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cT灌注(CTP)及头侧向足侧扫描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方法使用16排螺旋CT对40例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随机分为两纽,各20例,所有患者在CTA之前行脑cT平扫及脑CT灌注扫描,A组以cTP所显示的动脉峰值时间作为CTA的延迟时间,扫描方向为白头侧向足侧。B组(对照组)使用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跟踪触发技术确定延迟时间,扫描方向自足侧向头侧扫描,两组CTA图像相对照。结幂两组均完成检查,图像能满足诊断需要,A组图像优于B组(对照组),图像对比良好,静脉的干扰明显减小。结论应用16层螺旋CT进行CTA时以脑CT灌注确定CTA延迟时间及头侧向足侧扫描可以取得优质的图像,减轻静脉的干扰,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扫描参数和后处理技术对螺旋CT脑血管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45例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结果45例中41例脑血管成像质量评价为优或良,4例脑血管成像质量差.结论采用预试验时间-密度曲线法或对比剂自动跟踪法确定扫描延迟时间及联合运用容积再现和最大密度投影重建技术可获得良好的脑血管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的CT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搜集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弥漫性病变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15例,甲状腺双叶肿大,腺内见多发低密度结节灶;甲状腺癌8例,腺体病变区密度不均匀减低,囊变区壁厚薄不均,腺体界限不清,侵犯邻近周围组织;桥本甲状腺炎5例,Graves病3例,甲状腺双叶呈对称性肿大,密度均匀减低,腺内无更低密度结节。结论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的CT表现各有其一定的特征性,掌握其特点,对术前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CTA成像,层厚3mm,重建间距1.5。并与手术对照。结果 CTA能清楚显示主动脉夹层病变及其复杂的解剖关系,如双腔、内膜片及累及的范围等。与手术对照,CTA的诊断符合率达100%。结论 CTA有助于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并可指导手术,并有望取代传统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多排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多排螺旋CT对4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对比增强检查,运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重建显示图像并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4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I型5例、Ⅱ型2例和Ⅲ型33例,CT增强扫描及重建可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增宽、动脉壁钙化、动脉夹层的真假腔、破口位置及内膜剥离范围。结论 多排螺旋CT对显示主动脉夹层具有无创、快速检查的优势,可以全面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和解剖细节,有助于临床术前评估、制定治疗方案、降低手术风险,是一种可靠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三维CTA在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临床上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其它脑血管病及支架术后复查的患者75例.进行头颈部CTA检查.再通过计算机软件处理和三维重建来诊断血管病变.结果 三维CTA作为一种新的微创性的血管造影技术,能清楚地显示头颈部血管病交的形态及空间毗邻关系,可用于头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并有其临床应用价值.结论 三维CTA作为一种新的很有价值的血管造影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微创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陈婷 《重庆医学》2012,41(16):1644-1646
随着16排和64排螺旋CT的应用,CT灌注(CT perfu-sion,CTP)检查技术与CT血管造影技术(CT angiography,CTA)联合应用已在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研究中广泛开展,并日趋成熟。两种CT技术的联合应用不仅可以评价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还可以同时直观显示脑动脉的状况。但由于受到CT机探测器宽度的限制,不能一次性获得全脑灌注参数和全脑血管图像。随着128、256、320排容积CT的应用,扫描范围由最初的1cm扩展到16cm,可以覆盖整个大脑进  相似文献   

8.
脑血管畸形是一种少见的先天畸形,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够极大地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本文就脑血管畸形中较常见动静脉畸形、动脉瘤、海绵状血管瘤、静脉畸形、烟雾病磁共振成像及CT的影像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16层螺旋CT在危害性呼吸道异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诊断危害性呼吸道异物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危害性呼吸道异物-纽扣电池者20例的GE Lightspeed16CT扫描资料,其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幂鼻腔异物12例,左、右主支气管异物为6例和2例,手术取出物均为扭扣电池。结论16层螺旋CT检查能对危害性呼吸道异物及周围损害状况作出明确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1例脑血管病变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CT扫描原始数据送到工作站上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重建(VR),讨论其CT表现并与DSA进行对照。结果CT血管造影(CTA)检出脑内动脉瘤7例,动静脉畸形5例,Moyamoya病2例,急性脑血管梗塞5例,血管狭窄2例。除1例CTA显示大脑前动脉动脉瘤而DSA未能检出外,其余病例CTA与DSA检查结果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安全、快速、无创、准确性高,可作为脑血管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三维成像技术及其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3例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术前行螺旋CT血管造影容积扫描,所得数据传输到工作站,用表面遮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和仿真内窥镜(CTVE)进行处理。结果:23例患者,共检出脑动脉瘤24个,1例多发(3个)。所示病例经SSD、MIP、VR及CTVE重建处理后能够全面直观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血管与动脉瘤的内部结构,能多方位观察瘤体与载瘤动脉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联合运用多种三维成像技术,能为脑动脉瘤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充分显示动脉瘤的空间解剖结构。可部分代替传统脑血管造影,并作为该病的临床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大小剂量团注测试的对比研究,探讨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64 row spiral CT cerebral angiography)的最佳扫描延迟时间.方法:选取69例成年志愿患者,分别以20ml和60ml对比剂(优维显Uhravist 370mgI/m1)作团注测试(Testbolus),获得大小剂量2次团注测试的达峰时间,计算2次达峰时间的差值.结果:本组69例志愿者中,2次团注测试动脉达峰时间差值多为10s,共有57例,占83%;静脉(矢状窦)的2次达峰时间差值较为恒定:59例差值为8s,占85.5%.结论: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检查时用小剂量团注测试的达峰时间加上8s(中位数lOs一起始层面至兴趣层面的扫描时间2s),设置为扫描延迟时间,能够保证获取满意的图像质量,确保检查成功.  相似文献   

13.
段青顺 《黑龙江医学》2019,43(3):249-250
目的探究CTA、MRA与DSA在脑血管狭窄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洛阳市东方医院治疗脑血管狭窄疾病的患者共80例,分别给予所有患者行CTA、MRA检查,行CTA检查80例患者中有30例同时行DSA检查;行MRA检查80例患者中有30例同时行DSA检查,时间隔为6天。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80例血管狭窄患者行CTA检查检出血管为186条,狭窄血管为26处;行MRA检查检出血管为150条,狭窄血管为20处;30例血管狭窄患者行MRA与DSA诊断MRA检查脑血管狭窄疾病正确率为86.96%;敏感性为85.00%;特异性为92.02%;30例血管狭窄患者行CTA与DSA诊断正确率为96.67%;敏感性为92.31%;特异性为93.00%。MRA与CTA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A对脑血管狭窄疾病诊断敏感性高于MRA。结论 CTA、MRA诊断诊断符合率、正确率、敏感性、特异性较高,可作为首选诊断方法,对于误诊和漏诊病例可采用DSA诊断。CTA、MRA与DSA诊断起到相互补充作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头颈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117例临床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间隔2周内头颈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CT容积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鼻骨骨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对35例鼻骨外伤患者进行全鼻部薄层容积扫描,对容积扫描数据进行高分辨率CT(HRCT)骨重建,并对获得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及VIP后处理重建,然后对容积数据进行普通CT算法骨重建轴位图像并打印胶片,直接灯箱观察,比较两种方法诊断鼻骨骨折的差异。结果容积扫描加后处理诊断不伴有错位的线性骨折9处,普通CT片诊断为17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00.4与52.9%;客积扫描加后处理诊断鼻骨复合骨折6处,普通CT片诊断为13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0%与46.1%;容积扫描加后处理诊断粉碎性骨折10处,普通cT片诊断为8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0%与80.0%;容积扫描加后处理诊断伴有错位的线性骨折12处,普通CT片为13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0%与92.3%。后处理技术可以明确诊断鼻骨骨折,并准确区分鼻骨孔、鼻骨缝及正常变异。结论容积扫描加后处理技术在鼻骨骨折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西门子Emotion 16排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头颅扫描,分析16排螺旋CT对6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的检查结果。比较16排螺旋CT诊断结果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结果。结果本次研究患者68例中左侧大脑中动脉和右侧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共8例,右侧大脑中动脉和左侧大脑后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的患者共3例,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的患者共21例,右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的患者共18例,右侧大脑后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的患者共5例,左侧大脑后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的患者共5例。无狭窄或者无闭塞的患者共8例。16排螺旋CT诊断和血清Hcy检测的诊断准确率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排螺旋CT成像速度快,显像清晰,可以对急性脑缺血的发病位置、缺血范围、严重程度进行准确的诊断,为早期溶栓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吕秀玲  李炯  康少锋  朱力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2):144-145,96
目的探讨64层双源CT智能跟踪目测手动触发扫描在颈部动脉CTA成像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西门子SOMATOMDefinition双源CT对40例临床怀疑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采用智能跟踪目测手动触发扫描进行颈部动脉CTA三维重建数据采集成像,随后通过工作站对扫描采集数据进行后处理重建。结果依据图像质量评定标准,图像质量为优、良、差的,分别为35例、4例、1例。结论采用智能跟踪目测手动触发扫描进行颈部动脉CTA三维重建数据采集所获取图像,有助于放射影像医师更有效、准确地对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疾病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对39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血管母细胞瘤进行影像学分析,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25例行CT扫描。结果 21例均单发生于右侧,18例发生于左侧,大囊小结节35例,单纯囊肿型3例,完全实型1例;直径〈5.0cm26例,〉5.0cm13例。肿块大多无包膜,形态呈类圆形,增强扫描囊腔及囊壁不强化、壁结节明显强化,各种病变均有一定的影像表现特点。结论熟悉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形态及强化特点,对于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比较头部CTA与MRA的临床应用价值,选择最为适宜的后期图像处理方法。方法我院进行诊断与治疗的疑似脑动脉瘤的患者200例,平均分为CTA组和MRA组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脑内血管病变的检出率以及准确率。结果 CTA及DSA的检查结果为脑动脉瘤54例(106.25%),脑动脉畸形24例(87.50%),脑动脉狭窄20例(100.00%),CTA检查的检出率为100.00%,准确率为92.59%。MRA的检查结果为脑动脉瘤100例(100.00%),脑动脉畸形64例(87.50%),脑动脉狭窄26例(133.33%)。MRA检查的检出率为100.00%,准确率为92.86%。CTA组患者与MRA组患者的检出率和准确率相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与MRA作为无创的检查技术,对颅内的血管病变有很好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CTA)在椎动脉沟环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头颈部双源CTA检查中发现椎动脉沟环的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椎动脉沟环分型并测量椎动脉直径。【结果】62例椎动脉沟环的分型:Ⅳ型38例,占61.3%,其中25例为双侧全环型,13例为单侧全环型(右侧8例、左侧4例);Ⅲ型6例,占9.7%,为弧形骨桥弓顶部骨质中断,两端呈鸟嘴状;Ⅰ型及Ⅱ型18例,占29.0%,其中Ⅰ型(前半环)3例、Ⅱ型(后半环)15例。测量全环型椎动脉沟环上下径3.1~8.2(4.8±0.3)mm ,前后径4.2~9.1(7.1±0.3)mm ,同时测量寰椎椎动脉沟环处椎动脉直径1.8~5.9(3.7±0.8)m m ,椎动脉局部狭窄15例,狭窄程度10%~30%。【结论】双源CTA能够准确地显示寰椎椎动脉沟环形态及由其对椎动脉卡压所致的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