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上海市日均气温与三级医院医保急诊人次的关系.方法 应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时间序列资料,并在模型中加入自回归模型AR(P)处理时间序列资料自相关的问题,在控制了与时间有关的中长期趋势、星期效应、节假日效应、SARS事件、大气污染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拟合二次函数结合导数原理分析上海市2002-2004年间日均气温与三级医院医保急诊人次的关系.结果 当气温低于14.71℃时,气温每升高1℃对应急诊人次增加艘值的95%C/均小于1;当气温高于19.59℃时,气温每升高1℃对应急诊人次增加RR值的95%CI均大于1;而在温度段为14.71~19.59%,气温每升高1℃对应急诊人次增加RR值的95%CI包含1,称之为"最适温度段".结论 目前上海市日均气温偏离最适温度段时,气温变化对三级医院医保急诊人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上海市闵行区日均气温与居民死亡的关系.方法 应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分析时间序列资料,在控制了与时间有关的中长期趋势、星期效应、大气污染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拟合二次函数分析了上海市日均气温与闵行区居民死亡的关系.结果 2002-2004年闵行区总死亡人数为13 919人,平均每日死亡12.70人.从各年代数据来看,日死亡人数及其他多数相关指标年平均值在3年间变化不大或多呈波动变化.只有SO2的年平均值从2002年到2004年连续增高.根据各温度点对应的气温每改变1℃居民死亡的相对危险度(RR)及95%CI,求得适温段为11.67℃~20.71℃.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降低而偏离适温段时,每日居民死亡增加.结论 目前上海市日均气温偏离最适温度段时,气温变化对居民死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兰州地区不同季节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方法收集2001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兰州市四所大型综合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逐日住院病例数据、兰州市三种主要大气污染物(PM_(10)、SO2、NO2)日均浓度数据、兰州市逐日地面气象资料,利用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GAM)分析了2001—2005年兰州市四个季节PM_(10)与呼吸系统疾病日住院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并建立了单污染物模型和多污染物模型。结果单污染模型中,区分季节,PM_(10)浓度每增加一个IQR,呼吸系统疾病不同人群住院人次相对危险度(RR)依次为:春季≥65岁的老年人群RR最高,为1.053(95%CI:1.000~1.109),对应的最佳滞后时间为lag0;夏季男性人群RR最高,为1.032(95%CI:0.998~1.066),对应的最佳滞后时间为lag0;秋季65岁的人群RR最高,为1.779(95%CI:1.026~3.088),对应的最佳滞后时间为lag3;冬季女性人群RR最高,为1.097(95%CI:1.062~1.134),对应的最佳滞后时间为lag4。当GAM模型中引入SO2和NO2后,不同人群PM_(10)每增加1个IQR,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次的危险度有所下降,且以女性人群和≥65岁的人群对气态污染物更加敏感。结论不同季节PM_(10)浓度增加致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次增加,尤其是女性和≥65岁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上海市气温变化与医院儿科日门诊人次的关系。方法选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时间序列资料,在控制与时间有关的中长期趋势、星期效应、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上海市2001-2009年日均气温变化与儿科门诊人次的关系。结果当气温小于15℃时,每升高1℃,儿科门诊就诊的相对危险度为1.0235,95%CI为1.0252~1.0218;当气温在15%和20℃之间时,每升高1℃,儿科门诊就诊的相对危险度为0.9951,95%CI为:0.9972~0.9929;当气温大于20%时,每升高1℃,儿科门诊就诊的相对危险度为1.0345,95%CI为1.0368~1.0323。结论上海市日均气温对医院儿科门诊人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极端低温对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住院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区和人群对该影响的效应修饰作用。方法收集广东省经济发达地区广州市番禺区和欠发达地区梅州兴宁市2006—2011年的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病例数的时间序列资料和相应的气象资料,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2个地区极端气温(低于日均气温分布的第5百分位)与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的关系,并按不同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2006—2011年番禺地区的日均气温的均值为22.7℃,共有24 216人次因呼吸系统疾病而在番禺区中心医院住院,平均每天有11.1人次。兴宁地区日均气温的均值为21.9℃,共有19 934人次在兴宁市人民医院住院,平均每天有9.1人次。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间呈非线性关系,低温对2个地区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住院影响有明显的滞后,兴宁在6.4℃、滞后13 d时RR值达到最大,为1.04(95%CI:1.02~1.06);番禺在9.9℃、滞后10 d时RR值最大,为1.03(95%CI:1.02~1.04)。滞后25 d内的累计效应中,番禺区在研究期气温分布的第5%(10.9℃)、10%(14.3℃)和25%(18.2℃)处对应的RR值分别为1.48(95%CI:1.13~1.94)、1.45(95%CI:1.12~1.82)和1.29(95%CI:1.10~1.51);兴宁市在研究期气温分布的第5%(9.8℃)、10%(11.7℃)和25%(17.1℃)处对应的RR值则分别为1.61(95%CI:1.17~2.21)、1.45(95%CI:1.08~1.96)和1.11(95%CI:0.94~1.35)。极端低温对各人群影响效应(RR值)随滞后日的变化呈现比较一致的趋势,在暴露后2~4 d才出现效应,之后效应慢慢增大,达到一定高峰后慢慢回落,为倒"U"型的分布形状。经济欠发达地区兴宁市的老年人群受极端低温的影响最大,其RR值达1.86(95%CI:1.04~3.31)。结论极端低温对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住院有显著影响,其中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老年人群影响更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银川市大气气态污染物水平及其对人群死亡的影响。方法收集银川市2013—2015年人群死亡监测数据、大气污染物浓度及气象监测数据,采用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模型分析银川市大气气态污染物对人群死亡影响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银川市大气SO_2、NO_2的年均浓度均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的年平均浓度限值。SO_2日均浓度每升高10μg/m~3,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为0.69%(95%CI:0.07%~1.31%);NO_2日均浓度对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银川市大气CO日均浓度每升高1 mg/m~3,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为5.83%(95%CI:0.52%~11.42%)。银川市大气SO_2、NO_2日均浓度每升高10μg/m~3及CO日均浓度每升高1 mg/m~3,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分别为1.39%(95%CI:0.06%~2.74%)、5.92%(95%CI:2.47%~9.49%)及13.73%(95%CI:3.09%~25.46%)。结论银川市大气污染水平相对较高,大气气态污染物浓度对人群循环系统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量化评估广州地区日均气温与早产的关联性。方法采用时间序列方法,利用广州市白云与越秀2个区2005—2011年的早产、气象与空气污染物资料,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日均气温与早产的关联性,并评估高低气温对早产的冷热效应及累积冷热效应。结果广州市白云与越秀2个区2005—2011年共活产分娩263 322名,早产儿22 903例,早产率为8.70%(95%CI:8.59%~8.81%);日均出生早产儿(9.01±5.61)例;日均气温为(23.35±6.51)℃;日均相对湿度为(66.98±13.98)%;日均SO2浓度为(43.48±28.88)μg/m3;日均NO2浓度为(50.60±50.14)μg/m3;日均PM10浓度为(80.46±61.61)μg/m3。日均气温在不同滞后日与早产的关联呈非线性,暴露—反应关系近似U形,根据累积相对危险度最小的值对应确定参照气温为25.9℃。在滞后期第0~21天内,日均气温的累积风险效应从31℃开始显现出统计学意义,RR值为1.280 3(95%CI:1.014 9~1.615 1),并在34℃时达到最大,RR值为1.689 9(95%CI:1.076 7~2.652 6)。对于冷效应及累积冷效应,在整个滞后期内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热效应,高温(日均气温为32℃),滞后1 d时风险效应最大,RR值为1.052 8(95%CI:1.014 2~1.092 9);对于累积热效应,在滞后期为第0~14天内达到最大,RR值为1.511 7(95%CI:1.210 5~1.887 8)。结论在广州地区,高温是造成早产的重要影响因素,可增加早产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日均气温对居民溺水死亡的影响,为加强预警,减少溺水死亡提供依据。方法从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导出2002—2015年意外淹溺与沉没死亡个案资料,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网站和宁波市气象台获取同期宁波市气象资料,采用时间序列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控制时间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和其他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分析日均气温对居民溺水死亡的影响。结果 2002—2015年宁波市报告溺水死亡3 837例,其间日均气温平均为17.9℃。日均气温超过29.0℃时即可增加当日全人群溺水死亡风险(RR=1.251,95%CI:1.019~1.537)和当日男性溺水死亡风险(RR=1.318,95%CI:1.026~1.693),而女性溺水死亡风险未见统计学关联(P0.05)。高温可增加不同年龄人群当日溺水死亡风险,0岁~组、15岁~组和60岁~组溺水死亡风险增高的日均气温阈值分别为35.0℃(RR=1.769,95%CI:1.017~3.077)、32.5℃(RR=1.466,95%CI:1.012~2.125)和32.0℃(RR=1.027,95%CI:1.018~2.407)。结论高温可能增加居民溺水死亡风险,应采取有效预警措施,减少溺水死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北京市日均气温与每日湿疹门诊人次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北京市气象因素(日均气温、相对湿度等)、大气污染物(PM2.5、PM10、SO2和NO2)浓度及该期间就诊于某医院的北京户籍湿疹病例。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通过平滑函数控制长期趋势、节假日效应和星期几效应,拟合日均气温与每日门诊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模型,分析北京市日均气温与湿疹门诊人次的相关性。结果日均气温与每日湿疹门诊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呈"U"型,最适气温为10℃。对于总人群、女性、儿童、15~34岁人群,高温在不同滞后时间的累积效应均高于低温的累积效应;在滞后0~15 d时,高温(P99,30.44℃)相对于最适气温,总人群、女性、儿童和15~34岁人群因湿疹就诊的RR值分别为1.87(95%CI:1.14~3.07),1.62(95%CI:1.01~2.58),1.44(95%CI:0.55~3.78)和1.13(95%CI:0.72~1.75)。对于男性和60岁以上人群,气温对湿疹门诊人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低温的累积效应;在滞后0~15 d时,低温(P1,-8.04℃)相对于最适气温,60岁以上人群因湿疹就诊的RR值为2.23(95%CI:1.09~4.55)。结论高温和低温均可引起湿疹就诊风险增加,且滞后效应约为15 d。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长沙市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联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2016-2019年长沙市手足口病日发病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对其进行关联性分析,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发病的滞后效应。结果2016-2019年长沙市共报告手足口病12278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95.09/10万,4~7月和11~12月是每年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以中位数18.2℃为参考值,日均气温在28.5℃时对手足口病发病的总体效应最高(RR=2.70,95%CI:2.04~3.58),低温(P_(5)=3.2℃)情况下滞后2d时RR最大,为1.19(95%CI:1.09~1.30),高温(P_(95)=30.7℃)情况下滞后0d时RR最大,为1.14(95%CI:1.04~1.26)。以中位数1002.10hPa为参考值,日均气压在991hPa时对手足口病发病的总体效应最高(RR=2.35,95%CI:1.84~3.02),低压(P_(5)=988.7hPa)情况下滞后5d时RR最大,为1.10(95%CI:1.06~1.13),高压(P_(95)=1015.8hPa)情况下滞后2d时RR最大,为1.10(95%CI:1.05~1.16)。结论日均气温、日均气压与手足口病发病呈非线性关系,并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高温、低压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甘肃省凉州区气象因素对肺心病门诊人数的影响效应。  方法  搜集甘肃省凉州区2014-2016年日气象数据(气温、气压、降水量以及日照时数等)和每日肺心病门诊就医人数,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气象因子对肺心病门诊就医人数的影响关系及滞后效应。  结果  2014-2016年凉州区肺心病门诊人数合计20 462例,平均日门诊人数为18.67例,肺心病日门诊人数与气温和日照时数均呈正相关,与气压、相对湿度和降水量呈负相关,其中日均气温对肺心病门诊人数影响最大(r=0.133,P < 0.001)。在日平均温度最高,滞后16 d时,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最高(1.26,95%CI:1.13~1.40),气温每升高1℃,肺心病门诊人数将增加1.26(95%CI:1.13~1.40)。极端低温(-18℃)时不存在发病危险,在极端高温(29℃),滞后0~15 d时对肺心病门诊人数的相对危险度达到最大。  结论  气象因子是影响凉州区肺心病门诊人数的重要因素,肺心病的患病风险会因为气温变化而增加,且影响效应会再当天立即发生。高温效应维持时间较短,相对危险度高,而低温对门诊人数的相对危险度则相对较低,并且滞后时间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淄博市主城区PM_(2.5)污染对医院每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淄博市主城区3家综合性医院2016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的呼吸系统疾病逐日门诊人次资料,结合同期的逐日大气污染数据和气象数据,在用广义相加模型(GAM)控制长期趋势、季节趋势、星期几效应及气象因素的影响后,分析PM_(2.5)日均浓度与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次的关系。结果淄博市主城区2016—2017年PM_(2.5)日均浓度为68.4μg/m~3,医院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次平均为386.6人次/d。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次与PM_(2.5)、SO_2、NO_2、CO均呈正相关(P0.05)。时间序列分析的单污染物模型显示,PM_(2.5)浓度对医院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次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以滞后3 d时效应最强,PM_(2.5)浓度每升高10μg/m~3,呼吸系统日门诊人次的超额危险度(ER)为0.321%(95%CI:0.077%~0.566%);多污染物模型显示,分别引入SO_2、NO_2后,PM_(2.5)浓度每升高10μg/m~3,呼吸系统日门诊人次的ER分别为0.389%(95%CI:0.143%~0.636%)和0.334%(95%CI:0.091%~0.578%),而同时引入SO_2和NO_2后,ER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淄博市主城区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次与短期PM_(2.5)浓度升高存在正向关联,可能会增加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兰州市气象因子与流感发病的关系。方法利用兰州市2008—2017年流感逐日发病数据,结合同期气象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气象因子对流感发病的影响。结果 2008—2017年兰州市共报告流感4 866例,男女性别比为1.21∶1;以6~14岁儿童发病例数最多,占34.03%;流感发病高峰主要在冬、春季。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流感日发病例数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呈负相关(rs值分别为-0.232,-0.066,-0.087,P0.05),与风速呈正相关(r=0.056,P0.05)。DLNM拟合结果显示,以日均气温11.22℃为参照,气温为33℃、lag 1时RR值最高,为2.70(95%CI:0.41~17.6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日均相对湿度50%为参照,相对湿度为0%、lag 0时RR值最高,为7.70(95%CI:1.33~1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日均风速1.25 m/s为参照,风速为0 m/s、lag 14时RR值最高,为3.24(95%CI:0.86~5.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象因子与流感发病风险关系的总体效应显示,日均气温在-6~0℃和12~20℃时的RR值均1(P0.05),日均相对湿度在26%~39%和51%~69%时的RR值均1(P0.05),日均风速在0~2 m/s时的RR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象因素是影响兰州市流感发病的重要因素,流感发病风险在低温和低湿环境时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大气污染对居民每日死亡的急性效应。[方法]采用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模型(GAM),在控制了时间的长期趋势、季节趋势、周效应、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研究上海市闵行区2001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大气污染与居民日死亡的关系。[结果]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以及二氧化氮(NO2)的日均浓度每增加10μg/m3,对应居民死亡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0030(95%CI:1.0005~1.0055)、1.0123(95%CI:1.0051~1.0195)和1.0126(95%CI:1.0059~1.0194)。[结论]上海市闵行区大气污染物PM10、NO2、SO2的浓度变化对居民日死亡人数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宁波市气温对居民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发病影响。方法采用时间序列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控制时间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大气污染和其它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分析2011—2016年宁波市日均气温与居民每日ILI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宁波市日均气温与每日ILI发病人数的关系曲线呈"V"型,最小发病效应温度为26.0℃;ILI发病存在一定的冷效应和热效应,滞后21d累积效应的RR(95%CI)分别为2.771(95%CI:1.806~4.250)和1.419(95%CI:1.137~1.772)。结论高温和低温均可增加宁波市居民ILI发病风险,应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加强对脆弱人群的保护,降低ILI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苏州市大气颗粒物的急性暴露与居民每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关系。方法采用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模型,在控制时间趋势和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单污染物和双污染物模型,分析2010—2013年苏州市大气PM10、PM2.5浓度对居民每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结果单污染物模型中,苏州市大气PM10(lag0~1)、PM2.5(lag4)浓度每升高10μg/m3,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日死亡数分别增加0.408%(95%CI:0.083%~0.732%)和0.509%(95%CI:0.098%~0.921%)。双污染物模型中,调整大气PM2.5的影响后,PM10(lag0~1)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略有增加(ER=0.466%,95%CI:0.062%~0.871%);分别调整PM10和NO2的影响后,PM2.5(lag4)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分别为0.525%(95%CI:0.020%~1.029%)和0.782%(95%CI:0.320%~1.2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苏州市大气PM10和PM2.5浓度升高可能导致居民每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定量评价兰州市大气PM10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每日入院人数的影响。方法采用时间序列的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GAM),在控制了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及气象因子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分析2001—2005年兰州市PM10与呼吸系统疾病日入院人数的暴露-反应关系,并按性别和年龄层建立模型。结果不同人群的呼吸系统疾病日入院人数相对危险度(RR)在最佳滞后天数(第4天)均有统计学意义。单污染模型中,当PM10日均浓度每升高1个四分位间距(IQR)时,总人群、男性和女性人群、老年人群(年龄≥65岁)、年龄65岁人群日入院人数分别增加2.4%,2.5%,2.9%,3.5%,2.5%。结论 PM10浓度升高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入院人数的增加,且均表现为滞后影响,而老年人群(年龄≥65岁)和女性人群对PM10浓度升高更敏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宁波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短期暴露造成人群死亡的归因风险。方法收集宁波市2011—2015年人群死亡、空气污染和气象资料,利用时间序列研究方法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PM10短期暴露造成人群死亡的超额危险度、归因死亡人数和人群归因分值。结果 PM10短期浓度升高与人群死亡数增加相关,效应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和持续性,日均浓度每升高10μg/m3,总死亡累积4 d(Lag0~3)的超额危险度为0.35%(95%CI:0.16%~0.53%)。宁波市2011—2015年归因于PM10短期暴露的总死亡人数为3 972例(95%CI:1 877~6 032),人群归因分值为2.15%(95%CI:1.02%~3.27%)。呼吸系统疾病对PM10更为敏感,其归因死亡人数和人群归因分值分别为1 323例(95%CI:619~1 990)和4.68%(95%CI:2.19%~7.03%);女性和高年龄组人群的归因风险分别高于男性和低年龄组。如果将PM10日均浓度控制在150μg/m3和100μg/m3限值以内,人群归因风险将分别下降25.45%和53.07%。结论 PM10浓度变化对健康有较大的影响,应立即采用有效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上海市卢湾区大气污染急性暴露对居民每日死亡数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时间序列的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GAM)和广义线性模型(GLM),在控制死亡的长期趋势、气象因素、“星期几效应”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上海市卢湾区2001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大气污染与居民每日死亡数的关系。[结果]在GAM中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SO2和NO2,48h平均浓度每增加10μg/m3,居民死亡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0003(95%CI1.0000~1.0007)、1.0009(95%CI0.9998~1.0019)和1.0012(95%CI1.0003~1.0021);在GLM中大气PM10,SO2和NO2,48h平均浓度每增加10μg/m3,居民死亡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0004(95%CI1.0001~1.0008)、1.0008(95%CI0.9998~1.0019)和1.0012(95%CI1.0002~1.0022)。[结论]GAM、GLM拟和结果相似,上海市卢湾区目前的PM10和NO2水平对居民日死亡数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日均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兰州市2008-2015年每日手足口病发病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首先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兰州市主要气象因子之间及其与手足口病发病数的相关性,然后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日均气温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联性。结果 2008-2015年兰州市共报告手足口病例25644例,男/女为1.59:1,5岁及以下儿童占78.68%;手足口病日均发病数与气温、降水量、风速呈正相关,与气压呈负相关,以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影响最为显著(r=0.528);日均气温与手足口病发病的暴露-反应关系呈倒"U"型,发病风险在20.3℃以下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高于20.3℃时下降;相对于气温的中位数13℃,高温(25.1℃)能显著增加手足口病发病风险,男性、女性、0(5岁儿童在滞后期为0~14 d的累计风险效应最大,RR(95%CI)值分别为9.51(3.27~18.02)、7.67(2.18~15.04)、9.66(3.75~17.56);高温对6(14岁人群、低温(-5.1℃)对不同性别、年龄别人群在整个滞后期内的累计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温可显著增加兰州市手足口病发病风险,男性和0(5岁人群是敏感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