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白内障手术致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39例(43眼) 白内障手术致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病人给予前房注气或粘弹剂顶压复位等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角膜恢复情况.结果 角膜后弹力层复位后,39例病人43眼角膜均恢复透明,未出现视力功能障碍及其他相关并发症.结论 白内障手术中及早发现和及时处理角膜后弹力层脱离对预防术后并发症及视力的恢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白内障摘除手术中由于切口的位置、大小和手术器械的机械损伤等原因,常出现角膜后弹力层脱离。临床上对于脱离范围大者,需及时行手术复位,否则可造成角膜持续性水肿、大泡性角膜病变和视力下降。本文就近年来我科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有发生角膜后弹力层脱离28例(28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将处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谢青  彭立  陈惠  邓洪 《海南医学》2011,(18):91-93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小范围后弹力层脱离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4例(214眼)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术中发生后弹力层小范围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处理及预后。结果本组术中小范围后弹力层脱离的发生率为5.14%(11/214)。发生后弹力层脱离的患者平均77.2岁;平均术前眼压为8.3mmHg。结论高龄、较低的术前眼压是小切口白内障术中发生后弹力层脱离的高危因素,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小范围后弹力层脱离是防止大面积脱离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检测,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角膜结构的改变。 方法 选取行3.0 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白内障患者61例(90眼),分别于术前,术后2 d、1周、1月、3月使用AS-OCT扫描角膜结构,进行角膜各项参数指标测量分析。 结果 术后2 d观察到角膜内切口哆开56眼(62.2%),外切口哆开10眼(11.1%),后弹力层脱离27眼(30.0%)。内切口哆开术后1周较术后2 d新增15.6%,术后1月较术后1周新增5.6%。后弹力层脱离均发生于切口后唇。无论有无后弹力层脱离,切口最厚处总是位于其后唇。术后各个时间点角膜切口均较术前肿胀(P<0.05),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会引起角膜结构的各种变化, AS-OCT能清晰观察并定量分析这些情况。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9,(9):1182-1185
目的:观察前房注气术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后弹力层脱离(DMD)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发生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患者28例(28眼)。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周内行前房注入消毒空气,利用气泡顶压使脱离的后弹力层复位;后弹力层复位不良或空气吸收后仍未复位者,以同样方法再次行前房注气,对后弹力层复位及视力预后情况进行临床观察。结果:28例患者经前房注气后角膜后弹力层均复位,其中17例经1次前房注气,11例经2~3次前房注气后角膜透明,视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恢复。1例重度脱离伴部分后弹力层脱失患者恢复较慢,3个月后角膜恢复透明。结论:前房注气术是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有效方法,操作可重复,创伤小,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人工晶体植入术并发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俊宁  邓之华 《广西医学》2009,31(4):540-541
目的探讨人工晶体植入术致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原因及预后。方法672例(739眼)均行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过程角膜后弹力层脱离发生的情况。结果130例(156眼)发生角膜后弹力层脱离,占21.1%。其中与角膜缘切口制作有关98眼(62.82%),撕(截)囊6眼(3.85%),核处理12眼(7.69%),抽吸皮质及粘弹剂28眼(17.95%),人工晶体植入5眼(3.20%),切口密闭7眼(4.49%)。其中需要处理的16眼,占10.25%,予对症复位处理后,恢复好。结论人工晶体植入术致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主要原因是角膜缘切口接触,有良好的预防意识,及时复位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关于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并发症的防治,部分患者术中前房穿刺后发生角膜后弹力层部分脱离,其原因及处理措施所见较少。我们总结了我院近年来在该手术中出现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防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其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有低眼压、正常眼压或高眼压的浅前房是青光眼术后,特别是眼外滤过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或长期的浅前房会引起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减少、角膜水肿、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白内障、虹膜基质平坦、虹膜前后粘连和房角闭合、青光眼手术失败等严重后果.本文对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严重程度、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ECCE+IOL)后角膜水肿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对259例(284眼)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观察术后1d、3d、1周角膜水肿情况,并将其按主要原因归类分析。结果:术后第1d角膜水肿者223眼(78.52%);术后第3d仍水肿者15眼(5.28%);术后1周仍水肿者5眼(1.76%)。角膜水肿的原因分析:因内切口靠前、娩核困难所致者138眼(61.88%);因灌注液压力过高时间长所致者72眼(32.29%);因暂时性眼压升高所致者8眼(3.59%);由于后弹力层撕脱所致者3眼(1.35%);由于缩瞳剂所致者2眼(0.89%)。而水肿持续时间最长的原因是角膜后弹力层撕脱。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水肿的主要原因是内切口靠前、娩核困难。  相似文献   

10.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具有切口小、伤口愈合快、术后反应及散光轻微、视力恢复快等优点,现已在我国广泛普及,但如果操作不当,会造成严重并发症甚至失明.术后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角膜后弹力层脱离、虹膜炎性反应、人工晶体及袢位置异常、后发性白内障、散光等.我院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白内障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诊断明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白内障术后盲及低视力的原因及康复方法。方法:对白内障术后盲及低视力276例、364眼进行病因分析,根据病因进行激光康复治疗。结果:引起白内障术后盲及低视力的原因依次为后囊混浊、瞳孔上移、高度散光、青光眼、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角膜失代偿。对364眼中的347眼(95.33%)进行激光康复治疗,246眼(67.58%) 脱残。结论:白内障术后盲及低视力者大部分仍可康复,激光治疗应用范围广,价格低,易被患者接受,是白内障术后盲及低视力者康复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后路白内障摘除对预防角膜内皮失代偿的效果。方法对13例伴有严重角膜内皮异常但保持屈光透明的白内障患者行经后路白内障摘除术,并对术后矫正视力、主要并发症及角膜内皮密度进行评估,术后随诊8~28个月。结果 13例患者手术顺利,除1例患者因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继发大泡性角膜病变于术后5个月矫正视力下降外,余患者术后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白内障摘除可最大程度减少医源性角膜内皮损伤,是伴有严重角膜内皮病变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25G微创系统在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手术中的治疗效果,为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白内障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手术选择。方法:选择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白内障患者29例(30只眼),均行25G微创玻璃体腔灌注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0只眼中,术后1个月BCVA≥0.5者5只眼,0.3~0.5者8只眼,0.1~0.3者9只眼,指数~0.1者8只眼;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BC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1d、7d、1个月、3个月患者平均眼压分别为(17.13±2.84)、(17.20±4.16)、(17.43±3.41)、(17.36±2.51)和(16.73±2.33) mmHg;术后1d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为(2467±280) mm-2,术后7d平均为(2033±209) mm-2,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7.59%。患者术后无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后囊破裂及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25G微创系统行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可稳定眼压,减少并发症,并有效地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手术Ⅰ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未植入的原因。方法:采用常规切口或隧道小切口完成523例574例眼老年性白内障手术,并作相关分析。结果:48例未能Ⅰ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其原因是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悬韧带断离,角膜水肿和虹膜损伤。结论:手术方法和手术技巧是提高Ⅰ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53眼严重眼外伤、视网膜血管疾病所致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等采用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视网膜前膜剥离,视网膜切开,冷凝,激光光凝,气体或硅油充填及巩膜外硅胶垫压或环扎等治疗技术,随访1-12个月。结果:52例保存了眼球,占98%。47例视力提高,占88.7%,视力大于0.3者12例,占22.3%。手术并发症以并发性白内障、玻璃体再出血和视网膜脱离为主。结论: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眼外伤、PVR、视网膜脱离疗效满意,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兔角膜植入改性HEMA人工角膜支架材料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兔角膜层间植入改性聚羟乙基丙烯酸甲酯[poly(2-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PHEMA]孔隙性材料的生物学反应。方法:选用新西兰白兔,将材料植入角膜板层口袋内,定期观察。结果:植入后材料全部稳定存留于角膜内,现最长达6个月以上。未见材料排出、白内障、视网膜脱离、角膜后膜等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包括睑缘红肿,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均于术后1周内消失;组织学提示材料孔隙内有多量的成纤维细胞并有胶原等细胞外基质沉积。电镜检查材料周围角膜细胞数量增多,排列规则,功能活跃;材料内见有纤维细胞,类似正常的组织愈合过程。结论:结果提示此新忆隙材料是人工角膜支架的理想材料;由于该材料还可以制作成光学性能良好的光学部,故可望制成一体式人工角膜。  相似文献   

17.
全植床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植床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全植床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21例(21眼),分析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末次随访时的最佳矫正视力和屈光状态、术后并发症及角膜溃疡复发情况。结果21眼中8眼(38.10%)在术中发生了角膜后弹力膜的微穿孔,但都完成了手术,术后未出现双前房。术后末次随访,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58,等效球镜度数为(-2.15±2.42)DS,散光度为(-3.23±1.75)DS。在术后随访期间,没有出现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均无角膜溃疡复发。结论全植床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具有对材料要求条件低、不进入前房及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低、治疗效果好等优点,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不同部位透明角膜切口(CCI)构型变化。方法: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3例(73眼),依据切口位置不同分为两组,颞侧9点位切口组共38例(38眼),上方12点位切口组共35例(35眼)。术前1d、术后1d、1周及1个月应用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AS—OCT)对切口区域角膜进行扫描及综合验光检查。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d、1周及1个月两组切口区域角膜厚度增加值、切口角度及切口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ld及1周切口区域内口哆开及内皮水疱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d两组上皮水疱及后弹力层脱离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柱镜度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AS—OCT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有效评估白内障透明角膜切口构型改变的检查方法。自内障颞侧切口较上方切口局部水肿轻,其构型更有利于形成密闭性切口,术后医源性散光小,是较理想的手术切口方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