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汕头地区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PA)的耐药情况及耐药机制。方法:收集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的PA共141株,双纸片协同实验检测金属酶表型,PCR法检测外膜孔蛋白OprD2和金属β内酰胺酶(IMP、VIM、SPM)基因。结果: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均为多重耐药茵,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未发现产金属酶菌株,仅22株菌株扩增出OprD2基因。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可作为本地区临床治疗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茵所致感染的首选经验用药,OprDa表达减少或不表达可能是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茵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的可靠方法。方法:收集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8株及产IMP-1金属争内酰胺酶标准株一株,分别采用纸片增效法和双纸片协同实验检测金属酶表型,比较其结果。结果和结论:纸片增效法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而纸片协同法是相对可靠的检测金属酶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亚胺培南(IMP)作为革兰阴性菌的最有效的抗生素,随着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菌株逐渐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这与铜绿假单胞菌的主动外排机制以及特异性膜蛋白OprD2的缺失有关,能够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新β-内酰胺酶一金属酶的产生,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使用造成了更大威胁。本研究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产生金属酶合并外膜蛋白OprD2的缺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 明确我院老年病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同源性及耐碳青霉烯菌株的基因型。方法 收集我院2006年5月-2009年5月自临床老年病人分离的262株铜绿假单胞菌,纸片扩散法测定其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琼脂稀释法和E test法测定耐碳青霉烯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MIC值,PCR扩增及克隆测序分析金属酶基因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携带金属酶基因型菌株的同源性。结果 26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筛选到104株耐碳青霉烯。104株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两个含舒巴坦制剂药物耐药率分别为78.9%和35.9%,对多黏菌素E耐药率最低为6.0%,对米诺环素耐药率58.3%,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大于70.0%;104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12株携带金属酶基因,10株检测到有携带VIM-2基因的1类整合子。PFGE分型中12株菌株属于5个克隆株。结论 在我院流行的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金属酶基因不是最主要的基因型,金属β-内酰胺酶均为VIM-2型金属酶,耐药基因盒分布于不同的1类整合子中,整合子播散是最主要的流行方式。  相似文献   

5.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分析   总被引:60,自引:5,他引:60  
目的 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进行分析。方法 用E-试验和三相水解试验分析46株常规药敏试验全部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表型,并用PCR扩增和产物测序方法检测其中可能产β-内酰胺酶的情况。结果 46株中8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经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有blaVEB-1基因,同时还有D类酶blaOXA-10基因;46株中5株为持续高产AmpC酶;1株产生1种既能水解亚胺培南,又能被氯唑西林抑制的酶。结论 我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所产β-内酰胺酶以超广谱β-内酰胺酶(8/46同时有blaVEB-1基因和blaOXA-10基因)和持续高产AmpC酶(5/46)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情况及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方法: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亚安培南及美洛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DETA纸片法检测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结果:从62株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共检测到28株对亚胺培南耐药,耐药率为45%,18株对美洛培南耐药,耐药率为29.03%。从18株同时对亚胺培南及美洛培南耐药株中共检测到16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占同期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25.8%。结论:产生金属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调查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rtosa,Pa)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的流行状况。方法 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系统对26株临床分离的Pa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PCR方法检测11种β-内酰胺酶和外膜蛋白oprD2编码基因。结果 26株PaTEM、IMP、OXA的阳性率分别为42.3%、30.8%、3.8%,oprD2基因缺失高达92.3%,而SHV、CTX-M-1、PER、VEB、GES、VIM、DHA、MIR基因均阴性。结论 我院临床分离P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为产TEM、IMP型β-内酰胺酶和缺失外膜蛋白oprD2。  相似文献   

8.
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即PA).为条件致病菌。是院内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常引起菌血症、肺炎、泌尿系感染、烧伤感染和囊性纤维化继发感染等疾病。铜绿假单胞菌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对各类抗生素产生药物耐受性,导致抗生素治疗的失败。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在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生素,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对其耐药率不断升高。本文对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一株携带三种β内酰胺酶基因铜绿假单胞菌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Pa)耐药率不断增加,已经出现对三代头孢菌素和亚胺培南耐受的Pa菌,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我们从一例脑外伤合并严重肺部感染患者的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出1株多重耐药忍菌,并对其进行了12种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的检测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编码外膜蛋白D2(OprD2)基因变异与OprD2表达的关系.方法 由临床分离敏感铜绿假单胞菌,使用不同浓度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含药琼脂平板法筛选耐药菌株.应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凝胶成像系统分析OprD2.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测序分析OprD2基因编码区.结果 人工诱导能产生出与临床分离株一样的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菌株.在SDS-PAGE图谱上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耐药株与同源敏感株相比均有OprD2的减少.测序结果显示在多株耐药菌中,OprD2基因编码区3个基因位点同时出现碱基突变:在+84位点产生突变,胞嘧啶突变为胸腺嘧啶(C→T);在+401位点突变(C→A),造成第134位氨基酸苏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Thr→Asp);在+959位点突变(A→G),造成第320位氨基酸赖氨酸突变为精氨酸(Lys→Arg).结论 同时出现3个或更多的碱基点突变可能导致铜绿假单胞萧OprD2缺失或表达减少,可能是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情况及其耐药特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及防治耐药菌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4月到2006年4月间分离的92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VITEK-6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其配套试剂(GNS-506、GNS-120、GNS-114)进行细菌鉴定及测定其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其对亚胺培南的MIC值。结果与结论: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主要发生神经外科、外科ICU、呼吸科及ICU和神经内科,对亚胺培南的耐药多为中低度耐药(MIC≤32 mg.L-1),对其它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达到100%,仅头孢哌酮/舒巴坦复合制剂保持了较高的敏感率,作为经验性用药可考虑选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10-23脱氧核酶(DRz)抑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VIM2的表达及其在逆转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计算机模拟的 VIM2 mRNA 的二级结构设计合成 5 条VIM2特异的10-23DRz(DRz1~DRz5),在无细胞反应体系中鉴定10-23DRz对VIM2 mRNA的切割活性后,将其导入铜绿假单胞菌,利用E-test法检测亚胺培南对处理前后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结果 DRz3、DRz4和DRz5在无细胞反应体系中可对VIM2 mRNA进行有效切割,且其活性具有高度特异性.与对照相比,1O-23DRz可以降低亚胺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结论 实验中所设计的10-23DRz能在细胞外高效特异性的切割VIM2 mRNA;在细胞内能协同业胺培南抑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  相似文献   

13.
铜绿假单胞菌产生β-内酰胺酶表型检测及其药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铜绿假单胞菌 (PA)对 β 内酰胺类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是产生 β 内酰胺酶(BLA) ,且各地区产酶菌检出率也不同。对我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在 2 0 0 1年 3月~ 9月的PA临床分离株产生的 β 内酰胺酶进行表型检测分析。受试的PA临床株共 113株 ,其中痰80株、创面分泌物 2 1株、尿 5株、血液 3株、胸水、引流液、胆汁、眼分泌物各 1株。所用主要药敏纸片亚胺培南为OX OID产品 ,头孢噻肟 ,头孢噻肟 棒酸 ,头孢他啶 ,头孢他啶 棒酸等为天津金章医用新技术研究所产品。巯基乙酸 (分析纯 )为北京化学试剂公司产品。AmpC…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噬菌体治疗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疗效.方法以BALB/c小鼠为实验动物,建立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全身感染模型,应用体外试验所筛选的宽噬噬菌体进行治疗.结果噬菌体在感染复数(multiple of infection,MOI)≥0.01时能有效杀灭铜绿假单胞菌,显著提高小鼠生存率.延迟治疗3 h仍有40%的生存率.结论通过对小鼠生存率、噬菌体在体内分布及机体对噬菌体的免疫反应等指标的观察分析,噬菌体制剂简捷高效,对机体正常组织无毒副作用,从而为临床治疗全身或局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彭锋 《医学信息》2010,23(5):1352-1353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近年来临床上出现了对所有β内酰胺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的多重耐药株,造成治疗的极大困难.下面通过本院具体一例患者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治疗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对喹诺酮耐药株的gyrA和parC基因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并对其中的高水平耐药株gyrB和parE基因进行测序;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加入碳酰氰基-对-氯苯腙(CCCP)前后环丙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同时用SDS-PAGE对高水平耐药株的外膜蛋白进行电泳分析。结果有72.7%(72/99)的菌株发生gyrA突变,主要为Thr-83-Ile;25.3%(25/99)的菌株发生parC突变,主要为Ser-87-Leu,且均是gyrA和parC双基因突变;gyrB和parE突变较少见。53.3%(53/99)的菌株的MIC可被CCCP逆转,其MIC能明显降低;7%(7/10)的高水平耐药株的外膜蛋白在43~67kDa间条带增多,其蛋白含量有差异。结论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和外排泵机制是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本院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现况及主要耐药机制。方法用E-test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7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用EDTA双纸片扩散法及三维实验分别对金属酶及AmpC、KPC酶表型进行确证。结果从1 068例致病菌中共分离出108例铜绿假单胞菌,18例是对亚胺培南和/或美罗培南不敏感的菌株,耐药率为16.7%,其中有9例金属酶确证实验阳性,3例为AmpC酶持续高产型菌株,KPC酶确证实验尚没有检测出阳性菌株。结论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多表现为多重耐药,这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MexAB-OprM、MexXY-OprM主动外排系统(外排泵)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5株外科监护室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用实时定量RTPCR测定结构基因mexA、mexX的mRNA表达水平来判断MexAB-OprM、MexXY-OprM外排泵表达情况;用PCR分别扩增其调控基因mexR、mexZ,并对其产物测序,用Blast软件在GenBank与已知序列比较,研究其过度表达的机理.结果 25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14株高表达MexAB-OprM系统(56%),3株高表达MexXY-OprM系统(12%),这3株菌同时高表达2种外排泵.在8株mexA高表达的菌株中,5株菌发生mexR基因突变,出现氨基酸替代,1株mexR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2株菌未发现mexR基因突变.2株mexX高表达的菌株均发生基因mexZ突变,出现氨基酸替代.结论 主动外排系统MexAB-OprM、MexXY-OprM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过度表达,是此菌多重耐药机制之一;外排泵MexAB-OprM、MexXY-OprM高表达分别与调控基因mexR、mexZ发生变异有关,同时存在其他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汕头地区ICU和非ICU医院感染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的基因型特征。方法收集汕头地区两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对这些菌株的耐药性和基因型进行分析。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法对多重耐药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电泳结果用BionumericsV4.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分离到132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45株分离自ICU,87株来自非ICU病房。132株菌株中,有46株多重耐药菌(耐三种抗菌素或以上)。对46株多重耐药菌(25株来自ICU,21株来自非ICU病房)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来自ICU病房的25株菌株具有较高程度的同源性,而来自非ICU病房的菌株则具有明显的基因多态性。结论交叉感染是ICU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易行,适用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常规开展检测AmpC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的方法。方法对临床分离的150株铜绿假单胞菌用表型筛选试验作AmpC酶测定,对AmpC酶阳性菌株同时进行氯唑西林双纸片协同试验、氟氯西林(FCC)双抑制剂扩散协同试验、PCR基因检测。用基因检测来评价比较三种测定方法的检出率及差异。结果表型筛选试验AmpC酶阳性37株同时进行氯唑西林双纸片协同试验、氟氯西林双抑制剂扩散协同试验、基因检测,检测出阳性株分别为15、14、11株,阳性率分别是40.54%(15/37)、37.84%(14/37)、29.73%(11/37)。表型筛选试验与后三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三种方法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唑西林双纸片协同试验、氟氯西林双抑制剂扩散协同试验检测AmpC酶特异性较表型筛选试验高,且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适合临床实验室常规检测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