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探讨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2例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施行全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眼压≤2.74Kpa者9例,治愈率75%,有效率91.7%。结论:三联术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一种有效、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18例伴屈光间质浑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对完全丧失视功能和手术失败者予270°睫状体加全视网膜冷凝术,对存在部分视功能者予180°睫状体、全视网膜冷凝加二期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10d,新生血管全部或部分消失,眼压不同程度下降,随访3个月~1年,有效率63%。结论:部分睫状体和全视网膜冷凝加二期小梁切除术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孙峰  杨建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0):2409-2410
目的 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40例(40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施行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24个月,32例眼压控制良好,手术成功率为80%,8例再次行睫状体冷冻术,5例眼压控制良好.结论 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睫状体联合周边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对20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采用睫状体冷凝联合周边视网膜冷凝治疗,术后观察眼压、视力、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并发症等.结果 术后随访1个月~2 a,14例眼压完全控制,10例视力同术前,10例视力较术前提高0.02~0.1,19例新生血管消退,3例眼球萎缩.结论 睫状体联合周边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有效控制眼压,消退新生血管,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光凝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 28例(28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先行半导体激光光凝虹膜表面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次日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降眼压效果,对手术并发症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结果]28例虹膜新生血管激光光凝后眼压未降低,维持激光光凝前水平;术后 1周眼压较术前眼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诊 12个月,眼压控制良好;术后 1年功能性滤过泡24只眼;无浅前房、滤过泡渗漏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半导体激光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6.
谢志  张爽  崔凯  徐文双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9):4711-4711
采用曲安奈德玻璃体注射合并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MMC)和睫状体冷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3例,收到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5例,女8例,均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其中绝对期青光眼19例。病史3个月~1 a,其中7例曾行青光眼手术(虹膜激光打孔术2例,小梁切除术3例、睫状  相似文献   

7.
高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4):8509-8509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是常见的难治性青光眼,药物难以控制眼压,失明率高。我院自2006-01以来,采用全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睫状体冷凝术,睫状体冷凝联合小粱切除术对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一组采用常规睫状体冷凝术11眼,另一组采用睫状体冷凝联合小粱切除术15眼,术后处理相同,术后12周随诊期内观察患者眼部表现、视力、眼压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眼压稳定于11~22mmHg之间,所有患者术后2周虹膜新生血管开始逐渐减少,睫状体冷凝患者术后均有明显球结膜充血水肿,并颜面水肿、眼痛、头痛;睫状体冷凝联合小粱切除术患者术后仅有轻度球结膜混合充血。结论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睫状体冷凝联合小粱切除术控制眼压效果确切;睫状体冷凝术手术风险小但患者术后痛苦大,术后效果不确切,有时需再次冷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半导体激光行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光凝术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探讨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将38例(38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先用氩激光封闭虹膜表面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次日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术。随访1年,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两组病人均做好术前、术后护理。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眼压为(12.72±2.47)mmHg,较术前(41.32±5.76)mmHg明显降低(t=20.44,P0.05)。术后1年观察组较对照组眼压控制良好(P0.05)。术后观察1年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20眼(80.00%),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5眼(27.7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观察组较对照组术中、术后前房出血少,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无浅前房、滤过泡渗漏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半导体激光行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光凝术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作为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结合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病人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总结 28 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激光光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护理.认为护理重点是术前做好用药护理、心理护理、激光治疗护理,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注意保护结膜滤过泡,严密观察眼压变化,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28 例患者经治疗,眼压控制良好,无 1 例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晚期青光眼睫状体冷凝术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28例晚期青光眼睫状体冷凝治疗的病人进行观察及护理.结果 28例晚期青光眼睫状体冷凝治疗的病人中25例眼压得到控制,所有患者的眼痛、异物感等症状均消失或显著减轻.结论 术前做好解释及准备工作.术中密切观察患者全身反应及熟练掌握经巩膜睫状体冷凝术的配合,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做好并发症预防及出院指导是提高该手术疗效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72例青光眼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传统小梁切除术,实验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眼压及视力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中患者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高、眼压降低、视力改善良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疗效确切,明显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不同眼球按摩护理方式对眼压及手术成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小梁切除术后的青光眼患者40例(40只眼),根据患者的年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行为特点及健康状况不同分为患者自行按摩组23例(23只眼)及家属协助按摩组17例(17只眼)。住院期间(术后1周)两组患者均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护士进行按摩,并详细指导患者或家属。于术后1周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眼压。出院后两组患者分别由患者自行或家属协助按摩,于术后3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眼压及手术成功率。结果术后1周,两组患者眼压差异无显著意义。术后3个月,自行按摩组眼压明显低于协助按摩组,自行按摩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患者家属协助按摩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后规范、正确的眼球按摩护理方式对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及眼压的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和护理方法。方法:将102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实验组66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小梁切除术,实验组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C。结果:实验组术后前房形成情况、滤过泡功能及长期降压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C,可明显提高抗青光眼手术治疗效果,是治疗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与精细管理相结合对青光眼患者生存质量及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将206例青光眼患者分为对照组104例和实验组10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PDCA管理与精细管理相结合的护理干预。结果实验组出院前1 d和出院1个月的遵医行为优于对照组(P0.01);出院1个月实验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PDCA循环管理与精细管理相结合能提高青光眼患者的遵医行为和生存质量,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超前精细化护理在难治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收住于我院接受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干预的难治性青光眼病例86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超前精细化护理.比较2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眼压值及睡...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羊膜移植应用于青光眼手术的临床效果及护理经验。方法对32例(32眼)原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随机分成16例(16眼)治疗组,行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羊膜移植术,并设16例(16眼)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并介绍人羊膜的制作和保存等护理方法。结果术后治疗组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及眼压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将无菌处理、无传染病、低温保存的羊膜应用于小梁切除术,可有效防止滤过泡的瘢痕组织形成,进一步提高青光眼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结膜瓣下植入生物羊膜对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64例(64眼)难治性青光眼,配对分为两组,分别施行小梁切除术(A组)或小梁切除联合结膜瓣下植入生物羊膜(B组)。术后观察眼压、滤过泡、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随访30个月,手术成功者A组共14眼,成功率48.28%;B组26眼,成功率8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1,P=0.027)。两组术后并发症无显著差异。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结膜瓣下植入羊膜能显著提高难治性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临床护理路径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将75例单眼青光眼患者分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观察组39例和应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36例。评价指标包括术前平均等待时间、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平均术前等待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疗护理质量包括疾病知识掌握率、健康知识掌握率和满意率,观察组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治疗费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NPT)对开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效果、手术并发症及护理特点。方法 开角型青光眼患76例(82眼),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38例(41只眼)。实验组患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手术,对照组行传统的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丁达尔征、视力、结膜滤泡、并发症发生率,并随访3-12月术后平均眼压。结果 实验组比对照组术后降眼压幅度降低14.9%;术后并发症下降8.3%。结论 NPT是一种治疗开角型青光眼较有效 的滤过性手术,且并发症少,可获得较稳定的眼压,远期疗效显。加强非穿透性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患的心理护理和疾病宣教,帮助患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患达到最佳康复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