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癫痫病人脑棘波灶轴突、突触和树突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研究癫痫病人脑棘波灶内轴突、突触和树突的病理学变化。方法癫痫患者29例,手术治疗时在皮层电图监测下取棘波灶大脑皮质,用βAPP、突触素和MAP2免疫组化方法,分别对轴突、突触和树突的病理变化进行研究,并对突触做了电镜观察。结果棘波灶内轴突病变不明显;突触分布不均,或密集成片,或稀疏淡染,电镜下轴棘非对称性突触前轴突末梢水肿,突触小泡减少或消失;树突屈曲变形,病变严重者树突变得粗细不均,或变成串珠状,多数树突失去分枝,血管周围树突排列紊乱。此外,在5例临床诊断为原发性癫痫的病例,观察到白质内神经细胞异位。结论癫痫棘波灶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突触和树突,突触的增多、重组和丢失,以及白质神经细胞异位可能是癫痫异常放电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研究突触后结构——树突棘改变,是对学习记忆的重要的热点。F-actin经调节可以结合和/或解聚的动态特点是树突棘运动、生长和塑性的基础。在分枝状微丝形成过程中,肌动蛋白相关蛋白e/3(Actin-related proteine/3,ARP2/3)复合体起着重要的作用。细胞内的多种核化促进因子可以调节ARP2/3的活性。Arp2/3复合体结构、功能及调节的研究对于阐明微丝骨架形成机制,特别是树突棘的可塑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为癫痫发生灶中病变的一个特点,此外还有神经细胞减少以至消失,局部脑循环障碍,显著的树突结构异常。树突的形态改变主要为树突棘消失,树突分支减少产生扭曲和不规则的肿胀。树突棘消失的结果,使突触传入减少导致去神经型过敏(denervation type of Supersensitivity)产生重复放电。神经元全面减少,剩留的神经元为中型到小型的,它们比大的神经元更容易放电。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是癫痫发生灶发展过程中主要现象之一,对说明癫痫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经颅磁刺激联合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后健侧大脑感觉运动皮质突触和锥体细胞影响的报道几乎未见,实验拟揭示经颅磁刺激和运动训练促进脑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结果显示,经颅磁刺激和运动训练均能改善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能使动物健侧感觉运动皮质锥体细胞突触界面曲率增加,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增加、突触间隙变窄,穿孔突触比例增加。经过4周经颅磁刺激和运动训练后脑梗死大鼠健侧感觉运动皮质区锥体细胞树突总长度、 一级数突分支和单位长度树突的树突棘密度明显增加,这些变化在经颅磁刺激和运动训练联合后更为明显。表明经颅磁刺激和运动训练治疗可以使健侧感觉运动皮质锥体细胞树突和突触结构参数发生改变,从而促使健侧脑的代偿作用,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5.
报告25例癫痫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时,皮层脑电监测下,取棘波最明显最多的大脑皮层做电镜观察,同时对8例病人的胼胝体也做电镜观察。结果发现超微结构下的神经细胞,突触与神经毡,星形胶质细胞,毛细血管及髓鞘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突触前轴突末梢及突触后树突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水肿,尤以突触后树突水肿明显并伴有突触前轴突末梢突触小泡的聚集增多。这些同癫痫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在癫痫发病和脑电棘波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这些改变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6.
癫痫病人棘波灶的电镜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25例癫痫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时,皮层脑电监测下,取棘波最明显最多的大脑皮质层电镜观察,同时对8例病人的胼胝体也做电镜观察,结果发现超微结构下的神经细胞,突触与神经毡,星形胶质细胞,毛细血管及髓鞘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突触前轴突末梢及突触后树突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水肿,尤以突触后树突水肿明显并伴有突触前轴突末梢突触小泡的聚集增多,这些同癫痫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在癫痫发病和脑电棘波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微管相关蛋白-2与缺血性脑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管相关蛋白-2(MAP-2)存在于神经元的胞体、树突和树突棘,参与构成细胞骨架、突起生长、胞浆蛋白运输、神经元塑形等功能,其丢失涉及到神经元结构破坏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对MAP-2的深入研究,可进一步了解神经生长发育、突触可塑性形成等生命活动的本质,并为脑血管疾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正Kalirin是ALAM等~([1])最先于1996年发现的,是Rho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GEF)的一个亚类,在中枢神经系统广泛表达~([1]),研究发现Kalirin在调节神经元轴突生长、树突棘密度的维持、突触形态的稳定和可塑性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2]),但其调节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 (levodopainduceddyskinesias ,LID)大鼠皮质纹状体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  6 羟多巴胺 (6 OHDA)立体定位注射制备偏侧帕金森病 (Parkinsondisease,PD)大鼠模型 ,复方左旋多巴 (L dopa)甲酯腹腔注射治疗 4周 (2 0mg·kg-1·d-1,每天 2次 )诱发LID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方法对大鼠皮质纹状体突触界面的结构进行定量分析 ,并观察单次地佐环平 (MK 80 1,0 1mg/kg)治疗后突触前谷氨酸 (Glu)释放量的变化。结果 透射电镜证实皮质Glu能纤维与纹状体神经元的树突棘构成不对称突触 ,与PD大鼠比较 ,LID大鼠Glu能非对称性突触中穿孔性突触进一步增加 (P <0 0 1) ,且突触间隙变窄 ,突触后致密物质 (post synapticdensity ,PSD)厚度增加 (P <0 0 5 )。同时伴有突触前Glu释放量的增多 ,但可被N 甲基 D 门冬氨酸 (NMDA)受体拮抗剂MK 80 1所抑制。结论 慢性L dopa治疗使皮质纹状体突触功能进一步活化 ,其中涉及突触后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及突触前活性的增强 ,这些突触可塑性变化与LID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大鼠前部第三脑室和室门孔室管膜下方的投射到垂体后叶的神经元和树突,以及这些神经元胞体和树突与室管膜之间的关系。部分HRP—TMB标记的室管膜下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距室管膜细胞基底面仅相隔数层细胞膜,有少数树突或胞体与室管膜细胞直接接触;有的走行在室管膜细胞之间,距室腔仅隔100nm的距离。室管膜下标记神经元胞休或树突大数有突触与之接触。部分突触前膨大内也见有标记产物,可与标记树突或家标记树突形成突触。一些标记树突可伸至室周毛细血管壁基膜下方.  相似文献   

11.
新生大鼠海马CA1神经元突触反应和树突分枝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盲法脑片膜片钳记录并结合biocytin细胞内染色方法 ,研究了新生大鼠 (生后 3~ 5d)离体海马脑片CA1锥体神经元突触反应和树突分枝的关系。发现 ,在生后 3~ 5d锥体神经元的形态呈现多形性。 5 2 %的神经元具有分枝很少的树突 ,并且既无自发性也无诱发性的突触后电流 (postsynapticcurrents,PSCs) ;4 8%的神经元具有较为发达的树突分枝且当刺激海马辐射层时 ,可引起突触反应。而且在半最大刺激强度时引起的PSCs的幅值与神经元顶树突的长度及终末分枝数呈正相关。上述研究结果表明 ,CA1锥体神经元的反应性是与顶树突的分枝状况相关的。  相似文献   

12.
癫痫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迄今仍不是十分清楚.突触重塑是癫痫患者脑组织中的重要病理改变,亦是癫痫反复发作的原因,其发生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microRNA(简称miRNA)是一类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内源性非编码的单链RNA,其功能是负调控靶基因的表达,与树突棘生长、突触重塑和突触蛋白合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TP在调节神经元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方法培养大鼠原代神经元细胞,应用Aβ_(1-42)孵育原代培养的神经元细胞48 h,或者在Aβ_(1-42)孵育原代培养的神经元细胞前30 min预先给予ATP处理细胞。应用Alexa Fluor 488-phalloidin dye染色观察不同处理后神经元树突棘的变化。同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Aβ_(1-42)及ATP处理后对PDS-95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ATP能减少Aβ_(1-42)所导致的神经元树突棘丢失,Aβ_(1-42)孵育原代培养的神经元细胞48 h后,PSD-95蛋白水平降低;而经过ATP预处理30 min后,神经元PSD-95蛋白表达无显著变化。结论 ATP能够调节神经元突触可塑性,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应用盲法脑片膜片钳记录并结合biocytin细胞内染色方法,研究了新生大鼠(生后3~5 d)离体海马脑片CA1锥体神经元突触反应和树突分枝的关系.发现,在生后3~5 d锥体神经元的形态呈现多形性.52%的神经元具有分枝很少的树突,并且既无自发性也无诱发性的突触后电流(postsynaptic currents,PSCs);48%的神经元具有较为发达的树突分枝且当刺激海马辐射层时,可引起突触反应.而且在半最大刺激强度时引起的PSCs的幅值与神经元顶树突的长度及终末分枝数呈正相关.上述研究结果表明,CAl锥体神经元的反应性是与顶树突的分枝状况相关的.  相似文献   

15.
癫痫大鼠海马出芽苔藓纤维突触的超微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匹罗卡品颞叶癫痫大鼠海马出芽苔藓纤维突触的超微结构特征及其在颞叶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Timm组化染色标记出芽苔藓纤维突触末端,在电镜下观察新生突触的类型、比例、定位、以及突触后靶成分。结果:颞叶癫痫大鼠齿状回内分子层可见到银标记的突触末端,出芽苔藓纤维突触主要是轴棘型非对称性突触,其次是轴树型非对称性突触,偶可看到出芽轴突和颗粒细胞体形成突触联系。结论:轴棘型非对称性突触是颞叶癫痫大鼠海马出芽苔藓纤维突触的主要类型,出芽苔藓纤维突触的超微结构特性支持重组突触形成重复的兴奋性环路,而且形成的新的兴奋性环路可能在颞叶癫痫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自噬通过形成自噬小体,对细胞内一些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和受损的细胞器降解,以保持细胞内环境的动态稳定。神经细胞内蛋白质的异常堆积是大多数神经变性病最常见的病态产物。神经元树突和轴突是神经元胞体的延伸及形成突触的基础,对细胞的信号传导起关键作用。神经元轴突和树突变性常出现在神经变性病的早期,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而自噬是清除神经变性病中异常蛋白质的关键途径,对保持内环境稳态有不可替代作用。因此,通过激活神经元自噬可以缓解神经元树突与轴突变性。本文将从自噬在轴突与树突中的合成与转运,自噬对轴突与树突变性的调控作用以及自噬与突触形成的相关性等方面阐述自噬在神经元轴突与树突变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HRP逆行追踪与顺行演变结合法,在电镜下对猫三叉直系终末与丘脑皮质投射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型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在猫丘脑腹后内侧核内,三叉丘系终末可以形成轴一树、轴一体等单突触联系。在该核内还可见到许多汇聚型突触复合体,其中央树突周围围绕有许多轴突终末或突触前树突。本文认为猫丘脑腹后内侧核内的这种汇聚型突触复台体是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神经冲动通过不同传入途径汇聚于同一神经元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内侧前额叶锥体细胞树突长度及树突棘密度的改变.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手术组及假手术组,手术组将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用高尔基染色法观察大鼠前额皮质区锥体细胞树突长度及树突棘密度.结果 模型组大鼠内侧前额叶区树突棘密度较对照组低,树突长度无明显差异.结论 慢性脑缺血大鼠内侧前额叶区树突棘密度减低可能是导致认知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阿尔茨海默病(A D )是一种与衰老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从德国神经病理学家 Alzheimer 于1906年对该病的首次报道以来,对A D的认识和研究已经进行了100余年,目前认为在A D患者的病变早期,脑内已出现明显病理学改变,包括神经元突触病理学损伤(突触减少和树突棘萎缩)[1-2],β-淀粉样蛋白(Aβ)释放、沉积增多,老年斑形成,以及 T au蛋白过度磷酸化与神经纤维缠结(NFT )[3-4]。但迄今为止,AD发病的细胞与分子机制仍不明了。  相似文献   

20.
癫痫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很常见,其发病机制与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功能紊乱、异常突触发生密切相关。Kalirin-7是Dbl癌基因家族Kalirin的主要同种型,受多种因子调节,在多个促进树突棘形成和突触发生的分子通路中起重要的介导作用,与突触发生密切相关。本综述通过对癫痫发生机制的简要介绍,以及Kalirin-7促进树突棘形成和突触发生发展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癫痫的发生机制提供新的潜在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