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营分证是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中一个比较危重的证型,一直以来被广泛应用于温病的辨治领域。文章从温热论的原文分析着手,试以说明其寒温属性的兼容性,并就其脏腑定位以及病变范围进行了说明,强调其病位的广泛性。最后对营分证出现的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证候从邪正两方面并结合清营汤的药物组成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其发生机理不外乎正虚邪实,营热阴伤,气血瘀滞,从而便于对营分证从病性、病因、病机、病位等方面进行深入理解并掌握。  相似文献   

2.
中医内科     
1、温病中邪入营血的主要证候是什么? 营分证候:舌质红绛,心烦不寐,时有澹语,身热夜甚,口不甚渴,斑疹隐隐,脉象细数等。血分证侯:舌质深终,吐血妞血,或澳血便血,斑疹透露,躁扰不安,甚或昏狂等  相似文献   

3.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提出的热传入营分的一种治疗方法,此语含意深刻。现就本人对此语的认识从两个方面谈谈粗浅体会,廖误之处,谨望师者及同道斧正。1营气人营的辩证要点营为省气。由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化生而成。(灵枢‘邪客篇):u#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一化以为血”。说用营气为血液的组成部分,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之一。而“营分”则是指温病传变过程中的重要病理阶段,邪人营分,标明了邪己人人体的组分,耗伤人体的营养物质,造成实质的报自力褓入营分为温病过程中的严重阶段q。。_。5>、、.-__…  相似文献   

4.
温病闭症是以高热、神昏、舌謇、肢厥为主要证候表现的危急重证 ,其来势凶猛 ,病情险恶 ,病死率高 ,尤其是当热毒深入营血分时 ,病情更加严重 ,此时若治不得法或者治疗不及时 ,便可造成闭厥不返 ,很快内闭外脱或脱证而危及生命。笔者不揣浅陋 ,拟对其产生的病机关键及其救治进行初步探讨 ,以为抛砖引玉 ,纰缪之处 ,望同道斧正。1 温病营血分闭证的病机关键自清代温热大师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以来 ,不少医家对温病闭证的病因病机都十分重视。多认为它的发生是感邪太过或热炽营伤 ,正虚邪陷 ;或热毒、湿热、痰瘀闭阻包络 ,扰乱神明所…  相似文献   

5.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语出《外感温热篇》,这是治疗温热病中营分证的一个很有效地措施,它除了清营热,养营阴之外,还可以使用宣散透邪之品,使营分热透邪出气分外解,这对临床治疗营分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瘀热相搏证的提出及对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瘀热相搏证是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证候类别。其病因为火热毒邪;病位深在营血、脉络;病理变化为瘀热搏结,脏腑受损;治疗大法为凉血化瘀。我们以“瘀热相搏”主证为基础,根据病证、病位、病理特点,分别针对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瘀热水结证、重症肝炎的瘀热发黄证、出血性疾病的瘀热血溢证、出血性中风的瘀热阻窍证及高脂血症的络热血瘀证等若干子证,进行了理论、临床、实验及新药开发等较为系统的研究,显示了中医以“证候”为中心的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7.
(五)、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提示:说明心病化火,引起疮疡的病机。 译文:凡是有疼痛搔痒感觉的疮疡之证,都属于心病范围。 病机辨析:本文所言有痛痒感觉的疮疡之证,是偏重于属火一类的阳性疮疡而言。张景岳谓:“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阳性疮疡为什么属于心呢?因阳性疮疡的发生,是由火热、火毒郁于经脉营血之中,腐血坏肉所致。而心在五行属火,主血脉。心病多从火化。在临床上,阳性疮疡多表现心火盛、血分有热的特点。所以,这里所言之心,非指实质心脏,  相似文献   

8.
营分病为神志异常期,是气分病的进一步发展,亦可由卫分病直接传来,或初发病即见营分症状(如传染病的暴发型),为温病发展的严重阶段.主要病变在心肝两脏.此时除特异症状进一步深化外,中枢神经的变性坏死较为突出.中医辨证分为:“热在营分”、“热入心包”、“热动肝风”三  相似文献   

9.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了“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对叶氏这个温病治疗法则(以下简称叶氏法则)的精神实质如何理解,在临床上怎样运用,本人就此作一个初步讨论。按照温病学理论,认为如见发热微恶寒、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等证候,为卫分证,治疗当“汗之”;壮热不恶寒、汗多、渴喜凉饮、溺赤、舌红苔黄等证候,为气分证,治疗当“清气”;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谵语、舌红绛等证候,为营分证,治疗当“透热转气”;身热斑疹、吐血、衄血、便血、溲血、舌深绛等证候,为血分证,治疗当“凉血散血”。这种认识并不能说是叶氏法则的精神实质。叶氏法则的精神实质,是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针对温邪侵入卫分、气分、营分、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温病营分证的辨治要点出发,就营分证邪热初传入营、营分热炽和营邪欲陷入血三个阶段的特点和治疗法则,以及发热、斑疹、口渴等症状和神志改变、舌象变等方面加以探。认为只有在临证时充分认识温病营分证的为发展的动态趋势,明辨营热、阴伤、血瘀等病理因素的轻重方次,才能于治疗中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出血热根据其传染性及流行趋势发展的特点看,当属中医学温病学中的疫病,属于中医外感热病中“疫疹”,“疫毒发斑”等病的范畴。本病是温热疫毒之邪与寒或湿邪相合,在人体正气不足的情况下由口鼻或皮毛侵入机体,由表入里分布三焦、经络、脏腑、酿成卫气营血四个阶段转化的过程。湿、热、瘀、毒几乎存在于疾病的全过程,病程有顺传逆传、变证险证之分。正邪相争,温热疫毒内伏,气滞血瘀,阴阳失衡,肾精亏耗为本病的基本病理过程。辩证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12.
对"营热"证素的特征证候及特定治法方药进行探讨。从中医学对"营""营分"的认识,"营热"的证候、鉴别与其他证素的关系,证素"营热"常见证型及证治方药,"营热"在临证中的体现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清代医家叶天士,在确立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同时,也相应地提出了诸证期的治疗治则。他在《外感温热篇》中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寥寥数言,概括了温病辨证施治的总体规则。在这里,“透热转气”显然是作为营分证的基本治法提出来的。这里的“透”,是指透泄营分邪热,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言,既指病邪的由里达外,又象征病证的由深转浅。  相似文献   

14.
《温热论》云“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 ,此为温病营血分证辨治之大法 ,对温热性质温病血分证、湿热性质温病邪已化燥深入营血辨治 ,皆可遵之。然湿温湿未化燥 ,邪陷营血 ,临床亦为常见 ,其治则非上述治法所能完全适用。本文根据温病学家有关论述 ,结合自己临床实践体会 ,谈谈湿温邪陷营血之辨治。1 病因病机湿温湿已化燥或未化燥 ,其邪均可内陷营血 ,此于古医籍及临床实践中皆可得到证明。如薛生白《湿热病篇·5条》之“湿热证 ,壮热口渴 ,舌黄或焦红 ,发痉 ,神昏谵语或笑 ,邪灼心包 ,营血已耗” ,此为湿热化燥 ,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辨析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方法 :运用中医风温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在临沂市流行的手足口病属性、中医证候、传变规律、病变过程等方面的特点,归纳其病因病机。结果:在临沂市流行的手足口病属风温病,符合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其病因为感受春季或冬令风热病邪,其病机为邪在卫、气、营。临床表现以卫、气同病或卫、气、营(血)同病者居多,极少见到单纯的卫分证、气分证或营(血)分证者。结论:在临沂市流行的手足口病可从风温论治。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的中医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临床经验认为川崎病应属温病、为卫分证、气分证和热入营血,邪在卫气治宜疏风清热透邪解毒;气营两燔,痰瘀互现治宜清气凉营,豁疾化瘀;气阴两伤治宜益气养阴,清解余热。  相似文献   

17.
湿温辨证 ,主要是对气分的热重于湿或湿重于热的辨证 ,能否正确地掌握辨证的规律 ,准确地把握湿温病证治的要点 ,关系到疗效和预后。湿温病在运用“六经辨证”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卫气营血辨证”中有卫、气、营、血的浅深传变的不同 ,在治疗上则有达卫、转气、利枢、清营、凉血、散血、增液、培气之别。由于热重于湿者易成阴阳里结 ,伤津劫液 ,成痉成厥 ,变证蜂起。而湿重于热者病情进展虽稍缓慢而浊邪久羁 ,脾运受阻。导致胀满 ,泄利 ,黄疸等症。湿温是温病中的一种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关于“卫气营血”的理论 ,可辨别病位 ,区分病程 ,…  相似文献   

18.
讨论《伤寒论》太阳病篇某些争议问题,太阳病篇并非都是太阳病,其中除太阳病外,尚有太阳病的兼证,变证、类似证,其变证既有属阳明、少阳病者,亦有属三阴病者。太阳病的病机当以外邪表、营卫不和为是,营卫不和非专属于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的病机当是风寒龚表、荣(营)弱卫强;其性质属表证,而有寒、热之分、非皆为寒证;其分类有中风、伤寒、温病。桂枝汤虽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代表主,但桂枝汤证并不就等于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还可广泛用于太阳中风证以外的多种病证。  相似文献   

19.
营气是与血液共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因富于营养,故称营气。营卫不和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般指表证自汗或桂枝汤证的病机而言。包括卫弱营强和卫强营弱。  相似文献   

20.
正白虎汤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太阳病篇176条,是中医"清法"中著名的清热方剂之一。它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4味中药组成,其主要功效是清热生津,适用于阳明、气分热盛证;阳明表里俱热证;热邪郁遏于里或三阳合病证;邪热偏重于阳明证等的证治。笔者就近年来该方剂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如下。1方药配伍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