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青  陈莉  赵冬  周超 《中国医疗前沿》2009,4(20):76-76,7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应用。方法根据3例64层螺旋CT发现的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结合横断图像及重建图像,分析影像特征。结果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及分支内弧形充盈缺损影,与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类似,并清晰显示内膜片,夹层累计范围,是否有血栓及分支血管受累。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的能清楚显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对及时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及后处理技术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使用8层螺旋CT所发现的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结合横断位原始图像及各后处理方法重建图像,分析其影像征象.结果:MSCTA动脉期均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内弧形充盈缺损影,与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相类似,并可清晰显示内膜片,后处理图像亦可清楚显示.结论:MSCTA和后处理技术的应用能清楚显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对及时采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肠系膜上动脉(SMA)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64层螺旋CT证实SMA夹层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合横断位图像及后处理重建图像,分析总结SMA夹层的影像学特征?结果:64层螺旋CTA的典型表现为:动脉期SMA弧形充缺损影,与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类似,真腔变细,呈线样改变,假腔扩大,挤压真腔;9例可清晰显示内膜片,12例患者假腔在动脉期呈低密度影,3例患者假腔呈瘤样扩张,动脉期呈高密度影,1例假腔不规则强化,考虑假腔内伴血栓形成;后处理图像亦可清楚显示夹层累及范围及侧枝情况?结论:64层螺旋CTA及后处理技术能够无创?快速?准确的显示SMA夹层,为SMA夹层的病情评估提供可靠信息,对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降低肠缺血?坏死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后CPR联合VR重建方法在SMA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4例SMA病变患者CT扫描影像特征。所有患者均由东芝64排螺旋CT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并以CPR联合VR进行图像重建。结果 34例患者均获得清晰图像,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管腔内外解剖结构及整个肠系膜血管分支走向,无漏诊或误诊病例,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其中孤立上动脉夹层9例,可清晰显示真假腔和低密度内膜;肠系膜缺血性病变19例,可清晰显示缺血部位、缺血范围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血管狭窄5例,可清晰显示血管壁厚度及血管狭窄程度。结论 64排螺旋CT扫描后CPR联合VR重建技术对血管病变的定位和定性有独特诊断优势,可连续显示病灶分布及病变程度,在SMA病变的诊断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aphy,CTA)及其后处理技术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CTA诊断的孤立性SMA夹层病例临床资料及影像特征。结果 5例患者CT轴面源像及后处理重建图像可清晰显示SMA夹层真假腔、动脉瘤样扩张、剥离内膜片、继发血栓范围、有无肠道缺血表现、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等。结论 CTA技术能够精确评估孤立性SMA夹层病变情况,可作为孤立性SMA夹层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怀疑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 T血管扫描,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对扫描的图像进行容积重组(VR),多排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等技术进行后处理,重建与分析血管图像,辅助诊断是否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结果 本组20例均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所有图像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以及真腔、假腔、内膜片、内膜破裂口等,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部位和范围得到真实直观的显示.根据Debakey分型:Ⅰ型3例,Ⅱ型2例,Ⅲ型15例.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成像分辨率高、诊断检出率高,通过结合三维后处理技术,可清晰地显示夹层动脉瘤的部位和范围,以及破裂口的所在位置,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胸腹部CTA扫描,应用后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结果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主动脉夹层累范围及其腔内血栓、管壁钙化移位和破裂口均得到清晰、全面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可全面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范围和解剖细节,可作为首选方法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DSMA)是指夹层仅局限于肠系膜上动脉(SMA)而无主动脉受累~([1]),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急性血管病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容易漏诊。随着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临床检出SIDSMA患者逐渐增多。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1例SIDSMA患者的常规横轴面及多种方法重组CT图像,旨在探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在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CT诊断为SMA病变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CT扫描包括平扫及增强,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结果 MSCTA可以清楚显示SMA主干及分支,其中SMA血栓7例,SMA夹层3例,SMA粥样硬化17例。结论 MSCTA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准确率高,具有快捷、方便、无创性等特点,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徐航 《中国民康医学》2014,(22):26+28-2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诊断缺血性肠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于发病后72h内行64排螺旋CT检查,扫描完成后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容积显示、曲面重建技术进行成像处理和分析。结果:64排螺旋CT能清楚、逼真的显示患者肠系膜血管及分支,其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患者9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5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2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患者4例。结论:64排螺旋CT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缺血性肠病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对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薄层容积扫描,应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对其进行处理.结果各种处理方法均可显示主动脉夹层及真假腔,但以MPR和VR显示最佳,MPR可清晰显示内膜片形态、腔内血栓、管壁钙化移位及夹层累及范围和破裂口,VR可立体显示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关系以及螺旋状的内膜.结论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诊断具有明确的价值,MPR和VR作为后处理技术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诊断血管源性急性腹痛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MSCTA检查诊断的32例血管源性急性腹痛患者的手术和CT资料,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结果 32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破裂出血6例,其中脾动脉瘤、肾动脉瘤、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各1例,3例为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16例,主动脉壁内血肿5例;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5例,其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3例,肠系膜静脉栓塞2例。薄层轴位图像结合多种后处理技术能清晰地显示不同血管源性病变及并发征象。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安全、快捷、无创、精准等特点,可作为血管源性急性腹痛患者首选的检查方法,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详细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评价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几种常用后处理技术在颈部血管性病变的应用.方法86例受检者均经行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所有病例均完成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VP)、容积显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表现,对比评价不同血管成像后处理技术在显示颈部血管及血管性病变的应用效果.结果86例均清晰显示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主干及分支.23例正常病例均清楚显示血管形态,管腔及管壁情况.4例动脉瘤病例均被清晰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与载瘤动脉关系,瘤颈及瘤轴指向.14例血管起源异常均被清晰显示.45例动脉粥样硬化病例均清晰显示斑块位置范围,斑块性质及血管管腔狭窄程度.结论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够清晰显示正常颈部动脉及血管性病变,多种血管后处理技术中以CVP、VR及MPR诊断价值最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多层CT血管成像在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和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探讨显示病变的最佳方法。方法:本组共33例:SMA病变14例,其中血栓形成9例,夹层动脉瘤3例,假性动脉瘤1例,动脉旋转不良1例;SMV病变19例,均为血栓形成。多层CT血管成像均包括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以及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 reformation,MPR)等重建方法。结果:9例SMA血栓形成在MIP均显示清楚,仅4例在VR显示病变,MIP对SMA血栓形成显示明显优于VR(P=0.0294)。3例SMA夹层动脉瘤以MPR显示较好,1例SMA假性动脉瘤和1例动脉旋转不良在VR显示较直观。19例SMV血栓形成在MIP和MPR均显示清楚,VR示病变血管不显像;其中12例SMV周围见侧支循环血管,侧支血管在MIP均显示良好,仅5例在VR显示,MIP对侧支血管显示明显优于VR(P=0.0046)。结论:运用多层CT后处理方法,能很好地显示SMA和SMV病变,在上述3种重建方法中MIP对SMA血栓形成及SMV周围侧支循环血管的显示最理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胸腹部CTA扫描,应用后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结景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主动脉夹层累范围及其腔内血栓、管壁钙化移位和破裂口均得到清晰、全面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可全面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范围和解剖细节,可作为首选方法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支气管动脉(BA)血管成像(CTA)的技术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40例住院患者行支气管动脉造影检查,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三维重组,观察BA.结果 35例在MPR中至少1支BA清晰显示,共显示支气管动脉69支,右侧39支,左侧30支.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支气管动脉,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清晰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7.
王雁 《中国医疗前沿》2013,(20):79-79,96
目的:讨论64排CT血管造影(CTA)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hilip 64排螺旋CT对32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脑血管CTA检查,分别应用容积再现重组(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结合多平面重组(MPR)对脑血管的显示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在选取的32例患者中,有28例动脉瘤与DSA对照,3例动脉瘤和1例脑血管畸形(AVM)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32例CTA的VR、MIP图像对颅内动静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显示率100%,大脑中动脉5级分支显示率96%(30/32),通过VR及MIP重组的脑血管图像,清晰显示了30例脑动脉的三维解剖关系及动脉瘤周围的复杂结构,动脉瘤与颅骨的关系,清晰显示1例动静脉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安全、快速、准确、风险小,创伤少,特别是三维处理后的图像能清晰显示血管形态、解剖结构及病理变化,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王晓东  隋一鸣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6):2161-2162
目的:探讨主动脉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扫描方法及三维重建技术。方法:对9例临床怀疑有胸、腹主动脉夹层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胸腹联合扫描检查,经MPR、SVR、MIP、SSD等后处理。结果:8例主动脉瘤,其中1例为真性动脉瘤,7例为动脉夹层,病变部位、累及范围、动脉夹层破口位置显示清晰。结论:通过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影像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起始、终结部位及破裂口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其三维重建在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主动脉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应包括颈部至髂动脉分叉水平,对所有扫描图像行冠、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成像(SSD),使得破口最好的重建方式显示。结果:18例患者行主动脉CT成像检查,均确诊主动脉夹层,Ⅰ型夹层动脉瘤10例;Ⅱ型夹层动脉瘤2例;Ⅲ夹层动脉瘤6例;主动脉壁内血肿5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时诊断夹层动脉瘤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晓波 《基层医学论坛》2013,(20):2655-265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腹部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应用Philips Brilliance多层螺旋CT进行腹部扫描,且经病理或手术证实为腹部病变的患者60例,采用动脉期、门静脉期与平衡期三期扫描方式,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技术进行动脉与门静脉期血管重建。结果 16例CT血管造影表现为左肾静脉跨越腹主动脉处被肠系膜上动脉压迫,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变小;11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血管造影可见肿瘤内供血动脉与肿瘤引流静脉;10例肾癌可见迂曲扩张的供血肾动脉分支;18例有腹部动脉相关的动脉瘤,如假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CT血管造影均能清晰显示与动脉的关系;5例肠扭转,可见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呈漩涡状改变的典型征象。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腹部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