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耳科学     
900170 幼儿咽鼓管粘膜的扫描电镜观察/王保华…∥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89,3(3)。-160~161 用扫描电镜观察幼儿咽鼓管粘膜纤毛细胞与杯状细胞的分布,指出:纤毛细胞的密度从咽鼓管口到鼓室口逐渐减小,纤毛的长度与数  相似文献   

2.
咽科学     
961800人咽鼓管粘膜的超徽结构观察/汪 磊…//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一l”6,31(l)一69一71 为观察人咽鼓管粘膜上皮的超微结构及其不同细胞的分布情况,取不同年龄组的人咽鼓管标本,分为鼓室段、峡部及咽段,经扫描电镜程序制作标本后观察。结果发现:咽鼓管粘膜上皮由纤毛细胞、无纤  相似文献   

3.
耳科学     
2001 1678正常豚鼠中耳粘膜扫描电镜观察/陈合新…//第一军医大学学报,一2001,21(3)一187~189 目的:观察正常豚鼠中耳粘膜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应用扫描电镜对4只(8侧)豚鼠中耳腔粘膜进行多部位观察。结果:观察发现豚鼠中耳粘膜表面有地毯样粘液层。中耳粘膜的上皮细胞可分为4种类型,即纤毛细胞、无分泌颗粒无纤毛细胞、有分泌颗粒无纤毛细胞和扁平细胞,在中耳腔的不同部位各种细胞的多少不均。结论:中耳粘膜有真性呼吸上皮的特性。图5参8(原提要)20011679先天性外中耳畸形的I期手术整复/吴达才…//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一2001,15(4)一1 61~1 …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胎儿中耳粘膜上皮的超微结构.方法:应用扫描电镜观察18例不同胎龄胎儿的中耳粘膜上皮.结果:胎儿中耳粘膜上皮由纤毛细胞、无分泌颗粒无纤毛细胞、有分泌颗粒无纤毛细胞和扁平细胞组成.前3种成分主要分布于咽鼓管,扁平细胞主要分布于鼓室;随着胎龄的增加,其比例有所变化.结论:胎儿期咽鼓管粘膜的纤毛系统出生时已基本形成,而鼓室内的纤毛系统则是在出生后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正常的中耳上皮 Politzer(1878)及Preysing(1904)指出,中耳大部分覆盖着纤毛上皮,甚至可伸达上鼓室。Preysing氏在中耳粘膜内未发现腺体,但Troltsch(1861)认为中耳粘膜有腺体。Krause氏(1876)、Politzer氏(1878)及Goerke氏(1902)均加以证实。Wittmaack氏(1918)叙述在咽鼓管口及鼓室的前下部有纤毛而其他地方则为立方上皮,并有扁平内皮细胞样的区域,亦未发现腺体。Meyer氏(1931)描述所有中耳各型上皮,从内皮细胞到纤毛柱状细胞均产生粘液。1960年后一般认为中耳粘膜是一种低的、立方的、无纤毛的、不呈层的、甚至为内皮样的上皮,只有咽鼓管口附近才有较高的、分层的、或带纤毛的上皮。许多学者在正常中耳粘膜内未发现腺体及粘液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6.
电镜已证实咽鼓管和中耳前三分之二的粘膜具有功能性粘液纤毛系统,粘液纤毛由纤毛细胞和粘液毡构成,具有自净作用。迄今为止,对咽鼓管鼓室(tubotympanum)内的纤毛活动情况和性质了解不多。作者曾研究中耳牯膜的感染病原和X线照射等各种致病因素,并提出这些因素影响咽鼓管鼓室的纤毛活动。由于纤毛细胞在生理盐水下保持活动仅几个小时,故以往只能检查离体60分钟以内的纤毛活动情况。为了弄清长期影响中耳疾病的病理因素,作者建立实验模  相似文献   

7.
为观察人咽鼓管粘膜上皮的超微结构及其不同细胞的分布情况,取不同年龄组的人咽鼓管标本,分为鼓室段、峡部及咽段,经扫描电镜程序制作标本后观察。结果发现:咽鼓管粘膜上皮由纤毛细胞、无纤毛细胞及杯状细胞组成;位于骨-软骨交界的峡部纤毛细胞密集,杯状细胞由鼓室段至咽段逐渐增多,纤毛细胞的纤毛向咽侧倾斜;咽鼓管管壁上1/3多为无纤毛细胞,底及下部为纤毛细胞。超微结构所见证实咽鼓管顶部在保持中耳内外压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咽鼓管底部存在粘液纤毛输送系统,为主动机制。咽鼓管粘膜防御系统在胚胎时期已开始发育,出生后即建成。  相似文献   

8.
耳科学     
20011175胎儿中耳粘膜上皮的扫描电镜观察/万光青…//山东医大基础医学院学报一2000,14(6)一336~338 目的:观察胎儿中耳粘膜上皮的超微结构。方法:应用扫描电镜观察18例不同胎龄胎儿的中耳粘膜上皮。结果:胎儿中耳粘膜上皮由纤毛细胞、无分泌颗粒无纤毛细胞、有分泌颗粒无纤毛细胞和扁平细胞组成。前3种成分主要分布于咽鼓管,扁平细胞主要分布于鼓室;随着胎龄的增加,其比例有所变化。结论:胎儿期咽鼓管粘膜的纤毛系统出生时已基本形成,而鼓室内的纤毛系统则是在出生后逐渐形成的。图6参9(原提要)200n176湿润烧伤膏治疗耳廓冻疮49例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9.
咽鼓管的功能可简述为服务和保护两个方面 ,前者指通气 (维持接近大气压的中耳压力 )和粘膜纤毛的清洁作用 (中耳到鼻咽的表面清除作用 ) ;后者是指正常的咽鼓管可防止液体返流入中耳及由深呼吸引起的中耳过度负压。关于这两者的定性概念较之严格的定量数据更易获得。咽鼓管功能至少在定性方面是双侧对称的 ,即使在单侧外耳道闭锁的患者。因此 ,了解患者双耳间咽鼓管的状态十分重要 ,如果患者较好侧耳咽鼓管功能正常 ,那么对侧耳鼓室成形术将有可能成功 ,反之亦然。最近有关小儿鼓室成形术与咽鼓管功能测试的文献表明 ,仅患儿的年龄与手术的…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用了取自6个成人的10个咽鼓管。这些人既无中耳疾病的临床体征,也无中耳炎的病史。在死亡10~120分钟内中耳腔注入10%福尔马林,3~11小时后取下颞骨,包括咽鼓管的全长,制成标本,用350~10000倍的扫描电镜检查。结果:把咽鼓管分成内侧、中间和外侧三个部分。内侧和中间1/3相当于软骨部,外侧1/3相当骨部。靠近咽鼓管口附近(从咽口的内1/3)覆盖整个管腔的大部分上皮细胞是纤毛柱状细胞,而在咽鼓管的中1/3顶部纤毛细胞数目逐渐减少,从峡部到鼓室口(咽鼓管外侧1/3)覆盖咽鼓管壁上1/3的大部分细胞是无纤毛细胞,其表面形态是鳞  相似文献   

11.
咽鼓管粘膜分泌细胞与表面活性物质样板层体的观察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为深入研究咽鼓管的超微结构与生理功能,应用微细胞化学方法观察正常豚鼠咽鼓管粘膜分泌细胞与表现活性物质样层体的分布特点。分泌细胞可以分为亮颗粒细胞,暗颗粒细胞与混颗粒细胞三种。亮颗粒细胞主要分布在咽鼓管咽口部,混便颗粒细胞主要分布在咽鼓管峡部,细胞主要分布在咽鼓管鼓室口部和鼓室粘膜。表面活性物质样板层体可见于咽鼓管粘膜的纤毛细胞、无纤毛细胞和各种分泌细胞,可能是表面活性生物的前体,对维持咽鼓管的正常  相似文献   

12.
在胚胎第三周开始由内胚叶第一腮囊形成中耳。第10周便在咽鼓管附近上下扩展,并形成空腔,第20周开始产生粘膜,第35周鼓室已大体完成,鼓窦开始形成,出生时鼓窦继续发育,到一周岁时才大体上完成,以后到4,5岁形成乳突气房。中耳腔是由上呼吸道含气空腔演变而来,这里空气的存在,构成了听觉传导的必要条件。另外它与鼻窦一样,可使头颅骨的重量适当减轻。中耳腔粘膜纤毛细胞的存在,其腔内之异物、陈旧性物质和分泌物。沿着咽鼓管纤毛运动的方向,从咽鼓管慢慢地被排泄至鼻咽腔,它不同于  相似文献   

13.
用扫描电镜观察幼儿咽鼓管粘膜纤毛细胞与杯状细胞的分布,指出:纤毛细胞的密度从咽鼓管口到鼓室口逐渐减小,纤毛的长度与数量随向鼓室口移行而逐渐减少;大多数纤毛细胞具有100~200纤毛,纤毛长度为8μm,纤毛细胞与杯状细胞之比是5:1。  相似文献   

14.
作者研究组胺对中耳粘膜纤毛运动功能的影响,取体重250g的豚鼠50只,每只从一侧中耳两处取粘膜片,一处接近另一处远离咽鼓管鼓室口。将粘膜片进行组织培养。以光电法测定纤毛运动频率,分别测定给药前及灌注组胺及苯海拉明或甲氰咪胍后纤毛运动频率。结果:近口处粘膜灌流组胺15分钟后,组胺浓度  相似文献   

15.
慢性中耳渗液的病因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认为咽鼓管功能不良是慢性中耳渗液的病因。但许多有关研究是在非生理性的条件下作出的,难以令人置信,例如对已有鼓膜穿孔或鼓膜置通气管病人(即已是患病耳)的咽鼓管功能作测量,不能得出中耳渗液前的情况。近年来许多研究向免疫学领域发展,认为免疫反应可能是慢性中耳疾病的主要病因或继发于咽鼓管功能不良。正常情况下,急性中耳渗液通过抗原、抗体和补体之间的免疫反应,渗出物吸收,咽鼓管通畅而治愈。但是,分泌物由于粘滞性增加,粘膜纤毛中毒性损害而不能排出中耳腔,从而处于慢性炎症状态。这可能由于渗液成分之间的比例改变,尤其是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及补体C_3之间,或者因抗原致敏的上皮细胞与T淋巴细胞之间有选择性的相互作用而释放淋巴因子和产生巨噬细胞侵犯。这一发展,构成Gell和Coombs  相似文献   

16.
作者对收集来的人类颞骨进行了组织学观察,旨在阐明咽鼓管功能障碍与形态学的关系。 1.压力平衡:鼓室和外耳道等压才能提供声音空气传导的最佳功能状态。咽鼓管阻塞将迅即产生10~200mmH_2O的部分真空,如不能立即缓解,将有液体渗出。 2.换气:呼吸性粘膜吸收氧。咽鼓管阻塞将使CO_2分压从正常的17mmHg提高到58mmHg。Moscona和Sadé等已证实高浓度的CO_2可使上皮细胞化生,导致扁平上皮细胞转化成有纤毛的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研究咽鼓管的超微结构与生理功能,应用超微细胞化学方法观察正常豚鼠咽鼓管粘膜分泌细胞与表面活性物质样板层体的分布特点。分泌细胞可以分为亮颗粒细胞,暗颗粒细胞与混合颗粒细胞三种。亮颗粒细胞主要分布在咽鼓管咽口部,混合颗粒细胞主要分布在咽鼓管峡部,暗颗粒细胞主要分布在咽鼓管鼓室口部和鼓室粘膜。表面活性物质样板层体可见于咽鼓管粘膜的纤毛细胞、无纤毛细胞和各种分泌细胞,可能是表面活性物质的前体,对维持咽鼓管的正常生理功能有一定关系。通过超微细胞化学方法证实了表面活性物质样板层体的存在,为今后深入开展咽鼓管的生理和病理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耳和乳突在胚胎发育中来自第一咽囊,它们的上皮与呼吸道粘膜有关。正常人中耳粘膜含纤毛细胞、无纤毛细胞及基底细胞而无粘液细胞。作者观察慢性浆液性中耳炎患儿两例中耳和乳突粘骨膜病理变化。患儿分别为4岁和7岁。长期患该病并经数年常规治疗,包括增殖体刮除、鼓膜切开及反复置中耳通气管等。临床检查见鼓膜内陷、有瘢痕,鼓室积液明显。乳突摄片呈硬化型。乳突根治术中见鼓室贮积琥珀色粘液。切开鼓膜,以细小匙钳取中耳组织,及刮匙取乳突腔内增厚的粘骨膜。精细制备中耳和乳突粘膜标本。光镜下见粘膜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或柱状,有的有纤毛;常见单核细胞浸润,偶见成片浆细胞;可见泡沫状粘液细胞;偶有息肉或嗜伊红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用油红染色(O R O)脂肪结果为阴性。中耳粘膜在电镜下较显著的变化是上皮细  相似文献   

19.
慢性中耳炎 (chronicotitismedia ,COM)是危害人类听力最常见的耳科疾病之一 ,它的特征有 :中耳腔分泌富含粘液的液体 ;由于听骨链损害或鼓膜穿孔 ,造成听力损失 ;中耳粘膜的炎性改变。尽管国内外学者在手术和药物治疗慢性中耳炎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 ,但它仍然是获得性听力损失的最常见原因。慢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但学者们一致认为 ,慢性中耳炎的发生与咽鼓管、中耳腔粘膜纤毛排送系统的功能削弱有密切关系。因而 ,近年来 ,对正常和慢性中耳炎者的咽鼓管、中耳腔粘膜机能形态学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前认为,联合进路分期进行鼓室成形术,对中耳疾病包括胆脂瘤的处理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它有可能在彻底清除病变组织的同时,又保存基本骨性结构和达到鼓膜-听小骨装置的解剖与功能重建。本文报告的目的,旨在讨论二期手术时从中耳和乳突采取再生粘膜的组织学表现。从乳突到咽鼓管鼓室,对大面积缺少粘膜处应使用硅胶膜,以防止粘连和保证含气间隙与咽鼓管鼓室间相交通。硅胶膜应作适当裁剪后铺在中耳内。并用一舌形咽鼓管赝复体插入咽鼓管内,以引导中耳粘膜再生(Glasscock,1976)。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