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导致头位难产的因素,总结行剖宫产的指征和时机。方法对240例产妇(剖宫产组120例,阴道分娩组120例)的分娩记录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产妇年龄、孕周、引产情况、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产力情况、胎位、并发症、新生儿情况等。结果剖宫产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平均为(3624±38)g,与阴道分娩组(3260±42)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胎位异常发生率为74.2%,与阴道分娩组(9.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盆正常的情况下,与头位难产有关的主要因素是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偏大和胎位异常,适时、准确地掌握剖宫产的时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何辉 《安徽医药》2011,15(10):1289-1290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的孕周及分娩方式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方法对101例双胎分娩的产妇分别按孕周及胎位各分为两组,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孕周组新生儿窒息率显著高于≥34孕周组(P<0.05),双胎均为头位采用剖宫产或阴道产对新生儿窒息无明显影响(P>0.05),而非头-头位的阴道产组新生儿窒息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P<0.05),第二出生新生儿中阴道产组的窒息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P<0.05)。结论正确选择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将有助于降低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徒手转胎位处理头位难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62例头位难产产妇,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产妇,研究组采用徒手转胎位处理方法进行头位难产的处理和分娩,对照组则采用常规处理方法进行头位难产的处理和分娩,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新生儿结局。结果研究组自然分娩率90.33%,产钳助产3.22%,剖宫产6.45%,对照组自然分娩率64.51%,产钳助产19.36%,剖宫产16.13%,研究组产后出血发生率19.35%,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32.2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评分(8.62±0.42)分,对照组新生儿评分(8.35±0.45)分,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位难产通过徒手转胎位方法处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阴道分娩成功率,减少产妇剖宫产率和阴道助产率,对新生儿影响较小,具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药科学》2016,(10):14-17
目的探讨头位难产的发病原因与围生儿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150例头位难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头位难产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另选取我院同期正常顺产产妇15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头位难产与围生儿结局的关系。结果 150例头位难产产妇中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共有103例,占比为68.7%居多数,一般多采用阴道分娩,其他还有骨产道异常的9例,软产道异常的11例,严重胎头位置异常的76例,产力异常(宫缩乏力)的54例,各自占有的比例都不大。而在150例胎头位置异常中出现持续性枕横位的有92例,占61.3%,多采用产钳助产的方式分娩,其他还有出现持续性枕后位的11例,出现高直位的10例,出现前不均倾位的25例,出现颜面位的12例;150例头位难产产妇中使用阴道分娩的有103例,剖宫产的有47例。对照组自然分娩和阴道分娩的产妇明显高于难产组,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剖宫产和胎吸例数明显低于难产组,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新生儿窒息和胎儿宫内窒息明显低于难产组,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难产组新生儿新生儿轻度窒息和重度窒息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其中重度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位难产的发生与骨盆大小、形态、胎儿体质量、胎头位置,产力强弱密切相关。特别是胎头位置异常。故正确、及时地处理,果断地选择分娩方式,能降低新生儿窒息率以及围生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初产妇头位难产的临床处理并总结经验。方法对照分析2011~2012年期间本院收治的100例初产妇头位难产和100例正常分娩初产妇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特点,总结临床处理经验。结果胎位异常是导致出现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头位难产需接受剖宫产结束分娩的患者胎位异常占94.67%(71/75)。剖宫产主要原因是宫缩乏力的患者所占比例显著低于阴道助产中宫缩乏力患者所占的比例,但胎位异常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阴道助产中的比例。剖宫产仍是处理头位难产的主要方式。头位难产组患者出现宫颈水肿、宫缩乏力、胎膜早破以及产程延长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正常分娩组。结论初产妇头位难产并不少见,胎位异常是导致头位难产的首要原因,早期识别并纠正异常胎头位置是保证顺利分娩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双胎妊娠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方法104例双胎妊娠产妇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及剖宫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方位为头/头位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比较,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头/非头位及臀/头或非头位两种分娩方式比较,新生儿窒息率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第1胎分娩新生儿的窒息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第2胎分娩新生儿的窒息率剖宫产组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P<0.05)。结论胎方位是决定分娩方式的主要因素之一,正确选择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将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胎膜早破与难产的关系。方法316例胎膜早破孕妇为观察组(早破组),随机抽取同期300例无胎膜早破试产孕妇为对照组,从胎方位、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有无感染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胎膜早破发生率与异常胎位呈显著性关系(P<0.01),早破组自然分娩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而阴道手术产及剖宫产率则明显升高(P<0.01),新生儿窒息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316例胎膜早破孕妇临床均无感染发生。结论胎膜早破与难产关系密切,胎位异常(尤其是头位的胎位异常)和阴道手术产及剖宫产率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并总结头位难产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总结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89例头位难产产妇临床诊治资料。结果 89例头位难产产妇经自然分娩者28例,占31.5%;经阴道助产者32例,占36.0%;经剖宫产者29例,占32.5%。其中自然分娩者难产分娩时平均出血量最少,阴道助产次之,出血量最多者为剖宫产。而新生儿Apgar评分则剖宫产者最低,其次为阴道助产,自然分娩者最高。不同分娩方式平均出血量、Apgar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三组出血量在800mL以上者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针对产妇头位难产原因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对确保母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及时纠正胎头位置是预防头位难产、确保母婴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出生体重巨大儿分娩方式及结局。方法本院收治的头位、非瘢痕子宫、无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分娩的巨大儿342例: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经阴道分娩组140例,剖宫产组202例,比较妊娠结局;根据不同出生体重分为A组237例(4000~4249g),B组46例(4250~4499g),C组59例(≥4500g),比较三组分娩方式及结局。结果剖宫产组较阴道分娩组肩难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明显减少,肩难产发生率A、B、C三组均依次呈升高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产后出血发生率接近。出生体重≥4500g的C组剖宫产率、肩难产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A、B组。结论巨大儿不是剖宫产术的绝对指征,应根据孕妇及胎儿的个体情况合理选择分娩方式;但即使是经产妇,估计胎儿体重大于4500g也宜选择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头位难产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头位难产产妇19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头位难产原因分别为产道异常16例(8.04%),胎儿异常160例(80.40%),产力异常23例(11.56%),胎儿异常与产道异常、产力异常的发生率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剖宫产134例(67.34%),阴道分娩65例(32.66%)。结论要根据头位难产发生原因进行早期的诊断和处理,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产妇分娩的质量,尽可能的减少围生期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洛阳市涧西区人医院和汝阳县人民医院288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8例中120例阴道试产(阴道试产组),96例试产成功,成功率80.0%;选择再次直接剖宫产168例(剖宫产组),手术产率58.3%。两组新生儿5min Apgar评分、产后输血率、子宫内膜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阴道试产组先兆子宫破裂显著高于剖宫产组(P<0.05),而剖宫产组的产后发热率明显高于阴道试产组(P<0.05);阴道试产失败组的先兆子宫破裂、产后发热及新生儿5min Apgar评分≤7分发生率、住院日明显高于阴道试产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炎和输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并非是剖宫产绝对指征,阴道试产的成功率是比较高的,成功的阴道试产可减少术后感染率、住院天数,但阴道试产失败可能会增加子宫破裂、胎儿窘迫及产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天数也明显增加,应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严格掌握阴道试产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与正常足月妊娠妇女凝血相关指标的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方法 收集11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其中包括42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27例轻度子痫前期患者、41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及50例正常晚期妊娠孕妇的血样及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并行PLT、MPV、PT、TT、APTT、FIB、D-D、AT-Ⅲ测定.结果 ①妊娠期高血压组与正常晚孕组比较,年龄、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无明显差异.PT、APTT、FIB下降(P<0.05);TT增加(P< 0.05).②轻度子痫前期组与正常晚孕组相比,年龄、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无明显差异.PLT、PT、APTT、AT-Ⅲ、FIB降低(P<0.05或P<0.01),TT、D-D、MPV升高(P<0.05或P<0.01).③重度子痫前期组与正常晚孕组相比,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降低(P<0.01),PLT、PT、APTT、AT-Ⅲ、FIB明显降低(P<0.01),TT、D-D、MPV明显升高(P<0.01).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液呈病理性高凝状态,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同龄足月活产双胎与单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差异。方法随机抽取足月双胎产妇病历86份,活产儿170名,作为双胎组;另抽取同期足月分娩单胎产妇病历250份,活产儿250名,作为单胎组。按相同分娩孕周、不同性别分类比较2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差异。结果双胎组男婴、女婴、综合男女婴出生体质量均低于单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月活产双胎男婴、女婴、男女婴出生体质量均低于足月活产单胎,应加强双胎围生期保健,确保双胎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窒息早产儿血清肌钙蛋白(cTnⅠ)的动态变化,了解心肌损伤程度。方法对58例窒息早产儿及30例无合并症早产儿脐血、生后24h、48h、72h及7d的血清cTnI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①对照组血清cTnⅠ水平随5个时间点逐渐增高,48h、72h和脐血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7d和脐血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窒息组血清cTnⅠ生后24h最高,与其他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②cTnⅠ水平在脐血、生后24h、48h及72h几个时间点上,轻度组和对照组、重度组和对照组、重度组和轻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③7d cTnⅠ水平,轻度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重度组仍明显高于对照组及轻度组(P<0.01)。结论无合并症早产儿cTnI水平随日龄增加而增高;窒息早产儿cTnⅠ水平明显增高并与窒息程度呈正相关;心肌恢复与窒息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盐酸氨溴索预防早产儿肺透明膜病时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盐酸氨溴索(商品名:沐舒坦)预防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的用药时机。方法观察组(184例)为生后8h内入院尚未发生HMD,胎龄<35周的早产儿,入院后即予盐酸氨溴索30mg·kg-·1d-1,6h1次静脉注射,按用药时机的不同分为 ̄2h, ̄4h, ̄6h, ̄8h4个小组,观察各组发生HMD的情况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①观察组发生HMD12例(6.5%),对照组33例(18.3%),P<0.05。②观察1组、观察2组HMD发生率分别为2.4%、3.8%,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为P1<0.01、P2<0.05;观察3组、观察4组HMD发生率分别为7.4%、13.9%,与对照组比较均为P>0.05。③观察组中需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的HMD3例(25%),对照组为27例(81.8%),P<0.01。结论盐酸氨溴索能有效预防HMD发生,4h内用药效果显著,4h后用药预防作用下降但能减轻HMD病情、缩短病程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母亲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IDMs)口服葡萄糖对血糖、胆红素及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出生的IDMs 217例,采用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10例与对照组107例。观察组新生儿于出生30 min内即用奶瓶或鼻饲(口饲)喂10%葡萄糖5 mL/kg,间隔1~2 h 1次,生后2~3 h开奶,直至连续血糖测定2次正常。对照组以母乳喂养为主,喂养困难者辅以人工喂养。两组新生儿均于生后1 h、2 h、3 h、6 h、12 h、24 h、48 h监测血糖,统计新生儿低血糖症、胆红素值、体质量等情况。结果:两组IDMs出生后不同时间点血糖水平比较,对照组生后2 h血糖为最低值,生后3 h 为次最低值,与观察组2 h、3 h血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后1 h、6 h、12 h、24 h、48 h血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DMs出生后1 h低血糖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2 h、3 h观察组低血糖症发生率为5.5%、2.7%,对照组低血糖症发生率为26.1%、1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低血糖症发生率2 h最高,3 h次之,生后12 h、24 h、48 h血糖值在正常范围。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体质量下降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DMs经皮胆红素测定比较,1 d日龄时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日龄2、3、4 d时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DMs生后口服葡萄糖水,可降低生后2 h、3 h低血糖症发生率,降低胆红素增长速度,减缓体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研究影响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因素。结果出生体质量在不同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孕前体检次数、孕前健康教育、孕前BMI、孕期增重的人群中存在差异(P<0.05);低出生体质量组与正常出生体质量组比较,结果显示:接受孕前教育(OR=0.80,95%CI:0.59~0.94),孕前BMI指数1~24组(OR=0.74,95%CI:0.49~0.86)为保护性的因素。巨大儿组与正常组比较,结果显示:孕期增重>20(OR=1.30,95%CI:1.11~1.68)为巨大儿的危险因素。结论为降低低出生体质量和巨大儿的发病率,提高新生儿的健康水平,需要加强对孕产妇的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孕晚期阴道B族链球菌(GBS)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560例进行常规产检的孕妇,根据2010年《围产期GBS预防指南》的要求采集孕妇的阴道分泌物标本,使用拭子在孕妇阴道1/3处旋转1周,室温保存送检。根据阴道B族链球菌感染与否分为观察组(阴道B族链球菌感染,50例)和对照组(非阴道B族链球菌感染, 510例)。比较两组孕妇不良妊娠结局、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早产、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分别为9.80%、12.75%,均低于观察组的20.00%、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难产、产后出血、羊水污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9.80%、新生儿肺炎发生率9.80%均低于观察组的20.00%、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晚期阴道B族链球菌感染是导致母婴不良结局的重要原因,应当及时通过阴道B族链球菌筛查予以有效防治,从而改善孕妇与胎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赵静 《安徽医药》2017,21(7):1351-1353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在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生长发育的效果观察.方法 选择住院并分娩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97例,按照采用的护理方式不同,分为接受常规健康护理的对照组和采用延续性护理干预的实验组.通过对婴儿进行随访12月,比较两间体格发育情况以及神经心理发育情况.结果 通过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可以看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各项指标的时间、组间以及与时间的交互作用的整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各项指标随着时间的进展,均呈上升趋势(P<0.05);组间比较:实验组的体质量和头围和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身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总平均发育商,发现实验组在6月龄、9月龄以及12月龄时均较对照组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延续性护理干预能有效的促进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体格发育以及神经心理发育,有助于改善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AIMS: Previously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oral ergotamine treatment during pregnancy and gestational age at delivery, birthweight, the rate of preterm birth and low birthweight has not been studied. METHODS: Newborn infants without congenital abnormalities born to mothers with or without ergotamine treatment during pregnancy were evaluated in the population-based data set of the Hungarian Case-Control Surveillance of Congenital Abnormalities between 1980 and 1996. RESULTS: Of 38,151 newborn infants with medically recorded gestational age and birth weight, 77 were born to mothers who had received ergotamine treatment during pregnancy.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ecrease was found in the mean gestational age (0.7 weeks) and birth weight (196 g) among exposed relative to unexposed infants, though these differences were not obstetrically significant. However,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low birthweight newborns (16.4% vs. 5.7%) and preterm births (16.4% vs. 9.2%) after the use of ergotamine during pregnancy. The effect of ergotamine was more obvious in male newborn infants, particularly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hird trimester. CONCLUSION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ow birthweight and/or preterm birth and ergotamine treatment may be connected with the effect of ergotamine on the placenta of pregnant wom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