3组肺组织匀浆活菌计数[(10.8±2.8)、(11.1±3.2)、(11.0±3.7)lgCFU/g]明显低于头孢噻肟、生理盐水对照亚组[(15.7±5.6)、(16.0±5.5)lgCFU/g]。kpn2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亚组生存率(79.2%、73.1%)明显高于头孢噻肟、生理盐水对照亚组(42.3%、33.3%),前2组肺组织匀浆活菌计数[(10.7±2.3)、(11.0±2.7)lgCFU/g]明显低于头孢噻肟、生理盐水对照亚组[(15.5±5.4)、(15.8±4.6)lgCFU/g]。kpn3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亚组生存率(80.8%、75.0%)明显高于头孢噻肟、生理盐水对照亚组(37.5%、34.6%)。结论体外敏感的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治疗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大鼠肺炎,可提高生存率,降低肺组织lgCFU/g,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17.
1 病历摘要患者 :女性 ,38岁。因眼睑水肿伴发热 2月余 ,于 2 0 0 2年 7月 2日入院。患者于 2 0 0 2年 4月无诱因出现眼睑水肿 ,尿中泡沫增多 ,1周后发热 ,最高温度 39℃ ,无畏寒、寒战、尿频、尿急、尿痛。查尿常规 :红细胞 ( )、白细胞 (- )、蛋白 ( ) ,当地医院考虑急性肾炎 ,予青霉素 80 0万U/d×15d ,地塞米松 5mg/d治疗 ,疗效不佳 ,并出现双下肢水肿。经检查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狼疮肾炎 (LN)。给予泼尼松 6 0mg/d ,体温正常 ,水肿消失。 6月 8日静脉滴注环磷酰胺 (CTX) 1g ,次日又发热 ,最高温度 4 0℃ ,伴畏寒 ,给予万…  相似文献   

18.
例1男,23岁.腰部疼痛、活动受限4 d,畏寒、寒战、高热1 d入院.体格检查:体温40℃,脉搏96次/min,呼吸22次/min,BP 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全身皮肤黏膜无出血点、淤点及皮疹,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无异常.  相似文献   

19.
杨川华  沈镭  刘文忠 《胃肠病学》2006,11(10):639-640
病例:患者男,52岁,因“发热,皮疹1周”于2004年5月15日收入我院消化内科。患者入院前8天发热37.5℃,外周血白细胞(WBC)28.7×109/L,中性粒细胞77%,当地医院予头孢曲松4g和地塞米松5mg静脉滴注,热退;次日予头孢拉定(泛捷复)6g、地塞米松5mg和病毒唑0.6g静脉滴注。第三日全身出现红色斑丘疹伴口唇肿胀,体温达39.5℃,少量咳嗽、咽痛、黄痰、胸闷、关节酸痛。当地医院诊断为“药物过敏”,予甲基泼尼松龙40mg×3d和扑尔敏口服,无好转,改予甲基泼尼松龙120mg×3d,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减少;2天后体温又复升高,皮疹增多。发病以来神萎,纳差,解糊状便…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 ,2 6岁。 9个月前无诱因发热 ,尿蛋白 ( ) ,2 4h定量 2 4 4 g ,尿红细胞满视野且变形 ,血红蛋白 5 8g/L ,血肌酐 15 2 5 μmol/L ,3个月前外院肾活检示局灶坏死性肾小球肾炎 ,免疫荧光阴性。予地塞米松 30mg× 2d冲击 ,继以泼尼松 4 0mg ,1次 /d ,1个月后减量 ,3个月后停用。冲击治疗后血肌酐波动于 12 0~ 14 0 μmol/L ,尿蛋白 (± ) ,尿红细胞同前 ,但渐出现气短、夜间不能平卧 ,予对症治疗未见缓解 ,遂来我院就诊。既往体健。体检 :体温 38℃ ,血压 110 /5 5mmHg(1mmHg =0 133kPa) ;半卧位 ,贫血貌 ;右眼结膜下 2个针尖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