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态颈段MRI在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9月来我院进行诊断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结果分为A、B、C三组。选取同时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体检者25例,作为D组。对所有纳入对象进行动态颈段MRI检测,进行JOA评分,进行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的拍摄。结果 B、C组JOA评分、颈椎前凸角、颈椎骨性椎管矢径均显著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常规颈段MRI检测脊髓受压呈念珠样改变与动态MRI检测脊髓受压呈念珠样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常规颈段MRI检测脊髓受压呈念珠样改变与动态MRI检测脊髓受压呈念珠样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常规颈段MRI检测、动态MRI检测,患者均脊髓受压呈念珠样改变,两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常规颈段MRI检测、动态MRI检测,患者均未出现脊髓受压呈念珠样改变(P>0.05)。结论动态颈段MRI在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及早发现病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CSM)与健康人脊髓缓冲空间的差异,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椎管狭窄的定量指标。方法: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及60例健康志愿者行中立及后伸位MRI检查,观察两样本C5-6节段中立位及后伸位脊髓缓冲空间的变化。结果:CSM患者C5-6节段在中立位及后伸位脊髓缓冲空间均小于健康对照组,CSM患者后伸位较中立位C5-6节段脊髓缓冲空间减小。结论:脊髓缓冲空间的大小是客观反映CSM患者椎管狭窄程度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3.
MRI在脊髓型颈椎病论断中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资料齐全并行经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依术前症状及MRI颈脊髓受压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三组进行分析。结果按JOA评分所有病例术后临床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症状改善率与术前MRI显示颈脊髓受压程度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分析构成正相关关系(P〈0.05),即术前颈脊髓压迫程度越重,术后颈脊髓形态恢复越不明显,症状改善差;术前颈脊髓压迫程度越轻,术后颈脊髓形态恢复越明显,症状改善好。手术前后JOA评分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前诊断及术后疗效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颈椎病屈伸位动态MRI检查评价椎管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颈椎病患者椎管在屈伸位MRI上的动态变化。方法27例颈椎病患者,均行中立、前屈、后伸位MRI检查,观察颈椎椎管的狭窄程度、受压部位的变化。结果颈椎病患者后伸位上出现颈椎椎管狭窄加重的数量(21/27)较前屈位(7/27)明显多(P〈0.01)。结论颈椎动态MRI扫描揭示了颈椎椎管的潜在致压因素,后伸位对常规检查的补充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退变程度的评估方法及其与脊髓受压、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症状间的关系。方法对接受手术的6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MRI检查确定椎间盘退变程度及脊髓受压程度,临床症状JOA评分,术后椎间盘病理检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MRI对颈椎间盘退变程度的评估与病理学评估一致,脊髓受压程度、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症状与椎间盘退变程度无直接一致关系。结论MRI对颈椎间盘退变的诊断准确、可靠,颈椎间盘退变是脊髓型颈椎病的本质病理变化,不能依靠颈椎间盘退变程度判断脊髓型颈椎病病情的轻重。  相似文献   

6.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性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对该科于1999年8月~2006年2月手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性颈椎病45例进行随访。16例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25例行前路多节段分段减压,4例选择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术,再予前路减压融合术。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分别采用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用X线评价前路减压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颈椎曲度改变情况。结果术前症状皆有明显改善或消失。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改善率达75.3%,颈前路减压患者术后即刻显示颈椎曲度(Cobb角)明显改善(P<0.01)。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受压方向,受压程度决定手术方式,以达到彻底减压,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带翼可调节椎体置换器(ADD-PLUS)在颈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共纳入38例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A组患者给予ADD-PLUS治疗,B组患者给予钛网+钢板治疗,比较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VAS疼痛评分及脊髓功能评分比较.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脊髓功能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且A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ADD-PLUS用于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操作简便、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脊髓型颈椎病以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或退行件变为旗础,因颈髓受压和脊髓血供障碍导致脊髓功能障碍,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式通常有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对于影像学显示颈脊髓腹侧、背侧同时受到前后方组织的压迫,或前方骨性压迫较严重(致压物的矢状径大于椎管矢状径的50%)的严重脊髓型颈椎病,单纯采用前方或后方手术,由于脊髓不能获得彻底减压,从而影响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9.
一期前后路颈椎减压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一期前后路颈椎减压手术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教果。方法采用一期前后路颈椎减压手术方式治疗的1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43~70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间盘突出12例,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发育合并颈椎间盘突出4例。术前和术后通过神经功能JOA评分,颈椎动态侧位片,颈椎MR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7.6个月。16例患者术后3、6、24个月,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57.2%、68.3%、76.6%。MRI示颈髓压迫解除。结论一期前后路颈椎减压形术治疗钳央型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曲彩云  刘静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0):933-933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变导致脊髓受压及脊髓供血障碍,并引起脊髓功能障碍的疾病,手术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所述对保守治疗无效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行颈椎前路手术,去除间盘、椎间融合器(Cage)置入、钛板内固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颈前路术后科学的护理和康复指导对于患者功能恢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陈旧性颈椎过伸性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和手术疗效.方法 16例陈旧性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术前、术后均进行X线和MRI检查,根据脊髓受压情况,11例行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5例行颈前路减压、植骨 钛板内固定术.结果 16例患者术前颈髓均受到压迫,术后颈髓减压彻底,硬膜膨胀良好.手术减压后平均随访35.6个月,6个月内植骨均获骨性融合.术前、术后随访时脊髓运动功能ASIA评分分别为(47.56±17.06)分和(90.39±24.06)分;感觉功能评分分别为(103.06±29.58)分和(197.58±30.71)分,症状改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髓受压是影响陈旧性颈椎过伸性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手术减压可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颈脊髓体积及颈椎管容积比值的MRI测量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脊髓体积与颈椎管容积比值与脊髓型颈椎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组30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颈椎3D FIESTA序列扫描,利用MRI工作站的测量工具测量C3~C6椎体节段相应颈脊髓体积及颈椎管容积并计算两者比值.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JOA评分.结果: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颈脊髓体积与颈椎管容积比值有统计学差异(t=6.501,P=0.000);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组的颈脊髓体积与颈椎管容积比值与患者JOA评分呈负性相关(r=-0.626,P=0.000).结论:颈脊髓体积与颈椎管容积比值可以定量反映脊髓型颈椎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7月~2012年12月2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年龄47~68岁,平均年龄55.3岁;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脊髓功能进行日本整形外科学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以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对轴性疼痛采用VAS评分;末次随访时行X线片和MRI检查评价内固定位置及脊髓受压改善情况。结果:21例患者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8个月。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8.3±2.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4.3±1.7分(P<0.01),平均改善率为69.0%;颈部轴性疼痛2例,发生率为9.52%,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为2.13±0.33;末次随访时行X线片和MRI检查示微型钛板位置良好,未见松动及断裂,无再关门现象发生。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满意,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MRI检查在成人颈椎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96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检查对颈椎病的诊断准确率,分析其影像学征象及治疗方法。结果 MRI检查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96例患者中CT与MRI检查诊断出颈椎间盘突出有73例,椎管狭窄11例;CT漏诊的11例患者,MRI检查诊断为椎间盘脱出,其中7例伴有脊髓病变,3例寰枢椎半脱位。MRI可见明显“条形囊状”高信号,脊髓受压水肿、变性。73例被CT与MRI检查诊断出颈椎盘突出的患者,其中有41例采用理疗、推拿按摩方式治疗,其余32例采用保守治疗;MRI检查诊断椎间盘脱出的11例伴有脊髓病变的患者需要进行开放式手术治疗,不伴有脊髓病变的采取臭氧联合胶原酶溶盘治疗。结论 MRI和CT检查均可有效显示颈椎间盘突出与椎管狭窄,但MRI检查诊断准确率更高,且能显示脊髓受压、脊髓病变、纤维椎管狭窄与颈椎间盘脱出,能有效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与制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中,颈髓横切面积、有效椎管面积及其比值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MRI图像资料,利用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软件,测量T2WI横断图像中,颈脊髓横切面积及有效椎管面积,并计算其比值,于PACS系统中,随机选取同年龄组60例正常成人颈椎MRI图像计算比值,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C4/5与C5/6椎间隙层面,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髓横切面积与有效椎管横切面积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RI测量脊髓和硬膜囊面积及其比值对颈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后前路一期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6例.所有病例先行后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椎管开门涉及颈椎节段为C3~C7,后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术.脊髓功能采用JOA评分进行评定,随访观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平均16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7.03±1.53,术后12个月时JOA平均评分12.72±1.31,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内植物松动、断裂发生、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后前路联合一期手术治疗,可达到椎管充分减压、颈椎获得可靠的稳定性,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的条件,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髓MRI局限性高信号改变对脊髓型颈椎病诊治及其预后影响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118例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JOA评分标准对其术前术后疗效进行评价,并与其MRI进行比较,观察颈髓内高信号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颈椎管越狭窄,MRI颈髓高信号改变出现率越高;术前有T2W1像高信号患者的JOA评分较低,术后恢复也较差;多节段T2W1像高信号组术后JOA评分较低,术后恢复也较单节段组差.结论 颈髓髓内高信号与脊髓受压程度有相关性,对临床神经定位有参考意义,单节段组神经症状较多节段组轻,术后恢复较好,T2W1像髓内高信号可作为判断脊髓功能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管成形术治疗不稳定性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不稳定性脊髓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椎管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治疗分数(JOA)、颈椎疼痛程度(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曲度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JOA、VAS、NDI、颈椎曲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为81.8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管成形术治疗不稳定性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研究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疗效及手术前后影像学变化。方法: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病人21例,用JOA17分法评价手术前后脊髓功能变化,测量术前术后椎管矢状径变化。结果:术后2W-3W内18例(85.71%)病人获不同程度症状改善。10个月后20例(95.23%)病情获得好转,脊髓功能的平均改善率达68%。术后颈椎椎管矢状径扩大明显。结论:①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有效扩大椎管容积,缓解脊髓压迫,改善脊髓功能。②本手术远期疗效优于近期疗效。③对于脊髓型颈椎病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且单节段或两节段脊髓受压者,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MRI检查中过伸位与过屈位脊髓矢状径变化幅度与脊髓型颈椎病临床严重程度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6年2月至2008年11月,共53例颈椎病患者术前行高分辨率1.5 TMR中立位及过伸过屈位成像并量化脊髓T2信号强度值,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1个月~3年,平均14.6个月.分别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变脊髓信号强度、颈椎活动度等不同指标.将患者按动态脊髓受压程度分为两组,分析两组间各观察指标的差异.并运用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方法检验动态脊髓受压幅度与术前JOA评分及改善率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JOA评分为(9.2±2.5),末次随访为(13.8±2.8),末次随访改善率为(57.02±16.23)%.经两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年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动态受压变化组患者在颈椎活动度、脊髓T2信号强度方面高于低动态受压变化组,在术前JOA评分及病程方面小于低动态受压变化组.改善率、术前JOA评分与动态脊髓受压幅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7、P=0.643及-0.27、P=0.04.结论 在病程较短的前提下,脊髓神经动态受压变化的程度与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关系,而与颈椎病预后的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