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证候分类规律。方法根据临床流行病调查所得的430例支气管哮喘四诊信息资料,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构方程模型共得出5个证候分类,各证类与疾病关联程度各异,与哮喘关联程度呈正相关;反应哮喘的主要基础信息为气喘、胸闷、喉中痰鸣。结论研究所得的支气管哮喘证候分类基本符合中医临床实际,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候分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贝叶斯网络原理的835例冠心病病例中医证候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客观有效的冠心病中医四诊信息融合模型。方法采用本课题组自行研制的中医心系问诊量表及舌面一体仪等收集835例冠心病患者的中医四诊证候信息,在专家辨证和先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orks)对四诊证候信息进行分类识别研究。结果基于贝叶斯网络建立的融合模型对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血瘀、痰浊5个证型的识别率分别为69.34%、84.85%、65.12%、83.87%和65.12%。结论基于贝叶斯网络原理建立的四诊信息融合模型在冠心病中医证候分类客观化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SEM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胃癌化疗后的中医证候分型与相关生物学指标之间的联系。方法采集胃癌化疗后的不同证型患者的中医宏观四诊信息和西医检测指标(如血常规、肝肾功、肿瘤标志物、超声、CT、MRI等),并以其为自变量,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中医辨证初始模型,后以中医证型为潜变量,以四诊信息及检测指标为外显变量,探索验证生物学指标与辨证标准之间对应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分别获得了五个个体辨证模型及群体验证模型,并获得了五个模型相应的生物学指标,并进行了验证。结论构建了胃癌化疗后的个体、群体的综合辨证结构模型,并通过评价模型拟合的优劣验证了含有相关生物指标的辨证标准,为其它疾病及潜证辨证标准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中医证候量化分析的方法学探索,尝试建立中医证候量化研究的方法学范例。方法经过小组评议、文献回顾及专家评议的方法完成了理论模型的建立、调整、优化及验证。结合386例回顾性临床调查病例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典型证候辨证模型的构建和优化。结果建立了涵盖肝郁脾虚、脾肾阳虚、湿热阻滞及脾气虚弱四个主要证候的量化辨证模型。模型总体拟合指标度良好[拟合优度指数(GFI)=0.901,比较拟合指数(CFI)=0.907,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32]。直接效应指数显示各证候的典型症状表现均有较高的荷载,可实现证候间的有效鉴别。结论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中医证候模型构建与评价,为中医证候理论的定量化解析与应用推广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验证2型糖尿病气阴亏虚证与病因和四诊信息的关系。方法收集天津市红桥区中医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门诊和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其中气阴亏虚证185例,其他证型351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最大似然估计后退法筛选病因和四诊信息,在此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最大似然估计法对2型糖尿病气阴亏虚证与病因和四诊信息的关系进行验证。结果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数(GFI)为0.909,均方根残差(RMR)为0.041,比较拟合指数(CFI)为0.942,表明拟合效果较好,并合理解释了气阴亏虚证与病因和四诊信息之间的关系。结论从单证候因素角度,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糖尿病气阴亏虚证与病因和四诊信息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虽然目前有关于中医证候研究的方法层出不穷,但由于每种方法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尚未形成规范统一的证候标准。因此在未来中医证候研究过程中,合理的联合运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可能是较为理想的方式。文章旨在分析近年来潜在类别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在中医证候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并探讨潜类别结构方程在中医证候运用种的可行性以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未来中医证候研究提供新的方向,为疾病的预防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7.
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着手于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现状,从四诊信息采集、证候群特异性生物学基础研究、中医证候模型的建立以及证候辨证方法客观化4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四诊信息客观化是中医证候客观化的前提;系统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证候生物学物质基础的探索提供了可行条件;方证结合和建立证候动物模型是证候研究的重要突破口;复杂系统理论为辨证客观化提供新方法。证候客观化研究应当从中医整体性出发,多学科交叉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8.
从中医证候的概念,中医证候研究的历程(专家经验评估,中医计量诊断方法,临床流行病学),多元分析方法的应用(多元回归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多元分析方法在中医证候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阐述了多元分析法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从中医证候的概念,中医证候研究的历程(专家经验评估,中医计量诊断方法,临床流行病学),多元分析方法的应用(多元回归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多元分析方法在中医证候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阐述了多元分析法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人工神经网络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候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证候特征的分析,揭示证候分类和四诊信息之间的规律,从而找出辨证的规律。如何解决中医证候的客观性问题,是目前中医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随着学科间的互相交叉融合,数据挖掘技术被引入中医证候研究,人工神经网络就是其中的一种。文章总结了人工神经网络在中医证候诊断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其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基于因子分析法探索感冒后咳嗽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感冒后咳嗽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该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多中心收集481例感冒后咳嗽患者,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证候信息进行中医证候非线性降维研究。结果:在提取的4个公因子中,F1代表痰阻清窍证,F2代表肺脾两虚证,F3代表心阴亏虚证,F4代表风燥犯肺证,并且初步建立了各个证候的辨证要点。结论: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感冒后咳嗽进行证候分布研究是可行的,可为本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湿热证是临床常见基本证候,选择与临床、教学与科研紧密相关的指导用书—《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对其所列疾病及湿热证型进行分析,提取与湿热证相关证型(子证型),揭示病证分布特征,归纳湿热相关证型。发现湿热证与代谢性疾病、慢性肾病、肝胆疾病、脾胃疾病等多个重大或慢性疾病关系密切。但目前对湿热在重大或慢性疾病中的重视程度与研究深度均有待提高,且湿热证相关证型繁杂,尚需统一规范。因此,厘清与湿热证候有关的重大或慢性疾病,建立规范化辨证标准,是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肝郁脾虚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候,近年来对于肝郁脾虚证诊断标准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从教材、教参诊断标准,指南、规范诊断标准,临床调查得出的标准,文献分析得出的标准等几方面探讨了目前国内有关肝郁脾虚证诊断标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冠心病心绞痛的证候特点和规律,为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依据。方法制定《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病因病机证候规律调查表》,纳入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和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三科住院并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471例,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患者中医四诊信息,选取频数>10%的条目,应用描述性分析及系统聚类法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证候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471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常见症状/体征为胸闷、气短、心悸、失眠、胸痛、头晕、乏力、神疲、心烦,出现频率在60%以上;患者舌质多见淡白舌,其次是紫暗舌;舌面多有瘀点和舌下络脉瘀滞;从苔质上看,以薄苔多见,其次是厚、腻,苔色多见白苔。脉象频次依次是脉细、脉沉、脉弦、脉滑、脉涩、脉数。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心绞痛基本中医证候可大致分为热毒蕴结证、肝郁阴虚证、痰湿阻滞证、瘀血阻络证、阳气虚证、心肾气虚证6类。结论应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冠心病心绞痛基本中医证候,不仅可为冠心病的中医证候分类提供数据支撑,也可为中医药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找国内外相关文献,阐述中医学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认识、MCI证候分布规律、MCI证候和认知功能、生物标志物的关系,认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证候分型逐渐趋于一致,总体上可归纳为痰浊蒙窍证、肾精亏虚证、气血两虚证,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水平、生物标志物与证候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但研究结论尚未统一,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现代应用研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亚刚  李艳  崔琳琳  苗明三 《中草药》2019,50(16):3971-3978
中医药动物模型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研究领域,病证结合模型成为当前中医药动物模型发展的趋势。通过查阅文献发现中医药动物模型制备尚存在:所选动物与疾病人群体质不符,部分疾病缺乏证候体现,疾病与证候关联性不强,缺乏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评价体系等问题。模型应用存在:忽视模型的周期性;忽视环境对动物模型的影响的问题;单以正常动物进行中医药毒理研究不符中医药本质。从6方面提出:与发病人群相符体质的动物造模;扩大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使用范围;运用中医药理论"五运六气""子午流注""七情""六淫"气候箱,并以"四诊信息"合参解决病证关联性不强问题;采用"证候"指标+"病"指标,从四诊信息、生化指标、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完善模型评价标准;在模型应用中重视模型周期性,尤其重视环境对动物模型"证候"形成的影响;毒理研究中考虑增设模型动物组,以调整中药应用剂量,提升中药药效。通过以上问题的改善,以期为中医药动物模型的完善及正确应用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study information gain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four diagnostic metho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yndrome developmen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to probe into assessment indexes of therapeutic effects with distinctive TCM features.

Methods

Information from the four diagnostic method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100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as collected using the TCM interrogation scale, a pulse condition instrument, a tongue-face diagnosis instrument, and a voice diagnosis information collection system. Changes in the four diagnostic method results from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analyzed with frequency analysis and t-test methods.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deficiency syndrome complicated with hyperactivity of pathogenic factors was most common. After treatment, deficiency syndrome was most common. This change from complex syndromes to single syndromes indicates disease and syndrome alleviation. Frequencies of symptoms gained by interrogation after treatment for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heart-Qi,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heart-Yin, and turbid phlegm syndrome were all less severe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arameters of face color, color on all sub-regions of tongue, color of tongue fur, septic and greasy fur, and lip color after treatment all had significant changes. After treatment, part of the voice diagnosis parameters in the deficiency of heart-Yin and turbid phlegm syndromes had significant changes, but no significant changes were found in the deficiency of heart-Qi syndrome.

Conclusion

Use of the TCM four diagnostic methods can provide an effective basis for TCM syndrome diagnosis, observation of development of state of illness, and evaluation of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急性加重不同证属的相关因素及中医辨证护理。方法:本资料共收集189例以COPD急性发作期入院患者,来自2009年6月—2012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ICU,按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析相关因素及中医辨证护理。结果:COPD急性发作中医证型与其病情程度存在一定的关系,从痰湿、痰瘀到痰热,病情逐渐加重,肺功能减退,通过中医辨证分型可以粗略了解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肺功能状态,反复感受外邪、气道炎症增加是COPD急性发作肺功能减退的重要因素从而相对应的实施中医辨证护理。结论:根据患者疾病的证型实施辨证施护可以有的放矢,加快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贺文静 《光明中医》2016,(13):1849-1850
目的总结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脓毒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病情的相关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奠定基础。方法运用中医学临床的基本方法,收集四诊资料,归纳总结其证侯分型及APACHEII评分。结果脓毒症的中医证型可分为实证、虚证及虚实夹杂证;疾病初期以热毒内陷证、阳气暴脱以及痰热证为主;后期以气滞血瘀、腑气不通证为多见。从APACHEII评分来看,虚实夹杂患者评分较高,预后差。结论老年脓毒症患者的中医证型发展规律为早期实证较多,中期虚实夹杂,后期以虚证居多。虚实夹杂者病情较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南昌及周边地区感染后咳嗽的证型和中医治疗效果。方法:根据就诊的感染后咳嗽患者证候特点进行辨证分类,然后依据证型予以中医汤剂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南昌及周边地区感染后咳嗽证型主要分为寒湿阻肺、湿热蕴肺、风燥伤肺、气血不足、余热未尽兼阴虚5型;以治疗12天为疗效评估截止日期,中医治疗的治愈与显效比例共占纳入患者总数87%。结论:感染后咳嗽证型与气候环境因素有较大相关性,中医辨证治疗感染后咳嗽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