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失效模式效应分析对减少PICC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运用失效模式效应分析(FMEA),寻找PICC非计划拔管中潜在的失效模式,从失效模式发生的可能性、被发现的可能性、失效的严重性等三个维度进行评估,计算RPN值;风险优先排列;计划优化流程;进行前瞻性的行为干预.应用FMEA前选择8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FMEA后选择98例患者作为实验组,比较2组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结果 2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运用失效模式分析能有效地降低PICC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PICC小组持续化管理中的应用,解决在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问题,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方法应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模式(FMEA),成立持续改进小组,确定并绘制流程图,评估流程中可能导致的失效模式及原因,选择其中优先风险数值较高的失效模式,制定改进措施、实施及评价实施效果。对改进前后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患者满意度及自我护理能力进行比较。结果实施FMEA模式管理后,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由31.9%下降到8.1%;非计划拔管率由45.8%下降到19.8%;患者满意度由86.9%上升到94.1%;自我护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FMEA模式对PICC持续化管理进行系统性、前瞻性的管理,发现并解决流程中潜在的问题,降低了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及自我护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bsis,FMEA)在手术室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防范管理,以降低手术患者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方法采用FMEA法,成立FMEA团队,绘制流程图,进行失效模式与潜在风险原因分析,计算优先风险指数;找出失效模式及相关原因;对需优先解决的问题进行改进。结果实施FMEA后,6个失效模式的危机值均较前明显降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2012年1-6月的1.79%下降到2012年7-12月的0.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FMEA理论,对手术室静脉管道进行风险防范管理,可有效降低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降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护理风险.方法 以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100例PICC患者为实验组,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计算风险顺序数(RPN)值风险排列,根据RPN值的大小判断确定计划,改善后指导临床操作和护理.以莘庄卫生服务中心、闵行区肿瘤医院PICC置管98例患者为对照组进行传统护理,分组对照.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x2检验比较实施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管理模式PICC置管护理风险发生率的差别.结果 应用FMEA可降低PICC置管后的护理风险:局部/全身感染数,渗血、出血、过敏、机械性静脉炎、置入过深、置入颈静脉、折入腋静脉、堵管、导管滑脱、送管困难、穿刺失败等的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FMEA降低了PICC置管护理风险,减少了医疗纠纷,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因PICC并发症而产生的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适合儿童病人的安全管理模式,以减少各类安全问题的发生,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能更好地运用于临床。[方法]运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法评估风险因素,列出所有的失效模式,选择其中长效模式优先风险数值(RPN)最高的6个失效模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制订完善的安全管理措施,建立安全管理模式。[结果]建立安全管理模式后RPN值较前降低,PICC导管的并发症及非计划拔管率较实施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应用FMEA将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提前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建立标准化的安全管理模式,可有效杜绝在PICC风险问题,减少各种并发症及非计划拔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进行ICU患者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防范管理,以降低气管插管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方法应用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对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主要原因进行分析,选择其中失效模式的优先风险数值(risk priority number,RPN)最高的10个失效模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制订改善措施并实施。比较实施FMEA前后RPN值和患者非计划拔管率的差别。结果实施FMEA后10个失效模式的RPN值均较前明显降低。气管插管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实施FMEA管理前的3.69%下降到1.44%,两组比较,χ~2=4.8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充分应用FMEA找到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制订改进措施,规范护理操作程序、严密监护和适时拔管撤机对于降低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在降低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9月我科住院行PICC置管新生儿108例作为实验组,应用FMEA对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选择其中失效模式优先风险数(RPN)值的4个失效模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制订改善措施并实施;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9月我科住院行PICC置管新生儿99例作为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比较两组RPN值、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失效模式的RPN值较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应用FMEA模式降低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对颅脑外伤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运用FMEA找到患者发生非计划拔管的潜在失效模式,选取优先风险系数(RPN) 125分的失效模式,分析其原因,并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方案。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实施FMEA前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98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实施FMEA后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各失效模式的RPN值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各失效模式RPN值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运用FMEA对颅脑外伤患者进行置管护理,可减少其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保证患者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9.
汪丽  殷文闻 《当代护士》2018,(8):130-132
目的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方法,改进护理工作制度与流程,降低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方法选择本院重症医学科2016年1-12月气管插管患者229例作为对照组,2017年1-12月气管插管患者219例作为观察组;应用FMEA模式对对照组发生的拔管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4项主要潜在失效模式,制定改进方案并追踪整改效果,对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发生率及风险优先值(RPN)进行比较。结果实施FMEA后,4项主要潜在失效模式RPN值明显下降,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3.93%下降至0.9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54,P0.05)。结论将FMEA应用于气管插管风险管理,前瞻性地查找出气管插管护理流程上的不足,制定并采取防范措施,能有效降低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进行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防范管理,以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方法】采用FMEA法,成立FMEA团队;绘制流程图,进行失效模式与潜在风险原因分析,计算优先风险指数(RPN);找出失效模式及相关原因;对需优先解决的问题进行改进。【结果】实施FMEA后,6个失效模式的RPN值均较前明显降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2010年的2.77%下降到2011年的0.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79,P〈0.05)。【结论】应用FMEA进行非计划性拔管防范管理,可有效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经外周静脉插入并开口于中心静脉的导管。目前PICC已经成为继中心静脉导管之后的又一种极其重要的输液途径和方式。作为护士进行的这一有创性操作,具有一定的风险。医务人员在操作前须进行告知,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但是有关这一操作的告知主体,我国法律文件对此无明确规定,各医疗机构做法不一。本文分析不同告知主体所存在的法律风险,强调重视告知行为的规范管理,既能够保护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又能够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针式皮下隧道股静脉置入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需行股静脉PICC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采取从股静脉加一针式皮下隧道置入PICC;对照组:直接从股静脉置入PICC。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及导管性感染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延长,穿刺处局部感染率、导管头端感染率、血培养阳性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在穿刺部位血肿、血栓性静脉炎、导管阻塞、导管脱出、导管错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0.05)。结论一针式皮下隧道股静脉置入PICC置管时间长,感染发生率低,对于肿瘤患者是值得应用的输液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使用中发生导管外露部分破损情况,探讨导管破损的处理及预防措施。方法从穿刺部位的选择、维护方法、PICC体外留置长度及注射方式等几个方面对破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26例导管经修复处理后能正常使用,不影响导管留置时间。结论建立健全PICC相关培训及操作准入制度、规范操作及维护流程、重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是预防导管破损和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PICC集中管理的方法与体会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通过对PICC集中管理,规范PICC操作。方法成立静脉置管监督控制中心,负责制订PICC操作流程、人员培训、操作指导、监控等。结果提高了护士对PICC知识考试的合格率及静脉穿刺成功率,降低了感染的发生率。结论实施PICC集中管理可以规范操作、降低感染、提高护士知识及操作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周导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在白血病患儿应用的常见护理问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通过对25例PICC置管后出现的常见护理问题给予护理干预,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本组白血病患儿中,22例置管成功,置管时间最长超过320d,最短60d。结论:PICC安全,简便,保留时间长,能很好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ICC管应用于躁动患者的护理。方法选择32例神经外科躁动患者置入PICC管。结果有2例患者穿刺点渗血较多,有1例患者因躁动自行拔出PICC管,其余患者均达到治疗周期,无其它置管并发症。结论躁动患者置入PICC后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PICC置管中存在的护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减少PICC置管过程中的护理问题,降低置管的风险。方法对我科102例PICC置管病人发生的13起护理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制订防范措施。结果发生护理问题的原因包括:置管护士资质、经验不足;置管前未履行有效的告知;置管后护理维护不规范;非专业人员维护置管等。结论实施严谨的操作流程和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降低置管护理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中应用的安全管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恶性肿瘤患者应用时实施安全管理的意义.方法 比较分析实施安全管理后(管理组)的94例和实施安全管理前(对照组)的101例肿瘤患者PICC成功率、治疗完成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管理组成功率97.9%,置管并发症发生率7.4%,治疗完成率100%;对照组成功率88.1%,置管并发症发生率16.8%,治疗完成率9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安全管理可以提高肿瘤患者PICC的成功率、治疗完成率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ICC专科护理门诊实施的效果及意义。方法:对1700例在病房进行PICC维护的患者及2800例在PICC专科护理门诊进行PICC维护的患者进行调研,比较两组患者的复诊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PICC置管患者的复诊率从85.71%提高到95.68%,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从2.94%降低至0.78%,对专科护理特色服务及临床护理质量服务的满意度分别提高到98.40%、97.04%。结论:PICC专科护理门诊使PICC置管患者得到了更加规范、优质的护理服务,推动了专科护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