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抑郁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及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将64例抑郁症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按照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MECT治疗。观察6周,于治疗前后采用DSQ问卷自评表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焦虑、抑郁情绪。采用两组问卷因子变量间线性相关系数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抑郁与心理防御方式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MECT治疗后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中间型防御制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而成熟防御机制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SAS、SDS评分分别为(35.28±4.42)分和(36.73±5.03)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明显高于对照组83.9%(P0.05)。SDS总评分与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评分呈正相关,而与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呈负相关。结论抑郁症患者MECT治疗前后心理防御机制使用由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向成熟心理防御机制上发展,有利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精神科护士心理防御机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壮  高静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5):4297-4298
目的 探讨精神科不同性别护士心理防御方式的特点及差异.方法 随机抽取某精神专科医院护士125名进行防御方式问卷(DSQ)调查.结果 精神科女护士表现出整体不成熟度较高的倾向(P<0.05);女护士多采取压抑的防御机制而男护士则更多采用升华和幽默的方式;在中间型防御机制中,精神科女护士在伴无能之全能和隔离因子明显高于男护士(P<0.01),而男性多采用回避、理想化、假性利他、否认等的防御方式;女性的掩饰度高于男性(P<0.05).结论 不同性别精神科护士的心理防御方式有一定的差别,女性不成熟因子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的生活事件、应付方式及其防御方式,以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为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生活事件量表(LES)、应付方式问卷及防御方式问卷(DSQ)对68例抑郁症患者(观察组)和68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测评,并将测评结果加以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LES总分及LES频次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退避及自责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求助及解决问题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幻想及合理化评分2组间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中间型及不成熟防御机制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成熟防御机制评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抑郁症患者所经历的生活事件较多,他们面对压力情景时较多采用消极的应付方式和不适当的心理防御方式,此为今后开展分析性心理治疗,实施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焦虑、抑郁和焦虑抑郁障碍共病的相关因素,阐明心理社会因素对焦虑、抑郁和焦虑抑郁障碍共病的影响,旨在寻求有效的护理对策,对患者实施早期心理干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 利用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艾森克个性问卷(EPQ)、防御方式问卷(DSQ)对57名患者进行调查评定,部分指标与国内常模或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1)抑郁、焦虑、共病组负性生活事件频度及生活事件总频度得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患者之间负性生活事件得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共病组、抑郁组、焦虑组社会支持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共病组社会支持分显著高于抑郁组,而与焦虑组无显著差别;(3)共病组存在家庭功能缺陷,但显著较抑郁组和焦虑组为轻;(4)抑郁组、焦虑组和共病组神经质得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3组之间的EPQ各因子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5)DSQ结果示,3组患者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抑郁组成熟防御机制均分低于共病组、焦虑组和正常组(P<0.05).结论 抑郁、焦虑和焦虑抑郁共病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但又有各自的临床特点和表现形式,应针对其特点,有的放矢,实施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上海3家医院临床护士心理防御方式的总体情况及特点.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对566名临床护士的心理防御方式进行团体测查和统计学分析.结果566名护理工作人员防御方式问卷得分与温州地区护理人员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主管护师组与护师组、护士组比较,在成熟型、不成熟型、中间型防御机制以及掩饰因子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护师组中间型防御机制的得分高于主管护师组(P<0.05);护士组的成熟型防御机制得分显著低于护师组和主管护师组(P<0.01);不同职称间护士组的掩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人员随着职称的提升,其在职业环境下的防御方式也趋于成熟,提示应重视低职称年轻护士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惊恐障碍( panic disorder ,PD)患者药物治疗的效果及其与防御方式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9例PD患者作为PD组,予帕罗西丁或文拉法辛治疗16周,采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评估治疗效果,采用防御方式问卷评估治疗前后防御方式的变化。同期健康人群40人作为对照。结果①PD患者不成熟防御机制总分、中间防御机制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成熟防御机制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01);② PD组治疗后缓解23例(57.5%),不成熟防御机制总分、中间防御机制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01);无缓解的患者治疗前后各防御因子无明显变化( P>0.05);③HAMA得分、发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不成熟防御机制得分是PD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年轻发病、HAMA得分高、病情重、不成熟防御机制得分高与治疗效果欠佳相关。结论 PD患者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中间防御机制,使用成熟防御机制减少;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与HAMA得分、发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不成熟防御机制相关。在对PD患者进行治疗时,要针对每个个体的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恶劣心境障碍患者的防御机制与个性的关系,以开拓治疗新的思维。方法:采用明尼苏达个性调查表(MMPI)以及防御方式问卷(DSQ)对32例患者和29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32例个性调查(MMPI),二点编码法23/32、13/31、12/21、27/72型集中。各因子中疑病、抑郁、癔症、神经衰弱的得分高于对照组和中国常模。DSQ比较对照组恶劣心境障碍不成熟防御机制、幻想、退缩、躯体化得分显著升高。成熟防御、升华、幽默得分显著降低。中问型防御机制(神经症性防御机制)中,否认项得分显著升高。结论:恶劣心境障碍患者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显著多于对照组。发病与个性特质有关。  相似文献   

8.
焦虑、抑郁和焦虑抑郁共病社会心理因素研究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蓉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3):3474-3477
目的探讨焦虑、抑郁和焦虑抑郁共病在整体护理影响因素中的心理社会因素,旨在为焦虑、抑郁和焦虑抑郁患者的整体护理有效实施提供可靠依据,对患者实施早期心理干预,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利用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艾森克个性问卷(EPQ)、防御方式问卷(DSQ)对61例患者进行调查评定,同时对60名医护人员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测评比较。结果抑郁组、焦虑组、共病组负性生活事件频度及生活事件总频度得分、社会支持得分、神经质得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病组社会支持分高于抑郁组,与焦虑组无差别;共病组存在家庭功能缺陷,但较抑郁组和焦虑组为轻;3组患者DSQ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抑郁、焦虑和焦虑抑郁一共病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但又有各自的临床特点和表现形式,对抑郁、焦虑和焦虑抑郁共病在整体护理中心理社会因素实施护理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强迫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以及与正常人的异同.方法:应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对北京回龙观医院强迫症患者50例和正常人50例进行测试,并比较其差异.结果:①强迫症组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4.12±1.05)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29±0.7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49,P<0.01).②强迫症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更多使用投射、潜意显现、幻想、退缩、解除、伴无能之全能、被动攻击、分裂和期望,较少使用幽默.结论:强迫症患者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穴位按摩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 60例中风偏瘫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每天进行穴位按摩;对照组只接受病房的常规护理,不进行穴位按摩.2周后比较两组抑郁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间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后,观察组SDS得分低于干预前得分(P<0.05),且显著低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SDS得分(P<0.05).结论 穴位按摩可以显著改善早期中风偏瘫患者的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对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将46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均使用抗焦虑、抑郁的药物并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干预前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应对方式问卷(CSQ)对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和应对方式进行评估,并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CSQ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认知行为护理疗法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焦虑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3.98,P〈0.01);应对方式问卷中“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P〈0.05;t=5.38,P〈0.01),“自责、回避”因子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P〈0.01;t=3.58,P〈0.05),而“幻想、合理化”因子分则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2.39,P〉0.05)。结论认知行为护理疗法能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提高其应对技巧,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对肿瘤心脏病患者焦虑抑郁及希望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2例肿瘤心脏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予以个案管理,观察6个月。于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焦虑抑郁情绪,采用Herth希望量表评定患者的希望水平。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仅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观察组Herth希望量表总分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与他人保持密切关系维度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仅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维度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Herth希望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个案管理可以缓解肿瘤心脏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希望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联合康复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8例抑郁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认知行为干预联合康复治疗,观察4周。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自杀态度问卷、应对方式问卷、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评分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汉密顿抑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应对方式问卷各分量表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自杀态度问卷各维度评分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联合康复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张洁颖  吕云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9):1215-1217,1220
目的分析中医护理干预对肺癌患者化疗期间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46例肺癌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患者化疗期间采取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患者化疗期间在常规护理方案基础上联合中医护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不良情绪。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采用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ORTCQLQC30)评定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各项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各项EORTC-QLQC30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EORTC-QLQC30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化疗期间采用中医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同时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理性情绪疗法联合正念减压疗法对腋臭患者术后情绪、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行手术治疗的腋臭患者按建档顺序分为两组,各45例。两组均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理性情绪疗法联合正念减压疗法开展护理干预,观察14 d。比较干预前后两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1)干预后两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干预后两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的积极应对维度评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1),消极应对维度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3)干预后两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日常生活行为管理、认知症状管理、疾病管理评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干预后两组自我感受负担量表的情感因素、经济因素、身体因素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或0.0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5)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量表的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评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6)研究组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性情绪疗法联合正念减压疗法能显著缓解腋臭患者术后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的应对方式,减轻自我感受负担,提高其自我效能水平、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管艳  王哲芸 《当代护士》2021,28(4):137-140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健康教育对乳腺癌放化疗患者自我效能和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将200例乳腺癌放化疗患者按住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2019年1月—2019年6月)102例和对照组(2018年7月—2018年12月)9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多学科协作健康教育,采用自我效能评价量表(GSES)、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SAS、SDS)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心理状态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评分、焦虑和抑郁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焦虑及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学科协作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乳腺癌放化疗患者自我效能感,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基于时机理论的家庭干预模式对脑梗死患者自护能力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脑梗死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时机理论的家庭干预模式,观察6个月.干预后采用医院自编遵医行为调查表评定两组遵医行为,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评定两组自护能力,采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心理干预基础上同伴教育对糖尿病足(DF)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在住院治疗的DF患者进行评估,将伴有轻、中度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心理干预组(A组)和心理干预+同伴教育组(B组)进行干预,为期12周,两组患者均给予DF标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SDS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在干预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干预前比较,两组SDS评分及VAS评分均有明显的改善。与A组比较,B组SDS评分和VAS评分下降更明显(P0.01或0.05)。结论在相同药物治疗基础上,与单纯心理干预比较,在心理干预的基础上进行同伴教育可更显著地改善DF伴发抑郁情绪患者的SDS评分及VAS评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五行音乐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以希望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70例脑卒中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五行音乐疗法,连续干预一个疗程,采用焦虑(SAS)、抑郁(SDS)及Herth希望量表(HHI)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的差异及希望水平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后,干预组的SAS、SDS总得分较对照组低,希望水平得分及积极行为、行为态度、积极关系三个维度得分较对照组高(均P<0.05)。干预组SAS、SDS得分较干预前有所下降、希望水平及三个维度得分较干预前增加(均P<0.05);对照组SAS、SDS得分较干预前稍有所下降,希望水平较干预前增加较少(均P<0.05)。结论五行音乐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希望水平,减弱或消除疾病对患者造成的身心痛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抑郁患者糖皮质激素和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68例糖尿病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干预组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认知重建和社会支持,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4周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同时检测皮质醇、胰岛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脂。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N后干预组患者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皮质醇和空腹血糖、HbA1c、胰岛素、甘油三酯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抑郁患者的抑郁情绪,调节垂体肾上腺功能,改善血糖和血脂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