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幽门杆菌所致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型特点,为消化性溃疡病人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共150例幽门杆菌相关性消化溃疡患者,将所有病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期及脉象观察,并行胃镜检查、H.pylori检查,对中医证型与其他结果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多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两种证型,消化性溃疡的愈合期和瘢痕期多为肝郁气滞证和胃阴亏虚证两种证型。而HP阳性者在不同中医证型中分布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肝郁气滞证胃阴亏虚证。结论:不同中医证型与消化性溃疡的分类、分期及HP感染存在显著相关性,因此采取对症疗法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而言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HP)进入胃内,主要在胃窦部粘液和粘膜层之间生长、繁殖,粘液是Hp的保护层,避免胃酸对其生长的不利影响。Hp可产生大量尿素酶分解胃液、食物、唾液、局部血液和组织中的尿素为二氧化碳(CO2)和氨(NH3),氨可中和胃酸以利Hp生长。Hp通过其“吸咐基底”吸附在胃粘膜上皮细胞上,引起上皮细胞形态和结构的改变,小凹上皮增生反应以及固有膜内炎症反应,出现炎症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Hp量多时可以出现中性多形核细胞增多。使炎症呈活动状态。局部免疫增强时,胃部炎症消退,胃酸分泌恢复。  相似文献   

3.
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常见证型的统计学研究、常见证型的客观化研究等综述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进展。指出:探索消化性溃疡诊断意义的微观监测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有助于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步入现代化与客观化。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消化性溃疡在临床上见于各年龄组人群,其发病的基本原因是胃酸分泌过多,由于患者的饮食不当,缺乏规律,进食大量的辛辣刺激性食物,或者吃饭不太认真(即快而不细咀嚼)等诸多原因均可诱发溃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中医治疗进展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93级研究生刘绍能幽门螺杆菌(HP)是由Warren等首先在慢性胃炎患者胃组织中发现。此后的研究证实HP感染与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从而为治疗这些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辨证施护对消化性溃疡HP阳性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将110患者随机分为辨证施护组、对照护理组,两组病人均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基础上,行辨证施护或者常规护理,观察疗效及HP阴转率.结果:辨证施护组痊愈率为91.4%.HP阴转率为84.5%;对照护理组有效率为76.9%,HP阴转率为67.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中西医治疗基础上施用辨证施护对治疗消化性溃疡HP阳性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的年消化性溃疡研究中发现70-90%的胃溃疡和95-100%的十二指肠炎患者胃内有幽门螺杆菌(HP)定值。在第四届国际东京幽门螺杆菌会议上已经确认HP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将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称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其机理是HP感染破坏了胃、十二指肠粘膜屏障,引起胃酸分泌增加,PH下降,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生。治疗上有单一药物(抗菌素)、二联及三联药物化疗,而以三联化疗具有疗程短、价廉、安全等特点,疗效确切,远期疗效有待观察。同时根除HP又是防止消化性溃疡复发的主要措施使,人们看到了征服消化性溃疡复发曙光。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今后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一些有效的实证研究基础。方法:回顾文献对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理论和辩证分型研究进行概述。收集近年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文献,共2697例,同时总结为8个类型和1个其他型,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悱序。结果:脾胃虚寒证和肝胃气滞证为本病的最常见证候类型。而脾胃虚寒证、肝胃气滞证、瘀阻胃络证、胃阴亏虚证、胃热炽盛证这五种证型已占所有类型的87.7%。说明这五种类型是临床上具有代表胜的消化性溃疡证型特点,且与《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和教科书上所制定的分型相似。结论:在今后研究当中,采取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可以更有效地得出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辩证分型的客观、普遍认可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建仁 《光明中医》2007,22(3):47-48
自2003年10月-2005年10月应用自拟溃疡散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消化溃疡4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245例消化性溃疡的内镜诊断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青 《西部中医药》2003,16(8):13-14
消化性溃疡(PU)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多发病、常见病。本病的发病率约占人口的10%~12%,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5.23~6.5:1,青壮年发病较多[1]。笔者总结了5年来在我院消化专科门诊就诊的245例溃疡病内镜资料及中医辨证分型,探讨内窥镜诊断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1临床资料245例均为门诊患者,经胃镜(型号FUJI-NON402)确诊,男172例,女73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7岁,平均38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189例,胃溃疡(GU)26例,复合性溃疡(DU GU)1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DU者20例。2方法2.1内镜诊断采用《现代内镜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方法]将76例分肝胃气滞、胃热内蕴、脾胃气虚、胃阴亏虚等四型,辨证用药,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76例中,治愈32例,显效28例,有效13例,无效3例。[结论]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IgA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IgA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其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53例临床病例,根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及气阴两虚三型,兼证外感风热、湿热内蕴、瘀血内阻。观察以上各证型与病理参数、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53例病人中脾肾气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三种证型比较,脾肾气虚型临床表现最轻,病理改变最轻,病理分级最低,气阴两虚型临床表现最重,病理改变最重,病理分级最高,P<0.05。结论:IgA肾病病性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标实主要是外感、湿热、瘀血等。其病机演变规律多为气虚-阴虚-气阴两虚,且随病机演变,其临床表现、病理改变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体重指数、瘦素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78例代谢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辨证分为4种证型:气滞湿阻证、痰瘀互地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对相关资料进行研究。结果:气滞湿阻型及痰瘀互结型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个证型,其他两证所占比例相似。痰瘀互结证的腹围及体重指数明显高于其他三证,而气滞湿阻证又高于气阴两虚证及脾肾气虚证。气滞湿阻证和痰瘀互结证的TC、LDL-C、INS、2hINS和瘦素均明显高于其他二证。结论:气滞湿阻型及痰瘀互结型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个证型。气滞湿阻证和痰瘀互结证的胆固醇升高更为明显,胰岛素抵抗更加严重,且由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升高更多。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247例临床辨证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与年龄、病程的关系。方法:将2型糖尿病247例患者辨证分为痰(湿)热互结证、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肝肾阴虚证5种基本证型,同时记录兼血瘀证者,对其分布例数进行年龄组(≤40岁4、1~59岁,≥60岁)之间、病程组(<2年、2~5年5,~10年和大于10年)之间的比较。结果:各类证型患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各类证型患者中病程分布不同或不完全相同(P>0.01)。兼血瘀证病例在年龄组之间和病程组之间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气阴两虚型是2型糖尿病的最常见证型;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随年龄和病程的增加所占比例增加。痰(湿)热互结型、阴虚燥热型在病程早期发生率高,随着病程的延长发生频率呈下降趋势。血瘀兼证在病程早期即出现,且随着病程和年龄的增加发生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15.
脑中风分肝阳暴亢、痰热腑实、风痰阻络、气虚血瘀四型。指出:发病七日内,及时治疗,护理措施得当,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辨与辩、辨证与辩证的探讨,认识中医学中辨证论治并非辩证论治,分析辨证与辩证在词义上的细微差别,并根据不同的语境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17.
证、证候的辨析与规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镫、证、候、症、征,证候等字词的沿革及中医学含义进行考证的基础上,规范了中医“证”,“证候”、“辨证”等概念,并列举其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体重指数、血胰岛素水平及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其中阴虚热盛组、湿热困脾组、气阴两虚组及血瘀络脉组各30例,分别记录体重指数及中医证候积分,并检测空腹胰岛素、餐后2h胰岛素、血脂。结果:各组间高胰岛素血症所占比例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以湿热困脾型高胰岛素血症所占比例最高;各组血脂异常患者所占比例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湿热困脾型血脂异常所占比例最高;四组肥胖患者所占比例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湿热困脾型肥胖者所占比例最高。结论: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指数、空腹胰岛素及血脂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且湿热困脾型患者体重指数、空腹胰岛素及血脂水平与中医其他辨证证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为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根除效果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提高中医临床Hp根除率提供依据。方法对922例Hp感染阳性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一经过四联疗法治疗后,分析不同中医证型Hp感染者的根除效果。结果在922例Hp感染者中,不同中医证型者Hp根除效果依次为脾胃虚寒证〈寒热夹杂证〈胃阴亏虚证〈胃络瘀血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证(包括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肝气犯胃证及胃络瘀血证)者623例,根除率为82.5%;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者244例,根除率为58.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证各证型间Hp根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虚证两证型间Hp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证型Hp感染者根除效果不同,虚证明显低于实证。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从该病的病因病机出发探讨该病的常见分型及辨证论治;通过临床病例的分析其辨证、治则、选方用药;并简要阐述现代医学手段的微观辨证在本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