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国玺 《药物与人》2006,19(9):50-51
所谓“秋燥”和“秋燥证”是中医学的概念,当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称“秋燥”,而发展为疾病状态时称“秋燥证”。  相似文献   

2.
陈冉  章怡祎 《家庭医生》2021,(20):28-29
秋天寒热交际,天干物燥、草木萧瑟,古人称之为"秋刑",并称秋燥为"次寒". 秋燥虽属阴邪,但"同于火热",多见口面干燥、皮肤皲裂、干咳等. 秋燥伤肺,因而多见呼吸道疾病.而中医还认为,肺和大肠表里关联,故而秋季也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季节. 随着空调、暖气、供暖等设备的普及,人们已经可以"掌控"居室环境,尤其是北方,秋寒凛冽,人们已经开始"猫"在暖气房内,燥意更甚. 秋燥调养,应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3.
陈冉  章怡祎 《家庭医生》2021,(20):28-29
秋天寒热交际,天干物燥、草木萧瑟,古人称之为"秋刑",并称秋燥为"次寒". 秋燥虽属阴邪,但"同于火热",多见口面干燥、皮肤皲裂、干咳等. 秋燥伤肺,因而多见呼吸道疾病.而中医还认为,肺和大肠表里关联,故而秋季也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季节. 随着空调、暖气、供暖等设备的普及,人们已经可以"掌控"居室环境,尤其是北方,秋寒凛冽,人们已经开始"猫"在暖气房内,燥意更甚. 秋燥调养,应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4.
燥为秋季之主气,故称之为"秋燥"。祖国医学认为,秋燥有温燥和凉燥之分:早秋时节,气温偏高,气候干燥,天气温和,故称为温燥;晚秋时节,温度下降,气候干燥,天气凉爽,故称为凉燥。人们又将秋燥称为"燥邪",燥邪使人致病的特征是皮肤干燥,津液减  相似文献   

5.
张凤敏 《保健医苑》2007,(11):51-51
<正>秋冬季节雨水较少,空气干燥,中医称"秋主燥",机体适应性差,容易出现口干鼻燥、皮肤干裂、目赤牙痛、外感咳嗽等"秋燥"现象。素有"百果之宗"的梨对秋燥症有独特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胡世云 《家庭医生》2021,(19):30-31
凉秋燥意浓 时下已近深秋.湿热的雨季基本过去,凉风习习送秋意. "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 随着凉秋一同到来的,还有伤人于无形的"燥",人体所感知的,就是无处不在的"干". 中医对燥有着清晰的认知:其为秋季的主气,因而也称之为"秋燥".  相似文献   

7.
每到秋季,许多人就会感到身体不适,甚至有的人会出现口干舌燥、鼻咽燥涩、皮肤干枯、干咳少痰、烦躁不安等等,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秋燥症"。该如何克服"秋燥症",中医教你。早睡早起由于秋季天气较凉,风声较急,地气清肃,万物变色,人们宜早睡早起,使意志安逸宁静。这样收敛神气,可使肺气不受秋燥的损害,从而保持肺的清肃功能。  相似文献   

8.
828例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型、症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型、症状规律。方法根据中医四诊内容制定症状观察表,对某高校的828例亚健康状况教师的证型、症状规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的主因是劳逸失度、内伤七情;所表现的症状多达62种,其中12个主要症状依次是易疲劳、失眠、夜尿频多、头晕、咽干、便秘、经来不适及月经不调、发黄易落、四肢发凉、活力减退、咽部异物感、头痛。中医证型共涉及32个,其中12个主要证型依次是肝郁气滞证、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肾气不固证、肺气虚证、心脾两虚证、脾肾两虚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脾气虚证、心火亢盛证、脾阳虚证。结论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以虚证和肝系证候、脾系证候、肾系证候多见;劳逸失度、内伤七情致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紊乱,气血阴阳平衡关系受到破坏,导致"阴阳失调"是亚健康状态发生的病理核心。  相似文献   

9.
会仙 《健康》2013,(8):59
温馨提示:今年的处暑为八月二十三日朝朝盐水,晚晚蜜汤气候燥热的秋季,对人体肺部伤害严重。如果仅仅只喝白开水,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对付"秋燥",我国古代的医学家有一条效果甚佳的饮食良方,即"朝朝盐水,晚晚蜜汤"。这句话的意思是,白天喝点淡盐水,晚上喝点蜂蜜水,既可补充人体  相似文献   

10.
处暑过后,天气转凉,但真正的秋天并没正式开始,人体仍处于夏秋之交的季节过渡期。此时,天气变得干燥,人们也逐渐开始出现"秋乏"、"秋燥"等多种症状。从现在起适当增加睡眠时间,每天多睡一小时,多吃些滋润食物,适度添加衣物,应对"秋乏",预防"秋燥",安度"多事之秋"。此时要多吃一些滋润的食物,比如:百合、银耳等,多喝粥。此外,还可多吃一些寒凉多汁的蔬菜或水果,比如黄瓜、西红柿、冬瓜、白萝  相似文献   

11.
秋天燥气伤肺,加剧人体失水,因而必须经常给自己"补水",多喝水也就成了对付"秋燥"的一种必要手段。白天喝点淡盐水,晚上喝点蜂蜜水,这样可很好滋润身体,为即将到来的严冬做好"铺垫"。白天喝点淡盐水,晚上喝点蜂蜜水.既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每天早晨一杯淡盐水,可以清洗肠胃中的残渣,消毒杀菌,不仅能使粪便的含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12.
秋之思恋     
《家庭育儿》2008,(9):64-64
恋恋9月,是个承上启下的时节——退去暑湿,迎接干寒。所以,宝宝既要防"秋燥",还要补"秋膘"。酿黄瓜原料:黄瓜一棵猪肉馅100克高汤1碗葱姜糖料酒酱油味精香油水淀粉 盐  相似文献   

13.
进入秋季,由于气候干燥,很多人会出现口干舌燥、鼻干咽痛、大便燥结、干燥脱皮等现象,这就是中医所谓的"秋燥",此时若不加节制吃一些上火的食物,诸如油炸食物、牛羊肉、过于辛辣食物、热性水果等无异于雪上加霜。而秋天是养肺的最佳时机,只要肺部健康,秋燥而引起的身体不适自然会远离我们。  相似文献   

14.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灰色状态"等称谓。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因为其表现复杂多样,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具体  相似文献   

15.
郝微 《中国保健营养》2012,(10):105-107
今天早上工作的时候,突然感到鼻子一酸,接着便开始流血.莫名其妙地流鼻血,让我有些不知所措.妈妈曾说过流鼻血时不用惊慌,秋天干燥,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秋燥症状. 秋燥,对很多人来说,几乎成了年年必经的一道坎儿,虽然难耐却没有大碍.因此,很多人把它当成季节的洗礼,对它视而不见.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靠点点滴滴生活方式的改变远离秋燥,过一个平静安逸的秋季. 秋燥也有高危人群 秋燥古已有之,《温病条辨》记有:"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秋在四季气傧中突出的特点是"燥".秋季天气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天气变得越来越干燥,昼热夜凉、温差加大,再加上气候寒热多变,因此很多人都容易感受秋燥,出现热性感冒的症状.  相似文献   

16.
<正>医学家把健康称为人体"第一状态",把身患疾病称为人体"第二状态",亚健康状态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又称为机体的"第三状态"[1]。此状态下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可能有功能性改变,处理得当,可向健康转化,反之则患病。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研究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2]。较多的流行病学资料证实亚健康在护士中高发[3]。我科现就护士产生亚健康的原因和对策做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7.
安顺 《健康天地》2009,(9):66-69
<正>秋季干旱少雨,燥邪当令。秋季又是夏去冬来的转换时期,人的抗病能力有所下降,由此秋燥之邪就易乘虚侵入,引起许多疾病,所谓"秋后算账",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正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载:"秋冬养阴。"意思是说,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相似文献   

19.
828例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型、症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型、症状规律。方法 根据中医四诊内容制定症状观察表,对某高校的828例亚健康状况教师的证型、症状规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的主因是劳逸失度、内伤七情;所表现的症状多达62种,其中12个主要症状依次是易疲劳、失眠、夜尿频多、头晕、咽干、便秘、经来不适及月经不调、发黄易落、四肢发凉、活力减退、咽部异物感、头痛。中医证型共涉及32个,其中12个主要证型依次是肝郁气滞证、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肾气不固证、肺气虚证、心脾两虚证、脾肾两虚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脾气虚证、心火亢盛证、脾阳虚证。结论 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以虚证和肝系证候、脾系证候、肾系证候多见;劳逸失度、内伤七情致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紊乱,气血阴阳平衡关系受到破坏,导致“阴阳失调”是亚健康状态发生的病理核心。  相似文献   

20.
因"干"成害 人秋之后,各大医院门诊的咽痛、干咳、鼻出血、口腔溃疡、皮肤瘤痒的患者渐渐增多.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人的健康状况也是顺时应季的.夏天人们流汗过多,人体内各组织水分都不足.到了秋令时节,气候干燥,更易造成津液缺乏、损阴伤肺.这就是"秋燥",主要是因"干"成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