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张仲景对寮血证,病因上重视外邪与内伤作用致瘀;病机上强调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辨证上突出病、证、症三关系,特别以症候为中心展开论证;治疗上遵循社祛瘀活血之大法,从而为临床诊治瘀血病证创制了一套辨证诊治规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黄帝内经》涉及眩晕病的相关条文进行解析、归纳,可以认为眩晕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为4个方面,分别是外邪侵袭、脏腑内伤、五运六气、气机失常。而与该病相关的脏腑主要为肝、肾、脑,同时足太阳、足少阳、足厥阴等经脉亦与眩晕病密切相关。《黄帝内经》认为,眩晕病是由于本虚而风邪侵袭所致,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3.
<正>范中林(1895-1989),四川省郫县人,现代著名经方家。其精研《伤寒论》多年,临床擅长使用经方,在治疗内伤杂病上有独到见解。前卫生部部长吕炳奎评价其"在掌握六经辨证的规律,治疗若干外感病和内伤杂病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特别对于许多虚寒  相似文献   

4.
《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践的古代典藉。张仲景创造性地提出了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把《内经》以来的脏腑、经络和病因等学说以及诊断、治疗等  相似文献   

5.
浅谈张景岳《妇人规》对月经病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景岳《妇人规》认为,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多为七情内伤、阴阳不和、脏腑失调,月经病表现更为明显。《妇人规》中对月经病进行详细描述,将月经病分为经不调、经早、经迟、经乱、崩漏等,而从病因病机的不同对月经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6.
中医所述的五脏(心、肝、脾、肺、肾)有各自的不同生理特性,囚而它们病变所表现的证候也不一,如从正邪而言,不外盛证和实证两纲。其中由于精神因素、饮食劳伤等所引起的内伤杂病,病在脏腑,变化较慢,病程较长,极易耗损气血,因而在内伤杂病中,虚征占有极大的比重。特别是慢性消耗性疾患,或为纯虚证,或为虚中夹实证,基本上都离不开虚证的范畴。即便是外感疾病,当外邪入侵到脏腑,或当其恢复期,由于气血耗伤,由实转虚的证候亦不少见。所以,掌握好五脏虚证的辨治,在临床上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继承了《内经》中"人以胃气为本","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总结和丰富了外感病及内伤杂病的治则和方药,同时将调治顾护脾胃的思想贯穿其始终,且对于非脾胃疾病的调治亦从脾胃入手,时时不忘顾护脾胃。论文以非脾胃疾病为主,从选方用药及药后调护等方面浅析仲景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8.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以下简称本方 )出自《金匮要略》 ,其治为 :“夫失精家 ,少腹弦急 ,阴头寒 ,目眩 ,发落 ,脉极虚芤迟 ,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 ,男子失精 ,女子梦交” ,具有调和阴阳、潜镇摄纳的功效。本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后世医家多用于内科杂病以及妇科、儿科等疾患 ,如神经官能症、阵发性心动过速、夜惊症、胃肠痉挛、多汗症、遗精阳痿、更年期综合征等。笔者在临证中应用本方亦颇有体会 ,现举隅如下。1 调谐阴阳疗低热低热属于中医内伤发热的范畴。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 ,气血阴阳亏虚 ,脏腑功能失调为基本病机所…  相似文献   

9.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东垣《脾胃论》问世以来,历代医家对脾胃学说更为重视,调理脾胃已成为临床治疗内伤杂病的一个重要法则。现试就脾胃与外感病的一些问题浅述如下。一、脾胃不足是导致外感病的基本原因中医认为,外感疾病的发生,感受外邪固  相似文献   

10.
<正>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汗液过度外泄的病证。汗出失常既可见于外感热病,又可见于内伤杂病。在内伤杂病中,对自汗、盗汗论述较多,而对局部汗出则较少涉猎。  相似文献   

11.
《难经·七十七难》提出:“所谓治未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目治未病焉。”《金匮要略》列之卷首作为基本治疗思想之一。这是继《内经》之后对“治未病”的涵义作了突破性的发展,扩大了治未病的应用范围。尤其是对于内伤杂病的早期治疗、防传防变指示了途径。因为内……  相似文献   

12.
<正>《伤寒杂病论》是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被后世医家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前者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某些杂病的诊治规律,发展并完善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伤寒论》全书5万字左右,共12卷,22  相似文献   

13.
“时病重舌,杂病重脉”,这是古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得出的结论,《金匮要略》在这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脉诊贯穿于辨证施治的各个环节,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理法方药的每一方面都有着有机的联系,是仲景学术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书中借脉象与脏腑的密切关系,指出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可从脉象表现中体现出客观规律,在辨证的过程中提出脉与证为辨证的主要客观依据。本书在脉学的表现特点是:借脉象来说明病因病机及病位病性,用脉象来鉴别诊断疾病、决定治法、推测预后及病程的深浅。借脉象以阐明病机这是《金匮要略》一书中脉学的主要…  相似文献   

14.
正《伤寒杂病论》共16卷,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但在流传中历经兵火战乱,书多散佚,到晋代医学家王叔和搜集找全其中伤寒部分,加以整理后命名为《伤寒论》;北宋仁宗时期发现《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1065年名医林亿等人奉命校订《伤寒论》时,将杂病部分命名为《金匮要略》。《伤寒论》10卷22篇,立法397条,载方113首,计5万余字;《金匮要略》3卷25篇,载方262首。《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  相似文献   

15.
肠易激综合征的上消化道“合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合病是《伤寒论》中的重要内容。所谓合病原指外感伤寒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数经之证同时并见的临床病证。其实,内伤杂病合病非常常见,且复杂多变。以肠易激综合征(IBS)为例,国外有研究显示,其与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胃食管反流病(GERD)等可合并存在。鉴于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不多,作者对320例肠易激综合征同系疾病上消化道“合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解表药方是指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达到邪去病愈、脏腑功能自调的一类药物和方剂。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四时六淫之气侵犯人体,无论男女老幼,或因素体的差异,皆可出现外邪郁闭表卫,影响内脏功能的协调,表现出不同的疾病。此类疾病运用解表药方的机会十分频繁,处理得当,效果也十分理想。不但用于外感病,还常用于某些慢性病、内伤杂病、急重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热病”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疾病,包括了各种传染性及非传染性的急性发热病。发病的原因,是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以及疫疠之气等外邪所引起的,所以又称“外感热病”。由于外邪的性质有寒、热的不同,因而又分为伤寒病和温热病两大类。这二类热病,又统名叫伤寒,故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这些外感热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发展过程以及临床表现与内伤杂病不同,因此,临床用脏腑辨证的方法,就不能完全切合外感热病的规律。前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总结出  相似文献   

18.
<正>叶天士(1667—1746),名桂,字香岩,晚号上津老人。先祖世居安徽歙县,后迁苏州,著《温热论》,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由其弟子华岫云收集其晚年医案,分门别类整理而得的《临证指南医案》,体现了叶天士在内伤杂病的辨证施治方面的建树。对于脾胃病的认识与施治,针对东垣治疗脾胃病详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叶天士主张养胃阴,首创"脾胃分治",提出"胃为阳  相似文献   

19.
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致使肺失宣肃而肺气上逆,以咳嗽或咯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在病因方面,《素问·咳论篇》[1]认为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在病位方面强调“五气所病.....肺为咳”,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咳为肺病,而其它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虽然如此,但六淫致病多从皮毛,或口鼻而入,肺主皮毛开窍于鼻,即使有内伤之咳,但也是由于虚邪贼风之故,故治疗时先从外感论治,笔者不揣浅陋,谨对风寒所致的咳嗽治疗简述如下。1病因病机咳嗽虽是由于六淫所生,风寒暑湿燥火,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与寒热之…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为《金匱要略方论》的简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东汉张仲景所著。全书共分25篇,其中第1篇《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相当于全书的总论;从第2篇《痉湿暍病脉证治》到第17篇《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是论述内科疾病;第18篇《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治》则属于外科疾患;第19篇是论述不便归纳的如趺厥、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等病的病脉证治;第20~22篇是专论妇科疾患;最后3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全书共讨论了40多种病证,列方共262首,如除后3篇杂疗方外,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