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过屈过伸位在颈椎病X线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过屈过伸位功能摄片在颈椎病X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例颈椎病患者进行过屈及过伸颈椎侧位片检查,测量其前屈角、后伸角及相对角,观察椎体向前及/或向后滑移情况和棘突分离或相互靠近情况。结果前屈角为820~1560,平均1280。后伸角为450~890,平均640。相对角360~960,平均650。过屈位见颈椎椎体前移者138例,后移者9例,部分椎体前移部分椎体后移者2例;过伸位见颈椎椎体后移者154例;过屈位见局部棘突不能分离者25例;过伸位见局部棘突不能靠近者93例。结论同常规颈椎正侧斜位片相比,过屈过伸位能发现颈椎失稳和功能改变。这对X线观察颈椎运动,记录韧带损害,颈椎失稳及用以估计治疗后功能恢复的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动态颈段MRI在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9月来我院进行诊断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结果分为A、B、C三组。选取同时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体检者25例,作为D组。对所有纳入对象进行动态颈段MRI检测,进行JOA评分,进行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的拍摄。结果 B、C组JOA评分、颈椎前凸角、颈椎骨性椎管矢径均显著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常规颈段MRI检测脊髓受压呈念珠样改变与动态MRI检测脊髓受压呈念珠样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常规颈段MRI检测脊髓受压呈念珠样改变与动态MRI检测脊髓受压呈念珠样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常规颈段MRI检测、动态MRI检测,患者均脊髓受压呈念珠样改变,两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常规颈段MRI检测、动态MRI检测,患者均未出现脊髓受压呈念珠样改变(P>0.05)。结论动态颈段MRI在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及早发现病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5.
6.
颈椎MR检查是目前脊髓型颈椎病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但忽略了颈椎的动态变化,不能全面反映脊髓受压及椎管狭窄的情况,而且对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诊断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动态颈椎MR检查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并且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但目前研究病例数相对较少,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动态颈椎MR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8例 ,女 5例。平均年龄 53岁。既往有颈部不适感 8例 ,上肢麻木感 7例。1 2 临床表现 1 3例均为慢性起病 ,病程平均 1 4个月。首发症状 :以一侧肢体麻木无力起病 9例 ,一侧下肢痛疼、灼热感 3例 ;双下肢夜间不适 1例。后均发展为一侧或两侧下肢无力 ,其中 3例伴轻度排尿障碍。查体 :双上肢腱反射不对称 5例。右手尺侧肌萎缩 1例 ;双下肢肌力减退 8例 ;可见阳性病理反射 1 0例 ;1 2例均可见明显胸部感觉平面 ,其中T6 平面 8例 ;T8平面 3例 ;T4 平面 2例。1 3 辅助检查 8例患者曾拍颈椎片提示… 相似文献
8.
颈椎过伸过屈位片在青年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青年颈椎病X线征象特点,探讨过伸过屈位片对早期颈椎病诊断的价值.结果 表明颈椎失稳性改变是青年颈椎病的主要征象,而过伸过屈位片对过度的椎体水平位移和角度位移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脊髓型颈椎病 (CSM )是引起四肢瘫痪及二便功能障碍的严重疾患 ,及时、准确地作出诊断 ,并给予积极地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残率的关键。CS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其诊断依据 1984年及 1992年两次全国颈椎病专题研讨会制定的颈椎病的标准 :即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所见。近年来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及MRI的临床应用 ,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1 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诊断1 1 临床症状 :40~ 6 0岁患者多见 ,发病慢 ,脊髓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的 10 %~ 15 %。其临床症状繁多 ,有感觉、运动方面的 ;有颈神经、脊髓的 ;有些… 相似文献
10.
11.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之一,发病率为12%~30%,好发于40~60岁的人群.……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退变性颈椎不稳在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手术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了2002年~2006年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加植骨融合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失稳患者18例,分析了患者术前及术后颈椎伸、屈侧位X光片。结果18例患者术前均有颈椎不稳,不稳定节段为1个者6例,2个者9例,3个者3例;颈椎不稳主要发生于C3~C4和C4~C5,偶见于C5~C6和C6~C7;18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9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手术疗效评价(JOA)评分均比术前有显著提高(P〈0.01)。就恢复颈椎生理弧度的效果对颈椎椎不稳的改善效果而言,融合笼(钛网)植骨植入术亦优于自体髂骨植入(P〈0.05)。结论退变性颈椎不稳并不是单独存在的疾病,而是缓慢进行性发展的力学状态改变,常和脊髓型颈椎病伴随发生,并对后者的进展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密切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才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理,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探讨退变性颈椎不稳在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手术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了2002年~2006年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加植骨融合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失稳患者18例,分析了患者术前及术后颈椎伸、屈侧位X光片。结果18例患者术前均有颈椎不稳,不稳定节段为1个者6例,2个者9例,3个者3例;颈椎不稳主要发生于C3~C4和C4~C5,偶见于C5~C6和C6~C7;18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9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手术疗效评价(JOA)评分均比术前有显著提高(P<0.01)。就恢复颈椎生理弧度的效果对颈椎椎不稳的改善效果而言,融合笼(钛网)植骨植入术亦优于自体髂骨植入(P<0.05)。结论退变性颈椎不稳并不是单独存在的疾病,而是缓慢进行性发展的力学状态改变,常和脊髓型颈椎病伴随发生,并对后者的进展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密切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才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理,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脊髓型颈椎病的MRI表现与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MRI表现与临床价值。【方法】总结1999年7月至2003年6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42例,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依术前症状和MRI颈髓受压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三组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术后临床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恢复率与术前颈髓受压程度呈显著相关性,即术前颈髓压迫程度越重,术后颈髓形态恢复越不明显,恢复差;术前颈髓压迫程度越轻,术后颈髓形态恢复越明显,恢复好。【结论】MRI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前诊断及术后疗效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