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痹证范畴,与“历节病”、“白虎历节”、“ 痹”、“顽痹”等相似。由于其致畸和致残的比例很高,因而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目前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已显示出一定优势,现就近10年来治疗进展予以综述。1 针刺治疗 张氏[1]用益气热补法治疗66例,进针得气后,定神、徐进疾退,捻转使气至针下,并在曲泽、委中放血,临床治愈率61%,总有效率88%。孙氏等[2]针刺治疗31例,辨证分为血瘀兼寒湿、血瘀兼湿热和血瘀兼气血亏虚三型,以… 相似文献
2.
3.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兰兰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10):97-98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根本在于人体正气不足,阴阳不调,而致风、寒、湿邪闭阻络脉,治疗上以局部痛处为着眼点,并以之为治疗重点。以总督全身阳经经气的督脉和主人体一身之表的膀胱经为主,用以固本培元,调和阴阳,局部活血化瘀止痛为辅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性关节炎(以下简称类风关)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之一。中西医都在积极研究,并从多方面进行了观察。针灸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就国内外针灸治疗类风关研究的概况综述如下。治疗方法 1.针刺:张氏用意气热补法治疗类风关66例,进针得气后,定神,徐进疾退,捻转使气至针下,并在曲泽、委中放血,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5.
6.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针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随机分为治疗组(针灸组)86例,对照组(中药组)86例,治疗时间14天.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67%,对照组有效率81.40%,两组间经Ridit分析,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且其效果优于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7.
8.
9.
类风湿性关节炎针灸治疗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2年1月间门诊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温针灸的方法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口服甲氨喋呤、柳氮磺吡啶治疗.观察两组治疗60d后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6.7%和96.7%,36.7%和90.0%,两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观察组患者的压痛指数更小,握力增加的更大,关节肿胀缓解的更明显,晨僵时间更短(P〈0.05).结论: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姜银平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2):73-74
本文对针灸减肥在取穴方法上的临床近况进行概述,认为针灸减肥在取穴方法上的研究期待新的理论基础及实验技术方法的突破。今后针灸治疗肥胖症的证型需规范化,在辨证取穴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取穴方法,每种证型均筛选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最佳取穴方案;同时应重视针灸减肥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特别加强对针灸减肥取穴方法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深入探讨穴位组合及优化等敏感问题。 相似文献
11.
针灸可改善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症状及胆囊的收缩功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从毫针刺法、针灸结合法、穴位埋线、穴位敷贴、穴位注射、耳压法及综合疗法等方面综述近年针灸治疗胆囊炎的临床研究进展,总结针灸治疗胆囊炎的临床经验,以期为胆囊炎的临床治疗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近年来针灸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取穴规律进行分析,为更年期抑郁症的针灸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检索1983年至2019年间关于针刺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所有文献共2173篇,最终将符合标准的58篇文献录入数据库,运用SPSS 20.0、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更年期抑郁症腧穴使用频次从高到底依次是百会、三阴交、内关、太冲、肾俞、肝俞、心俞,经脉选用以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为主,部位以头部、四肢、背部选穴最多,特定穴以交会穴、背俞穴最为常用,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相关性较高的穴对有:心俞—肝俞—肾俞、百会—印堂、足三里—三阴交、百会—神门、太冲—合谷,对高频主穴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四个聚类群。结论针灸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疗效确切,穴位以头部、背俞穴和四肢末端为主,符合临床治疗规律;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有助于探索针灸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取穴规律,可在一定程度上为针灸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临床选穴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索从晋代到清代针灸治疗中风的古代文献,总结出治疗中风病的高频次穴位及组穴规律。方法:将中风病名、症状确立为中风检索词,通过建立数据库、频数分析、支持度对比的方法,总结出中风病总体腧穴运用频次,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3大症状腧穴运用频次及经络腧穴相关性。结果:中风治疗总体用穴频次和支持度居前5位的腧穴是百会、合谷、曲池、足三里、肩髃;辨证取穴方面,则体现了分部取穴和循经取穴的选穴规律;经络腧穴相关性方面,用穴、取经多集中在阳经和督脉,体现了辨证与辨经相结合。结论:古代文献关于中风病的治疗主要以针对症状为主、病因病机为辅,分部取穴和循经取穴为其选穴规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推广做出指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0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铺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灸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治愈35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愈14例,显效16例,有效13例,无效11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36%(53/55),明显高于对照组79.63%(43/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腮腺炎为腮腺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我们在临床中采用针挑角孙穴治疗11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针灸三联疗法在治疗小儿脑瘫中的疗效。方法:针灸三联疗法即水针疗法、头针疗法和体针疗法,应用针灸三联疗法治疗小儿脑瘫100例临床观察。结果:通过对100例脑瘫患儿应用针灸三联疗法综合治疗,临床观察痊愈6例,显效60例,有效3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结论:针灸三联疗法发挥着大脑中枢疗法和四肢未梢疗法的双重功用,符合治病求本、标本同治的原则,应而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其疗效值得肯定。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介入是脑瘫患儿回归社会、达到生活自理的关键;合理的治疗及家庭功能训练是取得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脑卒中的所致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7年12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200例脑血管意外中风所致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疗程一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Ashworth量表)、运动能力(Fugl-Meye量表)和生活能力(Bathel指数).结果: 两组经治疗后,Ashworth、Fugl-Meye、Bathel指数评分都显著改善,P〈0.05,但治疗组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灸治疗可以极大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减轻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林雪 《针灸推拿医学(英文版)》2005,3(1):53-56
在1994~2004年的文献中,用于治疗失眠的穴位有神门、三阴交、太冲、百会、内关、四神聪、太溪、安眠等.所采用的主穴多为阴经原穴和头部穴位,并以背俞穴作为配穴.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评价针药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BM、CNKI、VIP、万方数据库针药结合治疗RA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2003年1月-2013年6月。由两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个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药物对照组比较,针药结合在总有效率[OR=3.59,95%CI(2.72,4.74),P<0.0000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与药物治疗相比,针药结合治疗RA的总有效率更高,但受纳入研究质量限制,仍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