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文献研究的方法,从相关脉诊专著和临床文献中整理出沉脉、弦脉、沉弦脉的临床诊断意义。以临床观察和病例整理的方法,制定沉弦脉临床意义调查表,进一步探索验证支气管哮喘病人常见沉弦脉象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倡平脉辨证论治疾病。强调中医临床诊治疾病的核心是证,脉是证的灵魂。临床辨证时,虽曰四诊合参,但四诊的权重不同。李老认为脉诊在疾病的诊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50余年临床实践最终形成了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强调以脉定证,以脉解症,以脉解舌。如本文中案1:脉沉滑,诊为湿热弥漫证;案2:脉沉微,诊为阳虚失荣证;案3:脉沉细数减,诊为阴虚失濡证;案4:脉弦减,诊为肝郁脾虚证。四案皆体现了李老以脉定证的思辨方法。  相似文献   

3.
脉诊为中医独具特色的诊察方法。根据两手寸关尺的脉形、脉力、脉率、脉势等可明辨疾病病位病性、推测其预后吉凶。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探讨了"尺以候肾"的临床意义,指出"沉以候肾"需和"两尺候肾"结合起来,方对肾有明确诊断价值。尺脉以沉而软滑为平,与之不符即为肾病。古代医家常把尺脉异常作为疾病定位在肾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1、沉脉:轻取感觉不到,中取应指,重按则跳动明显。沉脉多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2、沉脉的相类脉大致有2种,沉而重按着骨始得为伏脉,沉而实大弦长为牢脉。3、迟脉:脉搏来去迟缓,医生一呼一吸(称一息),患者脉搏跳动仅3次,或不足4次。迟脉多主寒证,主病在脏(五脏)。迟而有力为实寒,见于阴寒冷积实于里;迟而无力为虚寒,4、迟脉有4种相类脉,其一为缓脉:一息四至,来去和缓;其二为涩脉:脉细而迟,往来艰难,三五不调;其三为代脉:脉缓而弱,时有中止,稍停又复搏动,表现为有规律性地停顿;6、数脉的相类脉有3种,脉来急疾,一息七至以上为…  相似文献   

5.
一、按脉位记此类脉的共同特点是脉位异常,包括浮、濡、散、沉、伏、牢、弱7种。重取稍减而不空者为浮脉;浮而细软者为濡脉;浮散无力,漫无根蒂,重按消失者为散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者为沉脉;若脉更深于沉者为伏脉;沉而实大弦长者为牢脉;沉而细软者为弱脉。二、按脉率记此类脉的共同特点是脉率异常,包括数、疾、迟3种,一息5—6至者为数脉;脉来急疾,一息7至者为疾脉。一息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黄帝内经》以降相关文献的梳理,概述浮脉、沉脉的脉象特征与临床意义的发展轨迹,以正本清源,为脉象的规范化研究及指导临床实际提供一定依据。结果表明,现今所认识的浮脉、沉脉,无论从诊脉方法还是内涵,与古代尤其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浮""沉"脉不完全相同:1)古人认为浮脉、沉脉可以是生理脉象;2)古人用浮、沉表述疾病状态下脉位浅、深的动态变化;3)古人用静态的浮脉、沉脉反映人体的生理、病理特征。中医对浮脉、沉脉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的认识是在发展中逐步完善的。  相似文献   

7.
王鑫  聂维辰  陈锐 《吉林中医药》2021,41(4):436-439
伏脉、牢脉、沉脉、三者皆属于六纲脉之沉脉类,本文从脉象特征、临床意义两方面分析三者阴阳属性、主病特点和脉位特征,精确判断伏脉、牢脉、沉脉三者脉位,仔细辨别三者异同,为临床诊疗提供先机.  相似文献   

8.
沉脉     
沉脉为具有独立意义之单因素脉象,不含有其他因素。主要是脉位较沉,沉取时脉搏动感较中取、轻取时明显。沉脉只以部位言,其位置深在,近于筋骨,位于“肌肉之下”,且有深深下沉之势,与浮、中构成不同深浅位置之脉位。  相似文献   

9.
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中浮脉与沉脉是一对反映脉位深浅的相反脉;《素问》中"浮"与"沉"则用来描述正常和疾病状态下脉位的动态变化。通过对《素问》中"浮"脉与"沉"脉相关记载的分析,探讨其与现今国家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认识的异同,以期为目前的脉诊教学提供参考,为丰富和发展脉学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太阴中风证的临床诊断指征,探索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方法。方法以太阴中风证主方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对象,检索相关文献,提取四诊信息,建立数据库;采用UCINET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复杂网络构建,筛选太阴中风证初步的临床诊断指征,然后结合原文与临床实际,进一步分析得到最终的诊断指征。结果基于复杂网络筛选出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主症为舌淡、苔白、苔薄、脉细、麻木、乏力、有汗、恶寒,次症为脉沉、脉虚、舌淡红、四肢疼痛、神疲、纳呆、短气、面色晦暗、头晕、酸痛、面色白;太阴中风证临床诊断指征主症为肢体烦疼、神疲乏力、有汗、恶寒、舌淡、苔薄、苔白、脉细,次症为纳呆、短气、头晕、面色晦暗、面色白、脉沉、脉虚。结论基于复杂网络筛选出太阴中风证的临床诊断指征,可为进一步加深对太阴中风证的认识及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 脉诊习称诊脉、切脉、候脉.是医者通过切按病人的动脉辨别脉搏的速率、节律、强度、位置和形态之脉象,以了解病人正邪变化而进行诊断一种方法,它是四诊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前人把脉象分为28种,现人归纳为6纲脉即6类脉,其中浮脉类包括浮、洪、濡、芤、革5种,沉脉类包括沉、伏、弱、牢4种;数脉类包括数、疾、促、动4种;迟脉类包括迟、  相似文献   

12.
郑重光认为三阳证的诊治显明易见,而对于亢害危殆的三阴证,在他看来,其似是而非的临床表现决定了诊断是关键的一环。在各类疾病中,阴证似阳证的阴阳病机最不易判断,常常表现出表、里、寒、热、虚、实错杂繁复的特点,向来最易造成误诊误治。郑重光认为的阴证似阳证的脉象普遍特点是脉必沉细而疾,或沉迟无力,脉沉紧或散大。在表象都是热症的情况下,郑重光注重病人的脉诊结果,在脉证不吻合时,郑重光进一步指出要"凭脉不凭证",以脉象来揭开繁杂的表象,探求疾病的本质,达拨乱反正之功,可见这种脉辨病机的思想是郑重光辨识阴证的重要特点。郑重光独尊脉诊,强调凭脉不凭证,但并不是说他忽视了其他诊断方式,脉证合参是其临证的基础。郑重光辨识错综复杂的阴证似阳证疾病有丰富的经验,他以脉证合参为辨证基础,同时又以脉诊为直接判识病机的依据,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可靠详尽的参考,堪为后世所珍。  相似文献   

13.
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对沉脉的描述十分丰富,原文中虽以沉脉为主,但在主症及辨证论治上却又有所不同。沉脉有生理病理之分,生理性沉脉见于肥胖之人,病理性沉脉主里亦主表;主阳虚,少阴多见;主水饮。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相关沉脉的条文进行浅析,以便探究平脉辨证之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云:“师日: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水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  相似文献   

15.
张友堂  付青青 《河南中医》2012,32(9):1105-1106
通过对168例五苓散验案进行分类、统计和整理分析,基本可以确定五苓散证的参考指征为:①主症:小便不利,口干渴(渴欲饮水或不欲饮水),腹胀满;②兼症(或然症):浮肿,汗出,短气,尿频,倦怠乏力,呕恶,眩晕;③舌脉:舌淡苔白腻、白滑或薄白,或可见舌胖大;脉沉细或沉滑。在临床应用中有三项主症加上舌脉征象,或两项主症,两项兼症,加上舌脉征象即可初步诊断为五苓散证,选用五苓散进行加减论治。  相似文献   

16.
“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一句见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原文为:“胸■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括萎薤白白酒汤主之。”此条为仲景论胸■的主要条文,句中“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  相似文献   

17.
问题解答     
问:如何理解“浮脉不主表,沉脉不主里,迟脉不主寒,数脉不主热”? 答:浮脉主表,沉脉主里,迟脉主寒,数脉主热为习医者所周知,是诊脉主病之常。然而在某些疾病之中,特别是一些长期的或危重病证之中,能出现相反的情况,即浮脉不主表而主里,沉脉不主里而主表,迟脉不主寒而主热,数脉不主热而主寒。这是诊脉主  相似文献   

18.
临床所见,症状与脉象变化相应者居多,所以中医强调临证必须“脉证合参”。但也有不尽相应的,如阳证见阴脉,虚证见实脉,表证见沉脉,里证见浮脉等。这些现象在疾病趋向复杂、危重的情况下较多见。古人有鉴于此,所以又提出“舍脉从证”与“舍证从脉”的诊断方法,以免贻误病机。那么,临床上究竟应如何“取”“舍”呢?在这方面,历代医家曾有过不少论述,本文试就个人学习古代医学文献的体会和临证所见,谈些看法。一、判别表里的脉证取舍浮脉主表,沉脉主里,这是基本规律。但临证所见,表证并不一定出现“浮”脉,里证也并不一定出现“沉”脉,故据浮沉脉而判表里,似未足凭。个人体会,判表里应以证为主。因为表与里所呈现的证候各自不同。如邪在表,所袭部位为皮毛肌腠,  相似文献   

19.
1.以脉象揭示某一病证 《痉湿暍病篇》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疟病篇》:“疟脉自弦……。”《水气病篇》:“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等均为以脉示病,辨证的典型。指出紧如弦的脉主痉病;弦脉主疟病;沉脉或沉小脉主水。再如“腹满脉微弦”,“寒疝脉弦紧”等亦是以脉象揭示病证的。 2.以脉象鉴别病证异同 (1)辨病名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肺痿、肺痈的病变部位虽均在肺,但肺痿是肺的津液过度耗损,  相似文献   

20.
贾钰华 《光明中医》2000,15(4):53-53,F003
病理脉象的研究一直是中医药理论研究中的难点 ,本文将对近年来中医病理脉象研究方面的工作进行简要的概述。1 对浮脉和沉脉的研究1 1 浮沉脉脉图分辨方法 :第一是根据不同取法压力下取得的最大波幅判定 ,即浮取时波幅最高脉势处于较强状态 ,中、沉取时波幅降低脉势渐弱为浮脉 ,反之为沉脉。但浮中沉取法压力多少为宜尚无统一标准。广州中医药大学程锡箴等对外感表证浮脉者 ,以2 0、4 0、60、80、1 0 0g的压力描记脉图。当 2 0或 4 0 g压力时 ,就能清楚地描出图形 ,且主波幅最高 ,指感也最清楚。随着压力增加主波幅渐低 ,指感亦不如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