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皮肤黑素瘤BRAF V600E突变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免疫组化法检测V600E突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方法 应用抗BRAF V600E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化法检测103例皮肤黑素瘤、40例色素痣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BRAF V600E突变蛋白表达水平。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BRAF V600E突变蛋白阳性表达率在皮肤黑素瘤中为20.4%(21/103),色素痣中为5.0%(2/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06,P < 0.05)。黑素瘤BRAF V600E突变蛋白的表达率在不同年龄组[< 60岁组表达率为29.8%(14/47), ≥ 60岁组为12.5%(7/56)]、不同民族[维吾尔族组为30.2%(13/43),汉族组为13.3%(8/60)]、不同发病部位[肢端为13.6%(6/42)、黏膜为11.8%(4/29)、非肢端为45.8%(11/32)]、不同Clark分级[Ⅰ ~ Ⅲ级组为8.6%(4/42),Ⅳ ~ Ⅴ级组为12.4%(17/61)]组间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不同性别、有无淋巴结转移组间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免疫组化检测恶性黑素瘤中BRAF V600E突变灵敏度为100%(15/15),特异度为98.5%(65/66)。 结论 BRAF V600E突变蛋白在皮肤黑素瘤中高表达,在维吾尔族人群表达率高于汉族人群;免疫组化法检测BRAF V600E突变具有准确、快速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恶性黑素瘤是死亡率较高的皮肤肿瘤之一,研究发现恶性黑素瘤中存在高频BRAF癌基因突变.紫外线是引起突变的高危因素,不同种族、发病部位以及病理类型的恶性黑素瘤间BRAF突变率存在差异.此突变与遗传、预先存在的色素痣、肿瘤侵袭性及预后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争论.BRAF突变相关的MAPK信号传导分子是治疗恶性黑素瘤的靶点.综述近几年的研究,以认识BRAF突变与恶性黑素瘤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肢端黑素瘤临床及病理特点,检测肢端型黑素瘤NRAS基因突变情况,探讨NRAS基因突变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病理确诊的55例肢端型黑素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提取其石蜡包埋组织及15例色素痣石蜡包埋组织DNA,采用PCR及DNA直接测序法检测NRAS基因突变。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55例肢端型黑素瘤患者中,6例(10.9%)发生NRAS突变,突变位于61密码子,以Q61R为主。NRAS基因1、2外显子及15例色素痣组织未见上述突变。6例NRAS突变患者中,4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中,临床分期晚(RR = 2.54,95% CI:1.062 ~ 6.066)、未手术切除(RR = 2.98,95% CI:1.316 ~ 3.525)、存在NRAS突变(RR = 2.73,95% CI:0.932 ~ 3.257)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 < 0.05)。结论 肢端型黑素瘤患者NRAS突变可能与淋巴结转移相关,临床分期、治疗方法、NRAS突变与预后有关。NRAS突变可能为肢端型黑素瘤提供一个新的预后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4.
BRAF基因,位于染色体7q34编码一个67 000~99 000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其产物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途径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国内外的研究者先后发现并揭示出BRAF基因变异与皮肤恶性黑素瘤的关系.随着探索的深入,部分学者以BRAF基因作为治疗靶向进行研究,并初步取得成果.对BRAF基因及其突变的研究可能在未来恶性黑素瘤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产生临床价值,为恶性黑素瘤的治疗开辟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BRAF基因,位于染色体7q34编码一个67 000~99 000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其产物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途径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国内外的研究者先后发现并揭示出BRAF基因变异与皮肤恶性黑素瘤的关系.随着探索的深入,部分学者以BRAF基因作为治疗靶向进行研究,并初步取得成果.对BRAF基因及其突变的研究可能在未来恶性黑素瘤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产生临床价值,为恶性黑素瘤的治疗开辟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BRAF基因,位于染色体7q34编码一个67 000~99 000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其产物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途径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国内外的研究者先后发现并揭示出BRAF基因变异与皮肤恶性黑素瘤的关系.随着探索的深入,部分学者以BRAF基因作为治疗靶向进行研究,并初步取得成果.对BRAF基因及其突变的研究可能在未来恶性黑素瘤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产生临床价值,为恶性黑素瘤的治疗开辟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BRAF基因,位于染色体7q34编码一个67 000~99 000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其产物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途径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国内外的研究者先后发现并揭示出BRAF基因变异与皮肤恶性黑素瘤的关系.随着探索的深入,部分学者以BRAF基因作为治疗靶向进行研究,并初步取得成果.对BRAF基因及其突变的研究可能在未来恶性黑素瘤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产生临床价值,为恶性黑素瘤的治疗开辟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BRAF基因,位于染色体7q34编码一个67 000~99 000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其产物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途径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国内外的研究者先后发现并揭示出BRAF基因变异与皮肤恶性黑素瘤的关系.随着探索的深入,部分学者以BRAF基因作为治疗靶向进行研究,并初步取得成果.对BRAF基因及其突变的研究可能在未来恶性黑素瘤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产生临床价值,为恶性黑素瘤的治疗开辟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BRAF基因,位于染色体7q34编码一个67 000~99 000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其产物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途径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国内外的研究者先后发现并揭示出BRAF基因变异与皮肤恶性黑素瘤的关系.随着探索的深入,部分学者以BRAF基因作为治疗靶向进行研究,并初步取得成果.对BRAF基因及其突变的研究可能在未来恶性黑素瘤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产生临床价值,为恶性黑素瘤的治疗开辟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BRAF基因,位于染色体7q34编码一个67 000~99 000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其产物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途径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国内外的研究者先后发现并揭示出BRAF基因变异与皮肤恶性黑素瘤的关系.随着探索的深入,部分学者以BRAF基因作为治疗靶向进行研究,并初步取得成果.对BRAF基因及其突变的研究可能在未来恶性黑素瘤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产生临床价值,为恶性黑素瘤的治疗开辟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12.
新疆80例恶性黑素瘤BRAF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BRAF基因突变与恶性黑素瘤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PCR及DNA直接测序法对新疆80例恶性黑素瘤及30例正常皮肤石蜡包埋组织BRAF基因11、15外显子进行检测。结果 80例恶性黑素瘤19例发生BRAF基因突变,突变率为23.8%(19/80);有17例突变发生于15外显子,突变率为89.5% (17/19),其中V600E突变占BRAF基因15外显子突变的88.2% (15/17);2例突变位于11外显子,突变率10.5%(2/19);30例正常皮肤组织均未发现BRAF基因突变。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7.5岁,年龄在60岁以下患者BRAF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60岁以上(χ2 = 6.613,P < 0.05)。黏膜、肢端、非肢端突变率分别为:18.2%(4/21),14.7%(5/34),41.7%(10/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6.167,P < 0.05)。BRAF基因突变与恶性黑素瘤患者性别、民族、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 > 0.05)。结论 BRAF基因仍为新疆地区恶性黑素瘤热点突变基因,且以该基因15外显子V600E突变为主。BRAF基因突变与恶性黑素瘤患者发病年龄、发病部位密切相关,而与民族、性别、有无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14.
血管生成拟态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的恶性肿瘤血供方式,由肿瘤细胞自身发生基因逆转,通过重塑、变形及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形成管道系统,为恶性肿瘤如恶性黑素瘤供应血液及营养。恶性黑素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分子调节机制十分复杂且不完全清楚,其调节相关因子,如:血管内皮钙黏蛋白、层粘连蛋白-5γ2、磷酸肌醇3激酶、基质金属蛋白酶等,通过其各自的调节途径参与恶性黑素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且多数调节相关因子对恶性黑素瘤的生物学行为起促进作用,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16.
One‐fifth of cutaneous melanomas have dominant gain‐of‐function mutations of the NRAS oncogene. We report the first two cases of increasing NRAS mutant allele frequency in melanoma metastases and show that the chromosomal mechanism of this homozygosity is an increased polysomy of chromosome 1. We observed an increase in NRAS mutant allele percentage (NRAS‐MA%) in the metastatic melanoma progression from 2 patients with melanomas harbouring a NRAS mutation (p.Q61K in case 1 and p.Q61R in case 2). In case 1, we observed a NRAS‐MA% increase from 18% within the first metastatic node to 81%, 92% and 85% respectively in the three subsequent metastases: lymph node, brain and subcutaneous metastases biopsied 1, 6 and 17 months, respectively, after the initial lymph node biopsy. In case 2, we observed an increase in NRAS‐MA% from 40% within the primary melanoma to 63% within the metastatic lymph node. FISH analysis showed the same results in both cases: a frequent polysomy of chromosome 1 in metastasis samples with NRAS mutant allele percentage >60%, while most cells were disomic in the samples with well‐balanced heterozygous mutations. The percentage of NRAS mutant allele may increase during metastatic progression and may be associated with chromosomal instability.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evaluate the prognostic impact of the NRAS homozygous status and/or polyploidy in metastatic cutaneous melanom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