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连春 《全科护理》2010,8(29):2655-2656
[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肢的功能康复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予常规的治疗护理。观察组同时配合康复训练与中药烫疗。[结果]观察组患肢肌力康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康复训练与中药烫疗对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肢的功能康复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予常规的治疗护理.观察组同时配合康复训练与中药烫疗.[结果]观察组患肢肌力康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康复训练与中药烫疗对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偏瘫肌痉挛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药熏蒸治疗对脑卒中偏瘫肌痉挛的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肌痉挛患者被随机分成中药熏蒸治疗组(治疗组)与常规康复组(对照组)各30例。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偏瘫肱二头肌痉挛程度及运动评定量表评估整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6.7%优于对照组有效率63.3%(P〈0.05),治疗组痉挛程度及运动评定量表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熏蒸治疗对脑卒中偏瘫肌痉挛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临床疗效,并与常规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做对比分析.方法 选择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每天强化训练患侧上肢6 h,5 d/周,连续 3周,同时使用吊带限制健侧上肢的活动.强制用手夹板或手套应在患者90%的清醒时间使用.对照组采用传统 PT和 OT等康复方法,每天训练患肢5 h,5 d/周,不限制健手的使用.结果 两组按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FMA) 评分法,和日常生活评价(ADL)的Barthel(BI)评分法[1]评定,两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脑卒中早期常规康复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患侧肢体功能,但强制性运动疗法能明显提高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疗效优于传统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配合针灸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功能训练,疗程共2周,而治疗组要求受试者连续2周每天除去睡眠时间,其余90%的时间健肢带上手套限制使用,用患肢进行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训练方案与对照组相同,并给予针灸治疗,共2周。采用Wolf运动功能评定方法对人组患者在入组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3个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周及3个月,2组WMFT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之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联合针灸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可用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与传统康复功能训练同时应用,可促进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疗效优于传统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6.
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病人偏瘫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56例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一般常规护理规范进行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灸、刺血等中医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病人康复护理前后患肢肌力、肢体功能状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患肢肌力、肢体功能状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病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中医康复护理,可明显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中药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屈肌痉挛,并用改良Ashworth量表分级评定法和表面肌电图的肌电积分值(IEMG)评价上述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方法将66例脑卒中偏瘫上肢屈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结合中药组(治疗组)和运动疗法组(对照组),4周为1个疗程。所有入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进行疗效评定,并采用表面肌电图记录伸肘活动时肱二头肌IEMG的平均值。 结果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上肢屈肌痉挛改善的总有效率是94.3%,对照组为64.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上肢屈肌平均IEMG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屈肌平均IEMG的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与单纯运动疗法相比,中药结合运动疗法可更加明显地改善脑卒中偏瘫上肢屈肌痉挛。  相似文献   

8.
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并发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观察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 9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作业组52例,采用包括作业疗法的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47例,采用无作业治疗的其他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及偏瘫手功能实用能力评定,并对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作业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手功能实用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作业疗法可以提高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及手的实用性,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医院-家庭病床一体化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脑卒中偏瘫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按照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医院-家庭病床一体化干预方案。分别在干预前、干预 6个月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量表评定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患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患肢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院-家庭病床一体化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强制性运动治疗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6例急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两组患者急性期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待生命体征稳定后给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包括被动活动关节、坐位平衡、站立平衡、步态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再学习训练等治疗;治疗组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包括限制健肢的使用,集中、重复、强化训练患肢,把训练内容转移到日常行为中。两组每天训练1 h,每周5 d,4周后对两组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疗效明显,可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腘绳肌练习对脑卒中后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钱开林  王彤  张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1):830-831,849
目的:观察针对性腘绳肌练习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3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8例)。治疗组除了给予常规康复治疗(①中级偏瘫医疗体操;②神经肌肉促进技术;③步态分解练习;④ADL训练),还给予针对性胭绳肌练习(①腘绳肌最大向心性等张屈膝末端等长抗阻练习;②腘绳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时间60天。比较治疗前后等速肌力测试中各项数值。结果:治疗组指数的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腘绳肌练习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膝关节不稳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组模式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手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小组康复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常规上肢功能训练,小组康复组患者则辅以小组模式上肢功能康复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Carroll上肢功能实验(UEFT)评定患者上肢功能及手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测患者焦虑及抑郁情况。 结果经8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小组康复组UEFT评分[(75.7±11.0)分]、MBI评分[(81.2±11.8)分]、SAS评分[(33.0±6.6)分]及SDS评分[(40.4±7.8)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小组模式康复训练,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对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亦具有显著疗效,该治疗模式值得在临床康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袁松  刘飞  张保  李梦莹  王俊华  高峰 《中国康复》2019,34(5):231-234
目的:基于表面肌电(sEMG)观察蝶形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蝶形浴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表面肌电图记录肘关节屈曲最大等长收缩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积分肌电值(IEMG)、改良Ashworth量表(MAS)来评估2组患者患侧肘关节及腕关节的肌张力大小,采用简易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U)评估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肘关节屈曲最大等长收缩时肱二头肌IEM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肱三头肌IEMG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均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侧肘、腕关节屈肌M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侧FMA-U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蝶形浴疗法可以有效地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痉挛,减轻因痉挛导致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锻炼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本院诊断为偏瘫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式,保持良肢位,并进行常规的被动运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锻炼.对比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肌肉痉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各部位痉挛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康复锻炼能有效提升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缓解患者各部位的肌肉痉挛,提升患者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值得在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治疗(神经促进疗法、平衡功能训练、等张肌力训练、桥式运动、重心转移训练、步态训练、协调与运动控制训练等)、作业治疗、传统康复疗法、物理因子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偏瘫下肢屈、伸膝肌群等速肌力训练,测试及训练模式为普通等速向心/向心模式。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峰力矩值(P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分及改良Ashworth肌痉挛分级(MAS)对患者下肢肌痉挛及功能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治疗10周后,2组患者膝关节伸屈膝肌PT、Fugl-Meyer评分、Berg评分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肌痉挛MAS评分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后疼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在沧州市两所二级医院选择符合研究条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6例,康复组55例,对照组51例,采用FMA评测法中的关节疼痛的方法测疼痛,同时对患者的功能进行评测。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后4周时的异同点。结果:在末次评测时,对照组共有21例患者出现疼痛,而康复组只有2例患者出现疼痛(P<0.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脑卒中中后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每天进行2次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每天进行1次常规康复训练及1次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周治疗5d,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用Fugl-Meyer(上肢部分,FMA-UE)、改良日常生活能力(MBI)、肩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评价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肩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和MBI评估均有明显提高(P0.05),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组的FMA-UE和肩关节前屈、水平内收、水平外展主动关节活动度与对照组相比提高更加明显(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龚晨  王盛  李向哲  马颖  王栋栋 《中国康复》2020,35(9):451-454
目的:观察充气夹板结合渐进性上肢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再行渐进性上肢运动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上用充气夹板控制上肢各关节活动的自由度进行渐进性上肢运动训练。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E)、运动力指数(MI)及Barthel指数(BI)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FMA-UE、MI及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以上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充气夹板结合渐进性上肢运动训练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鉴于临床脑卒中患者主动康复功能锻炼依从性低,进而导致康复预后差的现状,采取具有循证护理依据的认知行为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干预,以达到提高患者对早期康复锻炼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的目的。方法 通过分析近年来的文献报道和Meta分析的结论,以循证护理的最佳证据为基础,制定认知行为疗法的临床护理决策。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伴偏瘫患者60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于基于循证护理的认知行为干预;对照组给于一般主动康复功能锻炼。评价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抑郁状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对主动康复功能锻炼的依从性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和抑郁情绪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观察组的效果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循证护理为基础的认知行为干预方法可以促进脑卒中后患者早期康复锻炼的依从性,提高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the intensive repetition of movements elicited by the facilitation technique to improve voluntary movement of a hemiplegic lower limb in patients with brain damage. DESIGN: A multiple-baseline design (A-B-A-B: A without specific therapy, B with specific therapy) across individuals. PATIENTS: The sample comprised 22 subjects with stroke and 2 brain tumour-operated subjects (age: 50.7 +/- 9.6 years, time after onset: 7.1 +/- 2.6 weeks). They were selected from among 165 patients with stroke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rehabilitation centre from September 1, 1995 to March 31, 1997. METHODS: Two 2-week facilitation technique sessions (more than 100 repetitions a day for each of 5 kinds of movement) were applied at 2-week intervals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who were being treated with continuous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without the facilitation technique for hemiplegia. Motor function of the affected lower limb (Brunnstrom Recovery Stage of hemiplegia, the foot-tap test and the strength of knee extension/flexion) and walking velocity were evaluated at 2-week intervals. RESULT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Brunnstrom Stage, foot-tapping and the strength of knee extension/flexion of the affected lower limb were seen after the first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session and after the first and second facilitation technique and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sessions. The improvements after facilitation technique and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session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ose after the preceding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sessions. CONCLUSION: Intensive repetition of movement elicited by the facilitation technique (chiefly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ral facilitation pattern, stretch reflex and skin-muscle reflex) improved voluntary movement of a hemiplegic lower limb in patients with brain dam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