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诊断Barrett食管的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间48例经胃镜检查病理诊断的Barrett食管患者,分别在普通内镜模式和NBI模式下,观察食管黏膜病变轮廓并计算图像清晰度评分,在病变处靶向下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普通内镜模式下发现病变33例(68.8%),NBI模式下发现病变41例(85.4%),NBI模式对病变的检出率高于普通内镜模式(P<0.05).普通内镜模式下病变轮廓清晰度评分总分为61分,而NBI模式下总分为114分,两者图像清晰度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NBI优于普通内镜.结论:NBI技术操作简便,对Barrett食管病变轮廓显示清晰,有助于对病变处进行靶向病理活检.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利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imaging,NBI)对内镜下可疑Barrett食管进行靶向活检的应用。方法160例经胃镜检查诊断为内镜下可疑Barrett食管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病变处分别采用普通内镜下活检和NBI模式下进行靶向活检,比较两组检出率。结果NBI模式下靶向活检检出率85.0%,普通内镜活检法检出率66.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NBI模式下靶向活检有助于提高Barrett食管检出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窄带成像技术(NBI)在Barrett食管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山东省新泰市新汶矿业集团中心医院58例通过胃镜检查病理确诊为Barrett食管患者,使其分别在普通内镜模式、NBI模式下观察,评价食管黏膜病变轮廓,然后计算出图像清晰度,在患者病变位置靶向下取活检实施病理检查。结果在58例患者中,普通模式下病变检出率为63.8%;NBI模式下病变检出率为87.9%.两者检出率相比,后者明显高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模式下病变图像清晰度评分总分是68分,NBI模式下病变图像清晰度评分总分是125分,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窄带成像技术操作简单便捷,可以清晰地显示出Barrett食管患者的病变轮廓,有助于对病变部位实施靶向病理活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NBI)对Barrett食管(B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普通内镜诊断的BE患者分别行普通内镜及NBI内镜检查,并于异常部位行定向取检,统计病理检出率。结果普通内镜组病理符合率33.9%,NBI组病理符合率达6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BI模式下A组肠化生检出率为56.7%,B组肠上皮化生检出率为0%。结论NBI有助于BE的早期诊断,可提高肠化生的病变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食管黏膜微血管改变与组织学的关系,以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68例常规内镜下食管黏膜病变患者用窄带成像技术(NBI)、卢戈氏碘染色法观察其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的形态学改变,并活检组织做病理学分析;30例正常者做对照组。结果:NBI和碘染色内镜显示食管病变程度及范围明显优于常规内镜,但碘染色内镜存在不良反应(15.65%);正常对照、食管炎、低级别瘤变、高级别瘤变及食管癌IPCL主要形态分类分别为Ⅰ型(100%)、Ⅱ型(84.45%)、Ⅲ型(52.00%)、Ⅲ型(69.23%)、Ⅳ型(64.29%)。结论:NBI内镜可以替代碘染色内镜;亦可根据食管黏膜IPCL形态判定组织学类型,提高了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对食管黏膜微血管的形态分型和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应用NBI—ME技术对在笔者医院诊治的104例食管病变的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食管黏膜上皮乳头内的毛细血管袢(IPCL)的形态,并于各不同形态所在的部位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食管炎的IPCL主要为Ⅱ型,占88.00%,低级别黏膜内瘤变的IPCL主要为Ⅱ、Ⅲ型,其中Ⅱ型占43.75%,11I型占56.25%,高级别黏膜内瘤变的IPCL主要为Ⅲ型,占83.33%,而食管癌的IPCL主要表现为Ⅳ型,为100%。结论通过NBI—ME对食管黏膜上皮乳头内的毛细血管袢进行有效地形态观察可以推测患者的病理诊断,提高镜下早期食管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以指导正确的治疗方法及镜下的随诊。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在早期食管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总结37例接受NBI-ME检查的早期食管癌患者,以术后病理组织学为金标准,评价NBI-ME对早期食管癌定性和定深度诊断的价值.结果 3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早期食管癌患者中,术前常规胃镜活检定性诊断率为40.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2例,食管癌15例),NBI-ME定性诊断率为78.4%(判定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例,食管癌29例),NBI-ME与术前活检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879,P=0.0009);定深度诊断方面,NBI-ME和微探头超声的准确性分别为83.8%(31/37)和81.1%(30/3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33,P=0.7600).结论 NBI-ME能为早期食管癌提供比较准确的定性及定深度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k7和EpCAM在Barrett食管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胃镜确诊BE,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k7和EpCAM的表达。结果Ck7在BE中的柱状上皮和特殊肠化型上皮的杯状细胞胞质表达,阳性率为94.6%,与其它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EpCAM在BE特殊肠化型的柱状上皮和杯状细胞胞质表达,阳性率为51.4%,与其它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例CK7贲门柱状上皮胞质中有弱着色,3例EpCAM贲门腺体细胞中有弱表达,两者在食管鳞状上皮表达都为阴性。结论Ck7能鉴别活检组织柱状上皮的来源,是一种敏感性较高的标志物;EpCAM特异性强,有助于发现特殊肠化型BE,对其转归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江苏地区接受内镜检查的人群中Barrett’s食管(BE)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以及同期同人群中食管腺癌的患病情况。方法以我院近4年接受内镜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内镜疑诊的BE患者取活检,病理标本见到真性杯状细胞确诊为BE。分别研究4年间BE的总体患病率、各年度病例患病率及各年龄组患病率,同时研究BE的内镜下形态和同期食管腺癌的患病情况。结果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69544例中,共检出BE105例,BE的总体患病率为1.51‰(95%CI1.27‰~1.75‰),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55例及50例,两者在平均年龄和患病率间均无差异。近四年的年度病例患病率分别为2.15‰、1.23‰、1.41‰及1.39‰,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18,X2=4.92)。随着年龄增长,BE的患病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各个年龄组间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X2=6.07,P〈0.01)。除典型的内镜下表现外,部分BE患者可表现为食管炎、食管溃疡等。BE的内镜下形态以岛形最多见(51.35%),舌形次之(35.14%),全周形最少(13.51%)。食管腺癌占同期所有食管癌的比例仅为4.68%,且近四年该比例并未明显升高。结论近4年江苏地区所有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者中BE总体患病率约为1.51‰,该比例在过去四年间并没有明显升高,但随着年龄增长其患病率逐渐增加。食管腺癌占所有食管癌的比例仍很低且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目前关于Barrett食管(BE)的内镜和病理组织学标准存在不同的观点,本研究旨在采用不同的诊断标准定义BE,从而探讨国人中BE的诊断标准问题。方法以内镜下疑似BE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研究前统一内镜下鳞柱状上皮交界处和胃食管结合处内镜检查标志的判断标准。内镜下疑似BE是指胃食管结合处的近端出现橘红色柱状上皮,即鳞柱状上皮交界处与胃食管结合处分离。食道粘膜活检取材使用四象限活检法,病理标本使用H&E染色,观察柱状细胞和特殊肠化上皮,同时观察BE的不典型增生情况。结果共收集到内镜下疑似BE者共209例,其中长段BE4例、短段BE205例;在209例内镜下疑似BE者中,食管远端共检出存在柱状上皮化生者171例;同时检出特殊肠上皮化生即病理发现杯状细胞者21例,检出率为10.0%(21/209);在21例特殊肠上皮化生患者中,长段BE1例、短段BE20例;仅1例发现不典型增生。结论BE的诊断需根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检,可能以组织学上发现特殊肠化上皮为准更合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术(APC)在Barrett食管(BE)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1年2月无肠上皮化生的83例病理诊断BE患者,在内镜窄带成像(NBI)技术定位下行APC治疗,术后2~3、6个月应用NBI技术对原病灶处进行复查。结果83例患者共行118次APC治疗,74例术后2~3、6个月复查无复发,6个月时内镜复查BE复发9例,其中4例获得病理诊断。结论APC是一种治疗BE较为安全、有效、创伤小的内镜介入治疗手段。治疗的适宜功率为60W,随访6个月复发率较低;但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6.
放大染色内镜在上消化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大内镜在消化道检查中能清晰显示黏膜微细结构的变化,其与黏膜染色技术相结合,能更准确地反映病变组织的病理学背景。对于黏膜的微小早期病变的镜下检出率及诊断明显优于普通内镜,做到及时诊断与治疗,放大内镜下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早期胃癌的小凹形态各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使用Lugol’s液进行食管染色联合黏蛋白2(MUC2)检测对Barrett食管(B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胃镜下初步诊断为BE食管的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实验组24例,行2%Lugol’s液10-20ml食管染色,1-min3食管黏膜迅速染色,在食管不着色区取活检(靶向活检)2-4块送HE染色病理检查,同时行免疫组化检测MUC2表达情况;B组为对照组20例,在紧靠齿状线下方、齿状线舌形突出、齿状线上岛形橘红色黏膜处取活检2-4块,送HE染色病理检查。结果 A组HE染色病理诊断为BE21例,7例为肠化型,HE染色病理诊断的BE中有13例MUC2阳性表达;B组HE染色病理确诊为BE12例,其中3例为肠化型BE;两组BE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P〈0.05);两组肠化型BE检出率亦有统计学意义(χ2=7.232,P=0.007〈0.05)。结论 Lugol’s液食管染色进行靶向活检可以提高BE的诊断率,MUC2检测显著提高了肠化型BE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骨形成蛋白4在Barrett食管与食管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与食管腺癌组织中骨形成蛋白4(BMP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arrett食管无不典型增生组20例,低级别不典型增生组20例、高级别不典型增生组20例及食管腺癌组25例组织中BMP4的表达。结果:在Barrett食管无不典型增生组、低级别不典型增生组、高级别不典型增生组及食管腺癌组中BMP4阳性率分别为15.0%,30.0%,75.0%,76.0%。食管腺癌组及Barrett食管高级别不典型增生组中BMP4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不典型增生组及低级别不典型增生组(P均<0.05)。结论:BMP4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