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很早就有中药外治法治疗疾病的记载,如《礼记》中说“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说明头和身体的疾病可以通过沐浴即外治法来治疗,外治法和内治法治疗机制是一致的,只不过给药途径不同,正如《理瀹骈文》所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在所发现的92枚武威汉代医简中,  相似文献   

2.
中医内病外治法 (下称“中医外治法”)是中医学古老的治疗方法之一 ,千百年来它以简、便、廉、验等特点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据有关方面资料考证 ,中医外治法起源于远古 (《内经》时代 ) ,发展于中古 (汉、晋、唐、宋、元、明 ) ,成熟于明清。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在其《理瀹骈文》(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内病外治法专著 )中明确指出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 ,法耳。”此语对中医内病外治之阐述可谓开宗明义 ,为中医外治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在确立中医外治法的理、法、方、药时均沿用此理论 ,其…  相似文献   

3.
苗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医学诊治方法,特别重视外治。苗医的外治法,在认识上遵循“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的道理,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治疗,有独特的治疗效果。苗医的外治疗法种类很多,熏洗类为外治法中的一大类,能代表苗族医药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4.
<正>急性支气管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很多医生根据中医"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的原理,以中医外治法治疗本病,收到较好疗效。现将近年来小儿支气管炎的中医外治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药外治法是中医骨伤科的重要疗法之一,主要是指骨伤科疾病的病变部位的局部用药。中药外治法正如清代名医吴师机著《理瀹骈文》中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它是辨证论治的贯彻。外伤科疾病内外兼治的原则,即局部与整体兼顾的原则,其应用可使局部肿胀消退,疼痛缓解,软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特别是大面积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具有更明显的优势,验方体现了祖国医学百花齐放,源远流长的特色。本文论及的几个验方是由我院几位名老中医依据其多年的临床经验,对其总结升华而成。现对其在软组织损伤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学经典著作。该书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分别阐述了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对现代疾病的诊治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不仅如此,书中提及的外治法对现代肛肠科常见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中医外治法是在中医辨证论治指导下,运用药物、物理方法、手术等,直接作用于患者病变部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外科名著《理瀹骈文》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相似文献   

7.
外治法在肛肠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肛肠疾病以保守或配合手术治疗为主,外治法在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使药物通过肛门皮肤和直肠黏膜直接吸收,能促进病灶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清热化湿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效果.内治和外治的方法不同,但医理是一样的,常用的肛肠外治法有熏洗法、外敷法、按摩法、灌肠法、栓剂使用等五种.  相似文献   

8.
"穴位贴敷"一词,首见于《针灸资生经》,属中医外治之法,既可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内治、外治之法在理、方、药等方面相通,仅仅是治疗方法的不同。正如清代集外治法之大成,被后人誉为"外治之宗"的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写道"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故遵此提出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核心为"内外同治之理"。该理论指出穴位贴敷疗法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并以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为重要原则,根据脏腑-经络系统,选取一定的穴位,并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贴敷治疗,是针灸与方药巧妙结合的产物。本研究基于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核心"内外同治之理"依次从穴位贴敷疗法的古文献记载、中医基础理论以及"内外同治之理"的具体内容3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有力证据,使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中药敷脐疗法虽古所遗,但临床报道甚少。其实外治急救疗法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且适应症也相当广泛,若因症而施,方法简便,见效敏捷。因此外治急救疗法绝不能简单地视为内治法的补充,也是内治急救所不能取代的。正如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所说:“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  相似文献   

10.
中药外敷治疗癌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军  荣辉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320-1322
中医外治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治疗痛性疼痛不可忽视的一种方法.<理论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尤二,而法则神奇变化."  相似文献   

11.
吴师机《理渝骈文》云:“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医理药理无二,则神奇变换上可以发泄造化五行之奥蕴,下亦扶危救急层见叠出不穷。”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疗法之一,可应用临床各科,方法简便,收效迅捷。现就笔者临床应用本法于急诊方面的治疗概况举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齐潇丽  白彦萍 《北京中医药》2017,36(1):69-70,73
吴尚先的《理瀹骈文》被尊为"外治之宗",重视外治之法,开后人无限法门,主张"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认为外治法和内治法均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所不同的仅是治疗手段。外治法亦需重视辨证论治,即辨明病性的阴阳,病位的表里,病势的虚实,病情的寒热及何脏何腑受病。提出"三焦分治"思想,但临证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变通,上焦之证可以下治,下焦之证亦可以上治,中焦之证可以上下分治,或者治中焦而上下相应,更可以上中下三焦并治。推崇针药结合,擅用膏贴与针灸理论相结合治疗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并独创了许多膏方。  相似文献   

13.
根据清代吴尚先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外治法,即指用中草药捣烂或以散、膏、洗、熨、熏、敷、贴等皮肤疗法,通过药物的发散走窜,借助腧穴进入皮肤毛孔,凭借该部位对药物进行吸收,再经过经络的作用,使药气直达病所,达到治疗目的.笔者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积累了外治经验和方药,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介绍了石氏三色敷药渊源与组方,及其临床运用,体现石氏伤科临床用药特色。方法主要运用膏药与石氏内服汤药、夹板支具等相结合治疗各种骨伤科疾病。结果结合外治膏药的运用,在治疗各种骨伤科疾病上效果显著。结论历代医家均崇尚"外治之理即为内治之理",膏药是外治法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而且效果直接又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药物外治法是将中药制成一定的剂型,用于体表的某一部位,使药物通过肌肤、经络的传导,达到病所,起到治疗作用。历代医家对药物外治法非常重视,不仅为后世创立了外治的理论依据,而且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说:“就病以治病,皮肤隔而毛窍通,不见脏腑恰达脏腑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说明外治与内治机理一致,殊途同归。在对患儿的治疗中,因服药困难,采用外治方法,更为便当。笔者近年来,对小儿几种常见病,采用吸、吹、敷、洗等法,疗效较为满意,现录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6.
乳腺炎多是由哺乳期妇女乳房部细菌感染,乳房挤压,或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厥阴之气失畅致疏泄障碍,胃热壅滞与阳明之热蕴结,经络不通,气血郁滞,郁而化热成痈。属于中医“乳痈”范畴。《理瀹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临床治疗以清热解毒通络为原则。中医外治法在乳痈的治疗中有独特疗效,现归纳近几年的外治法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常出现诸多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老年患者身体状况相对较差,大多不能耐受放、化疗等治疗。李佩文教授将中医外治的方法应用到肿瘤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医外治法的理论散见于中医经典著作之中,直到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的问世使中医外治法更加成熟完善。该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外治法理论体系的建立,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并指出在施外治之法时才可以“补内治之不及”而“与内治并行”,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中药外治的方法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现将李佩文教授中医外治肿瘤常见并发症:恶性腹腔积液、放射性皮炎及多汗症的中医外治经验及相关内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膏药外贴内病外治探讨李煜中邯郸市丛台区刘二庄光华堂膏药门诊(056004)中医外治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悠久的历史。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前提的。正如清代外治法专家吴尚无所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相似文献   

19.
产后痹是妇人在产褥期或产后百日内所患的痹证。本病的发生,主要与产褥期气血亏虚、复感外邪及瘀血阻络有关。在治疗上多从血痹、气血亏虚、祛邪化瘀论治。清代吴师机明确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为中医外治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医外治法关于治疗痹病的论述较多,但在治疗产后痹方面理论欠系统化,治疗欠规范化。本文在此概述包括针灸、推拿在内的中医外治疗法对产后痹的治疗,以期能够促进中医外治法理论系统化和治疗规范化的进展,并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治疗产后痹的思路和方法。下面就产后痹的中医外治疗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脐疗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冰  陈以国 《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2):766-768
脐疗是指选用适当的药物制成一定剂型填敷脐部 ,利用脐部皮肤结构有利于药物吸收的特点和经穴刺激作用 ,以治疗疾病的外治法。它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 ,在辨证论治的指导下 ,利用药物对脐的刺激 ,达到行气活血 ,疏通经络 ,调整脏腑功能 ,治疗疾病的目的。脐疗以其简便易操作和疗效显著的特点近些年来在临床内、外、妇、儿各科广泛应用。1 儿 科脐疗法在儿科中因能最好地发挥其特色得到广泛的应用。程玉芳[1] 根据“外治之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这一理论 ,应用中药敷贴脐部治疗儿科部分疾病 ,每获良效。药用 :公丁香、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