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艳华 《中国保健》2010,(11):86-86
目的分析血液病发病因素,探讨成分输血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我科130例血液病患者成分输血,通过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输血制度的执行,合理使用成分血,加强心理护理的护理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0例血液病患者给予成分输血,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延缓血液病患者生命。结论加强成分输血管理,丰富临床知识,保证医疗质量,提高输血疗效,减少医患纠纷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了解血液病患者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寻求血液病患者输血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策略. 方法应用ELISA及酶法检测268名血液病患者各型肝炎病毒抗体及肝功能,并对符合乙肝疫苗接种条件的患者分组进行人重组乙肝疫苗接种,所有患者按血液病需要进行治疗、输血. 结果血液病患者存在较高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26.49%),且在不同的血液病病种间存在差异(χ2检验,P=0.013);血液病患者输血后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为3.77% ,据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肝炎病毒的感染在输血组与非输血组、接种组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4、P=0.012);血液病患者接种乙肝疫苗后乙肝表面抗体总的阳转率为66.3%,并且70.5%的患者是在接种后1个月即产生抗体,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乙肝表面抗体的产生受接种方式、不同病种、是否输血等多因素影响. 结论血液病患者对乙肝疫苗接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乙肝疫苗接种尤其是加强接种方案可作为预防血液病患者发生输血后乙型肝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918例血液内科需多次输血患者Rh表型及不规则抗体鉴定结果,探讨需多次输血血液病患者输血前检测Rh表型及选择相匹配的Rh表型输血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检测卡法对918例需多次输血患者进行Rh抗原分型,并采用微柱凝胶检测卡法进行抗体筛选及鉴定。结果918例患者共检出Rh(D)阳性911例,其中911例血标本Rh阳性表型分布规律为CCDee(386例)>CcDEe(332例)>CcDee(79例)>ccDEE(64例)>ccDEe(30例)>CCDEe(10例)>CcDEE(7例)>ccDee(2例)>CCDEE(1例);6例Rh(D)阴性表型分布规律为ccdee(4例)>Ccdee(1例)>CcdEe(1例);1例弱D表型为DCc Ee。D、C、c、E、e抗原频率由高到低分别为D(99.67%)>e(93.96%)>C(91.00%)>c(48.96%)>E(42.92%)。进行Rh配合性输注后共检出不规则抗体6例,其中新产生Rh血型系统相关的不规则抗体仅为1例。结论对于多次输血患者输血选用Rh表型匹配的血液输注,从根本上减少和预防患者Rh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的产生,确保输血的安全性,提高输血疗效,尤其对Rh系统免疫过的患者再次输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在儿童医院备用药品管理中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ealth 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HFMEA)和根原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RCA)的可行性.方法 根据追踪回溯法,使用HFMEA方法分析儿童医院备用药品的常规管理,罗列儿童医院...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血液病患者的ABO疑难血型进行鉴定,并探讨其输血策略,以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 查阅3例出现疑难血型的血液病患者的病历资料,针对性地进行抗-H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唾液试验等血型血清学试验,确认患者的血型并分析其输血策略。结果 患者1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型为B型Rh(D)阳性,选择B型Rh(D)阳性悬浮红细胞输注。患者2疑为白血病所致的血型减弱,血型为A弱Rh(D)阳性,建议病情好转后复查血型;选择O型Rh(D)阳性洗涤红细胞、A型Rh(D)阳性血小板输注。患者3为干细胞移植术后(B供O),血型为B弱Rh(D)阳性;选择O型Rh(D)阳性悬浮红细胞、B型Rh(D)阳性血小板输注。结论 鉴定血液病患者的疑难血型应结合其疾病状态,查阅病历资料,分析干扰因素,设计针对性试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减少恶性血液病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 采用心理调查问卷,调查分析67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可能原因.结果 不良心理反应中以抑郁最多,占总调查者的77.6%,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产生的不良情绪反应比例不同,有显著性差异(x2=15.29,p<0.01).结论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焦虑、抑郁、恐惧心理予以足够重视,临床治疗中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及有效护理干预,对促进恶性血液病患者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的预见性护理对骨科手术患者非计划性拔管(UEX)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河南省某医院进行骨科手术并留置引流管的4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同一医院进行骨科手术并留置引流管的43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HFMEA的预见性护理。比较2组患者UEX发生率、UEX风险认知度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UEX发生率为6.98%,低于对照组的2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后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及疾病因素3项UEX风险认知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对护理人员健康宣教、操作技能以及护理方案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HFMEA的预见性护理用于骨科手术患者,可有效预防UEX的发生,提高患者UEX风险认知度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的医院感染防控管理应用于预防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暴发的效果。方法 成立多学科项目实施小组,对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2020年6—12月收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HFMEA模式对MDRO医院感染暴发防控进行风险评估,对高风险失效模式进行原因分析,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并于2021年1月开始实施。比较实施前后工作人员手卫生、穿脱隔离衣情况及患者MDRO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HFMEA实施后,ICU MDRO医院感染暴发潜在失效模式风险系数明显下降;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率较实施前提升了10.98%~14.12%;接触MDRO患者及床单位时工作人员使用隔离衣的依从率较实施前提升了8.61%~15.21%;穿脱隔离衣正确率较实施前提升了10.73%~18.43%;ICU医院感染率、MDRO日医院感染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发病率与实施前比较均有下降。结论 应用HFMEA前瞻性评估并对MDRO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进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MDRO医院感染率,从而预防MDRO医院感染的暴发。  相似文献   

10.
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降低手术流程的风险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手术错误是手术室最大的风险之一,其发生的几率虽然不高,但后果严重,对病人和当事的医务人员均造成严重的伤害.也对医疗机构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故研究以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对手术流程进行分析.前瞻性地了解手术错误发生的过程及原因,再运用不同的质量改进方法制定对策,对于降低手术流程的风险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波子宫内膜消融术及成分输血治疗血液病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对23例血液病患者,首先给予成分输血纠正凝血功能异常及贫血,再刮宫薄化子宫内膜后行微波子宫内膜消融术。结果:平均随访6~36个月,23例患者闭经14例(60.9%),少量月经8例(34.8%),治疗满意率95.7%。23例患者治疗前均合并中重度贫血,血色素35~56 g/L,3个月后升至60~128 g/L,手术前后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无1例发生围手术期出血。结论:应用微波子宫内膜消融术及成分输血是治疗血液病异常子宫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有效改变血液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明恶性血液病住院费用结构,探讨合理调控策略.方法单纯随机抽样调查,统计学采用t检验,二元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恶性血液病住院费用显著高于良性血液病(p<0.01);住院费用与病种、分期不相关(p>0.05);与治疗效果(预后)呈负相关(r=-0.365,p<0.001);与药费呈正相关(r=0.951,p<0.001).结论控制住院费用增长的关键是控制药费,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根本是提高医护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3.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用药流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评估用药管理流程潜在风险因子,并结合用药流程探讨错误因素,提出改善用药安全的可行性方案,并持续追踪改善成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HFMEA)在职业暴露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应用推广价值。 方法 通过组建专业的HFMEA团队,对职业暴露管理中的风险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查找潜在失效模式并针对高风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降低职业暴露感染风险。 结果 职业暴露管理中发生的主要失效流程和环节有设备、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其中人员因素优先风险数值(RPN)最高。进行HFMEA后RPN值下降,下降率52.50%。医务人员的正确防护率由实施HFMEA管理前的58.62%上升到72.45%,职业暴露正确处置率由74.03%上升到9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33、10.521,P<0.05)。 结论 应用HFMEA对医疗职业暴露管理进行评估、分析并采取相关措施,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职业暴露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5.
FMEA法在医疗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日趋严峻的医疗风险问题,如何识别和应对风险已经成为整个医疗行业共同面对的议题。以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在医疗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的具体实施方法和目前在国内外医疗行业的应用现状,并对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在末来医疗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16.
隋吉江 《中国保健》2009,(21):868-869
临床输血是现代医学中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医疗抢救和治疗疾病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但临床输血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如输注不当,可引起非常严重的不良反应乃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作好临床输血及成分输血技术规范化尤其重要,现结合本院血库工作实践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HFMEA)是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基础上,整合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point,HACCP)及根本原因分析法(root cause analysis,RCA)等理论,形成的一种基于团队、系统和前瞻性的可靠性分析方法,通过对医疗服务系统中潜在失效问题的严重程度、发生率等进行评估,辨别存在的安全风险,预先建立预防措施,设计或优化医疗服务流程,以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HFMEA在慢性病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为我国社区慢性病管理质量持续提升提供新的思路。采用文献分析法归纳HFMEA的起源、概念及内涵特征,详细分析HFMEA的实施方法和步骤以及新的发展趋势,并聚焦当前我国社区慢性病管理热点问题,阐明应用HFMEA理论进行慢性病管理的具体可行性。HFMEA是国际先进的前瞻性医疗质量管理方法,在我国社区慢性病管理领域应用具有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有利于将"事后纠正"的规范化管理模式转变为"事前预防"的风险控制机制,从而提高慢性病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恶性血液病是一组起源于造血系统组织范畴内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包括白血病及其相关疾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及其相关疾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1].医院感染是指入院48 h后无潜伏期的感染或无发热者在住院期间出现连续2 d体温>38℃或有明显的感染灶者[2].由于恶性血液病本身的病变以及化疗和(或)放疗对骨髓造血及免疫功能的抑制,极易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已经成为恶性血液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国内、外学者就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相关问题做了大量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对糖尿病足患者感染的防控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于医院收治的986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93例;对照组采用糖尿病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对糖尿病足的感染进行预防及控制;对比分析干预后两组风险优先数(RPN)、患者感染糖尿病足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糖尿病足患者感染的风险因素有护理人员的隔离认识薄弱;未按规定对患者足部检查;隔离措施不及时;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家属发现患者皮肤破损或溃疡时未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诊治环境消毒不彻底;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以及对患者家属的宣教力度不足等共八项,分别针对以上风险因素进行RPN评分,并制定相应措施。经干预后八项风险因素的RPN评分均低于行动前,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感染率2.64%小于对照组的4.46%(P<0.05);试验组的治愈率100.00%大于对照组的95.45%(P<0.05)。结论行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糖尿病足患者感染的防控效果优于普通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对反复输注浓缩红细胞、血小板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方法 对本组 54例需要反复输注浓缩红细胞、血小板的恶性血液病患者 ,采用淋巴细胞毒试验 (LCT)检测 ,研究这组患者的血小板校正增加值测定 (CCI)与淋巴细胞毒试验、血小板输注无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本组 54例患者中 ,LCT阳性 40 7% ,其中男 1 6 7% ,女 2 4 0 % ,男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χ2 =3 .2 0 ,P >0 .0 5) ;CCI无效组 35 1 % ,其中LCT阳性者 63 1 % ,CCI有效组 64 8% ,其中LCT阳性者 8 5 % ,CCI无效组与CCI有效组LCT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χ2 =1 8.2 9,P <0 .0 1 )。结论 本组患者CCI无效组LCT阳性率明显高于CCI有效组 ,这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发现大多数患者LCT滴度越高 ,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